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法华讲演录 释经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显一乘境▪P1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  云、喻佛之应化身,化佛非一,随类应现于九法界,故以密云遍布喻之。化佛同时示现,随处说法,一音圆演,异类等解,如密云之遍覆大千世界也。

  癸二 禀润各异喻

  “一时等澍,其泽普洽卉木丛林、及诸药草:小根小茎小枝小叶,中根中茎中枝中叶,大根大茎大枝大叶,诸树大、小,随上中下各有所受。一云所雨,称其种性而得生长,华果敷实。

  及时行雨曰澍。因雨平等而澍,故其泽普遍周洽于草木,而能治疾病之药草亦等同受其滋润也。草干曰茎。大、中、小三草之根、茎、枝、叶,次第生长,喻人天乘、声闻独觉乘、菩萨乘,各各依教证理,依理起行,依行得果也。又根、茎、枝、叶,亦分释为种姓、发心、修行、得果四者。因根有大小,其所生之茎、枝、叶、亦有大小,喻大乘种姓及小乘种姓既各不同,斯其所发之心、所起之行、所得之果,亦遂各有大小之不同也。诸树之中,但分大小树二类。小树、喻七地以前菩萨,大树、喻八地已上,以具四不退故也。观本品重颂之义,经但于二木分上中下三品,兹释之如下:初二三四五地以前之菩萨为小,六七八地为中,九十────二地为上也。又别释:大树、小树各有上中下三品:以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比小树之三品。以相同世间人天乘之初二三地,比大树之下;以四五六地相同出世二乘,比大树之中;以超过世间二乘道之七八九十地,比大树之上,其义亦有所显。生长华果敷实各称种姓者,明禀润之各殊也。生、喻初心,长、喻后习,华敷、喻闻教修行,果实、喻证理得果。言同受等澍之雨,而所生之饶益各有差别也。

  癸三 不自觉知喻

  “虽一地所生、一雨所润、而诸草木各有差别。

  一地、即此大千世界之土地。雨无差别,受有差别,喻教施无差别而机益有差别,均为各各众生所不自知也。

  辛三 合述

  壬一 合法王出世说教普滋

  “迦叶当知! 如来亦复如是,出现于世,如大云起。以大音声普遍世界天、人、阿修罗,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。

  壬二 合禀润各异

  “于大众中而唱是言:“我是如来、应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、世尊。未度者令度,未解者令解,未安者令安,未涅槃者令得涅槃。今世后世如实知之,我是一切知者、一切见者、知道者、开道者、说道者。汝等天、人、阿修罗众,皆应到此,为听法故”。尔时无数千万亿众生,来至佛所而听法。

  此释自标召集及他闻普至也。佛以所成就佛果之功德,标示于众,此即出大音声普遍世界之意。盖佛所成就之自性功德,非佛自唱,则众生无由知之也。度、即脱离苦恼。解、即断恶修善。安、即修安乐行。得涅槃、即得佛涅槃。此亦知苦、断集、修道、证灭之四弘愿。今世后世如实了知,即佛之三明智,解已见前。一切知、即佛之如理、如量之二智。一切见、即如来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之五眼。道、即佛之中道第一义谛,惟佛之真智能自证知;众生烦恼能为道之障蔽,惟佛能开发;法性理同,众生机异,惟佛能方便演说。故佛以此标示天人等众,而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悉至佛所而听法也。

  “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,精进懈怠,随其所堪而为说法,种种无量,皆令欢喜,快得善利。是诸众生闻是法已,现世安隐,后生善处,以道受乐;亦得闻法,既闻法已,离诸障碍,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。如彼大云,雨于一切卉木丛林、及诸药草,如其种性,具足蒙润,各得生长。

  此释佛应导利及生闻获益也。根钝者、为说人天法,根利者、为说二乘法,精进者、为说菩萨修行法,懈怠者、为说简便易行之十念生西等法,此皆如来随众生之所堪而为说法也。众生根性之中,利之中尤有利,钝之中仍有钝,根性之差别无量,即说法之方便无量,故曰种种无量;而要皆能使众生各各获益。获益之别有二:一、为世间果,如善根未种者种,未成熟者成熟,均名现世安隐。现世既能如是,故其后生亦在善道之中。以正因果之道,受正因果之乐,是为以道受乐。二、为出世间果,久闻佛法,渐离烦恼及所知之二障以入于道。或无种姓令得前果,或有种姓令得后果。若为二乘,则离见、思障碍,若为菩萨,则离无明障碍。均由是以入于无上菩提之道。如彼大云一时等澍,而草木已各随其种性,蒙润生长矣。

  壬三 合不自觉知

  “如来说法,一相一味,所谓解脱相、离相、灭相,究竟至于一切种智。其有众生闻如来法,若持、读诵、如说修行,所得功德不自觉知。所以者何?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:念何事,思何事,修何事;云何念,云何思,云何修;以何法念,以何法思,以何法修,以何法得何法。众生住于种种之地,唯有如来如实见之,明了无碍。如彼卉木丛林、诸药草等,而不自知上中下性。

