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精神上如能常知足,就是最幸福的人生。
◎講話要溫和輕柔,態度要謙誠親切。
◎能惜福的人,就懂得行善;懂得行善的人,必能時時快樂,這就是幸福的人生。
◎改變自己是自救,影響別人是救人。
◎災要自己消,福要自己造。
◎什麼人都可以原諒;唯有不誠實的人,不可以原諒。
◎人與獸之間,以道德爲界;道德淪喪,社會必亂。
◎能“舍”才能認清自己。
◎愛心是無盡的財富。
◎想過去是雜成,想未來是妄想;最好是把握當下的時刻。
◎平安是福,快樂是慧;施比受更有福。
空性大愛
◎人最怕“苦”臉,不帶笑容,也最怕“美”言不說,說怨言。
◎孩子的命運是由父母所創造或養成的。而父母的德行,卻是孩子最好的遺産。
◎愛憎、取舍、美醜、好惡以及是非盤旋于心,怎得自在?所以說:要解脫倒懸情結之苦的唯一法門,就是“割舍”。
◎一個修行的人,如果能培育正確的思想、高尚的情操、優雅的談吐、恢宏的氣概,又能積極建立樂觀進取、奮鬥不懈的人生觀,則可塑造成爲一位甚爲健全人生的現代修道士。
◎“忍”是一種力量,一種承擔,一種功德,更是一種智慧。
◎遭到現實人生苦果的直接原因是業,而間接原因就是無明、執著、欲望等煩惱所致。
◎不執著的人,溶化在宇宙洋溢的喜悅中,對事物沒有執著或憎惡,只是在愛中享受著喜悅。
◎我們需要一個很長的壽命,那就是法身的“慧命”。法身需要“福德智慧”來培養延長,就像色身需要衣、食、住、行來保護一樣。因此,我們除了照顧色身的壽命之外,更要爲未來的法身慧命培養延長,使“愛心”永留人間。
◎人生之所以有這麼多的痛苦、煩惱病根,只在于“我執”。因爲有了自我的堅執,才産生諸多顛倒妄見,認虛爲實,以假作真,隨著幻生幻滅的外境打轉,因而迷失了常住不易的本性。
◎佛的悲願,是要使人人及一切衆生,都能成爲和自己一樣的至善、至上的佛陀,所以在佛的眼光中,一切人類及衆生,同具佛性,一律平等。
◎佛陀所講的“空”,就是教我們要以“空的思想”作基礎、作准繩,好讓我們在“有”的世界(物質世界)裏,空掉心中被外境所迷的各種心態,如自私心、懷疑心、忌妒心等等不良的心理,才有可能讓自己生活在無染及純淨的清醒狀態。否則起心動念,都會爲自己帶來痛苦。
愛的生命
◎人要學習包容、調心、轉境,生活就會過得更心安理得,法喜禅悅更充滿。
◎有一念的慚愧,就有一念的善根。
◎沒有“愛”的生命,才是空虛而孤獨的。
◎我執放下,菩提心流露,道心就出現了。
◎修道的功夫,就是在縮小自我,擴大心胸,也是走過生命的考驗。
◎生命的幸福是一種無欲與奉獻,它是一種超越欲望後的安穩與甯靜。
◎尊重是建立在平等的真理之上。
◎我們爲這個世界服務,最大的收獲,就是得到道德上的曆練。
◎真正失敗的人,是向環境屈服的人。
◎逸樂和痛苦,都是偉大的老師,人從善惡中學到很多寶貴的教訓。
◎甯靜,並不是寂靜無聲,而是“無我”之境。
◎人生的意義,是肯定一個人一生中的價值,不在于你爲自己所做的一切,而在于你爲別人所做的一切。
◎與其說你賺錢,不如說你被錢所賺,因爲“錢”賺走了你的青春、時間、體力和寶貴的生命。
◎要精進,就要先自覺,自覺以前的點點滴滴有何不對,任何偏差都要以決斷的真心,確實改進、改變,進而提升自我。
◎看破,不是逃避現實,而是要超越現實。所以說真正的看破,是提起或振起,積極地爲大衆服務。
◎學道是一個思想,一種信念,也是一種信仰,不是一句話說說而已,而是一種身體力行,一生所要奉行的一種修行。
◎“忍”是勇氣、擔當、奉獻、負責的表現,有“智”的人才會忍,有“慧”的人才會忍。
◎融和是一種容人的雅量,一種平等的對待,一種尊重的言行。
◎人心須在不斷的行動中學習所學的,才是實用的能力。務必在實務中曆練擁有的智識,才會化作生命的力量。光憑空想思考,不能實地解決問題的人,是注定要失敗的。
正覺的愛
◎保持現狀就是退步,安于現實即爲落伍。成功的秘訣,不在方法,在于不斷努力的隨機應變或轉型,如此,才能得到美麗豐富又滿足的人生。
◎唯一不犯錯的人,就是那些從來不做任何事情的人。
◎完美的人生是無止境的理想,追求此一理想,必須不斷地超越自己,並提升自己。
◎修禅悟道,就在所有日常環境中。因爲“實相世界”就是我們生活著的世界。因此,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,或具體世界中的每一見、聞、覺、知,都可以成爲“悟”的契機。
◎盡心,就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。
