唯識講要
太虛
──十二年下學期在武昌佛學院講──
懸敘綱宗
一 佛教機上之本論觀
二 佛教時上之本論觀
叁 佛教宗上之本論觀
四 佛教體上之本論觀
五 佛教相上之本論觀
六 佛教史上之本論觀
甲 印度佛教史與本論
乙 中國佛教史與本論
丙 各國佛教史與本論
丁 今後佛化之與本論
科釋文義
一 科釋論題
甲 唯識
乙 唯識論
丙 成唯識
丁 成唯識論
二 科釋論文
甲 宗前敬敘分
1 歸敬福田
2 敘釋論義
乙 依教廣成分
1 依教解唯識境
(一) 彰唯識相
(甲) 略彰論旨辯唯識相(下缺)
【懸敘綱宗】
一 佛教機上之本論觀
先觀佛教二字,就一往談,緣所現之身謂之佛,佛所說之法謂之教。次觀佛,含人與法,其人爲地上菩薩現者,即他受用身,爲二乘及六道凡夫現者,即變化身;其法即法性身、自受用身及平等所流之聲教,故佛是人佛,而教是法佛,佛與教皆是佛。次觀教,含言與身,言者佛之所說,身者佛之所現,故教是言教,而佛是身教,教與佛皆是教。然言佛教,不過名之與相,佛是名、诠覺者之相,教是名、诠文義之相,合而言之,無上正遍覺之五蘊和合假者、流出之文字言說及所诠義理,謂之佛教。
佛教由機,昔有二說:龍軍、無性等說:佛之圓圓果海,唯大定智悲,離形色文義相。但由佛果大悲願力,其善根成熟之有情于自心上現起形色文義相。然不言衆生教而名佛教者,以攝歸佛之本願力,故雲佛教。護法、勝子等說:教由有情機感佛無漏心上現文義相,宜聞法者托爲本質而現于自識上,然聞者于本質不能親緣,但托爲本質而緣其自識相分。
近歐陽竟無居士,宗護法等立論,故于瑜伽真實品敘略雲:“托質圓音,教則唯一,聞者識上,乘則有叁”。但此義亦不可執定,所以者何?若就龍軍等說,佛果上本無能诠所诠之文義相,是無質可托;而護法等則佛心上文義由機感現,衆生之機感不同,則所托之質,亦各不同;如小機感佛心上現小教,大機感佛心上現大教,是則所托教不可定一。聞者如爲一類頓機,不由小而入大,則所成乘,亦不能定叁。然淨名經雲:“佛以一音演說法,衆生隨類各得解”者,是就佛之平等意樂而說。佛之本願,如法華經言,皆以一乘平等濟度衆生,終不以二乘、叁乘相度,此則以乘攝于平等意願,故教可說一。但因衆生差別機感不同,而聞佛言教,各自成乘,此則以教攝歸衆生機感,故乘可說叁。然有從初發心,或是頓教大乘,或不定性,聞法遂歸大乘,斯又可說乘惟是一。以是義故,衆生之機可一可叁,而乘與教,亦可說叁說一,但得所說合理,不必執定。
凡衆生善根性欲之心理,即謂之機。然言衆生之機,有一性無別者,有五性差別者。言一性者,謂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也。言五性者,即一、無性,二、聲聞性,叁、緣覺性,此名叁無佛性,謂此叁種性皆不能成佛也。四、不定性,五、如來性,此名二有佛性,謂此種性皆可成佛也。如來性是決定成佛,而凡言皆可成佛者,即就不定種性言也。然此一性五性別者,蓋以佛性二字,诠義不同。一、佛之性,此性即真如體。謂佛性即遍法界之平等真如,不但有情,無情亦依爲性。如古德雲:“翠竹黃花,皆有佛性”。禅宗,或問如何是佛?曰:“幹屎橛”。又曰:“有時以一莖草作丈六金身,有時以丈六金身作一莖草”等。則遍法界皆是佛性,何有一衆生而無之?以是故說衆生一性。二、佛即性,此又分二:一、謂心性,性者、是自相義,如火熱爲自相,水濕爲自相,地堅爲自相,風動爲自相,而心即以覺爲其自相──如起信論雲本覺──故此佛性即指心之自相。此心自相不及于無情,故就此言佛性,雖可雲一性,而僅限于有情衆生。而清涼疏亦謂:在無情曰法性,在有情曰佛性。二、即法空智種,謂無法空智之種子,不能起法空智之現行,不起法空智之現行,不能斷所知障,不能斷所知障,不能成佛。故以此爲佛性,以此而衡一切有情,則無二空智種者,謂之無性;無法空智種者,謂之聲聞性或緣覺性;兼有二空智種者,謂之不定性;具法空智種者,謂之如來性。由是可說衆生有五性差別。然論智種之具不具,複有二門:一、現實如是門:謂依衆生一刹那現行心,觀過去之過去,或未來之未來,皆不離此一刹那心;若此現前一刹那心無如來性,則盡未來際亦不能成佛。如是就現前一念心上,具不具二空智種等,則可說決定有五性差別。二、展轉增上門:不論現前一念之心或具不具,但由佛之平等意願爲增上緣,務使一切衆生決定成佛,如法華言:唯有一乘法,佛種從緣起。雖無現具佛種,而有佛之增上緣、或菩薩等各各互爲增上,亦得新起法空智種;依唯識之新熏種義,亦不相違。由是則五性可決定可不決定,應說有情非一非五性。了達此義,則于一性五性之說無惑,可進論由有情五性之機,感佛五乘之教,由佛五乘之教,應有情五性之機。