  一相、即一真如相。一味、即一无漏味。因解脱烦恼障而显之真如相,名解脱相;因离所知障而显之真如相,为离相;因灭除二种生死而显之真如相,为灭相。如来所说诸法,究竟不离涅槃智性。众生闻之,随顺受持,皆得各成就其三草、二木之行果而不自觉知也。念为闻慧,思为思慧,修为修慧。何事、即每一乘人所受为何乘教之谓。如来知此众生念何事者,谓知此众生所念为二乘或大乘之教,抑他乘之教也。思何事、修何事仿此。又如来知此众生云何念、思、修者,谓知此众生念、思、修三慧之行相也。又知其以何法念、思、修者,谓知其念、思、修三慧之体也。又知其以何法得何法者,谓知其以何行得何果,以何教得何理也。住种种地,谓如人天、二乘、菩萨等,各居自种姓之地位。盖众生之种相体性及其因行果位之各各差别,唯佛以正智观照,尽能如实了知,而众生各不自知,犹如草木不自知其有上中下三性也。

  壬四 结成

  “如来知是一相、一味之法,所谓解脱相、离相、灭相、究竟涅槃常寂灭相,终归于空。佛知是已,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,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。汝等迦叶甚为希有!能知如来随宜说法,能信能受。所以者何?诸佛世尊随宜说法,难解难知”。

  如来知是实法终归于空者,以是法究竟圆满毕竟空寂,愣严所谓究竟菩提为无所得者是也。众生心欲尚有覆障,未及知此,故如来不遽为说,所以将护之令免生谤罪也。以下叹法之难知,并再赞迦叶之能知。

  庚二 重颂

  辛一 颂陈述

  壬一 颂法述

  尔时、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:“破有法王,出现世间,随众生欲,种种说法。如来尊重,智慧深远,久默斯要,不务速说。有智若闻,则能信解;无智疑悔,则为永失。是故迦叶!随力为说,以种种缘令得正见。

  有之名对无而成,始以和合而有,复以相续而有,而法界于以安立,遂显万有之相。然此万有实始于一业之所成,故名业有;因业召苦,复名苦有;合上业、有为二有;统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为三有;合生有、死有、中有──即中阴身──本有为四有;分观五趣为五有;加阿修罗为六有;加仙趣为七有;又八苦之相为八有;九地、九有情居为九有;然九有均由十善道、十恶道所成,又为十有;更就果报上之四洲人类、及地狱、鬼、畜、修罗之四恶趣、六欲天、并四禅天、四空天、更加大梵天、无想天、阿那含天、统为二十五有。一真法界本无差别之相,徒以无明妄动,业相横生,如大幻师,以大幻力现为幻相,遂成诸有。法王如佛,惧众生之著于有也,故先破有。破之奈何?若直截根源,则即教照破此造作万有之无明令空而已。如不能空,先令离我障、离所知障。如不能离,先令以善业代恶业,然后以不动业代善、恶业,次更以定慧均等之无漏业代不动业,由是渐可断离无明而成破有之佛智。

  又、别释数义如下:凡有法执者,必堕于因果之范围,以皆为有为法故。佛以真智证于平等真如法性,一切有为法悉不离而离,泯绝无寄,故曰破有法王。以佛智如如,离有为之相也。又破者、破一切法,有者、有一切法,谓佛破一切遍计所执本空之法,有一切依、圆所显本有之法也。又经云:一切法不生故般若生。故知一切有漏法破即一切无漏法有,一切有为法破即一切无为法有,一切众生法破即一切圣人法有,一切世间法破即一切出世间法有:以破故有,此又由破而有之一释也。本节重颂之意,以法王示现,原为随顺众生说种种法,令终得入于佛之正见。有智、无智,悉视所堪,不务速说致令永失也。

  壬二 颂喻述

  “迦叶当知!譬如大云起于世间,遍覆一切,慧云含润,电光晃曜,雷声远震,令众悦豫。日光掩蔽,地上清凉,叆叇垂布,如可承揽。其雨普等,四方俱下,流澍无量,率土充洽。山川、险谷、幽邃所生,卉木、药草、大小诸树、百谷、苗稼、甘蔗、蒲萄,雨之所润,无不丰足;干地普洽,药、木并茂。其云所出一味之水,草木丛林随分受润,一切诸树上中下等,称其大小各得生长。根、茎、枝、叶、华、果、光色,一雨所及,皆得鲜泽。如其体相、性分大小,所润是一而各滋茂。

  电曜、所以放光动众,雷震、所以慑伏恶人,蔽日、喻能摧灭外道,皆颂大云之德。其雨普等四句,颂雨之功能。山川险谷句以下二颂半,颂所润之物。其云所出句以下三颂,颂所润各物之差别功用。如其体相下一颂,颂不自觉知。

  壬三 颂合述

  癸一 合佛兴于世说教普滋

  “佛亦如是,出现于世,譬如大云普覆一切。既出于世,为诸众生分别演说诸法之实。

  癸二 合禀润各异

  子一 合自标召集

  “大圣世尊,于诸天人一切众中而宣是言:“我为如来两足之尊,出于世间,犹如大云,充润一切枯槁众生,皆令离苦得安隐乐──世间之乐及涅槃乐。诸天人众,一心善听!皆应到此,觐无上尊。

  “我为世尊,无能及者,安隐众生故现于世。为大众说甘露净法,其法一味、解脱、涅槃,以一妙音演畅…

《法华讲演录 释经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显一乘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