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慈悲(海濤法師選輯)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須伴隨著永遠的寬恕,而“喜歡”常會爲了自己的快樂而犧牲對方。兩者大不相同。

  

  ◎要實現真正永久和平的世界,必得恢複“人類本來互爲一體”的自覺。

  

  ◎利己主義必將孤立于“全體的生命”之外,不會有好結果;人不應自私。

  

  ◎心中常默念:“你我是弟兄,應彼此相愛,放棄各自的利己主張吧!”

  

  ◎賢者留德子孫,其益感天;愚者留財子孫,其害無窮。

  

  ◎聖人不責人至于無過,惟多方誘之改過。

  

  ◎一言足以召大禍—慎言。一行足以辱終身—慎行。

  

  ◎天下有兩難,登天難,求人更難。

  

  ◎地上有兩苦,貧窮苦,病死更苦。

  

  ◎凡責人甚于責己,不足與同謀共事。

  

  ◎虧人是稱,饒人是福;聖賢言語,神欽鬼伏。

  

  ◎一人傳虛,百人傳實。

  

  ◎人貧志短,馬瘦毛長。

  

  ◎滅卻心頭火,勝點佛前燈。

  

  ◎鍾不扣不鳴,人不勸不善。

  

  ◎百世修來同船渡,千世修來共枕眠。務請珍惜因緣。

  

  ◎甯向直中取,不可曲中求。

  

  ◎水太清則無魚,人太緊則無智。

  

  ◎貧居鬧市無人識,富在深山有遠親。

  

  ◎外無所求,內無所著,悟道近矣。

  

  ◎無位非賊,無恥乃爲賊;無子非孤,無德乃爲孤。

  

  ◎把自己太看高了,便不能長進;把自己太看低了,便不能振興。

  

  ◎自奉(享受)必減幾分方好,處世能退一步爲高。

  

  ◎守身必謹嚴,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。養心須淡泊,凡足以累吾心者勿爲也。

  

  ◎起初我們造“業”,來世“業力”牽引我們。

  

  ◎心在名利船上的人,身體想不搖是不可能的。

  

  ◎衆生最可悲的事,乃是生時擺不脫欲望的枷鎖、煩惱的纏縛;死後拖著那以“業”爲素材的靈魂出沒六道,沈淪業海。

  

  ◎看破是其精進,放下是真功夫。

  

  ◎活著就是爲了衆生,不要想到自己。

  

  ◎有勇氣自殺,爲什麼不拿自殺的勇氣繼績活下去。

  

  ◎“善”是至寶,一生用之不盡;“心”作良田,百世耗之有余。

  

  ◎戒怒惱、節色欲、調飲食、慎風寒、少言語、可以延年。

  

  ◎護體面,不如重廉恥;博聲名,不如正心術。

  

  ◎口中常“能許則許”,如其德厚焉;口中常“不滿抱怨”,如其德薄矣。

  

  ◎生活中如果沒有愛,就是生活在罪裏。

  

  ◎佛前多劫興供養,所積廣大之福德,一念嗔心才興起,盡焚彼福成灰燼。

  

  ◎佛教的忍辱波羅密需要忍讓、耐苦、堅毅和寬恕四種德行,缺一不可。

  

  ◎我人之惡民太嚴,要思其堪受;教人以善民過高,當使其可從。

  

  ◎菩薩一切悉舍,心無貪著,是名布施波羅密。

  

  ◎以心住空性的超脫境界來行入世的悲濟衆生之事業。

  

  ◎持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,非獨進德,亦且免患。

  

  ◎人之謗我也,與其能辯不如能容;人之侮我也,與其能防,不如能化。

  

  ◎喜聞人過,不若喜聞已過;樂道己善,何如樂道人善。

  

  ◎衆生皆有佛性,所以我們要信佛、學佛、念佛、成佛。

  

  ◎善心,功德不夠,就好比提煉的火候不夠、業力、習氣就無法徹底轉化。

  

  

  

  生命之學

  

  ◎發心修行,是人中的“上品”,而修行能與正法相應,是人中的“菁英”,修行能證果,修行能入叁摩地,立大宏願,廣渡衆生,才是佛門中的“龍象”。

  

  ◎人一旦太執著于“色相”,太迷戀于“我相”、愛爭面子,必然非常介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,凡事在意的結果,便會感到別人都在注視著自己,自己的言行舉動,即刻變得不自在、不自然而不快樂了。

  

  ◎追求人生的幸福,不在于“物欲”做無理的要求,應從“知足”、“感恩”中,喜舍奉獻上去獲得。

  

  ◎佛陀要我們“自淨其意”,也就是要淨化自己的意念,只要意念清淨,所作所爲皆是“善”,反之,若意念汙濁,則一切作爲都是“惡”的。

  

  ◎“無我”是擺脫各種束縛的唯一途徑。人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、忘掉一切,就能達到逍遙自在的境界。也只有“無我”的人,才是精神造詣最高境界的人。

  

  ◎什麼是“空”?難舍能舍,看得破、放得下,即是空。能“空”即能自在安祥。

  

  ◎修行,就是要改變自私、自利的心態,演變到行善利益大衆卻不自知的境界。所以,修行就是要修出一份“功德”來,有多少功德,就有多少的解脫能力。

  

  ◎學佛是要學佛的慈悲、般若、智慧、安住、解脫、自在、忍辱,而非神通。

  

  ◎佛學是屬于生命之學,不容易懂,要從信仰、慈悲、發心、願力中去體會。

  

  ◎皈依佛就是覺悟,皈依法就是平等,而皈依僧就是清淨。

  

  ◎學佛的修養,是要每個人都能保持平等心,以平等心看人生,修養到看見任何人都起歡喜心,用佛心看人,人人都是佛。

  

