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、本來寂靜自性涅槃。故能不畏生死、不染生死,大悲大願、滿足福慧,盡未來際于一切衆生界現身說法。不同二乘極果,僅能自了。是故無住涅槃,爲大乘不共功德,不通二乘。今並舉叁乘涅槃,顯此論所辨,不惟明大乘涅槃也。法字通常釋爲任持自性、軌生物解,包括一切有爲、無爲。又世俗谛名法,勝義谛名法性。又法表善法,如不善者名非法,及法有法律及標准義。又因明量以能別名法,所別名有法。此論以現有能取所取之相者名法;由知此而遠離二取相者名法性。法性即二空真如,亦即涅槃。因有二取相故生執著,由執起惑,由惑造業,由業生苦,故通名叁界雜染生死曰法。其主要仍是有漏心法。叁乘涅槃即無爲法性,其能證之道此論亦攝于法性,故辨法法性通四谛。
丙二 別顯
丁一 明法相
此中法相者,謂虛妄分別,現二及名言。實無而現故,以是爲虛妄;彼一切無義,惟計故分別。
前標法與法性攝一切法,此略辨明法之體相。法與法性,各有體相可爲簡別。爲此中所辨之法定出一範圍分齊之相,是名法相;非通常對法性所言之法相也。虛妄分別與辨中邊虛妄分別義同,即是叁界有漏心心所法。五法之中,分別、正智對舉,分別所攝。現二者,謂虛妄分別所現之能所二取。能取者,爲能取種種境之分別心。所取者,爲分別心所取之色、心、心所、不相應行、無爲諸法境相。心能取境爲能取相;然是所知境故,亦爲所取。能所二取,五法之中,屬相所攝。名言者:于二取相之分齊上安立能诠,計執之以爲其所诠。名言亦遍于五趣,雖異類或無顯義之名句文字,但皆有顯境之名言習氣故。名言在五法中,爲名所攝。上二句確示此中之法相,即五法中分別、相、名,但次第不同耳。
下之二句,釋上二句。實無者,謂究其實體空無,惟幻現二取之相耳,故是虛妄。非謂由彼實無中,生二取相也。無義者,謂彼虛妄二取所現境界皆無實義,惟依種種計度而有,故惟分別識耳。此即諸法皆唯識現,皆不離識之義。亦可實無二句配釋二取幻現,體性實無,說爲虛妄。彼一二句配釋名言,假名所诠無實境義,惟計度故但是分別。
又劄迦疏說:虛妄分別爲二類:一、是無分別的前五識心心所。雖現二取錯亂而無執著,如眼耳識現起離眼耳識外之色聲境,此由無始來熏習力現起,乃至十地尚未斷盡。二、是有分別的第六識心心所。對于所現境界安立名言,執此是眼識、是能取,彼是色塵、是所取等。但無論所現、所執,都是錯亂、實無,故稱爲虛妄。彼一切虛妄二取都無實義,唯自計度分別,故名分別。
此中名言,于五法中、爲名所攝,于叁相中、遍計所攝。分別、現二,于五法中、分別與相所攝,于叁性中、是依他攝。此中法性,攝五法中之正智、真如,于叁性中、圓成實攝。與常途相、名、分別、正智爲依他,真如爲圓成義異。
丁二 明法性相
複次法性相,無能取所取,能诠所诠別,即是真如性。
此略明法性之體相,即無能取所取、能诠所诠差別之真如性。能取所取、惟是虛妄分別現起。無能所取,顯非如法相由無計度分別識亂現二取相;無能所诠,顯非如法相由有計度分別識于二取相更增益而安立名言。故此能取所取、能诠所诠平等一味無二無別空性,即是遍一切法常如其性之真如性,亦是本論所言法性自相。但真如義常途唯是所證;此論法性兼攝正智,則真如亦兼攝正智也。
丁叁 成立非一非異
無而現故亂,即是雜染因:如現幻象等,非有而現故。若無及現中、任隨一非有,則亂與不亂、染淨皆非理。此二非即一,亦複非別異;以彼有無事,有別無別故。初四句成立法相雜染因。謂虛妄分別二取相,體性實無、顯現似有,實無現有,故名錯亂。不知其錯亂而執爲實有,即是無明。無明發業、業招生死,惑業生死皆由此起,是故名爲雜染之因。或有難言:此生死法,體既實無雲何現有?以喻答言:如幻現之象馬牛等,原唯土石草木,實無象等;然竟幻現象等之相。叁界生死,皆是虛妄分別迷亂習氣所現,無實自體。于無實中,現有世界衆生幻相,故雜染因得成。對治雜染生死,即有解脫涅槃,故清淨因亦善成立。
次四句成立流轉還滅因。若無及現中者,無謂無二取性;現謂現二取相。任隨一非有者,謂或缺“無”性,或缺“現”相。非無、則有即是諸法實有體性;所現之相即法實相。不“現”、則無即惟是無。實有現有,實無現無,複依何處說名爲亂?故亂之成須二條件:一、實無,二、現有。隨缺其一,則亂不成;不亂亦不成。執幻逐妄,故有生死雜染之法;了幻合覺,故有涅槃清淨之法。有亂故有染品,不亂故有淨品。亂與不亂既不成立,諸染淨品亦不成立。唯其實無、現有,故生死涅槃四谛因果,始能成立。
