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 雲、喻佛之應化身,化佛非一,隨類應現于九法界,故以密雲遍布喻之。化佛同時示現,隨處說法,一音圓演,異類等解,如密雲之遍覆大千世界也。
癸二 禀潤各異喻
“一時等澍,其澤普洽卉木叢林、及諸藥草:小根小莖小枝小葉,中根中莖中枝中葉,大根大莖大枝大葉,諸樹大、小,隨上中下各有所受。一雲所雨,稱其種性而得生長,華果敷實。
及時行雨曰澍。因雨平等而澍,故其澤普遍周洽于草木,而能治疾病之藥草亦等同受其滋潤也。草幹曰莖。大、中、小叁草之根、莖、枝、葉,次第生長,喻人天乘、聲聞獨覺乘、菩薩乘,各各依教證理,依理起行,依行得果也。又根、莖、枝、葉,亦分釋爲種姓、發心、修行、得果四者。因根有大小,其所生之莖、枝、葉、亦有大小,喻大乘種姓及小乘種姓既各不同,斯其所發之心、所起之行、所得之果,亦遂各有大小之不同也。諸樹之中,但分大小樹二類。小樹、喻七地以前菩薩,大樹、喻八地已上,以具四不退故也。觀本品重頌之義,經但于二木分上中下叁品,茲釋之如下:初二叁四五地以前之菩薩爲小,六七八地爲中,九十────二地爲上也。又別釋:大樹、小樹各有上中下叁品:以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比小樹之叁品。以相同世間人天乘之初二叁地,比大樹之下;以四五六地相同出世二乘,比大樹之中;以超過世間二乘道之七八九十地,比大樹之上,其義亦有所顯。生長華果敷實各稱種姓者,明禀潤之各殊也。生、喻初心,長、喻後習,華敷、喻聞教修行,果實、喻證理得果。言同受等澍之雨,而所生之饒益各有差別也。
癸叁 不自覺知喻
“雖一地所生、一雨所潤、而諸草木各有差別。
一地、即此大千世界之土地。雨無差別,受有差別,喻教施無差別而機益有差別,均爲各各衆生所不自知也。
辛叁 合述
壬一 合法王出世說教普滋
“迦葉當知! 如來亦複如是,出現于世,如大雲起。以大音聲普遍世界天、人、阿修羅,如彼大雲遍覆叁千大千國土。
壬二 合禀潤各異
“于大衆中而唱是言:“我是如來、應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調禦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。未度者令度,未解者令解,未安者令安,未涅槃者令得涅槃。今世後世如實知之,我是一切知者、一切見者、知道者、開道者、說道者。汝等天、人、阿修羅衆,皆應到此,爲聽法故”。爾時無數千萬億衆生,來至佛所而聽法。
此釋自標召集及他聞普至也。佛以所成就佛果之功德,標示于衆,此即出大音聲普遍世界之意。蓋佛所成就之自性功德,非佛自唱,則衆生無由知之也。度、即脫離苦惱。解、即斷惡修善。安、即修安樂行。得涅槃、即得佛涅槃。此亦知苦、斷集、修道、證滅之四弘願。今世後世如實了知,即佛之叁明智,解已見前。一切知、即佛之如理、如量之二智。一切見、即如來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之五眼。道、即佛之中道第一義谛,惟佛之真智能自證知;衆生煩惱能爲道之障蔽,惟佛能開發;法性理同,衆生機異,惟佛能方便演說。故佛以此標示天人等衆,而無數千萬億種衆生悉至佛所而聽法也。
“如來于時觀是衆生諸根利鈍,精進懈怠,隨其所堪而爲說法,種種無量,皆令歡喜,快得善利。是諸衆生聞是法已,現世安隱,後生善處,以道受樂;亦得聞法,既聞法已,離諸障礙,于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。如彼大雲,雨于一切卉木叢林、及諸藥草,如其種性,具足蒙潤,各得生長。
此釋佛應導利及生聞獲益也。根鈍者、爲說人天法,根利者、爲說二乘法,精進者、爲說菩薩修行法,懈怠者、爲說簡便易行之十念生西等法,此皆如來隨衆生之所堪而爲說法也。衆生根性之中,利之中尤有利,鈍之中仍有鈍,根性之差別無量,即說法之方便無量,故曰種種無量;而要皆能使衆生各各獲益。獲益之別有二:一、爲世間果,如善根未種者種,未成熟者成熟,均名現世安隱。現世既能如是,故其後生亦在善道之中。以正因果之道,受正因果之樂,是爲以道受樂。二、爲出世間果,久聞佛法,漸離煩惱及所知之二障以入于道。或無種姓令得前果,或有種姓令得後果。若爲二乘,則離見、思障礙,若爲菩薩,則離無明障礙。均由是以入于無上菩提之道。如彼大雲一時等澍,而草木已各隨其種性,蒙潤生長矣。
壬叁 合不自覺知
“如來說法,一相一味,所謂解脫相、離相、滅相,究竟至于一切種智。其有衆生聞如來法,若持、讀誦、如說修行,所得功德不自覺知。所以者何?唯有如來知此衆生種相體性:念何事,思何事,修何事;雲何念,雲何思,雲何修;以何法念,以何法思,以何法修,以何法得何法。衆生住于種種之地,唯有如來如實見之,明了無礙。如彼卉木叢林、諸藥草等,而不自知上中下性。
