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识规矩颂讲录
太虚
──二十年八月在北平华北居士林讲──
开题
释颂
一 顺转杂染分
甲 第六识
乙 前五识
丙 第八识
丁 第七识
二 逆转清净分
甲 第六识
乙 第七识
丙 第八识
丁 前五识
【开 题】
八识规矩颂,将八识分成四类说明:第一类是前五识,第二类是第六识,第三类是第七识,第四类是第八识。每一类用三颂说明,共有十二颂。在每类三颂中,又前二颂明有漏杂染识,后一颂明无漏清净识。这次不依以上原有的程序讲,另成一种组织来说明。先将十二颂分成两大分:一、顺转杂染分,有八颂;二、逆转清净分,有四颂。先明顺转杂染分中,第一类明第六识,第二类明前五识,第三类明第八识,第四类明第七识。为什么要依这种程序讲呢?因为人类平常能觉察得到的识,多半是第六识,如各种思想、感情等心理作用,这都是第六识的功用;这不只是佛法能说明,就是世间学术,也都能说到,但不能完全说明就是了。若单讲第六识,于事实还有讲不通的,因为不是有了意识分别,就有一切所分别的境的。如第六识能分别青、黄、赤、白等,但若盲人,眼根已坏,不发眼识,就不能见青、黄、赤、白,那么意识就不能分别青等色了,所以第二类要明前五识。要前五识与第六意识,俱时生起现行,才能了别五尘境:如眼识与意识同时现行,就能了色尘相;耳识与意识同时现行,就能了声尘相;乃至身识与意识同时现行,才能了触尘相。但这所分别的五尘境,不是可以凭空造出的,要真有所对的境,才有所分别的相的。如我们现在都能见这个蒲团是方的,这是形色,是黄色的,这是显色,要在这个处所,真有这个蒲团,这时眼识和意识生起现行,才能分别;并且这所见的蒲团,是大家都能见到的,所以这不是凭个人识现的。前五识与第六识俱时所了别的六境相,既不是凭空而有的,那么若不许在识外有境,这境又是依何识而有的呢?所以进一层的推论,要说到第八识。前五识所缘的器世间相,既不是前五识单独变起的,也不是心外的法,就是第八识所变的,所谓内变根身,外变器界,都是第八识变缘的相分。若能明白这识变的道理,知道无始时来,依业力引第八识,在业力的轨范中,现成一期的根身器界;那么世间所谓“自然界的一切万有”的论调,就推翻了──因为万有是业引识变的业果,而不是自然。从第八识的变现上说,本交互相遍,同类相似的;如现在我们同得人的第八识,于是我们大众能同见一种色,同闻一种声,不过虽同见色,同闻声,但甲所领受的境,未必恰是乙所领受的,只是相似变就是了。第八识既交互相遍,同类相似,所以没有显然自他、物我的隔别。但在有情的心境,却恰成反例,显然有自他、物我的隔别;有了自他,于是就要以自我为中心,要求自我的保存,自我的发展,自我的殊胜,自我要驾乎他人之上,人人都这样,于是斗争不已。若单从第八识上说,既是交互相遍的,为什么又有自他的隔别呢?所以第四类要说到第七识的功能。有情生命的成立,自我的发展,人格的表现,都从第七识中可充分说明。
以上所说识的四种分类,在世间科学、哲学,也有说到的。如哲学的素朴实在论,这是常识的,反对这常识而成自我唯心论。他们这派的立论,说是一切境相都是由我的分别所现。这在佛法上说,也不过只依第六识一部分的功能而立。到科学发达,趋重实验而斥破凭空玄想,要有确实的根据,真切的证明,才能存在,所以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新实在论,已是从第六识推到前五识了;自我唯心论,已被打破。但说到、不拘前六识起不起现行境相都存在的理,那就不是世间科学、哲学所容易推想到的了,这就要说到第八识所变的本质境,并说这本质境就是识的相分。这种深奥难知的理,正是世人难知的,也正是世人所迷的。因为不明第八识,于是有说客观的宇宙唯心论的,宗教家则说是神。客观唯心论,说宇宙现起,是客观存在的精神所造成;宗教家说宇宙是唯一的神所造。这两种所说,都是不曾将八识完全说明了的迷执。若说只是普遍的精神,唯一的神,但怎样一切有情众生又有各个自我精神的差别?而在这各个自我精神差别中,又有各个不同的宇宙呢?从事实上看起来,他们都说不通,所以非说到第八识,不能说明宇宙。也非说到第七识,不能说明有各个自我和自他隔碍的分别。若说有情的自我,是由神分开而成的;这样,那不是“神”已分成各个“众生”而没有所崇拜的神了吗!?其实、这就是佛法中说的第七识的功能。从现代一般的科学、哲学、宗教上看,第八识、第七识大抵尚迷而不知,只于前六识说到一部分。在前六识中,第六识又比较容易观察;而他们迷而不知的那八、七二识,也正是最重要的。要明宇宙观,非明第八识不可,要明人生观,非明第七识不可。但因这两种微细难知,所以这次所讲的程序,不依原有的次序,只就凡夫杂染心上,顺凡夫的心理,以粗显易知的为出发点,然后一层深进一层,说到深奥微细难知的,所以名顺转杂染分。
