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瑜伽真实义品讲要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一旦豁然贯通,照了事物真相本来离言,所有名言皆妄心之构成,此为名寻思所引如实智之境界也。

  此智在有漏加行位可得;而四如实智与四寻思虽可同在有漏位获得,但碻有程度之高下,立表明之──

  四寻思──有漏────暖等四加行位

  四实智──无漏────真见道等位

  在见道以前,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之四加行,犹为有漏;见道位则为无漏。四加行中暖、顶二位修四寻思,故唯有漏;而忍、世第一修四如实智,虽通有漏,而见道位登地以上亦修实智,故又通无漏也。

  云何事寻思所引如实智?谓诸菩萨于事寻思唯有事已,观见一切色等想事,性离言说,不可言说,若能如是如实了知,是名事寻思所引如实智。

  事寻思所引如实智者:行者于诸法上了知其为性离言说,即是事寻思所引如实智。然非指老成人寂静无言,默识存诸心中而言,须由现量亲证;或无分别智证得此离言自性,方为得矣。至四加行位上,不过相似证得此智而已。

  云何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?谓诸菩萨于自性假立寻思唯有自性假立已,如实通达了知色等想事中所有自性假立非彼事自性,而似彼事自性显现;又能了知彼事自性犹如变化、影像、响应、光影、水月、焰火、梦幻相似显现而非彼体。若能如是如实了知最甚深义所行境界,是名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。

  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者:即诸菩萨了知诸法自性假立,了知诸法从众缘生,有因缘荟萃则生,若因缘分散则灭,故近于幻有,不同凡情之执实也。至其对于色等想事中,了知假立言说非事自性,但于言说中又不无有其相似自性之显现。犹如绘画一幅佛像,虽图画本非佛之自体,但图画中又不无庄严端正之佛像,所谓非有非非有者是也。总之、通达依他如幻而不执实,即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之实现耳。

  云何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?谓诸菩萨于差别假立寻思唯有差别假立已,如实通达了知色等想事中差别假立不二之义,谓彼诸事非有性非无性,可言说性不成实故非有性,离言说性实成立故非无性。如是由胜义谛故非有色,于中无有诸色法故;由世俗谛故非无色,于中说有诸色法故。如有性无性、有色无色,如是有见无见等差别假立门,由如是道理一切皆应了知。若能如是如实了知差别假立不二之义,是名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。

  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者,伦记中景师意云:譬如一色,具足非有非无不二之性,遍计执色非有,依他起色非无:遍计是言说之增加、故非有;依他是戏论之相离、故非无。就二谛言之:遍计所执,在胜义谛中非有故;依他起性,在世俗谛中非无故。在四胜义中,亦作是说。在一法之差别意义亦不二:如依他眼识有缘虑用、故不无;遍计眼识无缘虑用、故不有。有见、无见等,亦复如是。故所有其他一切差别之意义,莫不有其不二之性也。

  兹再按文而一释之:差别、是相对待之义,如有无、是非、动静、一异、断常等皆是。若真智现前,乃洞察意识上所假立之差别意义皆具不二之性,非有非无,不落有无、断常二边,而为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之妙境也。何以故?于诸法上、安立言说,不实存在,故名为无;于诸法上不增不减,离言绝思,故名为有。质言之,正智亲证真如,无有色等可言,故假名为无;俗人智缘事相,安立名言,故假名为有。有见无见等门,亦复如是。若知此种非有非无、亦有亦无之道理,即是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之发现也。

  丁三 愚不了八分别堕流转

  愚夫于此四如实智有所阙故,不现前故,便有八种邪分别转,能生三事,能起一切有情世间及器世间。谓由如是邪分别故起诸杂染,起杂染故流转生死,于生死中常流转故,恒有无量随逐生死种种生老病死等苦流转不息。

  诸愚夫从无始来,由业蔽心,真智不彰,不明事相,故生八种邪分别,久成习性种子。此种生起,则感来世之果报。详言之,由八种邪分别上生起我法二执,终日追逐为我主义,起贪、嗔、痴,作不善业,由是于生死中流转受生,而有各种苦痛之所随逐也!

  丁四 圣了八分别证大果

  戊一 证断果

  菩萨依此四如实智,能正了知八种分别。于现法中正了知故,令当来世戏论所摄所依缘事不复生起;不生起故,于当来世从彼依缘所起分别亦不复生。如是分别及依缘事二俱灭故,当知一切戏论皆灭,菩萨如是戏论灭故,能证大乘大般涅槃。诸菩萨者能正了知八种分别故无戏论,不复起虚妄分别;不起妄分别故,不复熏成当来世之器界与根身之种子;不熏种故,当来依缘亦不得生;依缘不生故,从依缘起之虚妄分别亦不得生。此在四加行之世第一位上有此相似无漏智之生起,以其将登初地,故能灭去三界有漏之心心所法。知其戏论无复执著,故能伏除藏识中之染污种子,而引生净无漏识;净识现故,得二种圣果,此中即明其断果也。

