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皆如来藏妙真如性”。
四、性用别收门:上来所谈假实、色心、相性等三对,重重皆可为教体。惟就所明不同,别别而收。如以假法观之,即一一假法皆可以为教体;以实法观之,则一一实法皆可以为教体;色心、相性,亦复如是。
如前龙军所云:佛心上无文义,但由众生心上文义相生,故此属摄境归心门。护法云:或宜闻者之善根力,感佛心上文义相生,托之变起自心上文义相,则属于性用别收门。如前、初门通小乘,后三门但大乘。又、唯识以前三门合成第四。五 佛教相上之本论观一、文义相──藏:能诠之文及所诠之义为佛法藏。此论就一佛法藏,亦可属一佛法藏;就二藏论属菩萨藏;就六藏论,属菩萨藏之论藏。
经
┌声闻──────律
佛法藏┤ 论
└菩萨 杂
禁咒
二、因果相──乘:乘即依教理行果而信解修证之义也。此论就一乘论即为一乘;就二乘乃至六乘论,即大乘之菩萨乘。
┌如来……果
┌大┤
│ └菩萨……因
一乘┤
│ ┌缘觉
└小┤ ┌天
└声闻┤
└人
六 佛教史上之本论观
甲 印度佛教史与本论
印度佛教,从中国中唐以后大衰。而新起有婆罗门教,最盛行,斯即印度近代之吠檀多教,大概占十分之七;次则耶苏、回回二教;而原有之佛教几息。至今日、南印度所余之佛教,不过小乘一部分。是故若论印度之佛教史,但从释迦以迄中唐,则有可言,中唐以后,无足称道矣。
若究本论之关系,则以印度自释迦灭后,盛行小乘,至六百年顷,龙树、提婆依般若造中、百论等,始倡大乘空义,以破小乘执一切法有,初未立宗。后清辨阐扬,乃称空宗。惟众生习气,易落偏邪,习久遂更执空,于是后龙树二百年顷,无著菩萨兴世,始依瑜伽、深密而明法相,以破恶取空者。无著之弟名世亲,初从一切有部出家,盛宏小乘,作五百部小乘论,往往讥毁大乘。无著忧之,乃以方便诱令回心,初为说摄大乘论,授之作释。至最后将近入灭,乃广摄大乘妙义,作此唯识三十颂。但在此颂之前,作二十颂亦自作释,及作此颂,未及作释即已入灭。于其同时有亲胜、火辩二师,为作释论,后又有八师相继作释,故此颂之释论,向称十大论师。
唯识之学,发端于弥勒,而集大成于护法。然护法之学,不行于印度,由胜军论师传至玄奘,独盛行于中国,此一奇也。
十大论师,可分三类:一、亲胜、火辩,与天亲同时。二、德慧、安慧、净月、难陀,胜军祖述难陀,德慧是安慧之师。三,护法、胜友、胜子、智月,次三师皆护法弟子。玄奘与其弟子窥基释论,糅十大论师之释为一本,而以护法立义最圆,是故虽列诸说,独折衷于护法,而论首亦题曰:护法等菩萨造。
乙 中华佛教史与本论
自汉明帝时佛教入中国,所译经论,不过梵本小部或大部中之一二品而已。魏、晋译者渐盛,至鸠摩罗什出大乘经论颇多。刘宋时译楞伽及华严,菩提留支译地论等,渐行识唯义。但地论言第九识,后考九识即八识之净分。陈真谛译,于唯识经论更进。至唐玄奘乃集其成。然近人谓真谛宗安慧为旧义,玄奘宗护法为新义;二家学说,微有异同也。本论译者,玄奘;解传者则有窥基、慧沼、智周等。
丙 各国佛教史与本论
自阿育王以后,佛教宏传各国。今观蒙古佛教自西藏输入,显有中观、瑜伽等,密有诸部;然蒙藏佛教,仅有本颂而无本论。南洋如锡兰、缅甸、暹罗等,但行小乘,亦与本论无涉。高丽佛教自中国传入,比日本犹早,中国所有经论,彼国皆有,但未宏扬。在彼国成宗者,现有华严之渐宗,与法眼之顿宗,故与本论亦不相关。至日本佛教,于中国原有各宗派皆有之,而未甚宏传。惟中国自唐后,禅宗盛行,唯识绝迹。又经三武灭佛及他种摧残,关于唯识之典籍皆遗失,日本独能保存。今日若窥基、泰贤、圆测、慧沼、智周、道邑等著作,多自彼国取回,由此一端言之,故此论与日本佛教之关系,较为重要。
丁 今后佛化之与本论
在印度经过有精密思想之外道,及一切有部之小乘,又经过言一切法空阐明中道大乘空宗,乘此思想之系统,始立唯识论义。而中国从两汉、六朝以下多行儒道,儒尚人事,稍高深则所谓六合之外存而不论,六合之内论而不议。道家多空洞玄虚之言,其思想皆与此论相远,故虽有一二杰出者,如玄、基等宏扬,而不久寝息。
惟中国思想统系,向者偏近禅宗,故禅宗特盛。近来颇有变更,因泰西科学东渐,曾破宗教哲学。近又由科学建设哲学,其思想渐精密,与唯识学相邻接,可以唯识引导其思潮入于正轨。故从今以后,唯识学将大兴,堪由中国以传布西洋各国。然以时势观之,能传布西洋者当更有三宗:一、三论宗,此即从唯识所明因缘生法以观其空,唯识既传,则三论必兴。二、净土宗,彼国奉行耶教,上帝天国,亦与弥陀净土相似。三、密宗,彼土由物质之反应,近来渐多鬼神学、灵学、摧眠术等,皆与密宗相近,易于通化也。
【科释文义】
一 科释论题
