唯识讲要
太虚
──十二年下学期在武昌佛学院讲──
悬叙纲宗
一 佛教机上之本论观
二 佛教时上之本论观
三 佛教宗上之本论观
四 佛教体上之本论观
五 佛教相上之本论观
六 佛教史上之本论观
甲 印度佛教史与本论
乙 中国佛教史与本论
丙 各国佛教史与本论
丁 今后佛化之与本论
科释文义
一 科释论题
甲 唯识
乙 唯识论
丙 成唯识
丁 成唯识论
二 科释论文
甲 宗前敬叙分
1 归敬福田
2 叙释论义
乙 依教广成分
1 依教解唯识境
(一) 彰唯识相
(甲) 略彰论旨辩唯识相(下缺)
【悬叙纲宗】
一 佛教机上之本论观
先观佛教二字,就一往谈,缘所现之身谓之佛,佛所说之法谓之教。次观佛,含人与法,其人为地上菩萨现者,即他受用身,为二乘及六道凡夫现者,即变化身;其法即法性身、自受用身及平等所流之声教,故佛是人佛,而教是法佛,佛与教皆是佛。次观教,含言与身,言者佛之所说,身者佛之所现,故教是言教,而佛是身教,教与佛皆是教。然言佛教,不过名之与相,佛是名、诠觉者之相,教是名、诠文义之相,合而言之,无上正遍觉之五蕴和合假者、流出之文字言说及所诠义理,谓之佛教。
佛教由机,昔有二说:龙军、无性等说:佛之圆圆果海,唯大定智悲,离形色文义相。但由佛果大悲愿力,其善根成熟之有情于自心上现起形色文义相。然不言众生教而名佛教者,以摄归佛之本愿力,故云佛教。护法、胜子等说:教由有情机感佛无漏心上现文义相,宜闻法者托为本质而现于自识上,然闻者于本质不能亲缘,但托为本质而缘其自识相分。
近欧阳竟无居士,宗护法等立论,故于瑜伽真实品叙略云:“托质圆音,教则唯一,闻者识上,乘则有三”。但此义亦不可执定,所以者何?若就龙军等说,佛果上本无能诠所诠之文义相,是无质可托;而护法等则佛心上文义由机感现,众生之机感不同,则所托之质,亦各不同;如小机感佛心上现小教,大机感佛心上现大教,是则所托教不可定一。闻者如为一类顿机,不由小而入大,则所成乘,亦不能定三。然净名经云:“佛以一音演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”者,是就佛之平等意乐而说。佛之本愿,如法华经言,皆以一乘平等济度众生,终不以二乘、三乘相度,此则以乘摄于平等意愿,故教可说一。但因众生差别机感不同,而闻佛言教,各自成乘,此则以教摄归众生机感,故乘可说三。然有从初发心,或是顿教大乘,或不定性,闻法遂归大乘,斯又可说乘惟是一。以是义故,众生之机可一可三,而乘与教,亦可说三说一,但得所说合理,不必执定。
凡众生善根性欲之心理,即谓之机。然言众生之机,有一性无别者,有五性差别者。言一性者,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也。言五性者,即一、无性,二、声闻性,三、缘觉性,此名三无佛性,谓此三种性皆不能成佛也。四、不定性,五、如来性,此名二有佛性,谓此种性皆可成佛也。如来性是决定成佛,而凡言皆可成佛者,即就不定种性言也。然此一性五性别者,盖以佛性二字,诠义不同。一、佛之性,此性即真如体。谓佛性即遍法界之平等真如,不但有情,无情亦依为性。如古德云:“翠竹黄花,皆有佛性”。禅宗,或问如何是佛?曰:“干屎橛”。又曰:“有时以一茎草作丈六金身,有时以丈六金身作一茎草”等。则遍法界皆是佛性,何有一众生而无之?以是故说众生一性。二、佛即性,此又分二:一、谓心性,性者、是自相义,如火热为自相,水湿为自相,地坚为自相,风动为自相,而心即以觉为其自相──如起信论云本觉──故此佛性即指心之自相。此心自相不及于无情,故就此言佛性,虽可云一性,而仅限于有情众生。而清凉疏亦谓:在无情曰法性,在有情曰佛性。二、即法空智种,谓无法空智之种子,不能起法空智之现行,不起法空智之现行,不能断所知障,不能断所知障,不能成佛。故以此为佛性,以此而衡一切有情,则无二空智种者,谓之无性;无法空智种者,谓之声闻性或缘觉性;兼有二空智种者,谓之不定性;具法空智种者,谓之如来性。由是可说众生有五性差别。然论智种之具不具,复有二门:一、现实如是门:谓依众生一刹那现行心,观过去之过去,或未来之未来,皆不离此一刹那心;若此现前一刹那心无如来性,则尽未来际亦不能成佛。如是就现前一念心上,具不具二空智种等,则可说决定有五性差别。二、展转增上门:不论现前一念之心或具不具,但由佛之平等意愿为增上缘,务使一切众生决定成佛,如法华言:唯有一乘法,佛种从缘起。虽无现具佛种,而有佛之增上缘、或菩萨等各各互为增上,亦得新起法空智种;依唯识之新熏种义,亦不相违。由是则五性可决定可不决定,应说有情非一非五性。了达此义,则于一性五性之说无惑,可进论由有情五性之机,感佛五乘之教,由佛五乘之教,应有情五性之机。
