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慈悲(海涛法师选辑)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对待世间上的一切,生活是快乐的,世界是美丽的,娑婆就是净土。如果对世间充满了嗔恨,清凉的佛土也会变成火宅。

  

  ◎人,很容易随著外界的变化而患得患失,感到痛苦。所以,想要快乐、欢喜,内心的“定力”是非常重要的。

  

  ◎“心”,要自己去掌握,做自己的“主人”,才能终生受用不尽。

  

  ◎参禅修道,除了开拓福德、智慧外,更要能长养慈悲心,而以禅心、悲心加上佛心来净化心灵。

  

  ◎禅,是要我们自我肯定,肯定自心本无一吻,不以物喜、不以已悲,洒脱淡泊、自在无碍地,把自己的生命走出一片坦荡晴空。

  

  ◎人生就是放不下,所以只好把执著、烦恼背在心上,流浪生死,无有休期。

  

  ◎如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,请将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份剥除,使生命回归于清纯及空虚,让历尽折磨的精神,超越了世间的名利价值,得到真正的自在与超脱。

  

  ◎成功者,有赢取别人掌声的决心,也有给别人掌声的雅量。

  

  ◎“戒”是做人的根本原则,可以修身,提起正念,培养身心,是一种心灵的提升,让人在自然欢喜中遵守。

  

  ◎如能体悟“缘起性空”的真理,就能了解到事物虽有千差万别,当体即是“空”。于行、住、坐、卧中即能自在无碍,并由无尽的烦恼中得到解脱。

  

  ◎时间是实现理想最根本的资源,要好好把握与利用。

  

  ◎受戒,并不是桎梏,而是保护自己、稳定自己、增长智慧,进而圆满生命的“地基”,圆融修行的“梁柱”,也是实践佛法的“梯阶”。

  

  

  

  真心、真意、真情、真爱

  

  ◎“心”,是我们最险的敌人,也是最好的朋友,能将“心”跳出物欲的固固,再用佛法来庄严身心,那我们的人生道路,将会越走越踏实。

  

  ◎“因果观”是肯定人生方向、上进及修行乐观进取的真理。因此,我们应该正视因果法则,广植善因,必能为此生或来世带来“福慧”圆满的人生。

  

  ◎“我执”是修行者的最大敌人,它能障碍智性、蒙蔽真理。如果没有透过克服我执的修持,你可能还是随波飘荡在宿命的生死海中,做了“我执”的忠实奴隶,而与“大自在”绝缘。

  

  ◎世间的一切功名富贵,是人之所欲,拥有是一种“福报”。而放下,却是智慧与心境的升华。

  

  ◎丰富的生命,乃是一个体现的生命,乃是大我完成而非小我的成就,也就是大公无私的奉献牺牲。

  

  ◎修行的功课,是在日常生活当中,也就是说你于日常生活中,怎样去与人、事、物相处。

  

  ◎知足常乐,就算人生拥有再多的金钱、物质与财富,也买不到一分真正快乐和真心、真意、真情、真爱,进而深深觉得人生最富有的,或许就是拥有一分“清贫”的滋味吧 I

  

  ◎修行,若非趋向于“智慧的开发”、“烦恼的断除”,那么一切所谓的修行,都不是佛法的修行。

  

  ◎世界上最大的财富是知足,一个知足的人,他内心充满著安祥与快乐,而一个不知足的人,他的内心则充满著埋怨与不安。

  

  ◎一位真正在修道的人,定会在受苦当中去感恩、去忏悔,而不会去埋怨。

  

  ◎拥有“正观”的人,即使受苦,也能够因为自己光明而正确的人生观,让受苦转成福报,转识成智。

  

  ◎戒律不是一道围墙,也不是隔阂,戒律应该是一艘船,一艘前往自己心中理念的船。

  

  

  

  ※智慧之光

  

  慈悲的慈心要用智慧滋养,

  

  唯有智慧才能庄严真正的爱,

  

  而在智慧的引导之下,

  

  爱心才能发挥真正的善行,

  

  也唯有用智慧,才能免除那伪装的爱心。

  

  智慧之光

  

  ◎皈依“自性佛”,是对自己的一份承诺与自信。承诺的是从皈依的那天开始,自己必须用心恒长的学习,佛陀之精神与教诲,为自己行为的依止。而自信的是,必将因此而超越,提升自性,相信自己不会轻易受外在的影响而迷失。

  

  ◎“悟”得从身心开悟,认清“我相”只是因缘假合而已,不是真正的自我,当“真我”醒觉时,自可觉悟。

  

  ◎修行,是美好的事,因为生命将有转机而美好。修行也是一件苦差事,要能一次次地扫除心尘念垢。

  

  ◎修行人与没有修行的人之不同处,在于为人处事上,都先要有因果观念及慈悲精神,并且能任劳任怨。这必得每一个修行人所建立之“戒定慧,的内在涵养在内。

  

  ◎“悟”的本质,就是看出因缘、因果,“悟”要不断的看出因缘、因果关系的过程,也就是说,能看出因缘、因果关系,才能衍生“智慧”,才能得“悟”。

  

  ◎修学佛法要先学著放下俗世的种种执著,才能了悟生命的真理,而一个完全觉悟的人,是在放下、了悟之后,还能承担宣扬真理的重责,继续行走人间。

  

  ◎“我”是痛苦的根源,人生的苦本。“我执”不除,与大家不能和谐共处。须知“我”是无法独处的,世间的一切都要靠众缘和合所成就的。

  

