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慈悲(海濤法師選輯)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爲己心,追隨大善知識,見賢思齊。愚者卻自傲自私,不肯向人學習,而自以爲師。

  

  ◎惜福的方法:只字必惜,貴之根也。粒未必珍,富之源也。片言必謹,福之基也。微命必護,壽之本也。

  

  ◎“動”是生命的活力,人生的意義在于能“動”,因“動”才有思想,才有感情,才有活力。

  

  ◎修道人的生命幸福,是一種無欲與奉獻,它是一種超越欲望後的安穩與甯靜。

  

  ◎服務,是心存感恩,願與衆生分享的高尚工作,也是燃燒自己、照亮別人的神聖情操,更是進德修身的初步階梯。

  

  ◎忏悔,是可以藉真理法水淨化人心,是可讓人“脫胎換骨,,重整心理、健全人格的。

  

  ◎清貧不是一般的貧窮,而是由自己的思想與意志,積極創造出的簡樸的生活形態。

  

  ◎服務人群,其最大的目的,就是在縮小“自我”、擴大心胸,也是走過生命“考驗”的曆程。

  

  ◎低聲下氣,你才能學習到更多的東西,先把自己裏面的東西抛棄掉,才能容納更多的智慧。

  

  ◎當你的意見和別人發生矛盾時,不要“貪”戀自己的面子,不要“嗔”目惡語相向,不要“癡”執一己之念,應該轉移立足點,摒棄眼中的細沙,發揮心中的至愛而與人共事。

  

  ◎把所有的需要縮到最小的限度,精神活動才能自由。心爲所有欲所奪,良心的動勢就會受到阻礙。

  

  ◎就生命性而言,能服務人就是一種“福報”,也是一種令人贊歎的“喜悅”。

  

  

  

  增福增慧

  

  ◎生活本身,即是服務人群,如此才能表現出萬德莊嚴,也是流露生活之“真”、修行之“善”、進德之“美”的一種至高無上真善美境界。

  

  ◎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抵得住“笑”的攻勢,也唯有由內心發出之“誠實的笑”,才是化戾氣爲祥和,導事情解決的方法于正軌的良方。

  

  ◎把一切衆生都看成善知識,能引導我們走向光明的坦途,把自己所接觸的人、事、物,皆視爲我找的好老師,則能時時觀照自己,不使其自大、自負、自誇、自傲,自命不凡的自以爲是,就能遠離我慢之過患,方可免墮生死輪回無窮之苦楚。

  

  ◎有錢是一種“福報”,懂得正確的使用金錢,則是一種“學問”與“智慧”的結晶。

  

  ◎人間最好的美德,是慚愧、感恩與願力。

  

  ◎修苦行,就是對一切“粗”、“賤”的工作,都要無分別的去做,主要在于磨滅我們的傲氣,消除業障。有“苦”才有“行”好修,沒苦就沒有道行可修。

  

  ◎平常心不是刻意的造作,而是建築在忍辱與智慧的基石上。

  

  ◎經過痛苦的洗禮,人往往會更懂得謙讓學習,更知道珍惜和感激,更能領悟幸福與人生的真谛。

  

  ◎給人責罵而心不去計較,必能增福、增慧。受人贊美而竟自鳴得意,一定時伏危機。

  

  ◎苦是樂的種子,樂是苦的根苗。

  

  ◎煩惱重的人,即使是芝麻小事,也會令他煩惱。想解脫自在的人,再天大的事,都束縛不了他。

  

  ◎世上的一切快樂和痛苦,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。是由很多事情結合起來,才形成今天的痛苦或快樂。當你面對苦或樂的時候,能以“慈悲關懷,、或從“感恩知足”、或以“冷靜思悟”來面對它,甚至用“觀緣起法”來面對它。那麼我們必能超越在“苦”、“樂”之上。

  

  ◎越是接近真理,越能包容別人。

  

  

  

  福慧人生

  

  ◎人活著唯一的任務,就是要淨化自己,發掘生命的唯一真實。

  

  ◎智慧是從內心深刻地體悟而得,而聰明是由知識之累積而得。

  

  ◎學習佛法的最根本課題,就是要自我突破。

  

  ◎真正瑰麗的人生,並不在于己身自度成佛、自行的解脫,而是要能謙虛的再回向到一切有情的衆生,使他們也能夠繼續成長,一起承擔苦難,一起快樂歡欣,一起走向解脫之路。

  

  ◎一個人是否成功,就要看其所承受挫折、難堪,侮辱的耐力有多少。

  

  ◎要求,是一種自我要求,並不是別人所要求你的,或是你要求別人。

  

  ◎凝聚生命力,不再浪費于日常生活瑣事中,也不再空費于人際的是非煩惱中。對于世上許多的名聞利養,能以一顆雲淡風清的心相應,人世間的炎涼冷暖,更能用透明的心眼來觀照,對于生命的無常幻滅,必有一番銘心的體悟。

  

  ◎本身自私,才會認爲別人有私心,本身多猜忌,才會認爲別人對不起你。

  

  ◎一切的磨煉,都是叫修行者進一步的了解自己,産生大悲心,盡本份來救渡衆生而已。

  

  ◎把自己看成珍珠的人,則有被遺忘(棄)的痛苦,請把自己當成泥土吧 I讓衆人踩成一條康莊的大道吧!

