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慈悲(海濤法師選輯)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對待世間上的一切,生活是快樂的,世界是美麗的,娑婆就是淨土。如果對世間充滿了嗔恨,清涼的佛土也會變成火宅。

  

  ◎人,很容易隨著外界的變化而患得患失,感到痛苦。所以,想要快樂、歡喜,內心的“定力”是非常重要的。

  

  ◎“心”,要自己去掌握,做自己的“主人”,才能終生受用不盡。

  

  ◎參禅修道,除了開拓福德、智慧外,更要能長養慈悲心,而以禅心、悲心加上佛心來淨化心靈。

  

  ◎禅,是要我們自我肯定,肯定自心本無一吻,不以物喜、不以已悲,灑脫淡泊、自在無礙地,把自己的生命走出一片坦蕩晴空。

  

  ◎人生就是放不下,所以只好把執著、煩惱背在心上,流浪生死,無有休期。

  

  ◎如想找回一個真正的自己,請將自己身上每一點異己的成份剝除,使生命回歸于清純及空虛,讓曆盡折磨的精神,超越了世間的名利價值,得到真正的自在與超脫。

  

  ◎成功者,有贏取別人掌聲的決心,也有給別人掌聲的雅量。

  

  ◎“戒”是做人的根本原則,可以修身,提起正念,培養身心,是一種心靈的提升,讓人在自然歡喜中遵守。

  

  ◎如能體悟“緣起性空”的真理,就能了解到事物雖有千差萬別,當體即是“空”。于行、住、坐、臥中即能自在無礙,並由無盡的煩惱中得到解脫。

  

  ◎時間是實現理想最根本的資源,要好好把握與利用。

  

  ◎受戒,並不是桎梏,而是保護自己、穩定自己、增長智慧,進而圓滿生命的“地基”,圓融修行的“梁柱”,也是實踐佛法的“梯階”。

  

  

  

  真心、真意、真情、真愛

  

  ◎“心”,是我們最險的敵人,也是最好的朋友,能將“心”跳出物欲的固固,再用佛法來莊嚴身心,那我們的人生道路,將會越走越踏實。

  

  ◎“因果觀”是肯定人生方向、上進及修行樂觀進取的真理。因此,我們應該正視因果法則,廣植善因,必能爲此生或來世帶來“福慧”圓滿的人生。

  

  ◎“我執”是修行者的最大敵人,它能障礙智性、蒙蔽真理。如果沒有透過克服我執的修持,你可能還是隨波飄蕩在宿命的生死海中,做了“我執”的忠實奴隸,而與“大自在”絕緣。

  

  ◎世間的一切功名富貴,是人之所欲,擁有是一種“福報”。而放下,卻是智慧與心境的升華。

  

  ◎豐富的生命,乃是一個體現的生命,乃是大我完成而非小我的成就,也就是大公無私的奉獻犧牲。

  

  ◎修行的功課,是在日常生活當中,也就是說你于日常生活中,怎樣去與人、事、物相處。

  

  ◎知足常樂,就算人生擁有再多的金錢、物質與財富,也買不到一分真正快樂和真心、真意、真情、真愛,進而深深覺得人生最富有的,或許就是擁有一分“清貧”的滋味吧 I

  

  ◎修行,若非趨向于“智慧的開發”、“煩惱的斷除”,那麼一切所謂的修行,都不是佛法的修行。

  

  ◎世界上最大的財富是知足,一個知足的人,他內心充滿著安祥與快樂,而一個不知足的人,他的內心則充滿著埋怨與不安。

  

  ◎一位真正在修道的人,定會在受苦當中去感恩、去忏悔,而不會去埋怨。

  

  ◎擁有“正觀”的人,即使受苦,也能夠因爲自己光明而正確的人生觀,讓受苦轉成福報,轉識成智。

  

  ◎戒律不是一道圍牆,也不是隔閡,戒律應該是一艘船,一艘前往自己心中理念的船。

  

  

  

  ※智慧之光

  

  慈悲的慈心要用智慧滋養,

  

  唯有智慧才能莊嚴真正的愛,

  

  而在智慧的引導之下,

  

  愛心才能發揮真正的善行,

  

  也唯有用智慧,才能免除那僞裝的愛心。

  

  智慧之光

  

  ◎皈依“自性佛”,是對自己的一份承諾與自信。承諾的是從皈依的那天開始,自己必須用心恒長的學習,佛陀之精神與教誨,爲自己行爲的依止。而自信的是,必將因此而超越,提升自性,相信自己不會輕易受外在的影響而迷失。

  

  ◎“悟”得從身心開悟,認清“我相”只是因緣假合而已,不是真正的自我,當“真我”醒覺時,自可覺悟。

  

  ◎修行,是美好的事,因爲生命將有轉機而美好。修行也是一件苦差事,要能一次次地掃除心塵念垢。

  

  ◎修行人與沒有修行的人之不同處,在于爲人處事上,都先要有因果觀念及慈悲精神,並且能任勞任怨。這必得每一個修行人所建立之“戒定慧,的內在涵養在內。

  

  ◎“悟”的本質,就是看出因緣、因果,“悟”要不斷的看出因緣、因果關系的過程,也就是說,能看出因緣、因果關系,才能衍生“智慧”,才能得“悟”。

  

  ◎修學佛法要先學著放下俗世的種種執著,才能了悟生命的真理,而一個完全覺悟的人,是在放下、了悟之後,還能承擔宣揚真理的重責,繼續行走人間。

  

  ◎“我”是痛苦的根源,人生的苦本。“我執”不除,與大家不能和諧共處。須知“我”是無法獨處的,世間的一切都要靠衆緣和合所成就的。

  

