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八识规矩颂讲录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望,于顺境希望能合,于逆境希望能离,于中容境不生欣求厌离的心,则无欲。胜解、于无疑境上,确定明了,印持不惑。念、即忆念,就是能明记不忘,在过去境上才生现行。三摩地、就是定,于所观事明记不忘,而能念念专注一境。慧、依念、定所观察境,判决简择,成明了决定,而有慧生起。

  三、善有十一:就是信、精进、惭、愧、无贪、无嗔、无痴、轻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。信、不是通常所说的信,因为通常的信,通于所谓迷信等,违于实事真理,只是烦恼中的恶见妄执,此不名为信。此中所说的信,是依佛法中因果实事,性相真理,信有三宝、四谛而起的信。要是没有这个信,就成妄想流转,是大随烦恼中的不信,所以这信能对治不信,是万善的本,智慧的源,功德的母。所以在善法中,首先说信心所。精进、不是通常所说的勤,因为于不善事也能生起勤。这个精进,就是四正勤,是依正信而起的,能止恶行善;就是已生恶令断,未生恶令不生,已生善令增长,未生善令生。惭、愧、这两种心所,都是羞耻心,凡能止恶行善,必定要有这羞耻心,虽都是羞耻心,但是有差别:惭、即尊重自己的人格,知自有佛性,与诸佛菩萨相同,既有此人格,怎么于诸佛菩萨所成的功德,还不能成,于恶还不能断呢?所谓善犹未成,恶犹未止,自己生起羞耻。愧、就是对他生愧,一切诸佛菩萨,都具有三明、六通,于我现前所作所为,诸佛菩萨悉知悉见,我现在善犹未成,恶犹未止,怎样对诸佛菩萨,怎样对一切众生呢?无贪、无嗔、无痴、名三善根,能对治贪、嗔、痴三不善根。贪、就是于己分之外,还要将所有的都归自己统领。无贪、就是能将已经有的,施舍他人,未有的也无所取。无嗔、就是慈心,这不是普通的慈心,因为普通在相当的限度有慈心,但出分限以外,还要起嗔的;这由无嗔所发的慈心,是无分限的,普遍的。无痴、是对治痴的,就是于事理能明了觉悟;但与慧不同,无痴只是善,慧可通善、恶、无记三性。轻安、也是定心,在平常散心用事时,身心如负重担,行走不定,但有定现行,如平常将重担放下,只觉身心轻快、安乐,为向所未有的。轻安与三摩地不同,轻安只是善,三摩地通三性。不放逸、是依精进、无贪、无嗔、无痴和合而成的,不但精进修一切善法,并且谨慎能防护有漏法不生。行舍、就是行中之舍,简别不是受中之舍,因为五受中有舍受,恐与舍受相混,所以说行舍。行舍就是依止精进、无贪、无嗔、无痴修一切善法,虽修一切善法,而心平等性,心无所住。不害、是无嗔中的一分,但这是悲心,见有情衰损恼害时,心生悲愍。

  四、烦恼二十六,可分四类:一、根本烦恼六: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。这六种自性就是烦恼法,为一切烦恼的根本,所以名根本烦恼。贪、是于三界有、有具,不了是苦而生贪著。贪与别境中的欲心所不同,欲只是希望,通于三性,但贪欲就成有覆或不善了。嗔、是于有情苦、苦具,正现起时,生违反心,生忿恚心──欲界众生所作所为,都是从贪、嗔发动的,所以贪、嗔遍于欲界。到色、无色界,就只有贪无嗔了。痴、又名无明,就是不明因果,不知性相,由痴为依而生贪等烦恼心所。慢、有七种或说九种,总言之,就是自高凌人的意义。一切众生,既有我见,就要将我提高,驾于人之上,而以他人为提高自己的工具。这慢心所是任何人都不能免的,就是极低心下服的人,表面看似乎没有慢,其实他只是没有遇著机会,有相当的机会,他也要起慢的。疑、就是于因果性相犹预不决,由疑能障生善慧,能断疑的,就是慧心所。恶见、又名不正见,包含有五种:就是身见、边见、邪见、见取见、戒禁取见。身见、就是个体见,执个体是我而成我见,由我见而有我所。边见、是于我见上,执断、执常,我身死后是断灭了呢?还是永久不灭的呢?邪见、除身、边二见外,其余的都是邪见;但最大的邪见,就是拨无一切的虚无见,或名恶取空,或名豁达空。见取见、是于种种见中,随取一种执为最胜、最上。戒禁取见、是执取所持的牛戒、狗戒等,以为能得解脱──信这种不正戒,以为能得解脱的,这正是迷信,是恶见,与前面善心所中所说的信不同。二、小随烦恼十:忿、恨、覆、恼、嫉、悭、诳、谄、憍、害,这十种烦恼,是自类各别起的,范围狭小,如忿起恨不起,所以名小。随根本烦恼而起,所以名随烦恼。忿、恨、恼、害、嫉,都是随根本烦恼中的嗔心所起的。忿、是于现前不饶益境所起的。恨、是于过去忿境上怀怨不舍。恼、是由忿恨以后所起的嗔心所。害、是无悲愍心,常损恼有情。嫉、是耽著名利恭敬,见他人有荣利事,不能忍耐。覆、诳、谄,都是随根本烦恼贪、痴、所发动的。覆、就是覆藏己过,不肯发露忏悔。诳、就是耽著名利恭敬,虽无实德,假现不实功德,欺骗他人。谄、就是谄曲,矫饰惑世。憍、悭,都随贪所起的。憍、是于自己的一点有漏荣利事,贪著在心,醉心于中。悭、是悭吝,将自己所有的身命财产保守,不肯施舍。三、中随烦恼二:就是无惭、无愧。这两种烦恼,遍于不善,范围较宽,所以名中。也是随根本烦恼而起,所以名中随烦恼。无惭、是惭所对治的,不尊重自己的人格,名无惭。无愧、是愧所对治的,不顾他人讥嫌毁谤,名无愧。四、大随烦恼八: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惛沈、掉举、忘念、不正知、散乱。这八种通于一切染心,范围最宽,所以名大。也是随根本烦恼而起的,所以名随烦恼。不信、为信所对治的,就是于实事真理不能把握,令心成流荡无归,一切烦恼心所都从不信生起的。懈怠、是不精进,不策励心。放逸、为不放逸所对治,就是不修善法,不防护恶法。惛沈、是无痴所对治的,就是蒙昧无知,能障观不生。掉举、是轻安所对治的,就是令心不寂静,能障止不生。忘念、是念所对治的,就是忽略心。不正知、与恶见不同,不正知但于事理不能正确明知,恶见是执见确定。散乱、就是不定心,令心流散。

