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法华讲演录 释经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显一乘境▪P2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。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,同号曰普明,转次而授记:“我灭度之后,某甲当作佛,其所化世间,亦如我今日”。国土之严净,及诸神通力,菩萨、声闻众,正法、及像法,寿命劫多少,皆如上所说。

  颂内叙佛寿六万劫,正法十二万劫,像法二十四万劫,以补长行文所未及。并言五百比丘作佛时,应在憍陈如佛法既灭之后。且言五百比丘,当一一次第作佛,并一一转次而授记也。

  辛二 展转授记

  “迦叶汝已知,五百自在者,余诸声闻众,亦当复如是。其不在此会,汝当为宣说”。

  此言不惟五百心自在之阿罗汉已受佛化,彼千二百人,亦当如是受记。特属大迦叶展转告知,以彼在弟子中年最长老也。

  庚四 悔领

  辛一 长行

  壬一 悔责

  尔时、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授记已,欢喜踊跃,即从座起,到于佛前,头面礼足,悔过自责:“世尊!我等常作是念:自谓已得究竟灭度,今乃知之,如无智者。所以者何?我等应得如来智慧,而便自以小智为足。

  悔领、谓悔昔日之住小迷大,并领今日之开权显实也。昔自谓已得灭度,而实不知有如来智慧。殊不知如来智慧,本为我等所应得,奈何竟不自知,便以小智为足,此皆悔过自责之词。

  壬二 领解

  癸一 喻领

  “世尊!譬如有人至亲友家,醉酒而卧。是时亲友官事当行,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,与之而去。其人醉卧都不觉知,起已游行,到于他国。为衣食故,勤力求索,甚大艰难。若少有所得,便以为足。于后亲友会遇见之,而作是言:“咄哉丈夫!何为衣食乃至如是?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,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,今故现在而汝不知!勤苦忧恼以求自活,甚为痴也!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,常可如意无所乏短”。

  自譬如有人句下,至便以为足句止,为领昔权。自于后亲友句下,至无所乏短句止,为领今实。亲友家、喻前菩萨沙弥应化之国。有人、喻受化之众生。醉酒而卧,喻烦恼未断,无明所缠,虽遇佛法,犹如惛醉。亲友官事当行,喻菩萨应化已毕,当更示现他国也。以宝珠系其衣里,喻教以大乘,使大菩提心、熏习于其识田之内。醉卧不觉,起而游行到于他国,喻为烦恼之酒所迷,不能安住于佛之教化,而退堕于生死流转之他国也。为衣食故勤力求索,喻怖畏生死,复发心修行力求解脱也。甚大艰难、少得为足,喻怯畏佛道长远,一得小乘涅槃便生住著也。于后亲友会遇,喻释迦牟尼示现娑婆,重复值前所教化之众生也。何为衣食乃至如是,喻何故求如是小乘涅槃之受用?得安乐及五欲自恣,喻得无上安乐而自娱于五净法之欲也。宝珠现在衣里,喻佛直指其本菩提心之所在,令此众生勿昧夙因,并毋戚戚于小法之不足自给也。贸易所须、如意无乏,喻此大菩提心,能发生无量功德,无有匮乏也。

  癸二 合领

  “佛亦如是,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,而寻废忘不知不觉。既得阿罗汉道,自谓灭度,资生艰难,得少为足,一切智愿犹在不失。

  此合昔权。一切智愿,即大乘之本愿。犹在不失者,以无上觉心久曾熏习于心识衣里,故今未忘失也。

  “今者世尊觉悟我等,作如是言:“诸比丘!汝等所得非究竟灭,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,以方便故示涅槃相,而汝谓为实得灭度。世尊!我今乃知实是菩萨,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。以是因缘,甚大欢喜,得未曾有”。

  此合今实。我今乃知实是菩萨,明昔不自知故勤苦忧恼,自开权显实以后,已了然于真为佛子,因以得受佛记故欢喜无量也。

  辛二 重颂

  壬一 颂悔责

  尔时、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:“我等闻无上安隐授记声,欢喜未曾有,礼无量智佛。今于世尊前,自悔诸过咎。于无量佛宝,得少涅槃分,如无智愚人,便自以为足。

  无上安隐,指释迦佛。言我等闻佛之授记声,而心生欢喜也。

  壬二 颂领解

  “譬如贫穷人,往至亲友家,其家甚大富,具设诸肴膳,以无价宝珠,系著内衣里,默与而舍去,时卧不觉知。是人既已起,游行诣他国,求衣食自济,资生甚艰难,得少便为足,更不愿好者;不觉内衣里,有无价宝珠。与珠之亲友,后见此贫人,苦切责之已,示以所系珠。贫人见此珠,其心大欢喜,富有诸财物,五欲而自恣。此颂喻领。求衣食自济,资生甚艰难,喻在生死流转之他国中,发心修行不易脱离,困苦已极。是以一证小果涅槃,便思休息也。苦切责之已,谓亲友苦言切责既毕也。

  “我等亦如是,世尊于长夜,常愍见教化,令种无上愿。我等无智故,不觉亦不知,得少涅槃分,自足不求余。今佛觉悟我,言非实灭度,得佛无上慧,尔乃为真灭。我今从佛闻,授记庄严事,乃转次受决,身心遍欢喜”。

