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人,可敬;爱自己胜过爱他人的人,可怜。
◎在产担下安居的,其会是麻雀,绝不可能是鹰。
◎一旦把“爱”视为生命活动中必不可缺少的部份,它就会长期助你耕耘。而那些与岁月同步增长之“爱的智慧”,就是你持之以恒的收获。
◎知人难,知己更难;知己又能处处把握好自己,则难上加难。
◎只有重重地跌倒了,人才会知道真正呵护自己的,并不是空中的高枝,而是地上的小草。
◎人生在世,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两种,一是健康,二是功德与罪过。能真正带得走的,只有功德与罪过了。
◎在书本里可以寻找知识,但不能找到“智慧与真理”,因为智慧和真理,只能自己亲身去体验。
◎误解了别人,第一是反省;被别人误解了,第一是宽容。
◎太阳的仁爱和宽厚,在于他懂得给月亮让路。
◎给小草以一寸泥土,是比给巨松以一座高山,更大的仁慈和善良。
◎容貌可以苍老和粗糙,但心灵却不能浑浊和黯淡。
◎痛苦可以检验一个人的生存能力。强者和弱者的区别,在于强者敢于面对痛苦;智者和愚者的区别,在于智者知道如何升华痛苦;胜者和败者的区别,就在于胜者战胜了痛苦。
◎不重覆犯错误,错误就成了功德。
◎产生悲剧,不外乎两个原因;一是没有很好地战胜痛苦,二是没有很好地把握幸福。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。不能征服痛苦的,必定被痛苦征服;不珍惜幸福的人,怎么会长久地拥有幸福呢?
◎只有自身生命达成和谐的人,才能与这个世界达成和谐。
◎最苦恼的不是丑人,也不是漂亮的人,而是认为“相貌”比什么都重要的人。
◎不知后悔是个错误,只知后悔而不知改进,更是个错误。
◎如果你能知足,并拥有丰富的内在美,虽然没有财物,你却拥有至宝。
◎如果你对任何事物都懂得尊重及感恩,甚至包括一杯水、一碗饭,你的生命将充满尊重的能量,届时,你一定会受到尊重,因为所有你所尊重的东西,将会回给你同样的尊重。
宇宙大爱
◎人的思想,有时候就像一只杯子,盛满著自己的看法、想法,如果不事先将自己之杯子空掉的话,就是再好的佛法,也听不进去的。
◎你今天做对也好、做不对也好,在那遥远的“未来”,有一个“果”,在等待你去接受。
◎修行,是为了众生来承受苦难的,因此必须坚忍,才能完成道业。
◎“持戒”是修行上不可或缺的精进法门,经由戒律来衡量自身的言行、善恶之标准或对错。
◎当你真切地修行之同时,由于信仰深、愿力大、有佛法,内心深处自然染不上世俗的情爱了。
◎修行可以让我们修出谦虚,修出包容,修出慈悲,修出智慧,修出光明的人生,修出清净的心灵,修出欢喜的性情,更可修出一辈子的感恩。
◎布施、宽容、慈悲、欣赏和无嗔,是开悟心理生活的法门,能孕育性情的醒觉,能开发真空妙有的性情,是悦乐情怀之所寄,是迈向净土路径的指标。
◎修行的目的,是要打破你我彼此的界限,也要超出一切事物的相对现象,更要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束缚,进而达到与宇宙的大我合而为一的绝对自在境界。
◎学道者应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,要发菩提心、慈悲心,随缘随份的给人方便。但方便不是随便,也不是“离群索居”,而是要在众生的身上行方便,因为离开了众生,也就没有方便可言了。
◎信佛而不去学佛,就是迷信;拜佛而不学佛,也是迷信。学佛是要学得像“佛”一样。如能再进一步地去学佛的修养,去学佛的慈悲、学佛的智慧,并且实际认清自己,体会宇宙的真理实相,如此的学佛;也就是像佛了。
◎慈与悲,并不是感伤的体谅与救助,而应该是快乐的宽恕与导引。慈悲,如果不是天性的话,也应该要把它养成一种习惯才好。
※慈心无限※
“无”并不是没有,而是无限,
我们应该要有无限的慈心、
无限的悲愿、无限的热诚、无限的亲切,
才能广度无边、无际的众生。
慈心无限
◎解脱,是不因得而喜、不因失而悲,不执著于天下万事万物的变化,一切顺其自然的进入“无我”之境。到如要保持快乐,唯一不变的原则,就是不问环境是逸乐、是失意,胸中自有“主宰”,吾心不随环境转移,自然保持著纯洁、光明和宁静。
◎能欣赏人间一切美丽清香的人与事,对人间万象抱著更宽容、更喜爱的胸襟,把“空”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之美,这种意境,就是“空即是色”了。
