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法苑义林唯识章讲录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丁二 分释

  戊一 出所观体

  己一 通观诸法

  所观唯识,以一切法而为自体,通观有无为唯识故。

  问:所观察之唯识,以何为体耶?答:以一切法而为自体。一切法者,略有二种:一、有为法,二、无为法。此二种法,总摄宇宙万有一切法尽。云何有为法?谓即此法众缘所成,生灭变易是也。云何无为法?谓非因缘生,无生灭变易是也。此以有为无为为一切法,与辨中边论所明相同,有为即俗谛,无为即真谛;而与对法论以三性摄一切法,则不相同。如表:

  辨─┐  ┌─有为法──俗谛──依他起─┐

  中 │  │    ├有法─┐

  边 ├一切法─┤ 无为法──真谛──圆成实─┘  ├对法论等

  论 │  │    │

  等─┘  └─  遍计执──无法─┘

  诸法缘生依他起性,本无实我实性。妄执实有,遍计执也。如吾人身体,本来是四大、五蕴因缘而成,无有自我,而一般人不达此理,妄想执为有一自我;此即离开体相用之物质事实与感情理智等外,别执有一自我,其实此“自我”相如兔角耳。又如他教之执有造物主,此造物主能造天地万有,如印度之执大自在天也,耶、回之执上帝也,亦同妄执。

  我一──五蕴假者──自我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虚妄执著

  ┌自在天─┐ │

  万有──六大缘生──造物主─┤  ├─┘(无体相用)

  └上 帝─┘

  此等造物主,非有为非无为,乃虚妄执之假想,世间俗人不明此故,复为立种种名以为说明,此皆离于事实真理而绝对没有者,故云无法。此法虽无,妄执是有,故论云:“虚妄分别有,于此二都无”,审矣。言通观者,遍观察义,谓遍观察此一切法,若有为、若无为、皆唯识现,为所观唯识境故。此观行不同数息、不净等观,数息等观,为专取一法之观,非一切法总观也;今者通观,乃大乘中遍观一切法之总观,如诸法实相观,故知此观之体即一切法也。

  己二 别明五重

  庚一 标所观数

  略有五重。

  所观法体,广则无量,而略显五重者,次第义。言五重者,即从宽至狭、从浅至深、从粗至细之五重唯识观也。

  一 遣虚存实─┐

  二 舍滥留纯 │

  三 摄末归本 ├─粗(浅)(宽)总观

  四 隐劣显胜─┘

  二 舍滥留纯─┐

  三 摄末归本 ├─细(深)(狭)别观

  四 隐劣显胜 │

  五 遣相证性─┘

  五重妙义,略分总别:总对利智者说,别对钝根者说。有智之士,闻初观即可达空证不空。若钝根者,或滞余执,故须重重别明,如剥芭蕉,及至最后归无所得。然此五重教理观行,虽经论本有,而名义与层次则肇自基师,基师之前人所未发,故建立者厥属章主。

  庚二 释所标重

  辛一 遣虚存实

  壬一 定义

  一、遣虚存实识。观遍计所执,唯虚妄起,都无体用,应正遣空,情有理无故。观依他、圆成诸法体实,二智境界,应正存有,理有情无故。

  此第一明初重观也。识者,犹言唯识观也。遣虚者,遣谓排遣,虚谓虚妄,凡不合理违离事实之虚妄执,如神我、造物主等,皆应排遣净尽。实谓诸法真实自相──圆成实性,依他起性道理应有,故须存留。

  ┌自 我─┐

  遣虚─┤  ├─遍计执───空观─┐

  └造物主─┘   ├─中道观

  ┌法 相───依他起─┐  │

  存实─┤   ├─有观─┘

  └法 性───圆成实─┘

  观遍计所执下,显初观定义,即出体也。初五句正明遣虚:凡夫有情遍计执之神我、造物主等,皆是龟毛、兔角,纯为假想构造,从虚妄起,毫无事实之体相用。此等执计能障正智,于妄情上可说为有,察于事实真理则无,是应正排遣之,令空无有。次五句者,正明存实:凡仗因托缘依他而起之有事实体用者,是后得智所缘俗谛,应正留存;而根本智所缘之圆成实真谛,亦应存有。此之二者,妄情执上虽是无有,事实真理都有不无,亟应正观存有者也。

  壬二 引证

  无著颂云:“名事互为客,其性应寻思。于二亦当推,唯量及唯假。实智观无义,唯有分别三,彼无故此无,是即入三性”。

  引证有二,此即第一引摄大乘论证。此论为佛灭后九百余年,印度无著菩萨所造,解释大乘阿毗达磨经中之摄大乘品也。本论三卷,释论有世亲、无性二种,均有译本。梵语阿僧佉,此云无著,谓于一切法无所执著。颂者,梵文文法,字句有定,或三四五六七字为句,四句一颂,犹中国之诗也。引颂有二,论句有八。欲解此颂,先明四观、四智。

  四观者:一、名寻思观,二、事寻思观,三、自性寻思观,四、差别寻思观。云何名寻思观?寻谓寻求,思曰思维,于事于理,先为寻求,次则如理思维,澈底观察,故云寻思。于一切法“名”上,寻求思维,曰名寻思观。云何事寻思观?事、谓宇宙万有因缘所成,有体相用,事实物件现前可得。于此寻思,名事寻思观。云何自性寻思观?自性者,谓即诸法或名或事所有定义。于此寻思,名自性寻思观。云何差别寻思观?差别者,谓即诸法或名或事所有互相差别义理。于此寻思,名差别寻思观。如表:──

