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贡献自己所学、所能,多为利益众生而尽一份心力,这才实在,因为一个人所能留给别人的,就是他曾付出的一切。
◎在生命的千变万化之中,没有未来,也没有过去,只有“现在”,能够把握住了现在,同时也能掌握了过去和未来,这就是生命。
◎时间是无常的代名词,而执著是生命中最大的缺陷。
◎生死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转变,并无“真实”之体。
◎以道德为衣,以无为为食,以慈悲为住。
◎生死轮转如时钟,没有停止,要脱离生死轮回,必须要涅槃,从世间生死到出世涅槃,不外要修行。
◎你要知道,世间的一切都是众缘和合、众力所成,非独一人所能,是故应怀感恩的心。
◎宇宙间的一切现象,都是因缘生、因缘灭的无常变化,唯有放下内心的贪、嗔、痴,证悟真如法性,才能真正不受“无常”的影响。
◎“我”之存在,其确实性是一定的时间、空间,因果、行动、反应之间的关联。时光流逝,关联就会改变,所以,“我”之所以为我,大部份也是现象的。
◎在因缘法则下,使我们警惕到人生的短暂无常,必须把握“当下”,在有限的生命中,加紧修行,开发内在的美德,才能步入清净圆满的道路尽情地发挥生命无限的价值。
◎“无我”方能与人共生、与人共体,才不会有纠纷争执。
修行就是慈悲
◎学佛须知三件事:( 1)深信因果。(2)恭敬三宝。(3)无限的容忍。
◎自己有过,高高兴兴地改过;别人有过,心平气和地劝导。
◎不肯布施是贫穷相;永远布施的人,永远不贫穷,因为至少他内心富有。
◎要显现空性,先懂得二种心态,( 1)感恩心。(2)柔软心。就具足忍辱。
◎要求别人很容易,要求自己太难了,这是大多数人易犯的毛病。
◎修行人就是要将有事化为无事。修行人就是要将烦恼化为无烦恼(菩提)。修行人就是要使自己安乐,也使他人安乐。
◎慈悲的对象不仅于人,也要普及于其它众生,乃至一切无情有情万物。
◎印度圣雄甘地说:从一个民族对待动物的态度,可以判断这个民族品质的高下。只有善待动物的民族才能建立伟大的国家。
◎令人尊敬的人有共同的特性;懂得照顾,能体察别人的感受;懂得谅解,能同情别人的处境;言语温和,行为有礼,常保自己美好的品质。
◎做为一个修行人必须先做后说,先实践再说,能说不能做,不是真慧、真修行人。
◎若闻苦恼悲伤事,必要观想:若闻苦声,当愿众生,离苦得乐,业障消除;若见病人,当愿众生,离苦得乐,业障消除;若见意外死亡,见亡者,当愿众生,离苦得乐,业障消除。
◎有一些语,只能存放在自己心中,作为智慧的教育,说出来好似在训导对方,反而显出自己的愚痴。自己要做好,也要尊重别人。
◎原谅别人,检讨自己,吃亏便是占便宜。
◎学佛最重要的是学大地的谦虚,学虚空的如幻、包容。人之伟大是由心量大小而定。
◎万法皆是由因缘所生起,应当广结善缘,普遍建立良好的关系,若能体会“缘起”的道理,人才能生出一颗慈悲喜舍的心。
◎修行人要有度量,要广结善缘,怕因果要惜福。柔和谦顺,不起爱憎。利益他人,圆满他人,感动他人,心中无事,无烦恼,一切言行皆为报恩,只是尽本份而矣!无有功德可言。
◎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说话,说话是一种责任,不是权利或享受,要尊重对方的自尊心。
◎讲话急促的人,修养一定不好,沉默微笑、从容,不要随便发表意见。
◎好好管教自己,不要管别人,看自己的毛病,不要看别人的问题,要求自己(严以律己),不要要求别人(宽厚待人)。
慈悲之爱
◎自美三寸舌头,一日改头换面,辗转吞食,那时痛苦恨悔,无人能释。
◎有人问:“何谓慈悲?”大德答:“无佛可成为慈,无众生可度为悲。”
◎讲道容易修道难,杂念不除总是闲;世事尘劳常挂碍,深山静坐也徒然。
◎若言下相应,即共论佛义。若实不相应,合掌令欢喜。此宗本无诤,诤即失道意。执逆诤法门,自性入生死。
◎行住坐卧总是禅,万般计较皆是空。
◎一家饱暖千家怨,半世功名百世冤。
◎知足常乐,终身不辱;知止常止,终身不耻。
◎麝因香重身先死,蚕为丝多命早亡。
◎命里有时终须有,命里无时莫强求。
◎佛是宇宙平等的原理,法是宇宙差别的现象,僧是宇宙和合的状态。
◎师长以五事敬祝弟子:( 1)顺法调御。(2)诲其未闻。(3)随其所问,令善解义。(4)示其善友。(5)尽以所知诲授不吝。
