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八識規矩頌講錄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望,于順境希望能合,于逆境希望能離,于中容境不生欣求厭離的心,則無欲。勝解、于無疑境上,確定明了,印持不惑。念、即憶念,就是能明記不忘,在過去境上才生現行。叁摩地、就是定,于所觀事明記不忘,而能念念專注一境。慧、依念、定所觀察境,判決簡擇,成明了決定,而有慧生起。

  叁、善有十一:就是信、精進、慚、愧、無貪、無嗔、無癡、輕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。信、不是通常所說的信,因爲通常的信,通于所謂迷信等,違于實事真理,只是煩惱中的惡見妄執,此不名爲信。此中所說的信,是依佛法中因果實事,性相真理,信有叁寶、四谛而起的信。要是沒有這個信,就成妄想流轉,是大隨煩惱中的不信,所以這信能對治不信,是萬善的本,智慧的源,功德的母。所以在善法中,首先說信心所。精進、不是通常所說的勤,因爲于不善事也能生起勤。這個精進,就是四正勤,是依正信而起的,能止惡行善;就是已生惡令斷,未生惡令不生,已生善令增長,未生善令生。慚、愧、這兩種心所,都是羞恥心,凡能止惡行善,必定要有這羞恥心,雖都是羞恥心,但是有差別:慚、即尊重自己的人格,知自有佛性,與諸佛菩薩相同,既有此人格,怎麼于諸佛菩薩所成的功德,還不能成,于惡還不能斷呢?所謂善猶未成,惡猶未止,自己生起羞恥。愧、就是對他生愧,一切諸佛菩薩,都具有叁明、六通,于我現前所作所爲,諸佛菩薩悉知悉見,我現在善猶未成,惡猶未止,怎樣對諸佛菩薩,怎樣對一切衆生呢?無貪、無嗔、無癡、名叁善根,能對治貪、嗔、癡叁不善根。貪、就是于己分之外,還要將所有的都歸自己統領。無貪、就是能將已經有的,施舍他人,未有的也無所取。無嗔、就是慈心,這不是普通的慈心,因爲普通在相當的限度有慈心,但出分限以外,還要起嗔的;這由無嗔所發的慈心,是無分限的,普遍的。無癡、是對治癡的,就是于事理能明了覺悟;但與慧不同,無癡只是善,慧可通善、惡、無記叁性。輕安、也是定心,在平常散心用事時,身心如負重擔,行走不定,但有定現行,如平常將重擔放下,只覺身心輕快、安樂,爲向所未有的。輕安與叁摩地不同,輕安只是善,叁摩地通叁性。不放逸、是依精進、無貪、無嗔、無癡和合而成的,不但精進修一切善法,並且謹慎能防護有漏法不生。行舍、就是行中之舍,簡別不是受中之舍,因爲五受中有舍受,恐與舍受相混,所以說行舍。行舍就是依止精進、無貪、無嗔、無癡修一切善法,雖修一切善法,而心平等性,心無所住。不害、是無嗔中的一分,但這是悲心,見有情衰損惱害時,心生悲愍。

  四、煩惱二十六,可分四類:一、根本煩惱六: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、惡見。這六種自性就是煩惱法,爲一切煩惱的根本,所以名根本煩惱。貪、是于叁界有、有具,不了是苦而生貪著。貪與別境中的欲心所不同,欲只是希望,通于叁性,但貪欲就成有覆或不善了。嗔、是于有情苦、苦具,正現起時,生違反心,生忿恚心──欲界衆生所作所爲,都是從貪、嗔發動的,所以貪、嗔遍于欲界。到色、無色界,就只有貪無嗔了。癡、又名無明,就是不明因果,不知性相,由癡爲依而生貪等煩惱心所。慢、有七種或說九種,總言之,就是自高淩人的意義。一切衆生,既有我見,就要將我提高,駕于人之上,而以他人爲提高自己的工具。這慢心所是任何人都不能免的,就是極低心下服的人,表面看似乎沒有慢,其實他只是沒有遇著機會,有相當的機會,他也要起慢的。疑、就是于因果性相猶預不決,由疑能障生善慧,能斷疑的,就是慧心所。惡見、又名不正見,包含有五種:就是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。身見、就是個體見,執個體是我而成我見,由我見而有我所。邊見、是于我見上,執斷、執常,我身死後是斷滅了呢?還是永久不滅的呢?邪見、除身、邊二見外,其余的都是邪見;但最大的邪見,就是撥無一切的虛無見,或名惡取空,或名豁達空。見取見、是于種種見中,隨取一種執爲最勝、最上。戒禁取見、是執取所持的牛戒、狗戒等,以爲能得解脫──信這種不正戒,以爲能得解脫的,這正是迷信,是惡見,與前面善心所中所說的信不同。二、小隨煩惱十:忿、恨、覆、惱、嫉、悭、诳、谄、憍、害,這十種煩惱,是自類各別起的,範圍狹小,如忿起恨不起,所以名小。隨根本煩惱而起,所以名隨煩惱。忿、恨、惱、害、嫉,都是隨根本煩惱中的嗔心所起的。忿、是于現前不饒益境所起的。恨、是于過去忿境上懷怨不舍。惱、是由忿恨以後所起的嗔心所。害、是無悲愍心,常損惱有情。嫉、是耽著名利恭敬,見他人有榮利事,不能忍耐。覆、诳、谄,都是隨根本煩惱貪、癡、所發動的。覆、就是覆藏己過,不肯發露忏悔。诳、就是耽著名利恭敬,雖無實德,假現不實功德,欺騙他人。谄、就是谄曲,矯飾惑世。憍、悭,都隨貪所起的。憍、是于自己的一點有漏榮利事,貪著在心,醉心于中。悭、是悭吝,將自己所有的身命財産保守,不肯施舍。叁、中隨煩惱二:就是無慚、無愧。這兩種煩惱,遍于不善,範圍較寬,所以名中。也是隨根本煩惱而起,所以名中隨煩惱。無慚、是慚所對治的,不尊重自己的人格,名無慚。無愧、是愧所對治的,不顧他人譏嫌毀謗,名無愧。四、大隨煩惱八: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惛沈、掉舉、忘念、不正知、散亂。這八種通于一切染心,範圍最寬,所以名大。也是隨根本煩惱而起的,所以名隨煩惱。不信、爲信所對治的,就是于實事真理不能把握,令心成流蕩無歸,一切煩惱心所都從不信生起的。懈怠、是不精進,不策勵心。放逸、爲不放逸所對治,就是不修善法,不防護惡法。惛沈、是無癡所對治的,就是蒙昧無知,能障觀不生。掉舉、是輕安所對治的,就是令心不寂靜,能障止不生。忘念、是念所對治的,就是忽略心。不正知、與惡見不同,不正知但于事理不能正確明知,惡見是執見確定。散亂、就是不定心,令心流散。