  ◎就佛法的观点来看,真正的主宰,即人的“觉性”,是一颗清楚明了的心,当心清楚明了,不受尘染时,触目遇缘皆能流畅自在,并生智慧。可惜众生的心多半是蒙尘的,被污染的,心生病了,就失去判断和正确的觉知了。

  

  ◎生命的主宰,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智慧,而内心深处的智慧,是由“放下”开始作起。

  

  

  

  完成自我

  

  ◎若要完成佛性的觉悟,就要把一切众生都当成菩萨。永远不要看众生的过失,那么心的频率就与诸佛菩萨相同,自然就是佛了。

  

  ◎学道进德,应该以“缘”为师,才能从体会与领悟之中进步。而所谓的“缘”,就是在平常生活当中,观摩学习中,见贤思齐,见不贤而内自省。而观摩学习,是提升进步的原动力。

  

  ◎禅者说:“日出方知天下明,无油怎点佛前灯”,如果你心中没有“慈悲”,没有“觉悟”,那怎么能够进入佛法深处呢?

  

  ◎佛学是生活的学问,目的在学习正确的生活。学佛也是为了圆满人格,目标是在学习过著正确完美的人生。

  

  ◎我们必须时时修戒定慧,以“空观”来看待世俗的过眼云烟之成就,以“止观”来对治一切染执,进而过著「中观”的生活,以现大乘菩萨之行。

  

  ◎“佛学”是研究佛的学问,是在研究上下功夫,也是“知”的开始。而“学佛”是学习佛的行为,是在心地上下工夫,也是“行”的实践。

  

  ◎一个未了悟人间事理的人,倘若心系外物,必为物欲所困,得失之间,终将为烦恼所困。而长久于名利堆中打滚的人,也势必罪业满身,而为“业力”所拘束。

  

  ◎人生的痛苦,来自“无明,,对“我”和“我所有”的盲目攀缘,因此,只要放下“我”和“我所有”,就可证得涅槃。

  

  ◎修行的人要学习“认命”,真正去体会认清生命的本质,以及自然的规律。知命的人,他会利用时间去充实自己,由积极修为中获得满足。这也是一种法喜。因为痛苦中,自有获得痛苦的学习代价—法善充满。

  

  ◎以智慧为究竟,便能以正念为宗,应物照形。倘人我、是非、恩怨足以影响原本清净的心灵,生起无谓的痛苦、烦恼、执著,此为业力现前,当断然舍去,莫生憎爱,可免再次的堕入无边的苦海。

  

  

  

  大智慧

  

  ◎佛理,是以自觉、觉他为最高原则,更由此而达到觉行圆满为究竟,其意义是要解脱人生的苦恼,其价值是要使人生得到无限的安乐,因此吾人如果要充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,便应该明了佛理,更应该研究佛理。

  

  ◎金钱只可化妆你的外表,但是佛法却是能够启悟你的内在。

  

  ◎爱欲的缠缚,是生死轮转的根源,但是没有佛法的大智慧,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的割舍出离呢。

  

  ◎佛法的布施,真理的指引,才能净化心灵,才能拯救法身慧命,使人断除烦恼,了生脱死,其影飨可及于生生世世。

  

  ◎修行是“逆势”的,逆著世间一般的观念和习俗,逆著自己累世以来的积习。而众生都是顺势而行,顺著累世的习性,顺著共业环境的运转。一个运转已久的大轮盘,要它停下来,决非易事。要它朝著反方向运行,更是困难重重。

  

  ◎当一个人能把“有”的观念摆开时,才能看出事事物物的本来面目,才能发现真理,一切自在洒脱。

  

  ◎虚言和妄语,就如同我们躲在围墙后面生活,这是便生命堕落及虚假和不自在的原因。

  

  ◎我们要感恩“逆境”,逆境就是我们的“名师”,也是促使我们成就佛道的“逆增上缘”。

  

  ◎归依自性,就是诚恳的接纳自己,实践自己。

  

  ◎布施的确是修行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。因为布施是在培养自己的供养心、喜舍心,从欢喜供养、舍去爱执中,拓展心量、广结善缘。因为心量大,善缘广了,福德因缘俱足了,才容易与佛法相应。因此之故,布施其实是进入佛道的前行方便法门。

  

  ◎我们应慎于一念,时时在起心动念处观照反省,将自己当下的每一念,都要住在慈悲、般若、大众、佛法中。

  

  ◎修身的意义,是在自己生命成长的同时,也能尊重众生的生命成长。

  

  

  

  生命的智慧

  

  ◎罪福由心而分,果报由心而异。

  

  ◎学佛是让你更懂得关心自己,照亮别人。

  

  ◎迷叫做灵魂,悟叫做本性。

  

  ◎忍辱是修身养性的根本,能忍即有德,人见先欢喜,亦可感化他人。

  

  ◎布施不是为了回馈,是为了升华自己的内在。

  

  ◎迷时师度,悟时自度。

  

  ◎万物皆无常,有生必有灭;不执著生灭,寂静安乐生。

  

  ◎三种话不能听:( 1)著私恩,不知大体,妇人之言也。(2)贪小利,背大义,市人之言也。(3)横心所发,不知礼义,野人之言也。

  

  ◎用一颗感谢的心可治好万病,这是信仰真理者的体验。

  

  ◎“爱”必…

《慈悲(海涛法师选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