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慈悲(海涛法师选辑)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须伴随著永远的宽恕,而“喜欢”常会为了自己的快乐而牺牲对方。两者大不相同。

  

  ◎要实现真正永久和平的世界,必得恢复“人类本来互为一体”的自觉。

  

  ◎利己主义必将孤立于“全体的生命”之外,不会有好结果;人不应自私。

  

  ◎心中常默念:“你我是弟兄,应彼此相爱,放弃各自的利己主张吧!”

  

  ◎贤者留德子孙,其益感天;愚者留财子孙,其害无穷。

  

  ◎圣人不责人至于无过,惟多方诱之改过。

  

  ◎一言足以召大祸—慎言。一行足以辱终身—慎行。

  

  ◎天下有两难,登天难,求人更难。

  

  ◎地上有两苦,贫穷苦,病死更苦。

  

  ◎凡责人甚于责己,不足与同谋共事。

  

  ◎亏人是称,饶人是福;圣贤言语,神钦鬼伏。

  

  ◎一人传虚,百人传实。

  

  ◎人贫志短,马瘦毛长。

  

  ◎灭却心头火,胜点佛前灯。

  

  ◎钟不扣不鸣,人不劝不善。

  

  ◎百世修来同船渡,千世修来共枕眠。务请珍惜因缘。

  

  ◎宁向直中取,不可曲中求。

  

  ◎水太清则无鱼,人太紧则无智。

  

  ◎贫居闹市无人识,富在深山有远亲。

  

  ◎外无所求,内无所著,悟道近矣。

  

  ◎无位非贼,无耻乃为贼;无子非孤,无德乃为孤。

  

  ◎把自己太看高了,便不能长进;把自己太看低了,便不能振兴。

  

  ◎自奉(享受)必减几分方好,处世能退一步为高。

  

  ◎守身必谨严,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。养心须淡泊,凡足以累吾心者勿为也。

  

  ◎起初我们造“业”,来世“业力”牵引我们。

  

  ◎心在名利船上的人,身体想不摇是不可能的。

  

  ◎众生最可悲的事,乃是生时摆不脱欲望的枷锁、烦恼的缠缚;死后拖著那以“业”为素材的灵魂出没六道,沉沦业海。

  

  ◎看破是其精进,放下是真功夫。

  

  ◎活著就是为了众生,不要想到自己。

  

  ◎有勇气自杀,为什么不拿自杀的勇气继绩活下去。

  

  ◎“善”是至宝,一生用之不尽;“心”作良田,百世耗之有余。

  

  ◎戒怒恼、节色欲、调饮食、慎风寒、少言语、可以延年。

  

  ◎护体面,不如重廉耻;博声名,不如正心术。

  

  ◎口中常“能许则许”,如其德厚焉;口中常“不满抱怨”,如其德薄矣。

  

  ◎生活中如果没有爱,就是生活在罪里。

  

  ◎佛前多劫兴供养,所积广大之福德,一念嗔心才兴起,尽焚彼福成灰烬。

  

  ◎佛教的忍辱波罗密需要忍让、耐苦、坚毅和宽恕四种德行,缺一不可。

  

  ◎我人之恶民太严,要思其堪受;教人以善民过高,当使其可从。

  

  ◎菩萨一切悉舍,心无贪著,是名布施波罗密。

  

  ◎以心住空性的超脱境界来行入世的悲济众生之事业。

  

  ◎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,非独进德,亦且免患。

  

  ◎人之谤我也,与其能辩不如能容;人之侮我也,与其能防,不如能化。

  

  ◎喜闻人过,不若喜闻已过;乐道己善,何如乐道人善。

  

  ◎众生皆有佛性,所以我们要信佛、学佛、念佛、成佛。

  

  ◎善心,功德不够,就好比提炼的火候不够、业力、习气就无法彻底转化。

  

  

  

  生命之学

  

  ◎发心修行,是人中的“上品”,而修行能与正法相应,是人中的“菁英”,修行能证果,修行能入三摩地,立大宏愿,广渡众生,才是佛门中的“龙象”。

  

  ◎人一旦太执著于“色相”,太迷恋于“我相”、爱争面子,必然非常介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,凡事在意的结果,便会感到别人都在注视著自己,自己的言行举动,即刻变得不自在、不自然而不快乐了。

  

  ◎追求人生的幸福,不在于“物欲”做无理的要求,应从“知足”、“感恩”中,喜舍奉献上去获得。

  

  ◎佛陀要我们“自净其意”,也就是要净化自己的意念,只要意念清净,所作所为皆是“善”,反之,若意念污浊,则一切作为都是“恶”的。

  

  ◎“无我”是摆脱各种束缚的唯一途径。人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、忘掉一切,就能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。也只有“无我”的人,才是精神造诣最高境界的人。

  

  ◎什么是“空”?难舍能舍,看得破、放得下,即是空。能“空”即能自在安祥。

  

  ◎修行,就是要改变自私、自利的心态,演变到行善利益大众却不自知的境界。所以,修行就是要修出一份“功德”来,有多少功德,就有多少的解脱能力。

  

  ◎学佛是要学佛的慈悲、般若、智慧、安住、解脱、自在、忍辱,而非神通。

  

  ◎佛学是属于生命之学,不容易懂,要从信仰、慈悲、发心、愿力中去体会。

  

  ◎皈依佛就是觉悟,皈依法就是平等,而皈依僧就是清净。

  

  ◎学佛的修养,是要每个人都能保持平等心,以平等心看人生,修养到看见任何人都起欢喜心,用佛心看人,人人都是佛。

  

