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他,容可以一言妨阻无数行者自利利他之功德。且此经为三世诸佛之法身,一切佛功德之父母,毁是经与毁读是经者,是即毁坏一切佛功德之种子,故其罪莫重于是而甚于詈佛也。
“药王!其有读诵法华经者,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,则为如来肩所荷担。此释读诵是经者之庄严同佛,为如来荷担,即蒙佛加被之意。
“其所至方,应随向礼,一心合掌,恭敬供养,尊重赞叹。华、香、璎珞、末香、涂香、烧香、缯盖、幢幡、衣服、肴馔、作诸伎乐,人中上供而供养之,应持天宝而以散之,天上宝聚应以奉献。
此释读诵是经者,普受赞礼,人天供养。
“所以者何?是人欢喜说法,须臾闻之,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”。此释读诵是经者说法利生,由能读诵此妙法华经,故其说法之利益,能使闻之者获登上觉以至究竟,此人法师所以为可尊重也。
己二 重颂
庚一 叙尊重之由
尔时、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:“若欲住佛道,成就自然智,常当勤供养,受持法华者。其有欲疾得,一切种智慧,当受持是经,并供养持者。
自然智、即任运而得之者,如八地以上菩萨念念任运流入般若海是也。欲住佛道以成自然智,但当勤供养此受持法华之人。盖能供养此人法师,即为能以法供养于法也。一切智、即佛之究竟智,即无上正等正觉。欲疾登无上正等正觉,但当自为正行六种之人法师,并供养一切人法师。由上两义观之,凡能受持是经及供养受持是经者,已可决其渐能成就自然智而终得证于一切智也。
庚二 颂法师之德
辛一 悲愿殊胜
“若有能受持妙法华经者,当知佛所使,愍念诸众生。诸有能受持,妙法华经者舍于清净土,愍众故生此。当知如是人,自在所欲生,能于此恶世,广说无上法。自在所欲生,明由其悲悯之本愿,示现受生,非由业报致生恶世。盖有一人及多人能受持是经,是即能以法宝流通于世,减一切恶,增一切善,并成就一切出世善根,使佛种常出兴于世而不断也。
辛二 可尊可重
“应以天华香、及天宝衣服、天上妙宝聚,供养说法者。吾灭后恶世,能持是经者,当合掌礼敬,如供养世尊。上馔众, 甘美, ,及种种衣服,供养是佛子,冀得须臾闻。若能于后世受持是经者,我遣在人中,行于如来事。
以真能受持是经之正行六种法师,为如来使,行如来事,故为人天所应供养。须臾闻、言所得闻之经,只在须臾之间。
“若于一劫中,常怀不善心,作色而骂佛,获无量重罪。其有读、诵、持是法华经者,须臾加恶言,其罪复过彼。
此颂毁者罪重。
“有人求佛道,而于一劫中,合掌在我前,以无数偈赞,由是赞佛故,得无量功德。叹美持经者,其福复过彼。于八十亿劫,以最妙色、声、及与香、味、触,供养持经者,如是供养已,若得须臾闻,则应自欣庆,我今获大利。
以此妙法为一切佛功德母,故一叹美之词,一须臾之闻,均足发起自利、利他之无量饶益,其福利非可等同也。
庚三 颂法最第一
“药王!今告汝:我所说诸经,而于此经中,法华最第一”!
此经、谓此诸经。诸经之法,或大、或小、或虚、或实,皆随顺众生之机而说为各各差别法。唯此经之妙法,自开显以后众皆领解,于是为人天八部授记,为二乘授记,为菩萨授记,悉以成就此一乘妙法也。以此经法之妙,故能妙一切诸经之法。若无此经,则诸经之法,不过各为相对之妙,非究竟妙。此经既现,则一切经法尽各成绝对之妙,斯即本经法之所以为妙,故为最第一也。妙法既可尊重,则受持是经之人法师,愈可尊重,其义益显。
戊二 明法法师
己一 长行
庚一 法难信解勿妄宣传
尔时、佛复告药王菩萨摩诃萨:“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,已说、今说、当说,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!
此释法难信解。佛为众生说种种差别法,能委曲承顺使之无疑,而终使入于佛之知见。如为说小乘,而已为大乘之方便;为说世间法,而实为出世间法之方便,此即为密说一切佛功德。然于说法时,初未明言显现,至说是妙法华经时,始尽情开示,使以前所说诸法悉会归于一乘佛智之海;并明信受佛说者无不尽为菩萨。如是意义,非至初地以上,岂易了知,故曰难信;以难信,故难解。
“药王!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,不可分布妄授与人!诸佛世尊之所守护,从昔已来未曾显说。而此经者,如来现在犹多怨嫉,况灭度后?