◎“无”并不是没有,而是无限,我们应该要有无限的慈心、无限的悲愿、无限的热诚、无限的亲切,才能广度无边、无际的众生。
◎“空”并不是否认万物的存在性,而是透视它的不永恒性。
◎生活的本身即是修行,才能表现万德庄严的本质,也能流露生活之美的源头。
◎“平凡”是人生最好也是最难演得好的角色,而“慈悲”是你待人接物最好的贴身武器。
◎布施之实义,就是凡以自己的财物分布给他人,名为“布”。以人之忧为忧,以人之苦为苦,以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之心,克己待人,谓之“施”。
◎请你不要用贪婪、嗔怒、愚痴的眼睛看这个世界,别忘了,你还有美丽、智慧、悲悯、宽恕的另一只眼。
◎“忍辱心”之广义而言:是“不忍众生苦,不忍圣道衰”的大悲心。
◎真正的自由,是没有任何人、事、物可以来束缚你。
◎人生的道路,平稳舒适的路也许难求,但至少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心,使自己永远保持一颗平稳的心,如此就可不必管它是顺境或逆境、快乐或悲苦,都将成为生命中的调味料,不再是生命约主角了。
◎没有“自尊心”的人,即近于“自卑”。而对人“恭敬,的人,就是在“庄严”自己。
◎欲服务大众,必先调服自心,所以,学佛就是在学习如何做人。
美丽身心
◎个人解脱的戒律无害众生,不起贪嗔。
◎菩萨的戒律:( 1)作善去自私。(2)发展内心帮助别人。
◎个人解脱和戒律的修行,能够培养忍辱和耐性。佛陀说:耐性是苦行的最高形式,由此可以到达涅槃。
◎注意自己对食物、衣服及住宿的执著,在居家日常的生活里,实践出家人的知足修行。运用多余的闲暇时间来做禅定,如此就可以克服更多的困难。
◎真实的止灭(涅槃),是经由修行戒律、专注的禅定及智慧等实修道路而达成。
◎在身体或语言上,培养一种避免伤害他人的强烈欲望,无论你是否受窘、被侮辱、被斥责、被使唤、或者被打。
◎修持个人解脱的戒律,有助于增强正念和内观。
◎生命中最大的危机是什么?那就是对别人或众生失去慈悲。
◎仁慈是心理和平的基本条件。
◎证悟,就是身心达到完展发展,以期服务他人的一种状态。
◎什么是证悟之道—获得内心平静,以及更大的慈悲能量。
◎为了要成就一种友善的态度、一颗温暖的心,对他人权利的尊敬,以及对众生福祉的关怀,我们必须训练自己的心。
◎慈悲是生命,更是全球的必要粮食。
◎对全人类来说,心中的平静是一个基本需求而建立一种健康、慈悲的动机,乃是心灵成长的基础。
◎没有其它的方法代替慈悲,来认清人类的价值和人性的一体性。这是达成永续幸福快乐的唯一方法。
◎修持慈悲和爱,也就是真正去感受四海之内皆兄弟,众生皆平等,这乃是宇宙的法则。
◎修行的最高目标就是转化自己的态度,让自己走向和平、慈悲、平静的专注,以及智慧。表现出轻声细语,微笑宽容。
用爱感动你的心
◎恨怒有如刀的两刃,能伤害别人,也会伤到自己。而爱心、宽容,如香水能够自香,亦能使人常闻到香味。
◎学道修行,不但要学会顾念相关的人类(如世间人道的救渡),也要推及一功的众生(如法界之间还有无数的众生等待救拔),这就是“众生无边普愿度”的写照。
◎以群体的智慧与护持精神,共同改善众生的心灵品质,是对人心“从根救起”的第一步。也是修福同时修慧的高尚道德,及高品质功德。
◎人生的意义,不在于世寿的长短及色身的强弱,而在于善自利用有限的生命,为众生谋取福利,为世界留下贡献。
◎有德行的人,受人尊敬、称赞,本人更加会谦虚。万一被人诽谤、损毁时,本人更会加强检讨。
◎在每一个人的内心中,可能都会隐藏著不为人知的“深水”,有时这些水会化为奔腾的激流,不断溅起飞沫,而以弯曲的形态,流注到“情欲”的泥沼中。
◎佛陀一再的说:人生是“苦”,是很有道理的,那“苦”的感受,正是生命觉醒的原动力。人必在“受苦、受难”的环境中,“人性”最高的“情操”,才会被逼显出来的。
◎常怀惭愧、谦卑的心,你会发觉自己是多么地幸福。惭愧心使你心地庄严,人生更光明、更喜悦,而怀谦卑之心,则使你丰富了人生的旅途。
◎恨就是牢狱,被囚禁在里面的人是我自己,而非我所憎恨之人。
◎身为修道人,是不能有退休的念头,或有罢工的行为。那就是人心用事,是不屑一顾的。
◎烦恼固然是众生苦厄的根源,而执著同样是一个人受苦的主因。
◎为了保持某种“形象”,而去装模作样、失去天真,这种伪装自己的人,实在可怜。
禅心、悲心、佛心
◎待人,不管别人好不好,自己要做得好。处事,不管别人对不对,自己要做得对。
◎抱著「爱心,来…
《慈悲(海涛法师选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