  五、不定四:悔、眠、寻、伺。这四种不定是善、是不善、是无记,所以名不定。悔、又名恶作,就是于已作不作的事,心中生起追悔。若于已作的恶、生起追悔,这就是善;但常时恶作,令心不安,这也是不善。睡眠、也通三性,若适当睡眠就是善,若耽著睡眠,就为不善。寻、就是寻求。伺、就是伺察。寻求相粗,伺察相细,言说分别,就是从这两种心所建立的。通常心理学所说的思想,不是佛法中所说的想心所,只可算是寻、伺。

  意识心王若与这五十一位中的善心所相应,就成善意识,若与不善心所相应,就成不善意识,没有拘定的,所以说:善恶临时别配之。

  性、界、受、三恒转易,根、随、信等、总相连。

  性、就是善、恶、无记三性。在第六识作业通三性,或善、或不善、或无记。界、就是三界,由意识作业通三性,所以受报也不定,或欲界、或色界、或无色界。受、就是五受;意识或时苦受,或时乐受,或时忧受,或时喜受,或时舍受。因为意识于性、界、受这三种中都不拘定,所以说:性界受三恒转易。根、是根本烦恼,随、是随烦恼,信、是信等十一,等、等取遍行,别境。第六识起时,或与根本烦恼相应,或与随烦恼相应,或与信等心所相应。这些心所与意识总是相连而起的,所以说:根随信等总相连。

  动身发语独为最,引满能招业力牵。

  凡造成业,要经三种阶段:一、审虑,二、决定,三、发动。前两阶段,都是意识的功能,到了发动,才有身语业的发现。所以、身识虽能动身,舌等语具虽能发语,但动身、发语的主动力,还是在意识。唯意识有这种功能,所以说:独为最。引、是引业,就是由第六识所造的强有力的善恶引业,熏成业种,含藏在阿赖耶识中,成熟时能招当来总报。满、是满业,就是由第六识所造的劣的善恶满业,熏成业种,含藏在阿赖耶识中,成熟时能招填满总报的别报。引业力强,满业力劣;引业如画师画大概的模形,满业如弟子加功填彩,圆满所作。所以、虽由第八识受报,但都由第六识的造业所牵引的。

  乙 前五识

  性境、现量、通三性。

  前五识所缘的只是性境,如现前有实有色,眼识才能缘;但这所缘的是世俗性境,因为不能随心改变其性,所以名性境。现量、是说前五识只有现量,无比量、非量,因为要五根对五尘才能发识,比量、非量都是由识自起分别的;又前五识对现前性境,直接了知,无错乱,不带名言,所以无比量、非量。三性、就是明前五作业通三性,但前五不能自动造善恶业,只能帮助第六意识作善恶业,随第六意识而有善、恶、无记三性。

  眼、耳、身三,二地居。

  前五识中的鼻、舌二识,只有欲界有,因为欲界受段食;到色、无色界都是禅悦为食,所以用不著了知香、味的鼻、舌二识了。眼、耳、身三识,则二地有。二地、是指三界、九地中的欲界五趣杂居地,同色界初禅离生喜乐地。这离生喜乐地,虽已在定中,但有时出定可见色;并且互相谈话,可闻声;身也领触,所以有眼、耳、身三识。过此地以上,就常在定中,前五识都不起现行了,只有定中意识。因为这眼、耳、身三识,只止于五趣杂居地,同离生喜乐地,所以说二地居。虽说第二地以上,前五识不起现行,却不是指的出世圣人,只是说的异生,因为出世圣人,不受三界分限拘定了。

  遍行、别境、善十一,中二、大八、贪嗔痴。

  前五识心王,与三十四心所相应。就是遍行五,别境五,善十一,中随烦恼二,大随烦恼八,根本烦恼中的贪、嗔、痴三种心所。

  五识同依净色根,九缘、七、八、好相邻。

  根有两种:一、浮尘根,又名扶尘根,或根依处,就是平常肉眼能见的眼根乃至身根。二、胜义根,又名净色根,是潜在浮尘根的根依处中的,虽是色法,但肉眼不能见,依佛法说,天眼才能见到。现代科…

《八识规矩颂讲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大乘五蕴论讲录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