  ◎就佛法的觀點來看,真正的主宰,即人的“覺性”,是一顆清楚明了的心,當心清楚明了,不受塵染時,觸目遇緣皆能流暢自在,並生智慧。可惜衆生的心多半是蒙塵的,被汙染的,心生病了,就失去判斷和正確的覺知了。

  

  ◎生命的主宰,是來自內心深處的智慧,而內心深處的智慧,是由“放下”開始作起。

  

  

  

  完成自我

  

  ◎若要完成佛性的覺悟,就要把一切衆生都當成菩薩。永遠不要看衆生的過失,那麼心的頻率就與諸佛菩薩相同,自然就是佛了。

  

  ◎學道進德,應該以“緣”爲師,才能從體會與領悟之中進步。而所謂的“緣”,就是在平常生活當中,觀摩學習中,見賢思齊,見不賢而內自省。而觀摩學習,是提升進步的原動力。

  

  ◎禅者說:“日出方知天下明,無油怎點佛前燈”,如果你心中沒有“慈悲”,沒有“覺悟”,那怎麼能夠進入佛法深處呢?

  

  ◎佛學是生活的學問,目的在學習正確的生活。學佛也是爲了圓滿人格,目標是在學習過著正確完美的人生。

  

  ◎我們必須時時修戒定慧,以“空觀”來看待世俗的過眼雲煙之成就,以“止觀”來對治一切染執,進而過著「中觀”的生活,以現大乘菩薩之行。

  

  ◎“佛學”是研究佛的學問,是在研究上下功夫,也是“知”的開始。而“學佛”是學習佛的行爲,是在心地上下工夫,也是“行”的實踐。

  

  ◎一個未了悟人間事理的人,倘若心系外物,必爲物欲所困,得失之間,終將爲煩惱所困。而長久于名利堆中打滾的人,也勢必罪業滿身,而爲“業力”所拘束。

  

  ◎人生的痛苦,來自“無明,,對“我”和“我所有”的盲目攀緣,因此,只要放下“我”和“我所有”,就可證得涅槃。

  

  ◎修行的人要學習“認命”,真正去體會認清生命的本質,以及自然的規律。知命的人,他會利用時間去充實自己,由積極修爲中獲得滿足。這也是一種法喜。因爲痛苦中,自有獲得痛苦的學習代價—法善充滿。

  

  ◎以智慧爲究竟,便能以正念爲宗,應物照形。倘人我、是非、恩怨足以影響原本清淨的心靈,生起無謂的痛苦、煩惱、執著,此爲業力現前,當斷然舍去,莫生憎愛,可免再次的墮入無邊的苦海。

  

  

  

  大智慧

  

  ◎佛理,是以自覺、覺他爲最高原則,更由此而達到覺行圓滿爲究竟,其意義是要解脫人生的苦惱,其價值是要使人生得到無限的安樂,因此吾人如果要充實生活的意義和價值,便應該明了佛理,更應該研究佛理。

  

  ◎金錢只可化妝你的外表,但是佛法卻是能夠啓悟你的內在。

  

  ◎愛欲的纏縛,是生死輪轉的根源,但是沒有佛法的大智慧,又有幾個人能夠真正的割舍出離呢。

  

  ◎佛法的布施,真理的指引,才能淨化心靈,才能拯救法身慧命,使人斷除煩惱,了生脫死,其影飨可及于生生世世。

  

  ◎修行是“逆勢”的,逆著世間一般的觀念和習俗,逆著自己累世以來的積習。而衆生都是順勢而行,順著累世的習性,順著共業環境的運轉。一個運轉已久的大輪盤,要它停下來,決非易事。要它朝著反方向運行,更是困難重重。

  

  ◎當一個人能把“有”的觀念擺開時,才能看出事事物物的本來面目,才能發現真理,一切自在灑脫。

  

  ◎虛言和妄語,就如同我們躲在圍牆後面生活,這是便生命墮落及虛假和不自在的原因。

  

  ◎我們要感恩“逆境”,逆境就是我們的“名師”,也是促使我們成就佛道的“逆增上緣”。

  

  ◎歸依自性,就是誠懇的接納自己,實踐自己。

  

  ◎布施的確是修行人一項很重要的工作。因爲布施是在培養自己的供養心、喜舍心,從歡喜供養、舍去愛執中,拓展心量、廣結善緣。因爲心量大,善緣廣了,福德因緣俱足了,才容易與佛法相應。因此之故,布施其實是進入佛道的前行方便法門。

  

  ◎我們應慎于一念,時時在起心動念處觀照反省,將自己當下的每一念,都要住在慈悲、般若、大衆、佛法中。

  

  ◎修身的意義,是在自己生命成長的同時,也能尊重衆生的生命成長。

  

  

  

  生命的智慧

  

  ◎罪福由心而分,果報由心而異。

  

  ◎學佛是讓你更懂得關心自己,照亮別人。

  

  ◎迷叫做靈魂,悟叫做本性。

  

  ◎忍辱是修身養性的根本,能忍即有德,人見先歡喜,亦可感化他人。

  

  ◎布施不是爲了回饋,是爲了升華自己的內在。

  

  ◎迷時師度,悟時自度。

  

  ◎萬物皆無常,有生必有滅;不執著生滅,寂靜安樂生。

  

  ◎叁種話不能聽:( 1)著私恩,不知大體,婦人之言也。(2)貪小利,背大義,市人之言也。(3)橫心所發,不知禮義,野人之言也。

  

  ◎用一顆感謝的心可治好萬病,這是信仰真理者的體驗。

  

  ◎“愛”必…

《慈悲(海濤法師選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