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慈悲(海涛法师选辑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

  ◎忍辱第一道,先须除我人;事来无所受,即真菩提身。

  

  ◎有求皆苦,忘心即乐。

  

  

  

  爱与慈悲

  

  ◎如果今天你只是个小角色,不需难过,更不应小看自己,因为神圣其实就在你的身上,只是你不懂去感激你所拥有的。

  

  ◎人往往不懂得尊重身边的事物,凡事只注重结果,而不去在意过程。谁会想过饭、菜、水的伟大?又有谁在用一张纸的时候,想过纸的奉献精神而去感激它?

  

  ◎有了了解,才能有爱,有慈悲。爱与了解是一体的。

  

  ◎如果一个人太在乎别人,就是没有“信心”的人,因太在乎别人的“肯定”,就会让快乐掌握在别人的手里。

  

  ◎人生活在无常而又短暂的世间,其实争不了名利,也带不走财富。重要的是要能觉醒真理,探索生命的能源,懂得追寻大我人生,懂得于日常生活中,随缘生活、随心自在、随喜而作,才能感受生命的无限光明。

  

  ◎心灵上的富裕,是一种自我的尊严与满足。

  

  ◎慈悲心的另外一种是“爱”的表现。无我的爱,才是真正充满慈悲心的“爱”,不求回报的“真爱”。

  

  ◎容忍,是一种崇高和伟大的人生修养,要有很高的境界和修行,才能够做得到。

  

  ◎反省是认识自己的秘诀,当我们从镜子里看见自己时,就会发现自己与自己相遇,也就会发现在自己的里面,还有一个“真实”的自己。

  

  ◎一切欲望,都是由一个非常微小的欲望引发产生的,所以在平时就要“慎心物于隐微”。

  

  ◎生命的价值在于实践愿力。人生于世,唯有真心实践,才能舍出烦恼,才能转化心灵,当下即能享有生命的喜悦,并迈向璀璨美好的人生。

  

  ◎我们之所以生生世世不断地轮回、不停地造业,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感受,总是做出习性的反应。如贪爱时,我们希望能延长这种快感。嗔恨时,我们一心抗拒,想把它排除,于是身口意就有“行”的造作。

  

  

  

  慈悲的生命

  

  ◎宽恕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。

  

  ◎在实践忍辱的法门中,敌人是最好的老师。

  

  ◎将相顶头堪走马,公侯肚里好撑船。

  

  ◎临事肯替别人想,是第一等学问。

  

  ◎有了同情心,才能利人。有了谅解心,才能容人。有了忍耐心,才能做人。

  

  ◎唯有藉助同情的力量,来宽恕别人所甿的错误,你才能与他人和平相处。

  

  ◎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,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。

  

  ◎量大,虚空装得下;心胸窄,自己容不下。

  

  ◎你看不到别人的缺点时,就能从别人的行为、语言、思想中,到无限的智慧。

  

  ◎小人乐闻君子之过,君子耻闻小人之恶。

  

  ◎以出世无我之心,行入世利他之事。

  

  ◎爱心和慈悲的发展,是一切修行的基础。

  

  ◎佛教出发的动机在慈悲,佛教施展的手段在方便。

  

  ◎大智心,不著我相。大愿心,广修善行。大悲心,救众生苦。

  

  ◎发大乘心,普济一切。愿代众生受无量苦,令诸众生毕竟大乐。

  

  ◎我最大的愿望是绝不发怒、永远说真话、亲切温和、不责难任何人,以忍耐对暴躁的人,以善意对伤害自己的人。

  

  ◎人的价值在于奉献与牺生。

  

  ◎治疗自私与贪婪的唯一方法,就是牺牲。

  

  ◎当你将自己奉献出来的时候,你就真正的得到生命。

  

  

  

  大慈悲法门

  

  ◎学佛就是要开发自己的真心,摘下自己的面目,诚恳地剖视自己、分析自己、认识自己。

  

  ◎法的修持,落实在“观心”,而观心的始终要诀,在念念“自知、自觉”中。

  

  ◎以弘扬佛法为已任者,应不是用来重复佛陀的教语,而是以行动来实践的。

  

  ◎知识是用学的,智慧是用悟的。要化导一个人,慈悲的言行、关爱的心怀,比任何都受用。

  

  ◎真正的布施,是把烦恼、忧虑、分别、执著,通通放下。

  

  ◎人世间的事事物物,从淡泊中滋生喜乐;从无求中,体验清净;从无我中,实践慈悲。

  

  ◎就修持而言,舍弃自我,是肯定“真我”和显现“生命”之悦乐自在。所以说,在舍弃自我之后,人才发现到最大的欢喜,就是“实在”和“恒常”的悦乐。

  

  ◎人,越是接近“真理”,越能包容别人的过错。

  

  ◎良心,是每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,因为骗得了别人,却永远骗不了自己的良心。

  

  ◎用如来的心,吸取生活中的佛法,并自我进修,学习菩萨大无畏的精神,期许将来有朝一日,以积极的行为,普渡天下众生,实践佛门的大慈悲法门。

  

  ◎随缘是最好的性格,能随因缘,不计较、不比较、不执著,这就是佛法。

  

  ◎“多闻”并不一定能够增长“道力”,而是要善于观照,观照即修行,才能纠正自己的错失。

  

  ◎信仰的层次,必须藉著智慧、体悟的提升,是故听经闻法,乃修持上不可或缺的途径。

  

