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辨法法性论讲记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、不垢不净、不增不减、本来寂静自性涅槃。故能不畏生死、不染生死,大悲大愿、满足福慧,尽未来际于一切众生界现身说法。不同二乘极果,仅能自了。是故无住涅槃,为大乘不共功德,不通二乘。今并举三乘涅槃,显此论所辨,不惟明大乘涅槃也。法字通常释为任持自性、轨生物解,包括一切有为、无为。又世俗谛名法,胜义谛名法性。又法表善法,如不善者名非法,及法有法律及标准义。又因明量以能别名法,所别名有法。此论以现有能取所取之相者名法;由知此而远离二取相者名法性。法性即二空真如,亦即涅槃。因有二取相故生执著,由执起惑,由惑造业,由业生苦,故通名三界杂染生死曰法。其主要仍是有漏心法。三乘涅槃即无为法性,其能证之道此论亦摄于法性,故辨法法性通四谛。

  丙二 别显

  丁一 明法相

  此中法相者,谓虚妄分别,现二及名言。实无而现故,以是为虚妄;彼一切无义,惟计故分别。

  前标法与法性摄一切法,此略辨明法之体相。法与法性,各有体相可为简别。为此中所辨之法定出一范围分齐之相,是名法相;非通常对法性所言之法相也。虚妄分别与辨中边虚妄分别义同,即是三界有漏心心所法。五法之中,分别、正智对举,分别所摄。现二者,谓虚妄分别所现之能所二取。能取者,为能取种种境之分别心。所取者,为分别心所取之色、心、心所、不相应行、无为诸法境相。心能取境为能取相;然是所知境故,亦为所取。能所二取,五法之中,属相所摄。名言者:于二取相之分齐上安立能诠,计执之以为其所诠。名言亦遍于五趣,虽异类或无显义之名句文字,但皆有显境之名言习气故。名言在五法中,为名所摄。上二句确示此中之法相,即五法中分别、相、名,但次第不同耳。

  下之二句,释上二句。实无者,谓究其实体空无,惟幻现二取之相耳,故是虚妄。非谓由彼实无中,生二取相也。无义者,谓彼虚妄二取所现境界皆无实义,惟依种种计度而有,故惟分别识耳。此即诸法皆唯识现,皆不离识之义。亦可实无二句配释二取幻现,体性实无,说为虚妄。彼一二句配释名言,假名所诠无实境义,惟计度故但是分别。

  又札迦疏说:虚妄分别为二类:一、是无分别的前五识心心所。虽现二取错乱而无执著,如眼耳识现起离眼耳识外之色声境,此由无始来熏习力现起,乃至十地尚未断尽。二、是有分别的第六识心心所。对于所现境界安立名言,执此是眼识、是能取,彼是色尘、是所取等。但无论所现、所执,都是错乱、实无,故称为虚妄。彼一切虚妄二取都无实义,唯自计度分别,故名分别。

  此中名言,于五法中、为名所摄,于三相中、遍计所摄。分别、现二,于五法中、分别与相所摄,于三性中、是依他摄。此中法性,摄五法中之正智、真如,于三性中、圆成实摄。与常途相、名、分别、正智为依他,真如为圆成义异。

  丁二 明法性相

  复次法性相,无能取所取,能诠所诠别,即是真如性。

  此略明法性之体相,即无能取所取、能诠所诠差别之真如性。能取所取、惟是虚妄分别现起。无能所取,显非如法相由无计度分别识乱现二取相;无能所诠,显非如法相由有计度分别识于二取相更增益而安立名言。故此能取所取、能诠所诠平等一味无二无别空性,即是遍一切法常如其性之真如性,亦是本论所言法性自相。但真如义常途唯是所证;此论法性兼摄正智,则真如亦兼摄正智也。

  丁三 成立非一非异

  无而现故乱,即是杂染因:如现幻象等,非有而现故。若无及现中、任随一非有,则乱与不乱、染净皆非理。此二非即一,亦复非别异;以彼有无事,有别无别故。初四句成立法相杂染因。谓虚妄分别二取相,体性实无、显现似有,实无现有,故名错乱。不知其错乱而执为实有,即是无明。无明发业、业招生死,惑业生死皆由此起,是故名为杂染之因。或有难言:此生死法,体既实无云何现有?以喻答言:如幻现之象马牛等,原唯土石草木,实无象等;然竟幻现象等之相。三界生死,皆是虚妄分别迷乱习气所现,无实自体。于无实中,现有世界众生幻相,故杂染因得成。对治杂染生死,即有解脱涅槃,故清净因亦善成立。

  次四句成立流转还灭因。若无及现中者,无谓无二取性;现谓现二取相。任随一非有者,谓或缺“无”性,或缺“现”相。非无、则有即是诸法实有体性;所现之相即法实相。不“现”、则无即惟是无。实有现有,实无现无,复依何处说名为乱?故乱之成须二条件:一、实无,二、现有。随缺其一,则乱不成;不乱亦不成。执幻逐妄,故有生死杂染之法;了幻合觉,故有涅槃清净之法。有乱故有染品,不乱故有净品。乱与不乱既不成立,诸染净品亦不成立。唯其实无、现有,故生死涅槃四谛因果,始能成立。