  ┌名寻思观

  │事寻思观

  四寻思观─┤

  │自性寻思观

  └差别寻思观

  四如实智者,即前四观、极熟观察所引发之四智。如表:──

  ┌名寻思所引如实智

  │事寻思所引如实智

  四如实智─┤

  │自性寻思所引如实智

  └差别寻思所引如实智

  名事互为客,其性应寻思者,明四观中初二观也。名,如此物字曰花瓶,此花瓶名即指此事。事谓事实,为名所指。互为客者,谓一切法之名或事,可以互为主客,不必此名必指此事,此事必有此名。此即显示名事二者,非是固定永久结合,如此名在此处即指此事,其在他处,名虽相同而所指非此事,或另指别物也;故名望事不可决定,是为客义。又如此事在他处立此名,其在此处事虽相同,而所立名则非此名;故事望名不可决定,是为客义。如是二者互相为客,非是固定而是可离,故云名事互为客也。其性应寻思者,正显名之与事,应当审虑观察。性者、名与事之体性,此二体性非是决定结合,应知寻思名唯是名而非事等,事唯是事而非名等。此事有此名、此名指此事者,皆是世俗习惯假为安立。故老子云:“镇以无名之朴”。其未发见之事物则无名,发见之后,随有情者乐意立名而无决定。故事离名则为真事,名若离事即为空名。若定执著名事决定不相离者,是失真事,亦坏真理,故云其性应寻思。如表:──

  ┌名唯是名不关事等

  应寻思─┤

  └事唯是事不关名等

  于二亦当推者,二谓自性及与差别,推即推求考度,亦曰寻思。前之名事,既已寻思观察,名唯是名,事唯是事,互相为客。今此自性、差别,亦应寻思观察。云何观耶?谓即依此名事假立自性、差别,推思自性假立上唯是自性假立,无差别义。差别义上、亦应推思差别假立唯是差别假立而无自性。如“瓶”,瓶字为名,瓶物为事。瓶自性者,以有质碍之物质为自体;此质碍性可有变化破坏,即差别义;是为瓶之名事上之自性、差别。故名事上自性、差别皆是假立。唯量及唯假者,量曰思量,哲学名认识论,佛学谓之分别了知。唯量者,犹云唯识,谓唯有认识分别而无名、事、自性、差别也。假有二种:一、随情妄执假,二

  称理施设假。前者为凡夫对于事实真理不能明白,随其妄情颠倒,执著事物名相,我及我所。此种假相,亟应破除。后者为觉者如理依事,随世间想,为化导人假为建立名事等等。此固可用,然须达理,否则仍属执著。是故于前四种事上,寻思观察名、事、自性、差别,都是了知分别之识所变起之假相。换言之,即是八识所变缘之相分而已。

  事物相分皆从识变,假立名、事、自性、差别,故云唯假。唯量、唯假,谓观自性及差别,唯分别与假立也。

  ┌名 ┐

  八识  │  │  相分

  唯量─┤事 ├─唯假

  能变  │  │  所变

  │自性│

  │  │

  └差别┘

  下四句,明四如实智。实智观无义者,由四寻思,如其事实真理极熟观察引发四智,曰四如实智。既谓现观证验,亦云明心见性。观无义者,达名事等皆无实也。四如实智,云何观无义耶?谓四如实智,遍观种种名、种种事、种种自性、种种差别,以及一切言论思想分别,皆无实体相用,此即显示唯假义也。唯有分别三者,如实之智分明现观,见假立诸法唯有分别三。换言之,即唯有三分别也。云何分别及三分别?分别即识。三分别者,谓依名、事、自性、差别,成立二种三分别。

  此以名、事为主,自性、差别随名事转。第一、名,名自性,名差别。第二、事,事自性,事差别。故他论有云六寻思。如表:──

  ┌名─ ─┐

  名三分别─┤名自性 │

  └名差别 │

  ├─六寻思

  ┌事── │

  事三分别─┤事自性 │

  └事差别─┘

  复云何观唯有三分别耶?谓观名、事、自性、差别,唯有知识分别,都无事实,此即显示无境唯识也。彼无故此无,是即入三性者,初句显示心境俱空,次句显示入三性位。彼者、境也,指前名、事、自性、差别。此者、分别识也。彼无者,谓彼境既无,缘境之识亦无。由此达到四加行中世第一位最后刹那,证初地果,悟入三性。

  四加行者,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位。前之二位修四种观,后之二位修四种智。如表:──   “

  ┌暖  位─┐

  │  ├修四寻思观

  │顶  位─┘

  四加行─┤

  │忍  位─┐

  │  ├修四如实智

  └世第一位─┘

  是即入三性者,依先观智证入三性:通达名事互为客等,悟入遍计执性空不可得;知诸法唯量及假,都无实义,如幻如化,即能悟入依他起性法无自性;次复谛观无境无识,能所双忘,证会真如,悟入圆成实性真实不虚。

  释颂已竟,云何证明遣虚存实耶?此复应…

《大乘法苑义林唯识章讲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八识规矩颂讲录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