  戊二 得自在果

  于现法中胜真实义所行处智极清净故,普能获得一切自在:谓诸菩萨于种种化获得能化神通自在,于种种变获得能变神通自在,普于一切所知境智皆得自在,若欲久住随其所乐自在能住,若欲终殁不待害缘自在能殁。由诸菩萨得如是等无量自在,于诸有情最胜无上。

  烦恼断故,无漏真智发现,智现前故则获得自在──自在者,谓此真智非向他人求得而为本有之无漏种子发生现行也。然此真智,初地分证菩提涅槃;八地所证似与佛等;究竟证得,则为佛果。其所得之自在,约分三种:一、于变化中获得自在,即是随心变化皆得成就。然变化义虽相近,不无小异:于无中化有为化,于有上而改其原有之形色数量与体质等为变,此为六通中之神境通也。二、智光炯炯,于境自在,即六通中之余五通也。三、于寿命住舍获得自在,谓其寿命,能听其意欲之住舍,若欲舍命并不必用刀杖等之害具,自由能弃舍之。此三自在获得,故于众生中为最殊胜焉!

  菩萨如是普于一切得自在故,获得五种最上胜利:一者、获得心极寂静,由住最静故,不由烦恼寂静故。二者、能如一切明处无所挂碍,清净鲜白妙智见转。三者、为利诸有情故,流转生死无有厌倦。四者、善入一切如来密意言义。五者、所得大乘胜解不可引夺,不从他缘。当知如是五种胜利,有五种业:一者、菩萨成就最胜现法乐住,能灭一切为趣菩提精勤加行所生身心种种劳倦,当知是名心极寂静胜利之业。二者、菩萨普能成熟一切佛法,当知是名于诸明处无碍清白微妙智见胜利之业。三者、菩萨普能成熟一切有情,当知是名流转生死无有厌倦胜利之业。四者、菩萨能正除遣所化有情随所生起一切疑惑,护持如来妙正法眼令得久住,于能隐没如来圣教像似正法,能知能显能正除灭,当知是名善入如来密意言义胜利之业。五者、菩萨能摧一切外道异论,精进坚牢正愿无动,当知是名大乘胜解不可引夺,不从他缘胜利之业。因得如上自在故,即能同时获得胜利:一、心得寂静,然非由断去烦恼而获此身心粗重之禅定;但由真智性住寂静,故与二乘枯木死灰之定,相去遥远也。二、智转明处,于世间一切学说,如五明等,皆能精通熟习得其深微之处,以此而上求下化也。三、了知生佛平等,乃发充足之悲心,而于极苦之五浊恶世,生死死生不停其救世工作;亦不于苦难中生厌倦退屈之心也。四、悉能了知如来甚深妙法秘密意趣,能断众生种种疑网。五、习大乘法,得大胜解,故任随何人及其他因缘,皆不能退其初心与誓愿,终必以佛法而进行也。此五种胜利,有五种殊胜业用:一、成就殊胜定力,止息劳倦,便于勤修菩提也。二、五明熟习,则智慧殊胜,便于求佛果也。三、大悲心切,便于利众生也。四、深知佛法,即能除遣众生疑网,使正法得久住世;于相似佛法之魔说能殄灭之,此即显正之意也。五、于外道之诐辞邪说,竭力摧除,自发誓愿坚固、不为倾动,而抱著一贯之精神,此即破魔之义也。学大乘者,于佛法得胜解,则不为他人夺其志趣,故不顺从不符佛法之他缘,而唯行佛法之胜利事业也。

  如是菩萨,所有一切菩萨所作,皆为如是五胜利业之所摄受。云何一切菩萨所作?谓自安乐而无杂染,普能成熟一切佛法,普能成熟一切有情,护持如来无上正法,摧伏他论精进勇猛正愿无动。

  菩萨工作不可胜数,但可统摄于此五业之中。若归纳其工作,亦可分为五种:一、定力,令自心安隐,无染瑕疵。二、慧力,于事于理,悉明了究竟。三、悲力,救度众生一切苦厄,令得安隐。四、护持如来正教,摧灭邪论。五、愿力,于外境不为转移,而具足大愿。此为菩萨工作之大概也。

  甲四 总结显胜

  当知如是四真实义,初二下劣,第三处中,第四最胜。

  本来四真实即是二真实,因开合之不同,故有四真实二真实之别。开则为四,合则为二,其真实则一也。世间极成真实,就其遣执之凡夫心而言,故为依他。而修行亦随顺乎俗谛,故非遍计执也。道理极成真实,以三量证实道理故亦为依他。然前二真实皆为散心之境界,故为五法中相名分别之所摄,较之后二真实为最劣也。第三真实,乃人空所显之真如,故处中。第四真实为人法二空所显之真如,故最胜。后二真实若就其能证所证合说,则为正智、如如所摄;若唯从其所显之真理方面而言,则惟摄于如如也。

  兹将五法、三性与四实、二实相摄之关系,立表明之──

  世间真实─────相

  道理真实─────名────依他──尽所有性

  分别

  烦恼净真实…………正智─┐

  ├─圆成──如所有性

  所知净真实────如如─┘

  (默如记)(厦门慈宗学会印行)(附注)大师原按云:“伦记篡要之论疏,摘录附记文中矣”。

  

《瑜伽真实义品讲要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