【释 颂】
一 顺转杂染分
甲 第六识
现在先讲明意识的前两颂。在未讲本颂前,要大概说明意识的内容。意识分两种:一、五俱意识,二、独行意识。五俱意识,就是第六意识与前五识同缘五尘境。独行意识,就是前五虽不起现行──眼不见色,乃至身不领触,但意识仍可自起分别,如意识的缘过去、未来境,是意识自己凭空忆想的。在独行意识中,又分三位:一、散位独行意识,二、梦位独行意识,三、定位独行意识。梦位意识,是在睡眠时,前五识虽不起现行,但意识还能分别,只是昧略就是了。定位意识,不只是人不容易有,就是六欲天也没有;欲界以上的色、无色界,才有生得定,常在定中;在人中要修得,既得定以后,在定中的境界,就与普通的境界大不同了。上面说第六识粗显易知,不过只说的独行意识中的散位意识,至于梦位意识不分明,不须说明,定位意识不是普通人的心境,不容易知道。现在能觉察的,粗显易明的,也就是散位意识。由散位意识,再说到五俱意识。从佛法上说,虽是很浅的,但顺凡夫的心理以说,在凡夫已是不易觉察的了。现在讲颂文。
三性、三量、通三境,三界轮时易可知,三境、就是性境,独影境,带质境。性境中分二:一、胜义性境,这在果中才能证得,因中不能证。二、世俗性境,就是在事实上是有的,不单由能缘识分别变起的,例如五识所缘的五尘;定中所缘境,也属世俗性境。就真谛上说,虽五尘也都是幻有的,但就俗谛上说,也是由种子生,有幻相、幻用,不如镜花、水月完全无用的,所以也名性境。独影境也有两种:一、有质独影:虽在此时、此处、此界,没有此法,但在法界中是有的,不过在此界、此时、此处,只是为意识所分别变缘的,所以仍是独影。二、无质独影:不但此时、此处、此界没有此法,就是他时、他处、他界也没有,只是意识上假立名言的分别,如妄分别龟毛、兔角。带质境也分二:一、真带质:就是以心缘心,如第六识通缘一切心心所,第七缘第八见分为我,也是以心缘心,所缘的相虽与所托的质不符,但确已带有质了。二、似带质:就是以心缘色,这只是独头意识所缘的带质相分,是意识所增益的,如分别桌、椅等名物,其实只见显色、形色,没有见桌、椅。以上几种,若分类说呢,胜义性境不变而缘,其余的五种是变缘的。在这五种中,世俗性境同真带质境是兼因缘变和分别变的,其余的似带质,有质独影,无质独影,只是分别变的。这三境,第六识都有。
三量就是现量、比量、非量。量、就是正知,因为境有三种,所以了境的智识,也有三种。在这三种智识中,前两种是正确的,后一种是不正确的。现量缘性境,只有事实,不带名类分别。比量缘正确的独影境。非量缘不正确的独影境同带质境,那就与事实完全不符了。只是意识无始以来分别名言习气,颠倒分别性相,如病眼见空中花似的──在平常不曾学佛的,大多是非量缘境,颠倒错误的。这三量,第六识也都能通。
三性,就是善、恶、无记三性。第六识作业范围也很广,可通三性。就第六识作用上说,在三界轮转受生死,也容易知道。若造上中下三品恶业,堕三恶趣;若造三品十善,生人、六欲天、阿修罗三善趣;造三品十善,并修四禅、八定,生色、无色界天。
相应心所五十一,善恶临时别配之。
以上所说的八种识,都名心王,各有相应的心所,现在说意识心王与五十一位心所都能相应。这五十一位心所的数目,不过是根据天亲百法论,和瑜伽论而说的,若广分别,还不止五十一位心所;简略说,也不到五十一心所。心所又名心所有法,就是心王起时,心所有法也随之而起,如主从的关系一样。但心所与心王虽同起,却不是一体,是有两法才能说相应的。相、是互相义,必须两法同时、同处、同缘一境、同作一事,这才名相应。虽与五十一心所相应,却不是一切时都与五十一心所相应,如与善心所相应,就不与烦恼心所相应;与烦恼心所相应,就不与善心所相应;且与此烦恼相应时,就不与彼烦恼相应;不过总说意识相应的心所有五十一。
这五十一心所,可分为五位:一、遍行有五:遍行、就是无论何时、何地、何境、何识,但有识起,这五种心所都能普遍现行,所以名遍行。这遍行中的五心所,就是作意、触、受、想、思。作意、是能警动其余心心所现起的。触、是根境识三和合,能触境的心的作用。受、就是顺触的领受。想、是于领受境分齐限量,由此有彼此是非可判别,而立种种名,所以想是名字言说的所依。思、是造作的力,能令余心心所去造作。
二、别境有五:别境、是缘特别的境才现起的。别境中有五心所:就是欲、胜解、念、三摩地、慧。欲、是于境起希…
《八识规矩颂讲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