  ◎如果没有正见、正见,所有的佛法都是偏执唯有正知、正见、正念,才是真正的佛法。

  

  

  

  常拥慈悲心

  

  ◎禅是我们的本来面目,并非外来物,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心。

  

  ◎凡是向外追求而不反求诸己的,到最后都会空虚,进而执著自己的情感而产生烦恼。只要确立心灵的主体性,让心灵自由自在,不被外在的情感所牵绊,才是解脱之道。

  

  ◎宽恕,是可以解决万世仇恨的。如能包容、慈悲,将爱心升华、扩大,才能抒解心中的不平。

  

  ◎爱是理性的牺牲,而不是感性的占有。爱是无怨无悔,心甘情愿的奉献,爱是美化外在环境,净化内在心灵的源头,爱是慈悲的显现,也是修菩萨行、广披有情的甘霖法雨。

  

  ◎学佛修法最重要的是正思惟,我们的“念力”就是决定业报的因,所以我们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头,不让它再造“业因”。

  

  ◎人不聪明,愚笨没有关系,重要的是要有心,用心在佛法上,用心在道业上,用心在利众上,身心自然就能安住。

  

  ◎我们的“心”就是被这种“贪”,跟那种不喜欢的“嗔”,还有“无明”的这些不明道理、不正确的这些心态所左右。

  

  ◎学佛修行之可贵,在于常涌慈悲心,视万物与我一体,同体大慈力,同怀大悲心,即使在境界现前时,亦能超脱凡情、俗念,拂逆困厄,而不变道心。

  

  ◎般若智慧的前提,乃是大慈大悲之心,若只单修“慧”而没有“悲心”的话,你的智慧中就会夹杂著傲慢。

  

  ◎人间的一切事物、财富、名位、爱恨、情仇,无一不是如露如雷,刹那变灭。唯有不再执著,放下万缘,远离虚妄,才能生活在自立、自主、自由、自在的美好意境中。

  

  ◎财富是每一个人所追求的,为了便生活更美好、幸福,我们可以追求财富。但是不要忘了还有一个心灵世界,它比有形的世界更宽广更美丽。只要用心去融合即可实现。

  

  ◎不必企图改变世界,也不必把自己躲入黑暗之中。其实宽容与了解的心,是心灵平静的因素,而爱、忠诚与关怀,才是人生不渝的宝石。

  

  

  

  慈悲与智慧

  

  ◎忍辱,是拥有“希望”的唯一法门。

  

  ◎理想的净土,是落实于现实的人间。

  

  ◎认错,是对自己最大的包容。

  

  ◎菩萨道就是走向社会人群,以众生为根本的修行方法。

  

  ◎身体的勇敢,是动物的本能;精神的勇敢,才是更高超、更真实的勇气。

  

  ◎小偷,其实是向自己偷东西最多的人。

  

  ◎在道场中都有是是非非的,聪明的人看见之后,会毅然的离开道场。但是一个有智慧的人,他就会以“是”为学习,以“非”为检讨,使整个道场运作不息,并且精进不已。

  

  ◎人生最大的财富,不是拥有土地、大厦、金钱及权势,也不是拥有知识、技能、学历及才华,而是拥有一颗“诚实”的心。

  

  ◎真正的残疾,不是外在的身根不全,而是心里没有慈悲、包容。真正的缺陷,也不是环境的困顿,蹇厄,而是自己丧失信心。

  

  ◎当怜悯转为慈悲,当世情转为智慧,当一颗心与佛法澄然相映时,这蜉蝣过客般的人生,这感恩回馈的人生,才有了意义。

  

  ◎“当下”,就是此时此刻,也就是一心不乱,也就是平常心,也就是正念相续,也就是不跟著五光十色的妄念走。只有“现在”,不沉溺“过去”,不幻想“未来”的心境。

  

  ◎人生最大的牺牲,就是牺生享受;最大的享受,就是享受牺牲。

  

  ◎信仰是“理智”的延绩,而不是“感情”的作用。

  

  ◎世间人要对法律负责任,而修行人是要对“因果”负责任的。

  

  ◎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,而拥有却是为了做更多的付出。

  

  ◎慈悲是一种把感情升华,变成为众生的“大爱”,而不是私爱,是一种平等的爱,而不是有选择的爱,也是一种只知付出,不求回报的爱,更是一种清净而没有染欲的爱。

  

  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,不在于自己有多高的学问,而在于自己有多少的“涵养”,可以安顿自己,也可以清醒别人。

  

  

  

  以慈悲为住

  

  ◎渡众利生,是一种义工圣职,也是一种生命的奉献,更是一种力量和时间的布施,所以严格说起来,义工是一位知行合一的菩萨行者。

  

  ◎承受业报,也是一种消业的方法,因为当一个人的业力重到无化解余地时,唯一的化解方法,恐怕只有承受业报才能消业。原因是自己的业力太重,又没有足够的福德可以转化业报的缘故。

  

  ◎真正的看透即是看破,是提起精神为大众服务,付出心血的。

  

  ◎嫉妒别人,仇视异己,就等于把自己生命交给别人,任人宰割一样。

  

  ◎感受清净、自在、万缘放下的轻安,是一种真正解脱的柔软心安。

  

  ◎不要用贪婪、嗔怒、嫉妒、愚痴的眼睛看这世界,别忘了你还有美丽、智慧、悲悯、宽恕的另一只眼…

《慈悲(海涛法师选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