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慈悲(海濤法師選輯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

  ◎忍辱第一道,先須除我人;事來無所受,即真菩提身。

  

  ◎有求皆苦,忘心即樂。

  

  

  

  愛與慈悲

  

  ◎如果今天你只是個小角色,不需難過,更不應小看自己,因爲神聖其實就在你的身上,只是你不懂去感激你所擁有的。

  

  ◎人往往不懂得尊重身邊的事物,凡事只注重結果,而不去在意過程。誰會想過飯、菜、水的偉大?又有誰在用一張紙的時候,想過紙的奉獻精神而去感激它?

  

  ◎有了了解,才能有愛,有慈悲。愛與了解是一體的。

  

  ◎如果一個人太在乎別人,就是沒有“信心”的人,因太在乎別人的“肯定”,就會讓快樂掌握在別人的手裏。

  

  ◎人生活在無常而又短暫的世間,其實爭不了名利,也帶不走財富。重要的是要能覺醒真理,探索生命的能源,懂得追尋大我人生,懂得于日常生活中,隨緣生活、隨心自在、隨喜而作,才能感受生命的無限光明。

  

  ◎心靈上的富裕,是一種自我的尊嚴與滿足。

  

  ◎慈悲心的另外一種是“愛”的表現。無我的愛,才是真正充滿慈悲心的“愛”,不求回報的“真愛”。

  

  ◎容忍,是一種崇高和偉大的人生修養,要有很高的境界和修行,才能夠做得到。

  

  ◎反省是認識自己的秘訣,當我們從鏡子裏看見自己時,就會發現自己與自己相遇,也就會發現在自己的裏面,還有一個“真實”的自己。

  

  ◎一切欲望,都是由一個非常微小的欲望引發産生的,所以在平時就要“慎心物于隱微”。

  

  ◎生命的價值在于實踐願力。人生于世,唯有真心實踐,才能舍出煩惱,才能轉化心靈,當下即能享有生命的喜悅,並邁向璀璨美好的人生。

  

  ◎我們之所以生生世世不斷地輪回、不停地造業,因爲我們對自己的感受,總是做出習性的反應。如貪愛時,我們希望能延長這種快感。嗔恨時,我們一心抗拒,想把它排除,于是身口意就有“行”的造作。

  

  

  

  慈悲的生命

  

  ◎寬恕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。

  

  ◎在實踐忍辱的法門中,敵人是最好的老師。

  

  ◎將相頂頭堪走馬,公侯肚裏好撐船。

  

  ◎臨事肯替別人想,是第一等學問。

  

  ◎有了同情心,才能利人。有了諒解心,才能容人。有了忍耐心,才能做人。

  

  ◎唯有藉助同情的力量,來寬恕別人所甿的錯誤,你才能與他人和平相處。

  

  ◎一個不肯原諒別人的人,就是不給自己留余地。

  

  ◎量大,虛空裝得下;心胸窄,自己容不下。

  

  ◎你看不到別人的缺點時,就能從別人的行爲、語言、思想中,到無限的智慧。

  

  ◎小人樂聞君子之過,君子恥聞小人之惡。

  

  ◎以出世無我之心,行入世利他之事。

  

  ◎愛心和慈悲的發展,是一切修行的基礎。

  

  ◎佛教出發的動機在慈悲,佛教施展的手段在方便。

  

  ◎大智心,不著我相。大願心,廣修善行。大悲心,救衆生苦。

  

  ◎發大乘心,普濟一切。願代衆生受無量苦,令諸衆生畢竟大樂。

  

  ◎我最大的願望是絕不發怒、永遠說真話、親切溫和、不責難任何人,以忍耐對暴躁的人,以善意對傷害自己的人。

  

  ◎人的價值在于奉獻與犧生。

  

  ◎治療自私與貪婪的唯一方法,就是犧牲。

  

  ◎當你將自己奉獻出來的時候,你就真正的得到生命。

  

  

  

  大慈悲法門

  

  ◎學佛就是要開發自己的真心,摘下自己的面目,誠懇地剖視自己、分析自己、認識自己。

  

  ◎法的修持,落實在“觀心”,而觀心的始終要訣,在念念“自知、自覺”中。

  

  ◎以弘揚佛法爲已任者,應不是用來重複佛陀的教語,而是以行動來實踐的。

  

  ◎知識是用學的,智慧是用悟的。要化導一個人,慈悲的言行、關愛的心懷,比任何都受用。

  

  ◎真正的布施,是把煩惱、憂慮、分別、執著,通通放下。

  

  ◎人世間的事事物物,從淡泊中滋生喜樂;從無求中,體驗清淨;從無我中,實踐慈悲。

  

  ◎就修持而言,舍棄自我,是肯定“真我”和顯現“生命”之悅樂自在。所以說,在舍棄自我之後,人才發現到最大的歡喜,就是“實在”和“恒常”的悅樂。

  

  ◎人,越是接近“真理”,越能包容別人的過錯。

  

  ◎良心,是每個人最公正的審判官,因爲騙得了別人,卻永遠騙不了自己的良心。

  

  ◎用如來的心,吸取生活中的佛法,並自我進修,學習菩薩大無畏的精神,期許將來有朝一日,以積極的行爲,普渡天下衆生,實踐佛門的大慈悲法門。

  

  ◎隨緣是最好的性格,能隨因緣,不計較、不比較、不執著,這就是佛法。

  

  ◎“多聞”並不一定能夠增長“道力”,而是要善于觀照,觀照即修行,才能糾正自己的錯失。

  

  ◎信仰的層次,必須藉著智慧、體悟的提升,是故聽經聞法,乃修持上不可或缺的途徑。

  