  

  

  美德與智慧

  

  ◎欲望是衆苦之本,人之所以生死疲勞,均從“貪欲”而引起,唯有少欲無爲,才不致爲根塵所累,身心自然就會獲得大自在了。

  

  ◎慈悲的慈心要用智慧滋養,唯有智慧才能莊嚴真正的愛,而在智慧的引導之下,愛心才能發揮真正的善行,也唯有用智慧,才能免除那僞裝的愛心。

  

  ◎修行到底是個人的事,我們應該關心的是自己要如何修行。如果去議論別人到底有沒有修行,實在是很無聊的事。

  

  ◎不要做自己喜歡的事,應該用心去做應該做的事。

  

  ◎成熟的人生觀,必須能從多方面去了解人生,而對衆生産生一種慈憫與恕道。

  

  ◎與其改變別人,不如改變自己,永遠別想把別人雕塑成你所希望的那樣。

  

  ◎我的生命,如果有一個不可妥協的,或勢不兩立的敵人,不會是別人,恰恰就是我自己。

  

  ◎真正的快樂,是無憂無慮的,人唯有在不斷的犧牲奉獻與行善中,才更能體會得出其中的滋味。

  

  ◎“真誠”是生命中最好的德行,也是生活中最佳的品質,而虛僞就是低俗。

  

  ◎倫理是一種自發性的能力,不是一種外與的信條,它是從學習中得來的,也是透過明白事理表現出來的道德行爲。

  

  ◎心靈成熟,是要把自己訓練成一個具有美德與智慧,使其依賴這永恒不變的真理,引導我們至完善光明的境地。

  

  ◎能付出愛心就是福,因爲有慈悲就沒有敵人。能消除燥心就是慧,因爲有智慧就沒煩惱。

  

  ◎一句溫暖的話,就像往別人身上灑香水一樣,自己也會沾到兩叁滴。

  

  奉獻的生命

  

  ◎改變自己是“自救”,影響別人是“救人”。

  

  ◎修行是在每個起心動念處觀照,動靜、閑忙都不離善念、正念,這就是最好的護身符,亦唯有慈悲心、精進心、平等心等菩薩心境,才能點亮自性的光芒。

  

  ◎能提起是“大願”、是“福德”,能放下是“大行”、是“智慧”。修行是爲了解脫,解脫猙獰虛僞的面目,與自己本來面目相認。

  

  ◎放下,就是看得透世俗的名利、權勢,只是一時的榮耀,不足爲念。也因爲放不下,所以只好把執著、煩惱背在心上,而流浪生死。

  

  ◎修行要擊緣修心,藉事煉心,隨處養心。

  

  ◎一顆充滿慈悲利他之心,自然塵心漸遠,佛心顯現,便能與道相應。

  

  ◎無常的色身,可以是貪、嗔、癡、老、病、死的奴隸,也可以是行菩薩道的利器。在這短暫的生命中,可以在愛恨情仇中消磨殆盡,也可以將此身心奉獻衆生,換得永恒的佛果。

  

  ◎我們只有一個地球,因此理應愛護環境,尊重生命,儉樸知足,惜福感恩,布施利他,和平共處,共創人間佛地淨土,才是每一位修道者的崇高使命。

  

  ◎不埋怨,就是對自己的行爲負責。

  

  ◎金錢、地位與學曆是無法幫助我們建立“品格”、增進“智慧”,唯有一顆感恩的心,才會在苦難中學習到這寶貴的功課,即品格的成長,智慧的成熟。

  

  

  

  服務衆生

  

  ◎人與人之間,完全是互相依存的關系,協和則雙利,分爭則兩害。每個人都以感恩情懷的心情去對待他人,社會一定安樂祥和,世界一定太平。

  

  ◎征服世界並不偉大,一個能真正征服自己的,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。

  

  ◎守五戒,實質上只是守一條戒,即“不侵犯戒”而已。

  

  ◎戒律是一種對人對己的包容。

  

  ◎人的生命有二種,其一是外在的,有形的肉體生命,其一是內在的,無形的心靈生命,可惜的是,大多數的人都迷昧的追求外在的肉體生命,而忽略了內在的心靈生命。

  

  ◎真正的歡喜,從服務衆生身上求得;真正的歡喜,是從真理中發覺自己內心的寶藏。

  

  ◎能懷著一顆“感恩心,的人,必定能忘記別人的缺點和錯失。

  

  ◎執著,不但是生命成長中的絆腳石,更是生命的休止符。

  

  ◎人,因爲修行才顯得尊貴,只有犧牲及奉獻,才能豐富你的內在。

  

  ◎放生,即是人類于其它生命面臨淩虐、苦迫,甚至于死亡時的及時救援的悲憫。

  

  ◎要能具足現代學道者的見識與風範,才能做到同體的慈悲人、融和的五覺人、明理的智慧人、包容的忍耐人、布施的結緣人以及清淨的修道人。

  

  ◎一個警覺自己無知的人,才能開啓真正的智慧之門。現今世上有很多自認爲有智慧的人,其實頂多只是一些世哲辯聰而已,並不是真正的智慧。

  

  ◎要爲享受生命而工作,不要只爲生活而工作。

  

  ◎氣質,乃是發自內心的修養。

  

  ◎無精進修持的信仰,終必停留在哲學的階段;缺乏修行法門的修持,有如入寶山而空回。

  

  ◎世上以事情成敗爲主而在真理法界內,是以心念之正確與否爲主。

  

  ◎修道的目的,使人格可以提升,道德得以完成,身心更能淨化。

  

  ◎“一念之間”何等珍貴,智者能以師心…

《慈悲(海濤法師選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