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精神上如能常知足,就是最幸福的人生。
◎讲话要温和轻柔,态度要谦诚亲切。
◎能惜福的人,就懂得行善;懂得行善的人,必能时时快乐,这就是幸福的人生。
◎改变自己是自救,影响别人是救人。
◎灾要自己消,福要自己造。
◎什么人都可以原谅;唯有不诚实的人,不可以原谅。
◎人与兽之间,以道德为界;道德沦丧,社会必乱。
◎能“舍”才能认清自己。
◎爱心是无尽的财富。
◎想过去是杂成,想未来是妄想;最好是把握当下的时刻。
◎平安是福,快乐是慧;施比受更有福。
空性大爱
◎人最怕“苦”脸,不带笑容,也最怕“美”言不说,说怨言。
◎孩子的命运是由父母所创造或养成的。而父母的德行,却是孩子最好的遗产。
◎爱憎、取舍、美丑、好恶以及是非盘旋于心,怎得自在?所以说:要解脱倒悬情结之苦的唯一法门,就是“割舍”。
◎一个修行的人,如果能培育正确的思想、高尚的情操、优雅的谈吐、恢宏的气概,又能积极建立乐观进取、奋斗不懈的人生观,则可塑造成为一位甚为健全人生的现代修道士。
◎“忍”是一种力量,一种承担,一种功德,更是一种智慧。
◎遭到现实人生苦果的直接原因是业,而间接原因就是无明、执著、欲望等烦恼所致。
◎不执著的人,溶化在宇宙洋溢的喜悦中,对事物没有执著或憎恶,只是在爱中享受著喜悦。
◎我们需要一个很长的寿命,那就是法身的“慧命”。法身需要“福德智慧”来培养延长,就像色身需要衣、食、住、行来保护一样。因此,我们除了照顾色身的寿命之外,更要为未来的法身慧命培养延长,使“爱心”永留人间。
◎人生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痛苦、烦恼病根,只在于“我执”。因为有了自我的坚执,才产生诸多颠倒妄见,认虚为实,以假作真,随著幻生幻灭的外境打转,因而迷失了常住不易的本性。
◎佛的悲愿,是要使人人及一切众生,都能成为和自己一样的至善、至上的佛陀,所以在佛的眼光中,一切人类及众生,同具佛性,一律平等。
◎佛陀所讲的“空”,就是教我们要以“空的思想”作基础、作准绳,好让我们在“有”的世界(物质世界)里,空掉心中被外境所迷的各种心态,如自私心、怀疑心、忌妒心等等不良的心理,才有可能让自己生活在无染及纯净的清醒状态。否则起心动念,都会为自己带来痛苦。
爱的生命
◎人要学习包容、调心、转境,生活就会过得更心安理得,法喜禅悦更充满。
◎有一念的惭愧,就有一念的善根。
◎没有“爱”的生命,才是空虚而孤独的。
◎我执放下,菩提心流露,道心就出现了。
◎修道的功夫,就是在缩小自我,扩大心胸,也是走过生命的考验。
◎生命的幸福是一种无欲与奉献,它是一种超越欲望后的安稳与宁静。
◎尊重是建立在平等的真理之上。
◎我们为这个世界服务,最大的收获,就是得到道德上的历练。
◎真正失败的人,是向环境屈服的人。
◎逸乐和痛苦,都是伟大的老师,人从善恶中学到很多宝贵的教训。
◎宁静,并不是寂静无声,而是“无我”之境。
◎人生的意义,是肯定一个人一生中的价值,不在于你为自己所做的一切,而在于你为别人所做的一切。
◎与其说你赚钱,不如说你被钱所赚,因为“钱”赚走了你的青春、时间、体力和宝贵的生命。
◎要精进,就要先自觉,自觉以前的点点滴滴有何不对,任何偏差都要以决断的真心,确实改进、改变,进而提升自我。
◎看破,不是逃避现实,而是要超越现实。所以说真正的看破,是提起或振起,积极地为大众服务。
◎学道是一个思想,一种信念,也是一种信仰,不是一句话说说而已,而是一种身体力行,一生所要奉行的一种修行。
◎“忍”是勇气、担当、奉献、负责的表现,有“智”的人才会忍,有“慧”的人才会忍。
◎融和是一种容人的雅量,一种平等的对待,一种尊重的言行。
◎人心须在不断的行动中学习所学的,才是实用的能力。务必在实务中历练拥有的智识,才会化作生命的力量。光凭空想思考,不能实地解决问题的人,是注定要失败的。
正觉的爱
◎保持现状就是退步,安于现实即为落伍。成功的秘诀,不在方法,在于不断努力的随机应变或转型,如此,才能得到美丽丰富又满足的人生。
◎唯一不犯错的人,就是那些从来不做任何事情的人。
◎完美的人生是无止境的理想,追求此一理想,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,并提升自己。
◎修禅悟道,就在所有日常环境中。因为“实相世界”就是我们生活著的世界。因此,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,或具体世界中的每一见、闻、觉、知,都可以成为“悟”的契机。