  此颂合领。转次受决,谓遵佛之命,于千二百人众展转宣说,次第受记,而彼等住于大乘之心益以决定也。

 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

  下根领记,首为满慈,次为憍陈如及五百弟子,再次即本品之学无学人,故此品居下根领记之第三。

  凡未证三果,或已证三果尚未证阿罗汉者,仍有地位应进趣学,名为有学。若已证四果,修习圆满无须修学者,名为无学。第三周授记之声闻众,如满慈、憍陈如及五百弟子,皆为无学阿罗汉。而此品所授记者,为未证四果之阿难,及罗睺罗与二千人等,非尽阿罗汉,非尽无学,故此品通称为授学无学人记品。

  满慈以有名大阿罗汉,示现下根声闻,故于前授记中居首。此阿难亦以夙世菩萨示现为佛之侍者,故于本品中居首。

  己三 学无学人悕领得记

  庚一 众自悕望

  辛一 二人悕请

  尔时、阿难、罗睺罗而作是念:我等每自思惟:设得授记,不亦快乎!即从座起,到于佛前,头面礼足,俱白佛言:“世尊!我等于此亦应有分,唯有如来我等所归,又我等为一切世间天、人、阿修罗所见知识,阿难常为侍者护持法藏,罗睺罗是佛之子,若佛见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,我愿既满,众望亦足”。

  快、即庆喜之意。于此有分,释有二义:谓以佛法言,我等亦当趣证无上菩提。以授记言,我等同是声闻,亦应受记作佛也。唯有如来我等所归,谓一心归向于如来知见,明小乘果位非彼之所归趣也。护持法藏,谓阿难追随法会,多闻善悟,能受持正法使不遗失也。若佛见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,谓如来以佛记见授也。与见爱于人、见恶于人之见,同义。又见、与现同,谓佛现在即授以佛记也。言阿难常为侍者护持法藏,罗睺罗为佛之子,以是故为天、人、阿修罗所共知识。若蒙佛授记,则众望斯足,不但满我等之愿而已。

  辛二 二千人悕请

  尔时、学无学声闻弟子二千人,皆从座起,偏袒右肩,到于佛前,一心合掌,瞻仰世尊。如阿难、罗睺罗所愿,住立一面。

  阿难等请记,先作念而后陈词。此二千人,并无请记之词,但抱阿难等之愿,一心合掌,瞻仰佛颜。盖不待伸说请记之词,而佛早知其心之所念矣。

  庚二 佛为记别

  辛一 授阿难记

  壬一 正为授记

  癸一 长行

  尔时、佛告阿难:“汝于来世当得作佛,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,应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、世尊。当供养六十二亿诸佛,护持法藏,然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教化二十千万亿恒河沙诸菩萨等,令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国名常立胜幡。其土清净,琉璃为地。劫名妙音遍满。其佛寿命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,若人于千万亿无量阿僧祇劫中,算数校计不能得知。正法住世倍于寿命,像法住世复倍正法。阿难!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,为十方无量千万亿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所共赞叹,称其功德”。

  中分为八:一、佛名,二、因行,三、教化,四、国名,五、土相,六、劫名,七、住寿,八、赞叹。山海慧自在通王,言阿难智慧,其高如山,其深如海。于远劫以来,发愿护持法藏,由有此愿力、智力,故能证能说,皆得自在,深入经藏,通达无碍。以此为因,故其果德之别号如是也。常立胜幡,亦以如来胜义导引众生之义。妙音遍满,谓以多闻之因,成山海慧自在通王之果,故其劫有妙音遍满之相。阿难佛寿,至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,而于此巨数之劫中,若人计算校量,均不能知其数之究竟。此寿数之长远,已为不可测度,而其正法住世之数仍倍之,像法住世之数更较正法住世之数复又倍之。是其佛法住世之久远,较余佛为殊胜,茍非具有护持法藏宏愿之因行,其果德曷克臻此!

  癸二 重颂

  尔时、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:“我今僧中说,阿难持法者,当供养诸佛,然后成正觉。号曰山海慧自在通王佛,其国土清净,名常立胜幡。教化诸菩萨,其数如恒沙。佛有大威德,名闻满十方,寿命无有量,以愍众生故。正法倍寿命,像法复倍是。如恒河沙等无数诸众生,于此佛法中,种佛道因缘”。

  前一颂颂因记,后四颂颂果记。

  壬二 众起疑念

  尔时、会中新发意菩萨八千人,咸作是念:我等尚不闻诸大菩萨得如是记,有何因缘而诸声闻得如是决!

  新发意、谓新发大乘心。此诸菩萨,意谓如上根舍利弗等诸大弟子,倘受如是决定之佛记,我等犹可无疑。乃今于未证无学之阿难,亦受如是决记,果以何因缘而获有此?此意但默存于念,并未明言,盖彼等亦非心存不信,特欲启如来之答,以显现阿难尊者之夙世因行与本地功德,并以明阿难现劫实为菩萨化现之声闻也。

  壬三 佛为解说

  尔时、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而告之曰:“诸善男子!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,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阿难常乐多闻,我常勤精进,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;而阿难护持我法,亦护将来诸佛法藏,教化成就诸菩萨众,其本愿如是,故获斯记”。

  空王、谓第一义谛本来空寂,于诸空法能得自在也。此言佛之今世,与阿难在世俗亲谊上…

《法华讲演录 释经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显一乘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