一相、即一真如相。一味、即一無漏味。因解脫煩惱障而顯之真如相,名解脫相;因離所知障而顯之真如相,爲離相;因滅除二種生死而顯之真如相,爲滅相。如來所說諸法,究竟不離涅槃智性。衆生聞之,隨順受持,皆得各成就其叁草、二木之行果而不自覺知也。念爲聞慧,思爲思慧,修爲修慧。何事、即每一乘人所受爲何乘教之謂。如來知此衆生念何事者,謂知此衆生所念爲二乘或大乘之教,抑他乘之教也。思何事、修何事仿此。又如來知此衆生雲何念、思、修者,謂知此衆生念、思、修叁慧之行相也。又知其以何法念、思、修者,謂知其念、思、修叁慧之體也。又知其以何法得何法者,謂知其以何行得何果,以何教得何理也。住種種地,謂如人天、二乘、菩薩等,各居自種姓之地位。蓋衆生之種相體性及其因行果位之各各差別,唯佛以正智觀照,盡能如實了知,而衆生各不自知,猶如草木不自知其有上中下叁性也。
壬四 結成
“如來知是一相、一味之法,所謂解脫相、離相、滅相、究竟涅槃常寂滅相,終歸于空。佛知是已,觀衆生心欲而將護之,是故不即爲說一切種智。汝等迦葉甚爲希有!能知如來隨宜說法,能信能受。所以者何?諸佛世尊隨宜說法,難解難知”。
如來知是實法終歸于空者,以是法究竟圓滿畢竟空寂,愣嚴所謂究竟菩提爲無所得者是也。衆生心欲尚有覆障,未及知此,故如來不遽爲說,所以將護之令免生謗罪也。以下歎法之難知,並再贊迦葉之能知。
庚二 重頌
辛一 頌陳述
壬一 頌法述
爾時、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“破有法王,出現世間,隨衆生欲,種種說法。如來尊重,智慧深遠,久默斯要,不務速說。有智若聞,則能信解;無智疑悔,則爲永失。是故迦葉!隨力爲說,以種種緣令得正見。
有之名對無而成,始以和合而有,複以相續而有,而法界于以安立,遂顯萬有之相。然此萬有實始于一業之所成,故名業有;因業召苦,複名苦有;合上業、有爲二有;統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爲叁有;合生有、死有、中有──即中陰身──本有爲四有;分觀五趣爲五有;加阿修羅爲六有;加仙趣爲七有;又八苦之相爲八有;九地、九有情居爲九有;然九有均由十善道、十惡道所成,又爲十有;更就果報上之四洲人類、及地獄、鬼、畜、修羅之四惡趣、六欲天、並四禅天、四空天、更加大梵天、無想天、阿那含天、統爲二十五有。一真法界本無差別之相,徒以無明妄動,業相橫生,如大幻師,以大幻力現爲幻相,遂成諸有。法王如佛,懼衆生之著于有也,故先破有。破之奈何?若直截根源,則即教照破此造作萬有之無明令空而已。如不能空,先令離我障、離所知障。如不能離,先令以善業代惡業,然後以不動業代善、惡業,次更以定慧均等之無漏業代不動業,由是漸可斷離無明而成破有之佛智。
又、別釋數義如下:凡有法執者,必墮于因果之範圍,以皆爲有爲法故。佛以真智證于平等真如法性,一切有爲法悉不離而離,泯絕無寄,故曰破有法王。以佛智如如,離有爲之相也。又破者、破一切法,有者、有一切法,謂佛破一切遍計所執本空之法,有一切依、圓所顯本有之法也。又經雲:一切法不生故般若生。故知一切有漏法破即一切無漏法有,一切有爲法破即一切無爲法有,一切衆生法破即一切聖人法有,一切世間法破即一切出世間法有:以破故有,此又由破而有之一釋也。本節重頌之意,以法王示現,原爲隨順衆生說種種法,令終得入于佛之正見。有智、無智,悉視所堪,不務速說致令永失也。
壬二 頌喻述
“迦葉當知!譬如大雲起于世間,遍覆一切,慧雲含潤,電光晃曜,雷聲遠震,令衆悅豫。日光掩蔽,地上清涼,叆叇垂布,如可承攬。其雨普等,四方俱下,流澍無量,率土充洽。山川、險谷、幽邃所生,卉木、藥草、大小諸樹、百谷、苗稼、甘蔗、蒲萄,雨之所潤,無不豐足;幹地普洽,藥、木並茂。其雲所出一味之水,草木叢林隨分受潤,一切諸樹上中下等,稱其大小各得生長。根、莖、枝、葉、華、果、光色,一雨所及,皆得鮮澤。如其體相、性分大小,所潤是一而各滋茂。
電曜、所以放光動衆,雷震、所以懾伏惡人,蔽日、喻能摧滅外道,皆頌大雲之德。其雨普等四句,頌雨之功能。山川險谷句以下二頌半,頌所潤之物。其雲所出句以下叁頌,頌所潤各物之差別功用。如其體相下一頌,頌不自覺知。
壬叁 頌合述
癸一 合佛興于世說教普滋
“佛亦如是,出現于世,譬如大雲普覆一切。既出于世,爲諸衆生分別演說諸法之實。
癸二 合禀潤各異
子一 合自標召集
“大聖世尊,于諸天人一切衆中而宣是言:“我爲如來兩足之尊,出于世間,猶如大雲,充潤一切枯槁衆生,皆令離苦得安隱樂──世間之樂及涅槃樂。諸天人衆,一心善聽!皆應到此,觐無上尊。
“我爲世尊,無能及者,安隱衆生故現于世。爲大衆說甘露淨法,其法一味、解脫、涅槃,以一妙音演暢…
《法華講演錄 釋經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顯一乘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