◎尽心,就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。
◎有缘相叙,应说些有益对方的话;无缘相聚,必以安祥祝福对方。
◎知足是一种智慧,礼让是一种修养。抛弃以物质、名利为主体的生活方式,以无私、无欲作为生活的原则,从俗务里培养出超拔世物的操守,忘怀自己的形骸,追求超越的精神领域,让自己的心灵空间无限的扩大,甚至超越宇宙、融会宇宙。
◎真正的忘我,就是无私的境界。
◎“难行能行”的苦行,并非仅指色身的忍饥耐寒,而是要求自己降伏其心,净化贪、嗔、痴,去除愩高、我慢。
◎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,在这些因缘或机遇中,正是给予我们磨炼、修行的好机缘。
◎修行要有“雨天聆听雨声,晴天沐浴阳光”的心境,不论顺境、逆境,都能处之泰然,也就是要心不执著、随遇而安、知足常乐。
◎我们因为有“我”而产生自私,因为自私而犯他,也因为许多的犯他,而造下无边的因果罪恶。
◎去宽容你的朋友,并不能说明你的大量;能正确地去谅解你的敌人,那才算是到达了“宽容”的真谛。
◎没有“舍”,那有“得”。在布施的过程中,就是种法喜,就是福田,更是金钱无法取得的快乐。
◎世界上最近和最远的距离,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。
◎求“知”到底,才能求乐到底;求“行”到底,才能求生到底。
◎思想关系著我们一生,正确的思想乃是“修身”之要题。我们要以思想来修习自己,只要正确的思想一天不离开我们,我们就会乐观进取而富有创造力。
◎“坚持到底”,是一种成功的万能钥匙,这种成功因素还没有找到代替品,它是那些能够成大功、立大业的人物的特殊性格。
◎尊重他人的权利,就是道德的一种表现。实践自己的义务,就是尽职的一种表现。
◎绝对不要把知识与智慧混为一谈,知识可以帮助你谋生,智慧可以令你不枉此生。
◎我们要多求智慧,不要只顾著求财富,因为求智慧可以令人一生快乐、一生受用不尽,求财富只能令人快乐一时。
◎善于利用时间的人,将拥有更多的财富,懒惰的人,才是真正的贫穷。
◎真正的自由,是心灵上的自由。心灵自由了,就没有人、事、物可以来束缚你了。
◎把别人给你的爱,当作温暖;把别人给你的恨,当作磨炼;把别人对你的疏忽,当作训练自己独立精神的好机会。
◎成功的重要条件,除了自己努力之外,还要加上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。
◎天才出于苦心的努力,奴才基于思想的自卑。
◎要抱持兴趣的态度,才能学到心得;要抱持乐观的态度,才能求到心安。
◎学问要从“静思”上著力,道业要从“活动”中著力。
◎修行法门在于戒(道德的生活)、定(意念的制衡)、慧(心灵的净化),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,以觉知与平等的心去面对一切,使自己能够真正作自己的主人,不作习性的奴隶。
◎即使是个平凡的人,也有足够的力量去关怀别人,因为他的生命,由承受父母与亲友的关怀而茁壮;他的心灵,自然也以关怀为基本动力。表面上看来,关怀是一种付出,其实是无可比拟的收获,是自我实现的光明大道。
◎犯错是平凡的,能够改过自新或原谅别人,能是超凡的。
◎在修行的人生中,如果有一个不肯妥协、势不两立的敌人,不是别人,恰恰就是你自己。
◎天堂在那里?天堂就在“饶恕的爱”里面,一颗有爱的心,一个有爱的家,一个有爱的社会,一个有爱的世界,就是天堂。
◎欲望过分放纵,将使自己成为奴隶。若能培养正直、纯净、善良的意志力,将可把欲望净化成为建设生命的力量。
◎快乐的秘诀,不是做你喜欢做的事,而是喜欢你做正确的事。
◎无明和烦恼,是人类所有的病症之中,最顽固也是最具有“破坏性”的心病。
◎成熟的人生观,必须要多方面去了解人生、面对众生,产生一种悲悯与恕道。
◎美不是出现在自己的镜子里,而是出现在别人的眼睛里。
◎认可人间必有痛苦,这就是“豁达”的开始。
◎生命的美,不在它的绚烂,而在它的平和;生命的动人,不在它的激情,而在它的平静。惟平和,才见生命的广大;惟平静,才见生命的深远。
◎岁月可以赢去我们的生命,却赢不去我们一路上所留下来的美德,也就是无限的慈悲,无尽的关怀。
◎从淘金者手中流过的沙,可以堆成山丘,而纯金却只能一粒一粒地积累。读书研经好比淘金,博览经书,宝贵的真知与智慧,才会一滴一滴地获得。
◎当你发现自己幼稚的时候,说明你已经开始走向成熟。
◎爱他人胜过爱自己…
《慈悲(海涛法师选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