  

  

  美德与智慧

  

  ◎欲望是众苦之本,人之所以生死疲劳,均从“贪欲”而引起,唯有少欲无为,才不致为根尘所累,身心自然就会获得大自在了。

  

  ◎慈悲的慈心要用智慧滋养,唯有智慧才能庄严真正的爱,而在智慧的引导之下,爱心才能发挥真正的善行,也唯有用智慧,才能免除那伪装的爱心。

  

  ◎修行到底是个人的事,我们应该关心的是自己要如何修行。如果去议论别人到底有没有修行,实在是很无聊的事。

  

  ◎不要做自己喜欢的事,应该用心去做应该做的事。

  

  ◎成熟的人生观,必须能从多方面去了解人生,而对众生产生一种慈悯与恕道。

  

  ◎与其改变别人,不如改变自己,永远别想把别人雕塑成你所希望的那样。

  

  ◎我的生命,如果有一个不可妥协的,或势不两立的敌人,不会是别人,恰恰就是我自己。

  

  ◎真正的快乐,是无忧无虑的,人唯有在不断的牺牲奉献与行善中,才更能体会得出其中的滋味。

  

  ◎“真诚”是生命中最好的德行,也是生活中最佳的品质,而虚伪就是低俗。

  

  ◎伦理是一种自发性的能力,不是一种外与的信条,它是从学习中得来的,也是透过明白事理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。

  

  ◎心灵成熟,是要把自己训练成一个具有美德与智慧,使其依赖这永恒不变的真理,引导我们至完善光明的境地。

  

  ◎能付出爱心就是福,因为有慈悲就没有敌人。能消除燥心就是慧,因为有智慧就没烦恼。

  

  ◎一句温暖的话,就像往别人身上洒香水一样,自己也会沾到两三滴。

  

  奉献的生命

  

  ◎改变自己是“自救”,影响别人是“救人”。

  

  ◎修行是在每个起心动念处观照,动静、闲忙都不离善念、正念,这就是最好的护身符,亦唯有慈悲心、精进心、平等心等菩萨心境,才能点亮自性的光芒。

  

  ◎能提起是“大愿”、是“福德”,能放下是“大行”、是“智慧”。修行是为了解脱,解脱狰狞虚伪的面目,与自己本来面目相认。

  

  ◎放下,就是看得透世俗的名利、权势,只是一时的荣耀,不足为念。也因为放不下,所以只好把执著、烦恼背在心上,而流浪生死。

  

  ◎修行要击缘修心,藉事炼心,随处养心。

  

  ◎一颗充满慈悲利他之心,自然尘心渐远,佛心显现,便能与道相应。

  

  ◎无常的色身,可以是贪、嗔、痴、老、病、死的奴隶,也可以是行菩萨道的利器。在这短暂的生命中,可以在爱恨情仇中消磨殆尽,也可以将此身心奉献众生,换得永恒的佛果。

  

  ◎我们只有一个地球,因此理应爱护环境,尊重生命,俭朴知足,惜福感恩,布施利他,和平共处,共创人间佛地净土,才是每一位修道者的崇高使命。

  

  ◎不埋怨,就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。

  

  ◎金钱、地位与学历是无法帮助我们建立“品格”、增进“智慧”,唯有一颗感恩的心,才会在苦难中学习到这宝贵的功课,即品格的成长,智慧的成熟。

  

  

  

  服务众生

  

  ◎人与人之间,完全是互相依存的关系,协和则双利,分争则两害。每个人都以感恩情怀的心情去对待他人,社会一定安乐祥和,世界一定太平。

  

  ◎征服世界并不伟大,一个能真正征服自己的,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。

  

  ◎守五戒,实质上只是守一条戒,即“不侵犯戒”而已。

  

  ◎戒律是一种对人对己的包容。

  

  ◎人的生命有二种,其一是外在的,有形的肉体生命,其一是内在的,无形的心灵生命,可惜的是,大多数的人都迷昧的追求外在的肉体生命,而忽略了内在的心灵生命。

  

  ◎真正的欢喜,从服务众生身上求得;真正的欢喜,是从真理中发觉自己内心的宝藏。

  

  ◎能怀著一颗“感恩心,的人,必定能忘记别人的缺点和错失。

  

  ◎执著,不但是生命成长中的绊脚石,更是生命的休止符。

  

  ◎人,因为修行才显得尊贵,只有牺牲及奉献,才能丰富你的内在。

  

  ◎放生,即是人类于其它生命面临淩虐、苦迫,甚至于死亡时的及时救援的悲悯。

  

  ◎要能具足现代学道者的见识与风范,才能做到同体的慈悲人、融和的五觉人、明理的智慧人、包容的忍耐人、布施的结缘人以及清净的修道人。

  

  ◎一个警觉自己无知的人,才能开启真正的智慧之门。现今世上有很多自认为有智慧的人,其实顶多只是一些世哲辩聪而已,并不是真正的智慧。

  

  ◎要为享受生命而工作,不要只为生活而工作。

  

  ◎气质,乃是发自内心的修养。

  

  ◎无精进修持的信仰,终必停留在哲学的阶段;缺乏修行法门的修持,有如入宝山而空回。

  

  ◎世上以事情成败为主而在真理法界内,是以心念之正确与否为主。

  

  ◎修道的目的,使人格可以提升,道德得以完成,身心更能净化。

  

  ◎“一念之间”何等珍贵,智者能以师心…

《慈悲(海涛法师选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