此释勿妄宣传。一、是法为秘要之藏,诸佛未曾显说;二、如来现说是法,犹多怨嫉;三、佛灭度后,于此难信难解之经,怨嫉之者更多,故佛戒人妄授。秘要、指如来之利他方便言,非因圆果满者不能行此秘要。譬如补虚、泻实,为因病使药之常,若以毒药治病,非深达医药妙用之良工不堪任也。佛亦如是,如于曾发大乘心者,佛或先以小乘度令成熟,后乃开权显实,灭其化城仍令归于一乘,此非佛具有无上秘要之方便智,安能成此妙用乎!怨嫉、如佛说是经时,五千增上慢等退席皆是。谓昔说小乘,今忽云非究竟,为可怨嫉也。
“药王当知!如来灭后,其能书、持、读、诵、供养、为他人说者,如来则为以衣覆之;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。是人有大信力,及志愿力,诸善根力,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,则为如来手摩其头。
此释人法师之德,因法师而愈显。难信难解之法而能信之解之,此人法师即是菩萨,即为释迦牟尼佛与十方诸佛之所共摄受也。衣、即本品所说柔和忍辱之衣,此明为释迦如来之所加被。护念、谓护持忆念,即忆念受持是经之菩萨众而加以护持也。信力、谓因胜解乐欲而生信,因信心清净,自信坚固,遂能发起他人之信心,为信力。志愿力、即具足受持是经之志愿,以志愿宏大坚固故,起利他之大功用,为志愿力。诸善根力,谓信根、念根、定根等。自能信念是经不可摇动,兼能化人使亦信念是经,如根不动为善根力。宿者、安住之义,如来以法身、解脱、般若三德为大般涅槃,是即佛三秘要之法,为如来所安住。受持是经者,则为与佛同安住于如是秘要之藏,故曰共宿。摩头、为尊长对于卑幼安慰护持之表示。如来以智慧为手,以方便为手,凡受持是经者,皆在如来摄受之中,故曰手摩其头。
庚二 法身舍利应可供养
“药王!在在处处,若说、若读、若诵、若书、若经卷所住处,皆应起七宝塔,极令高广严饰,不须复安舍利。所以者何?此中已有如来全身。此塔应以一切华、香、璎珞、缯盖、幢幡、伎乐、歌颂,供养恭敬,尊重赞叹。
此释经为佛之全身。在在处处,谓或在说经之处,或在读经之处,及或在书写此经等处,不拘何处也。七宝、珍宝之总称,古之所谓宝者约有七种,故相沿称为七宝。塔、梵语塔婆,义言灵庙,以为安放舍利之处;无舍利者名为支提,实皆公共敬礼所依之处也。舍利、即佛之坚固身分,经火化而不毁,乃佛禅定、三昧等功德之所成就。塔内本应安放舍利,而此因经典所曾在之处即云不须复放者,以此经义悉为佛自证之法性所流露,佛口所宣扬,此处有经即已兼佛之法身、报身而尽有之,等于有佛之全身,较仅有佛之舍利益为尊重也。
“若有人得见此塔,礼拜供养,当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此释礼供是塔即近菩提。仅礼拜供养任何处所见之塔,并不必见此经,佛已许其得近菩提,是即间接授记。此既明本经被机之广,并使彼回小向大者心更坚固,知将来决定作佛也。盖如来以法平等之心,见一切法无非佛法,即无一众生非本来是佛,故于称佛本怀而说之法华经中,说之如此。
“药王!多有人在家、出家行菩萨道,若不能得见、闻、读、诵、书、持、供养是法华经者,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。若有得闻是经典者,乃能善行菩萨之道。此释见闻是经善行胜道。善行菩萨道,谓善于行此菩萨之胜道。即先具足如来无量教法,复于自利利他种种所行之法无所执著,斯即善行菩萨道之义。如心念于恶,则以人、天乘对治之而不著于人天道;心念于世间,则以二乘法对治之而不著于二乘道:自化、化他悉皆如是,则无一法而不为波罗密之法矣。斯真善持是经,斯真善行菩萨之道!若执著于所修某乘之法而余法悉非议之,以为非佛法,斯谓之不善行,是皆未得见、闻、读、诵是法华经者。
“其有众生求佛道者,若见、若闻是法华经,闻已信解、受持者,当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药王!譬如有人渴乏须水,于彼高原穿凿求之,犹见干土,知水尚远。施功不已,转见湿土,遂渐至泥,其心决定知水必近。菩萨亦复如是,若未闻、未解、未能修习是法华经,当知是人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。若得闻解、思惟、修习,必知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所以者何?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皆属此经。此经开方便门,示真实相。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,无人能到,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。
此释见闻此经得近正觉。有人、喻发大心者。渴乏须水,喻未得法性功德之水,即未得无上菩提。高原、喻佛法中之一乘境。穿凿犹见干土,喻仍滞二乘。施功不已渐至见泥,喻自利利他不息,遂露大乘之相,因以渐能通达是经之义,更由是得近于佛智也。言欲近佛智,必于是经,具足闻、思、修三慧,以是经于秘要方便之门尽已开辟,于一乘真实之相尽已显示,所谓统摄群机导归究竟,出生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惟此经是赖也。又如来方便,为佛证果以后利他大悲所起之无上法用,倘非如来于此经中尽为开显,各乘众生狃于法执,终莫能知佛意。故曰:此法华经藏深固幽远,无人能到也。教化成就菩萨,谓教化根机已熟、将成就之菩萨,盖是经正为教菩萨法,故佛为契机之开示也。
“药王!若有菩萨闻是法华经惊疑怖畏,当知是为新发意菩萨。若声闻人闻是经惊疑怖畏,当知是为…
《法华讲演录 释经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显一乘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