後之四句,釋現與無非一非異。此二者,謂幻現相與實無性,亦即下文之有無事;有謂幻現,無謂實無。此無與現、二非即一,以彼二事相有別故。雲何有別?幻現之相,以多因緣成別別相,各有方所時分起滅。非實無性遍一切法,一相一味常如其性。二相不同,故是有別。亦非異者,以彼二事體無別故。無別者,謂非幻現法外別有實無性,遍諸幻現法即實無性故無別也。
前別顯一大科,略明法以虛妄分別爲體相。其虛妄分別之所以,就是本無二取而詐現二取,無而現有,故是錯亂。因錯亂而生貪著、起煩惱、造衆業、感生死,故錯亂的虛妄分別是生死因。如幻現象馬之相,雖無象馬體而現似彼相,其能現之心、即是錯亂。于有者不現偏現無者,如現株杌爲人,株杌是有不現,人是無而妄現。此現人與不現杌、皆是錯亂,生死即由此錯亂而來。錯亂之所以成者,即因無二取而現二取。若有而現或無而不現者,皆非錯亂。若無而不現則不起錯亂覺,即無雜染流轉生死;既無生死亦無須斷生死而修道,故亦無涅槃。若實有二取而現二取,亦非錯亂。既無錯亂便成正知,亦不起雜染感生死;既無雜染生死,即無清淨涅槃。是故法的體相即無二取而幻現二取相。法相既明,反之可知法性之相,即無二取而不現二取也。欲證此法性,須先了知生死是無二取而現二取;不于幻現妄執爲實,則感生死之雜染因斷,解脫生死而證涅槃矣。無二取而不現即是諸法本來面目;亦即法性、真空、涅槃。故以無能取所取、能诠所诠爲真如法性之相也。
乙二 廣釋
丙初 生死
丁一 總標
由六相悟入諸法爲無上:謂相與成立、及非一非異、所依共、不共、悟入能所取現似而非有。
諸法,即與法性對舉之生死法。由六相爲悟入諸生死法之無上方便。六相者:謂相、成立、非一非異、所依共、所依不共及能所取現似而非有。第六句悟入二字、可通六相言。
丁二 別釋
其中相、成立及非一非異,如略標中說。
此六相中前之叁相,已于前大科略標中說。
諸于何流轉,說彼爲所依,謂情界、器界。器界即爲共,如共同所了。有情界有共,複有諸不共:托胎生、名言、攝受與治罰、饒益及違害、功德並過失、由更互增上、互爲因故共。依及諸了別、苦、樂、業、死、生、系縛與解脫,彼九不共故,名不共所依。
此釋第四、第五,所依共及所依不共。前叁句,釋所依。諸者,總指一切有情。何者,指有情流轉處之器界,即說彼情器爲所依,故所依即衆生世界。次十句,釋所依共相。世界者、器世間,此唯是共所依。此一世界爲此世界衆生所共了知故,衆生共業共識變此世間,故爲衆生共同所了。雖由衆生各別業識變起,以業識大體相似故,現共同之世界。如一室中,諸燈之光,燈雖各別,其光相同。詳如成唯識論所說。故共了有二義:深義爲共同業果;淺義即共了之色聲等也。然器世間,亦有共中不共。同一世界,叁界、五趣、四生,受用各別。如恒河水:人見清水,鬼見濃河。惟在同一界趣,器界多共。若細分之,則爲大體相似耳。
所依有情界中有共不共。依唯識論,唯就根身說共不共:粗色身共變用共了,名之爲共;淨色根唯己所得報,生時俱生、死時俱壞,名爲不共。此論所言範圍較廣,非唯色蘊,乃兼有情五蘊聚而言也。有情界中,共法有八:一、托胎生。簡別不共法中生死的生;唯指依托父母而生之生,故譯文加托胎二字。托胎之生,狹義言、有子業親因緣及父母增上緣叁有情之關系,廣義言之、乃至家族諸親皆與有關,故名爲共。二、名言,此依藏文直譯,義爲表業。名言本義爲語表業,于此亦兼攝身表業。身、語表業或由他人引起,或使他人表現,爲有情間共同關系,故名爲共。叁、攝受。家庭、團體之所由成,或由家長攝受家屬,或由領袖攝受徒衆,必由大衆擁護,始有能攝受者。有能攝受、所攝受者,始有社會種種結合。此中衆多有情所成,故亦爲共。四、治罰。攝受相反,則爲治罰。佛法以戒律攝受僧伽,犯戒則有治罰。一切違反攝受之行動、侵害、鬥爭,皆應有以治罰之;如維持治安,製裁侵略皆是。五、饒益。或以財施使他豐饒資生之具,或以法施使他增長學問智識。六、違害。對于他人或于群衆,作違反其生存繁榮進步利益之事。七、功德。
有情各自可生功德過失,此惟就與他有情關系言。如恭敬諸佛、孝順父母、供養師長、積集聞思修叁學功德等是。八、過失。功德相反,則爲過失,如毀謗叁寶、忤逆父母等是。凡此八者,皆由自他有情更互爲增上緣以成,故名共法。初爲家庭,後七通一般社會國家,凡社會科學之所治者皆是也。
下五句就有情明不共法有九:一、依,就唯識宗即第八識;然說七、八識必出因成之,此論未出其因,亦未明說第七、八識。是故此依,亦通叁乘共教,說爲意根。即十二因緣之業識,爲有情受生所依,各有情各別所有,故曰不共。二、諸了別。即前六識:若立八識,即前七識。識爲有情各各別有,不與他共。上二識蘊。叁、苦,四、樂。上二受蘊,或由自…
《辨法法性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