◎心灵之道是相当容易的,放下爱恨,然后顺其自然。
◎想要快乐,就是想要“生”;要沮丧,就是要“死”。这个从此刹那到下一个刹那的“生”与“死”,就是无止尽的轮回。
◎怨由亲生,无亲则无怨。
◎“爱之欲其生,恶之欲其死。”乃凡夫之爱执,圣人不然,圣人“无缘大恶,同体大悲。”
◎无所得就无所失。
◎佛陀的心中没有敌人。
◎将顶礼变成一种对你周遭世界关怀的方式。
◎寂静是形成一切伟大事业的基本要素。
慈悲就是戒
◎贪心犯戒,其罪尚轻。若嗔心犯戒,其罪甚重。何以故?因贪犯戒,尚摄众生。因嗔犯戒,弃舍众生。
◎食众生肉者,即失一切慈心,断于信根。是故大慧菩萨,为护众生信心,戒一切诸肉悉不应食。何以故?世人食肉,多不信三宝。杀啖众生,如恶罗刹,断我*轮,灭绝圣种。一切不善,由食肉起故佛弟子乃至不应生食肉想,何况食啖。《入楞伽三昧经》
◎佛告阿难:人生世间,祸从口出。当护于口,甚于猛火。猛火炽然,烧世间财。恶口炽然,烧七圣财。《大报恩经》
◎犯戒有五衰耗:一者、所愿不遂。二者、设有所得,日当衰耗。三者、身所至处,众不爱敬。四者、丑名恶声,流闻天下。五者、身坏命终,当入地狱。《阿含经》
◎破戒有五过:一、自害。毁戒之人,身口意业,悉皆不净,常受贫穷,善神远离。二、为智所诃。毁戒之人,诸善比丘皆悉诃责而常畏避如恶死尸。三、恶名流布。毁戒之人,三业不净,与不善人共住,善人不喜见。不善之名,闻于远近。四、临终生悔。毁戒之人,老死临期,恶境现前,追悔无及。五、死堕恶道。毁戒之人,既亏梵行,全无善因,福尽苦至,即堕恶道。《四分律》
◎尊者目连,佛弟子中神通第一,洞见六道报应,善恶不爽。时恒水边,有一鬼问尊者言:我举身溃澜,苦不堪忍,何罪所致。尊者答言:汝为人时,喜咬诸肉,杀害众生,今受华报,果报在地狱。一鬼常患头痛,男根溃败。闲言是何罪报?尊者言:汝为人时,于塔庙清净之地而行邪淫,今受此报。一鬼常在不净中嗽食秽物,臭恼缠身,问因何故?尊者曰:汝生为婆罗门,不信佛法,尝以秽食,施持戒沙门,以是因缘,受此臭恼苦报。《饿鬼报应经》
◎若有众生,于过去世或毁于法,或谤圣人,于说法者或作障碍,或抄写经法洗脱文字,或损坏他法,或暗藏他法,由此业缘,今得盲报。《大集经》
◎昔有沙弥,贪食乳酪,其心时常恋著酪味,思念不离,命终堕为酪瓶中虫。沙弥之师,得罗汉果,值僧分酪时,其师言,汝等食酪,莫伤酪中沙弥。僧言:此是虫,何言沙弥?答曰:此虫生前是我沙弥,不守戒,心贪爱酪味,随念堕为酪瓶中虫。《大智度论》
◎诸天报满,命终时。若先世有偷盗业,尔时见诸天女夺其所著庄严之具,奉余天子。若先世有妄语业,闻诸天女所说,生颠倒解,谓其恶骂。若先世以酒施持戒人,或破戒而自饮酒,临终迷乱,失其正念,堕于地狱。若先世有杀生业,寿命短促,疾速命终。若先世有邪淫业,见诸天女皆悉舍己,共余天子,互相娱乐。是则名为五衰相也。《正法念处经》
◎妄语之人,口气常臭,入苦恶道,无能救者。当知妄语为诸恶本,毁清净戒,死入三途。《大宝积经》
◎今世恶业成就,或因贪欲、嗔恚、愚痴应堕地狱,受其罪报。是人若能悔悟,修心、修身、修戒、修慧、所得重罪,现世轻受,不堕地狱。《涅槃经》
◎未来众生,欲度生死,发心修习禅定智慧,多为宿世恶业所障。宜先修忏悔之法,以宿世恶心猛利,以至今生必多造不善,毁犯禁戒。若不忏悔清净,而修禅定智慧,必多障碍。若戒根清净,则诸障自消。《占察善恶业报经》
※慈爱※
没有爱的生命,才是空虚而孤独的。
把别人给你的爱,当作温暖;
把别人给你的恨,当作磨炼。
慈爱大师
◎学佛就是要善加化解烦恼。
◎要和睦人间、和群人生,才是真正学佛。
◎别人批评时,要问心是否无愧?无愧则心安。
◎一个双手健全却不肯做事的人,就等于是没有手的人。
◎做一切好事要把握时机,也要把握因缘;因缘消逝才想做,就来不及了!
◎任何人都是自己行为的镜子!看他人的优点,自我鞭策;看他人的缺点、反省自己。
◎心如果像滴水穿石,再大的困难与阻碍也能冲破。
◎心不专、念不一,做事就难以成就。
◎心如要常常保持快乐,就必须不把人与事当成是非。
◎要想让家庭吉祥和睦,就要常常起欢喜心。
◎懈怠的人是一定会堕落的。
◎把贪的念转为满足,把满足的念换做慈悲。
◎勇气不可失、信心不可无;世间没有能与不能的事,只怕不肯!
◎…
《慈悲(海涛法师选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