总括以上所谈,约有二端:一曰、机感佛而教起,二曰、佛施教以应机。就第一论,贤首家判教,曾说教起因缘有十,今约言教起之要有三:一、佛本愿故,如契经偈云:“毗卢遮那佛,愿力周沙界,一切国土中,恒转无上轮”──此则本无教起之相。二、法如是故,如经云:“法性遍一切处”;又云:“一切法皆是佛法”等──此则亦无法与非法之分别。故此二是普遍因,尚不足以言教起之因缘。三、机所感故,则因有机感佛,而佛亦因机施教,于是方有教起之可言。就第三论,亦可分二:初、就佛施教说,则佛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皆可成佛,如是则机是一性,故教亦唯一。次、就机所感说,则机有五性,而教亦因之有五乘,如人天乘被无性机,乃至佛乘被如来机等。
本论虽菩萨造,亦宗本佛之圣教而来,则本论所被何机,亦即知由何机所感。今观本论多言五性──由阿赖耶识中无漏种子具不具等;又论首即谈阿赖耶识,乃小乘所未建立,是为不共大乘。则知其所被机,为顿悟之菩萨性,为回小向大之不定性,不被无性人天及声闻、缘觉等性。因是亦知此论由不定机及菩萨机而感来。但论中所谈,亦有小乘因之得悟者,故此论可云:正被菩萨,兼被二乘。
二 佛教时上之本论观
依释迦如来一代时教之中,观察此论属于何时?故云:佛教时上之本论观。在昔鸠摩罗什言一时教,至刘虬、菩提流支等说五时,天台亦配五时,嘉祥说佛转三种*轮,贤首因之说三时,此皆支那判时教之所分。至在印度,亦有二派:一、清辨、智光等,以空为究竟,故判教分三时:一、一切法有时教,即小乘。二、境空心有时教,即唯识。三、心境皆空时教,即三论等。二、护法、戒贤等宗深密经亦言三时:一、有时教,即谈一切法有等小乘。二、空时教、即遣有执之般若、三论等。三、非空非有时教,即唯识等。
本论宗六种经,二种未译。今所译来华者,即华严、楞伽、深密、密严四种。但本宗判教,亦分顿渐:于顿唯中,于渐则分有空中三。华严属顿中,深密属渐中。故本论被顿机即属顿中,被渐机即属渐中。
三 佛教宗上之本论观
宗者、所尊所尚所主之旨也。就普通言,可略分十宗。
┌一、人天戒善宗─┐
│ ├─人天乘
│二、我法俱有宗─┘
│三、法有我无宗─┐
│四、法无去来宗 ├─二 乘
│五、现通假实宗 │
十宗┤ │
│六、俗妄真实宗 │
│七、一切但名宗─┘
│八、真空般若宗………三 论─┐
│九、妙有唯识宗………唯 识 ├大乘
└十、中道真如宗………华严等─┘
若就唯识言,则可分三:一、一切法有宗,人天小乘;二、一切法空宗,三论;三、中道唯识宗,华严唯识等。以华严等本唯识论所宗。故前之第九第十,皆可摄归此第三中。
四 佛教体上之本论观
依前来所讲,教即能诠之文,及所诠之义,故教以文义为相。盖凡有文必诠义,若无义即文亦无表现故。今观能诠文即本论三十颂等,至所诠之义甚广,实统括唯识境、唯识行、唯识果等。是故从所诠义上明体,则不啻从一切法上以明其体,故当从能诠文上以明体。能诠不出名句文身,兹释名句文身之义如下:
文………………诠一一声之屈曲者
名………………诠一一法之自体者
句………………诠二二法之差别者
身──聚也,二法以上乃至千万皆可曰身
今各经论,若从文观,即全是一一声之屈曲;从名观,尽是一一法之自体;从句观,亦是二法以上之差别所聚;故教即名句文身。百法论说名句文即不相应行之色心分位假法,以之诠教体,可分四门:
一、摄假从实门:楞严经云:“此方真教体,清净在音闻”。故名句文身之教,从佛口宣,闻者领受,亦以声为体。然佛灭后,众生不能亲闻佛说,但从佛说之教著之经典者得闻;佛说属声尘,佛经属色尘。故从本教上说,则摄名句文身之假归之声实,可云以声尘为体。若从末教上说,则摄假归实,当云以声、色二尘为体。且佛说声教,亦限于此方,若他方世界,有以光明为教,香饭行化,乃至以睡梦而作佛事者,则六尘皆可为教体。即禅宗扬眉、瞬目等,亦其一端,故又可云:此方本教以声为体,末教以色、声为体,他方世界以六尘为教体。
二、摄境从心门:百法中十一色法,皆心心所所变之相分。若以所摄归于能,则所缘之色境皆是能缘之心王心所;如镜中之像,总不出镜外。夫色声既是心王、心所所变,即可归之心王、心所。以是故摄境从心,则可云:教非声色为体,以心为体。
三、摄相归性门:能变之心与所变之境皆是相;今此言相即色心,言性即真如。是以摄相归性,则可云:教皆以真如为体。如净名云:“一切法皆如也”。楞严云:“五阴、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,…
《唯识讲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