  后之四句,释现与无非一非异。此二者,谓幻现相与实无性,亦即下文之有无事;有谓幻现,无谓实无。此无与现、二非即一,以彼二事相有别故。云何有别?幻现之相,以多因缘成别别相,各有方所时分起灭。非实无性遍一切法,一相一味常如其性。二相不同,故是有别。亦非异者,以彼二事体无别故。无别者,谓非幻现法外别有实无性,遍诸幻现法即实无性故无别也。

  前别显一大科,略明法以虚妄分别为体相。其虚妄分别之所以,就是本无二取而诈现二取,无而现有,故是错乱。因错乱而生贪著、起烦恼、造众业、感生死,故错乱的虚妄分别是生死因。如幻现象马之相,虽无象马体而现似彼相,其能现之心、即是错乱。于有者不现偏现无者,如现株杌为人,株杌是有不现,人是无而妄现。此现人与不现杌、皆是错乱,生死即由此错乱而来。错乱之所以成者,即因无二取而现二取。若有而现或无而不现者,皆非错乱。若无而不现则不起错乱觉,即无杂染流转生死;既无生死亦无须断生死而修道,故亦无涅槃。若实有二取而现二取,亦非错乱。既无错乱便成正知,亦不起杂染感生死;既无杂染生死,即无清净涅槃。是故法的体相即无二取而幻现二取相。法相既明,反之可知法性之相,即无二取而不现二取也。欲证此法性,须先了知生死是无二取而现二取;不于幻现妄执为实,则感生死之杂染因断,解脱生死而证涅槃矣。无二取而不现即是诸法本来面目;亦即法性、真空、涅槃。故以无能取所取、能诠所诠为真如法性之相也。

  乙二 广释

  丙初 生死

  丁一 总标

  由六相悟入诸法为无上:谓相与成立、及非一非异、所依共、不共、悟入能所取现似而非有。

  诸法,即与法性对举之生死法。由六相为悟入诸生死法之无上方便。六相者:谓相、成立、非一非异、所依共、所依不共及能所取现似而非有。第六句悟入二字、可通六相言。

  丁二 别释

  其中相、成立及非一非异,如略标中说。

  此六相中前之三相,已于前大科略标中说。

  诸于何流转,说彼为所依,谓情界、器界。器界即为共,如共同所了。有情界有共,复有诸不共:托胎生、名言、摄受与治罚、饶益及违害、功德并过失、由更互增上、互为因故共。依及诸了别、苦、乐、业、死、生、系缚与解脱,彼九不共故,名不共所依。

  此释第四、第五,所依共及所依不共。前三句,释所依。诸者,总指一切有情。何者,指有情流转处之器界,即说彼情器为所依,故所依即众生世界。次十句,释所依共相。世界者、器世间,此唯是共所依。此一世界为此世界众生所共了知故,众生共业共识变此世间,故为众生共同所了。虽由众生各别业识变起,以业识大体相似故,现共同之世界。如一室中,诸灯之光,灯虽各别,其光相同。详如成唯识论所说。故共了有二义:深义为共同业果;浅义即共了之色声等也。然器世间,亦有共中不共。同一世界,三界、五趣、四生,受用各别。如恒河水:人见清水,鬼见浓河。惟在同一界趣,器界多共。若细分之,则为大体相似耳。

  所依有情界中有共不共。依唯识论,唯就根身说共不共:粗色身共变用共了,名之为共;净色根唯己所得报,生时俱生、死时俱坏,名为不共。此论所言范围较广,非唯色蕴,乃兼有情五蕴聚而言也。有情界中,共法有八:一、托胎生。简别不共法中生死的生;唯指依托父母而生之生,故译文加托胎二字。托胎之生,狭义言、有子业亲因缘及父母增上缘三有情之关系,广义言之、乃至家族诸亲皆与有关,故名为共。二、名言,此依藏文直译,义为表业。名言本义为语表业,于此亦兼摄身表业。身、语表业或由他人引起,或使他人表现,为有情间共同关系,故名为共。三、摄受。家庭、团体之所由成,或由家长摄受家属,或由领袖摄受徒众,必由大众拥护,始有能摄受者。有能摄受、所摄受者,始有社会种种结合。此中众多有情所成,故亦为共。四、治罚。摄受相反,则为治罚。佛法以戒律摄受僧伽,犯戒则有治罚。一切违反摄受之行动、侵害、斗争,皆应有以治罚之;如维持治安,制裁侵略皆是。五、饶益。或以财施使他丰饶资生之具,或以法施使他增长学问智识。六、违害。对于他人或于群众,作违反其生存繁荣进步利益之事。七、功德。

  有情各自可生功德过失,此惟就与他有情关系言。如恭敬诸佛、孝顺父母、供养师长、积集闻思修三学功德等是。八、过失。功德相反,则为过失,如毁谤三宝、忤逆父母等是。凡此八者,皆由自他有情更互为增上缘以成,故名共法。初为家庭,后七通一般社会国家,凡社会科学之所治者皆是也。

  下五句就有情明不共法有九:一、依,就唯识宗即第八识;然说七、八识必出因成之,此论未出其因,亦未明说第七、八识。是故此依,亦通三乘共教,说为意根。即十二因缘之业识,为有情受生所依,各有情各别所有,故曰不共。二、诸了别。即前六识:若立八识,即前七识。识为有情各各别有,不与他共。上二识蕴。三、苦,四、乐。上二受蕴,或由自…

《辨法法性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