◎有緣相敘,應說些有益對方的話;無緣相聚,必以安祥祝福對方。
◎知足是一種智慧,禮讓是一種修養。抛棄以物質、名利爲主體的生活方式,以無私、無欲作爲生活的原則,從俗務裏培養出超拔世物的操守,忘懷自己的形骸,追求超越的精神領域,讓自己的心靈空間無限的擴大,甚至超越宇宙、融會宇宙。
◎真正的忘我,就是無私的境界。
◎“難行能行”的苦行,並非僅指色身的忍饑耐寒,而是要求自己降伏其心,淨化貪、嗔、癡,去除愩高、我慢。
◎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事,在這些因緣或機遇中,正是給予我們磨煉、修行的好機緣。
◎修行要有“雨天聆聽雨聲,晴天沐浴陽光”的心境,不論順境、逆境,都能處之泰然,也就是要心不執著、隨遇而安、知足常樂。
◎我們因爲有“我”而産生自私,因爲自私而犯他,也因爲許多的犯他,而造下無邊的因果罪惡。
◎去寬容你的朋友,並不能說明你的大量;能正確地去諒解你的敵人,那才算是到達了“寬容”的真谛。
◎沒有“舍”,那有“得”。在布施的過程中,就是種法喜,就是福田,更是金錢無法取得的快樂。
◎世界上最近和最遠的距離,是心與心之間的距離。
◎求“知”到底,才能求樂到底;求“行”到底,才能求生到底。
◎思想關系著我們一生,正確的思想乃是“修身”之要題。我們要以思想來修習自己,只要正確的思想一天不離開我們,我們就會樂觀進取而富有創造力。
◎“堅持到底”,是一種成功的萬能鑰匙,這種成功因素還沒有找到代替品,它是那些能夠成大功、立大業的人物的特殊性格。
◎尊重他人的權利,就是道德的一種表現。實踐自己的義務,就是盡職的一種表現。
◎絕對不要把知識與智慧混爲一談,知識可以幫助你謀生,智慧可以令你不枉此生。
◎我們要多求智慧,不要只顧著求財富,因爲求智慧可以令人一生快樂、一生受用不盡,求財富只能令人快樂一時。
◎善于利用時間的人,將擁有更多的財富,懶惰的人,才是真正的貧窮。
◎真正的自由,是心靈上的自由。心靈自由了,就沒有人、事、物可以來束縛你了。
◎把別人給你的愛,當作溫暖;把別人給你的恨,當作磨煉;把別人對你的疏忽,當作訓練自己獨立精神的好機會。
◎成功的重要條件,除了自己努力之外,還要加上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。
◎天才出于苦心的努力,奴才基于思想的自卑。
◎要抱持興趣的態度,才能學到心得;要抱持樂觀的態度,才能求到心安。
◎學問要從“靜思”上著力,道業要從“活動”中著力。
◎修行法門在于戒(道德的生活)、定(意念的製衡)、慧(心靈的淨化),落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,以覺知與平等的心去面對一切,使自己能夠真正作自己的主人,不作習性的奴隸。
◎即使是個平凡的人,也有足夠的力量去關懷別人,因爲他的生命,由承受父母與親友的關懷而茁壯;他的心靈,自然也以關懷爲基本動力。表面上看來,關懷是一種付出,其實是無可比擬的收獲,是自我實現的光明大道。
◎犯錯是平凡的,能夠改過自新或原諒別人,能是超凡的。
◎在修行的人生中,如果有一個不肯妥協、勢不兩立的敵人,不是別人,恰恰就是你自己。
◎天堂在那裏?天堂就在“饒恕的愛”裏面,一顆有愛的心,一個有愛的家,一個有愛的社會,一個有愛的世界,就是天堂。
◎欲望過分放縱,將使自己成爲奴隸。若能培養正直、純淨、善良的意志力,將可把欲望淨化成爲建設生命的力量。
◎快樂的秘訣,不是做你喜歡做的事,而是喜歡你做正確的事。
◎無明和煩惱,是人類所有的病症之中,最頑固也是最具有“破壞性”的心病。
◎成熟的人生觀,必須要多方面去了解人生、面對衆生,産生一種悲憫與恕道。
◎美不是出現在自己的鏡子裏,而是出現在別人的眼睛裏。
◎認可人間必有痛苦,這就是“豁達”的開始。
◎生命的美,不在它的絢爛,而在它的平和;生命的動人,不在它的激情,而在它的平靜。惟平和,才見生命的廣大;惟平靜,才見生命的深遠。
◎歲月可以贏去我們的生命,卻贏不去我們一路上所留下來的美德,也就是無限的慈悲,無盡的關懷。
◎從淘金者手中流過的沙,可以堆成山丘,而純金卻只能一粒一粒地積累。讀書研經好比淘金,博覽經書,寶貴的真知與智慧,才會一滴一滴地獲得。
◎當你發現自己幼稚的時候,說明你已經開始走向成熟。
◎愛他人勝過愛自己…
《慈悲(海濤法師選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