  五、不定四:悔、眠、尋、伺。這四種不定是善、是不善、是無記,所以名不定。悔、又名惡作,就是于已作不作的事,心中生起追悔。若于已作的惡、生起追悔,這就是善;但常時惡作,令心不安,這也是不善。睡眠、也通叁性,若適當睡眠就是善,若耽著睡眠,就爲不善。尋、就是尋求。伺、就是伺察。尋求相粗,伺察相細,言說分別,就是從這兩種心所建立的。通常心理學所說的思想,不是佛法中所說的想心所,只可算是尋、伺。

  意識心王若與這五十一位中的善心所相應,就成善意識,若與不善心所相應,就成不善意識,沒有拘定的,所以說:善惡臨時別配之。

  性、界、受、叁恒轉易,根、隨、信等、總相連。

  性、就是善、惡、無記叁性。在第六識作業通叁性,或善、或不善、或無記。界、就是叁界,由意識作業通叁性,所以受報也不定,或欲界、或色界、或無色界。受、就是五受;意識或時苦受,或時樂受,或時憂受,或時喜受,或時舍受。因爲意識于性、界、受這叁種中都不拘定,所以說:性界受叁恒轉易。根、是根本煩惱,隨、是隨煩惱,信、是信等十一,等、等取遍行,別境。第六識起時,或與根本煩惱相應,或與隨煩惱相應,或與信等心所相應。這些心所與意識總是相連而起的,所以說:根隨信等總相連。

  動身發語獨爲最,引滿能招業力牽。

  凡造成業,要經叁種階段:一、審慮,二、決定,叁、發動。前兩階段,都是意識的功能,到了發動,才有身語業的發現。所以、身識雖能動身,舌等語具雖能發語,但動身、發語的主動力,還是在意識。唯意識有這種功能,所以說:獨爲最。引、是引業,就是由第六識所造的強有力的善惡引業,熏成業種,含藏在阿賴耶識中,成熟時能招當來總報。滿、是滿業,就是由第六識所造的劣的善惡滿業,熏成業種,含藏在阿賴耶識中,成熟時能招填滿總報的別報。引業力強,滿業力劣;引業如畫師畫大概的模形,滿業如弟子加功填彩,圓滿所作。所以、雖由第八識受報,但都由第六識的造業所牽引的。

  乙 前五識

  性境、現量、通叁性。

  前五識所緣的只是性境,如現前有實有色,眼識才能緣;但這所緣的是世俗性境,因爲不能隨心改變其性,所以名性境。現量、是說前五識只有現量,無比量、非量,因爲要五根對五塵才能發識,比量、非量都是由識自起分別的;又前五識對現前性境,直接了知,無錯亂,不帶名言,所以無比量、非量。叁性、就是明前五作業通叁性,但前五不能自動造善惡業,只能幫助第六意識作善惡業,隨第六意識而有善、惡、無記叁性。

  眼、耳、身叁,二地居。

  前五識中的鼻、舌二識,只有欲界有,因爲欲界受段食;到色、無色界都是禅悅爲食,所以用不著了知香、味的鼻、舌二識了。眼、耳、身叁識,則二地有。二地、是指叁界、九地中的欲界五趣雜居地,同色界初禅離生喜樂地。這離生喜樂地,雖已在定中,但有時出定可見色;並且互相談話,可聞聲;身也領觸,所以有眼、耳、身叁識。過此地以上,就常在定中,前五識都不起現行了,只有定中意識。因爲這眼、耳、身叁識,只止于五趣雜居地,同離生喜樂地,所以說二地居。雖說第二地以上,前五識不起現行,卻不是指的出世聖人,只是說的異生,因爲出世聖人,不受叁界分限拘定了。

  遍行、別境、善十一,中二、大八、貪嗔癡。

  前五識心王,與叁十四心所相應。就是遍行五,別境五,善十一,中隨煩惱二,大隨煩惱八,根本煩惱中的貪、嗔、癡叁種心所。

  五識同依淨色根,九緣、七、八、好相鄰。

  根有兩種:一、浮塵根,又名扶塵根,或根依處,就是平常肉眼能見的眼根乃至身根。二、勝義根,又名淨色根,是潛在浮塵根的根依處中的,雖是色法,但肉眼不能見,依佛法說,天眼才能見到。現代科…

《八識規矩頌講錄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大乘五蘊論講錄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