總括以上所談,約有二端:一曰、機感佛而教起,二曰、佛施教以應機。就第一論,賢首家判教,曾說教起因緣有十,今約言教起之要有叁:一、佛本願故,如契經偈雲:“毗盧遮那佛,願力周沙界,一切國土中,恒轉無上輪”──此則本無教起之相。二、法如是故,如經雲:“法性遍一切處”;又雲:“一切法皆是佛法”等──此則亦無法與非法之分別。故此二是普遍因,尚不足以言教起之因緣。叁、機所感故,則因有機感佛,而佛亦因機施教,于是方有教起之可言。就第叁論,亦可分二:初、就佛施教說,則佛見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皆可成佛,如是則機是一性,故教亦唯一。次、就機所感說,則機有五性,而教亦因之有五乘,如人天乘被無性機,乃至佛乘被如來機等。
本論雖菩薩造,亦宗本佛之聖教而來,則本論所被何機,亦即知由何機所感。今觀本論多言五性──由阿賴耶識中無漏種子具不具等;又論首即談阿賴耶識,乃小乘所未建立,是爲不共大乘。則知其所被機,爲頓悟之菩薩性,爲回小向大之不定性,不被無性人天及聲聞、緣覺等性。因是亦知此論由不定機及菩薩機而感來。但論中所談,亦有小乘因之得悟者,故此論可雲:正被菩薩,兼被二乘。
二 佛教時上之本論觀
依釋迦如來一代時教之中,觀察此論屬于何時?故雲:佛教時上之本論觀。在昔鸠摩羅什言一時教,至劉虬、菩提流支等說五時,天臺亦配五時,嘉祥說佛轉叁種*輪,賢首因之說叁時,此皆支那判時教之所分。至在印度,亦有二派:一、清辨、智光等,以空爲究竟,故判教分叁時:一、一切法有時教,即小乘。二、境空心有時教,即唯識。叁、心境皆空時教,即叁論等。二、護法、戒賢等宗深密經亦言叁時:一、有時教,即談一切法有等小乘。二、空時教、即遣有執之般若、叁論等。叁、非空非有時教,即唯識等。
本論宗六種經,二種未譯。今所譯來華者,即華嚴、楞伽、深密、密嚴四種。但本宗判教,亦分頓漸:于頓唯中,于漸則分有空中叁。華嚴屬頓中,深密屬漸中。故本論被頓機即屬頓中,被漸機即屬漸中。
叁 佛教宗上之本論觀
宗者、所尊所尚所主之旨也。就普通言,可略分十宗。
┌一、人天戒善宗─┐
│ ├─人天乘
│二、我法俱有宗─┘
│叁、法有我無宗─┐
│四、法無去來宗 ├─二 乘
│五、現通假實宗 │
十宗┤ │
│六、俗妄真實宗 │
│七、一切但名宗─┘
│八、真空般若宗………叁 論─┐
│九、妙有唯識宗………唯 識 ├大乘
└十、中道真如宗………華嚴等─┘
若就唯識言,則可分叁:一、一切法有宗,人天小乘;二、一切法空宗,叁論;叁、中道唯識宗,華嚴唯識等。以華嚴等本唯識論所宗。故前之第九第十,皆可攝歸此第叁中。
四 佛教體上之本論觀
依前來所講,教即能诠之文,及所诠之義,故教以文義爲相。蓋凡有文必诠義,若無義即文亦無表現故。今觀能诠文即本論叁十頌等,至所诠之義甚廣,實統括唯識境、唯識行、唯識果等。是故從所诠義上明體,則不啻從一切法上以明其體,故當從能诠文上以明體。能诠不出名句文身,茲釋名句文身之義如下:
文………………诠一一聲之屈曲者
名………………诠一一法之自體者
句………………诠二二法之差別者
身──聚也,二法以上乃至千萬皆可曰身
今各經論,若從文觀,即全是一一聲之屈曲;從名觀,盡是一一法之自體;從句觀,亦是二法以上之差別所聚;故教即名句文身。百法論說名句文即不相應行之色心分位假法,以之诠教體,可分四門:
一、攝假從實門:楞嚴經雲:“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”。故名句文身之教,從佛口宣,聞者領受,亦以聲爲體。然佛滅後,衆生不能親聞佛說,但從佛說之教著之經典者得聞;佛說屬聲塵,佛經屬色塵。故從本教上說,則攝名句文身之假歸之聲實,可雲以聲塵爲體。若從末教上說,則攝假歸實,當雲以聲、色二塵爲體。且佛說聲教,亦限于此方,若他方世界,有以光明爲教,香飯行化,乃至以睡夢而作佛事者,則六塵皆可爲教體。即禅宗揚眉、瞬目等,亦其一端,故又可雲:此方本教以聲爲體,末教以色、聲爲體,他方世界以六塵爲教體。
二、攝境從心門:百法中十一色法,皆心心所所變之相分。若以所攝歸于能,則所緣之色境皆是能緣之心王心所;如鏡中之像,總不出鏡外。夫色聲既是心王、心所所變,即可歸之心王、心所。以是故攝境從心,則可雲:教非聲色爲體,以心爲體。
叁、攝相歸性門:能變之心與所變之境皆是相;今此言相即色心,言性即真如。是以攝相歸性,則可雲:教皆以真如爲體。如淨名雲:“一切法皆如也”。楞嚴雲:“五陰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…
《唯識講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