甲、唯识 识为能唯,故唯即识,持业释也。一切法为所唯。识、以了别为义,是能明了分别诸法者故。唯、以简持为义,简识外无,持识内有。又、简持一切法不出于了别之外,被简持在了知内者,即一切法,故云:一切法为所唯者,即一切法不出识之外也。今问:何谓一切法?法即轨持义,凡有法、无法皆是法,有法中,有为、无为、有漏、无漏皆然。是法出过数量,不可思议,惟佛与佛,乃能究尽。然以方便略计其数,则瑜伽有六百六十五法,天亲约之作百法论,今列百法观之:
一、心 法 八───心
二、心 所 有法五十一 色
三、色 法 十 一 实
假
四、不相应行法二十四───有为──相
五、无 为 法 六───无为──性
如上百法共分五位,复可分为性相、假实、色心三对,总名一切法。
问:何谓识?即心法之八识心王,一切有情皆有之。有情又名含识,故有情可云有识,含识亦可云含情。问:何故百法唯识?今可答云:八识心王,识自性故。五十一心所,定相应故;谓随心法而有,即识之仆从,系属于识。十一色法,心王心所二所变故;虽从俗言,识在内,色在外,识精神的,色物质的,若知皆心王、心所所变相分,即心王等如镜,色如镜中所现之影,影不出镜外,故知色亦不在识外。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,是心、心所、色三者之分位故;如异生性为心所法上之分位,命根为识之业种上分位,名句文等色法中声上之分位,时方等通心、心所、色三者之分位。又如:一桌有色与触,集现为方、圆、长、短等分位,即方分位假;计其成立年代,即时分位假。六种无为,前四位之实性故;前四有为,皆法之相,后六无为,为法之性,性即实体实相。由上五重言之,总不离识,所以言一切法唯识。问:能否唯余法?若以圆融言之,如天台云:随拈一法,皆为法界。华严云: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则无法不可唯,虽言唯心所、唯色、唯无明、唯真如皆可;以无明尽即真如,故亦可云唯无明也。问:何故说唯识?今观百法,心所随识,分位是假,而色法中有根与境,实无为法即真如性。若说唯境,境本迷情所著,妄想戏论,逐以流转,唯之即成顺世外道;佛法意令有情还灭,故不可说唯境。若说唯根,此根言、非有形之眼耳等,有形之根依处亦属于境,净色根非肉眼能见,以能发识,比知是有;佛为普通众生说法,须依皆能现知者说,故不可说唯根,然则说无为法可乎?此真如无为等,必净除一切妄想戏论,方能观证,是佛境界,诸凡夫虽闻说真如,不过意识缘此真如一名,起为相似之独影境,不能实证,佛为凡夫说法,故不可说唯真如。由以上诸义,为度生方便言,则根、境、真如等皆不可唯。独此识法,无论贤愚,起心即自知有,知有即可依施教。又、从此识起贪、嗔、痴,造善、恶业,生死流转三界之境,欲令观心还灭,故虽一切可唯而不唯,独说唯识。
上来所说,唯以简为义,即简择、料简等。识以了为义,即了知、了达、了别等。又简有二义:以简除而兼简持。简除者,离识之实我、实法定非有。简持者,即识之有为、无为许非无。了亦有二义:以能了而摄所了。能了者,诸心、心所。所了者,诸色法、不相应行法及无为法。以是义故,言唯识者,非离一切法而求心,但了一切法之即心也。
乙、唯识论 此有二:一、唯识之论,论指书;二、唯识即论,论指道理学说。如言唯境论、唯根论等,即以唯识之事或理为论。
丙、成唯识 此亦有二:一、以教成教,上教字指十论师之释论,即能成;下教字指三十颂,即所成。二、以教成理,教指能成,即三十颂及释论;理指所成,即唯识之境行果等。由此唯识教之成,或唯识理之成,皆名唯识之成,依主释也。丁、成唯识论 论能发挥义理,开演言教,即指此部之名句文身而言。由前言以教成教,以教成理,今更可云以理成教,以明论义。一、以理成教论:唯识理是佛菩萨之自证,为利他故立论;如天亲悟理成颂,十论师悟理成释论。由唯识理所成之论,依主释也。二、以教成理论:如云:“此论三分成立唯识”等,则教为能成,而唯识之理为所成,故云成唯识论。即成之唯识论,依士释也。三、以教成教论:以本颂为本教,释论为末教,是成唯识即论,持业释也。
二 科释论文
甲 宗前敬叙分
1 归敬福田
宗前敬叙分即起首一颂及长行,亦释为二:一、归敬福田,二、叙释论意。初归敬福田者,稽首二字是能敬,唯识性满分净者是所敬。此言性、有二义:一、类性之性,二、体性之性。依类性可分为四:一、唯识之虚妄性,此是应简除之遍计执性。二、唯识之真实性,此是应简持之唯识相性,或唯识之实性。三、唯识之世俗性,此是应转…
《唯识讲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