  ◎如果沒有正見、正見,所有的佛法都是偏執唯有正知、正見、正念,才是真正的佛法。

  

  

  

  常擁慈悲心

  

  ◎禅是我們的本來面目,並非外來物,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本心。

  

  ◎凡是向外追求而不反求諸己的,到最後都會空虛,進而執著自己的情感而産生煩惱。只要確立心靈的主體性,讓心靈自由自在,不被外在的情感所牽絆,才是解脫之道。

  

  ◎寬恕,是可以解決萬世仇恨的。如能包容、慈悲,將愛心升華、擴大,才能抒解心中的不平。

  

  ◎愛是理性的犧牲,而不是感性的占有。愛是無怨無悔,心甘情願的奉獻,愛是美化外在環境,淨化內在心靈的源頭,愛是慈悲的顯現,也是修菩薩行、廣披有情的甘霖法雨。

  

  ◎學佛修法最重要的是正思惟,我們的“念力”就是決定業報的因,所以我們要時時觀照自己的念頭,不讓它再造“業因”。

  

  ◎人不聰明,愚笨沒有關系,重要的是要有心,用心在佛法上,用心在道業上,用心在利衆上,身心自然就能安住。

  

  ◎我們的“心”就是被這種“貪”,跟那種不喜歡的“嗔”,還有“無明”的這些不明道理、不正確的這些心態所左右。

  

  ◎學佛修行之可貴,在于常湧慈悲心,視萬物與我一體,同體大慈力,同懷大悲心,即使在境界現前時,亦能超脫凡情、俗念,拂逆困厄,而不變道心。

  

  ◎般若智慧的前提,乃是大慈大悲之心,若只單修“慧”而沒有“悲心”的話,你的智慧中就會夾雜著傲慢。

  

  ◎人間的一切事物、財富、名位、愛恨、情仇,無一不是如露如雷,刹那變滅。唯有不再執著,放下萬緣,遠離虛妄,才能生活在自立、自主、自由、自在的美好意境中。

  

  ◎財富是每一個人所追求的,爲了便生活更美好、幸福,我們可以追求財富。但是不要忘了還有一個心靈世界,它比有形的世界更寬廣更美麗。只要用心去融合即可實現。

  

  ◎不必企圖改變世界,也不必把自己躲入黑暗之中。其實寬容與了解的心,是心靈平靜的因素,而愛、忠誠與關懷,才是人生不渝的寶石。

  

  

  

  慈悲與智慧

  

  ◎忍辱,是擁有“希望”的唯一法門。

  

  ◎理想的淨土,是落實于現實的人間。

  

  ◎認錯,是對自己最大的包容。

  

  ◎菩薩道就是走向社會人群,以衆生爲根本的修行方法。

  

  ◎身體的勇敢,是動物的本能;精神的勇敢,才是更高超、更真實的勇氣。

  

  ◎小偷,其實是向自己偷東西最多的人。

  

  ◎在道場中都有是是非非的,聰明的人看見之後,會毅然的離開道場。但是一個有智慧的人,他就會以“是”爲學習,以“非”爲檢討,使整個道場運作不息,並且精進不已。

  

  ◎人生最大的財富,不是擁有土地、大廈、金錢及權勢,也不是擁有知識、技能、學曆及才華,而是擁有一顆“誠實”的心。

  

  ◎真正的殘疾,不是外在的身根不全,而是心裏沒有慈悲、包容。真正的缺陷,也不是環境的困頓,蹇厄,而是自己喪失信心。

  

  ◎當憐憫轉爲慈悲,當世情轉爲智慧,當一顆心與佛法澄然相映時,這蜉蝣過客般的人生,這感恩回饋的人生,才有了意義。

  

  ◎“當下”,就是此時此刻,也就是一心不亂,也就是平常心,也就是正念相續,也就是不跟著五光十色的妄念走。只有“現在”,不沈溺“過去”,不幻想“未來”的心境。

  

  ◎人生最大的犧牲,就是犧生享受;最大的享受,就是享受犧牲。

  

  ◎信仰是“理智”的延績,而不是“感情”的作用。

  

  ◎世間人要對法律負責任,而修行人是要對“因果”負責任的。

  

  ◎休息是爲了走更遠的路,而擁有卻是爲了做更多的付出。

  

  ◎慈悲是一種把感情升華,變成爲衆生的“大愛”,而不是私愛,是一種平等的愛,而不是有選擇的愛,也是一種只知付出,不求回報的愛,更是一種清淨而沒有染欲的愛。

  

  ◎生命的意義和價值,不在于自己有多高的學問,而在于自己有多少的“涵養”,可以安頓自己,也可以清醒別人。

  

  

  

  以慈悲爲住

  

  ◎渡衆利生,是一種義工聖職,也是一種生命的奉獻,更是一種力量和時間的布施,所以嚴格說起來,義工是一位知行合一的菩薩行者。

  

  ◎承受業報,也是一種消業的方法,因爲當一個人的業力重到無化解余地時,唯一的化解方法,恐怕只有承受業報才能消業。原因是自己的業力太重,又沒有足夠的福德可以轉化業報的緣故。

  

  ◎真正的看透即是看破,是提起精神爲大衆服務,付出心血的。

  

  ◎嫉妒別人,仇視異己,就等于把自己生命交給別人,任人宰割一樣。

  

  ◎感受清淨、自在、萬緣放下的輕安,是一種真正解脫的柔軟心安。

  

  ◎不要用貪婪、嗔怒、嫉妒、愚癡的眼睛看這世界,別忘了你還有美麗、智慧、悲憫、寬恕的另一只眼…

《慈悲(海濤法師選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