  

  ◎將佛法融入生活中,如此才能真正獲得佛法的妙用。

  

  ◎修行,需要有贊歎別人的言語布施,因爲適度的贊美,能夠激發別人的向道心,增長菩提心,使人心生歡喜,是廣結善緣的秘訣。

  

  ◎對于人生的痛苦,只有承擔、化解與寬容。承擔痛苦,是因爲不可避免的事實存在。化解痛苦,是因爲不能脆弱地被擊倒。寬容痛苦,是因爲悲憫的定力發生了大智慧。

  

  ◎修,是實踐的代名詞,有條的人生,才會圓滿我們研發的“願”。才會增長我們的“福慧”因緣。

  

  ◎真正的修持,是要從生活行爲裏,表現出“戒、定、慧”,一切舉止言談之中,沒有“貪、嗔、癡”。

  

  

  

  ※慈心放生

  

  大慈與一切衆生樂,

  

  大悲拔一切衆生苦。

  

  放生可長養自己的慈悲心腸,

  

  悲憫衆生,視萬物生命如己出。

  

  放生問答

  

  ◎生爲一切物命之所愛,死爲一切物命之所悲。

  

  ◎當遵慈仁,普惠恩及群生,視天下群生身命,若己身命。《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》

  

  ◎諸余罪中,殺業最重。諸功德中,放生第一。《大智度論》

  

  ◎佛心者,大慈悲是也,以無緣慈,攝諸衆生。《觀無量壽經》

  

  ◎大慈大悲,名爲佛性。慈即如來,如來即慈。(涅槃經》

  

  ◎慈心即是一切安樂之因緣。《優婆塞戒經》

  

  ◎菩薩應生佛性孝順慈悲,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。《梵網經》

  

  ◎貪他一脔脔還他,古聖留言終不僞;戒殺念佛兼放生,決到西方上品會。—佛印禅師

  

  ◎若無財者,其發慈悲心,亦是福德,或勸他人放生,或見人放生,贊歎隨喜,增其善念,亦是福德。

  

  ◎人之生日到來,應當持齋戒殺,或是買命放生,或是誦經念佛。修橋砌路煮荼,隨意奉行善事,報答生身父母,乳哺叁年大德。—真歇禅師

  

  ◎諸放生者,或增福祿,或延壽算,或免急難,或起沈病,或生天堂,或證道果,隨施獲報,皆有征據。—蓮池大師

  

  ◎放而不殺,與物無冤,非惟安樂今生,以此善根,當來之世,長壽永福,乃至成佛,萬類有情,傾心歸附。

  

  ◎今更立簡易一法,佐使並行,不拘時日,見即買放。于某月下書某日放生若幹,巨生以個數計,細生以觔數計,歲終總算,存以自考。

  

  ◎須知放生一事,實爲發起同人,普護物命之最勝善心。—印光大師

  

  ◎古聖先賢,莫不以仁慈濟物,博愛利生,是如凡爲人者,要當以仁存心。—谛閑大師

  

  ◎放生一事,原爲啓發人之善心,以期戒殺茹素,普令含識各得其所,各盡天年。近之則息殺因,遠之則滅殺果,小則全吾心之純仁,大則弭世界之殺劫。

  

  ◎近來世界人民遭難,殺劫之重,皆是果報所遭;每每勸世人要戒殺放生,吃齋念佛者,也就是要大家免遭因果輪回之報;諸位須當信奉,種植善因,成就佛果。—虛雲老和尚

  

  ◎疾病癌症,災難不幸之所以會發生,就是緣于我們以前所造的殺業感召而來的業報。解決之道就是放生,藉著出錢出力贖命放生,來償還以前我們所欠無數的殺債。—圓因師父

  

  ◎每一個衆生最寶貴的是自己的生命,殺了他,他最惱恨,冤仇結得最深,所以說殺業最重,每一個衆生最珍貴的還是自己的生命,救了他,他最感激,福善積得最深,所以說放生第一。—圓因師父

  

  ◎出家以來,每年力行放生,本會乃以蓮池放生會爲名,當以佛教慈悲,儒宗恻隱,而作護生運動,實爲天下無上吉祥善事。—圓瑛大師

  

  ◎所有的善事中,沒有比放生更徹底更完美的。

  

  ◎放生最重要的是皈依以及念佛。物命在經過叁皈依儀式後,承佛法僧叁寶加持,畜生報盡,不再淪入叁惡道中,得以轉世超生,並且物命親聞南無阿彌陀佛聖號。六字洪名盈盈入耳,既植道種,他日因緣成熟,必能值遇佛法,念佛修行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永斷六道生死輪回,此乃放生中之大放生,是放生中最重要的意義。

  

  ◎希望社會諸君,勉力行之,即遇壽辰、結婚、生子,是自己求生,慶生吉祥之事,均宜戒殺放生茹素,以善因而求善果也。—圓瑛大師

  

  ◎放生最容易消業障,但放生所遭受的阻撓最大,所引起的批評最多;這是因爲衆生業障深重的緣故。因爲業障深重,衆生物命無福值遇善人受救免除死難,因爲業障深重,人們無福救贖生命,償還殺債。

  

  ◎將我心比他心,把自己設身處地當做異類畜生來想,我們就可以體會到,放生的功德是多麼地大,批評阻礙放生的罪案是多麼地深!

  

  ◎當一個人身患重病,遭遇急難的時候,自己立下誓願,願意廣行善事,彌補罪業,藉以延長自己的壽命,方法就是放生。

  

  ◎我們自己趕快去放生,短短的時間內,即可滿足我們的願望,短短的時間內,馬上會得到成效。

  

  ◎想要自己所行的善事既深又廣,真的非放生莫屬。所以說,放生功德最爲第一。

  

  ◎戒殺放生,長養慈悲,是佛陀金口告誡我們終身力行之事。

  

  ◎放生是轉移命運浩劫的大運動。

  

  ◎印光大師亦雲:一切生命,佛皆視之如子,救一物命,即是救佛一子,諸佛皆大歡喜。

  

  ◎放生可長養自…

《慈悲(海濤法師選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