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尚有佛念未空。丙例中,事理性相二句:反征动时即断静功,便为事碍,便为相碍,亦是性与理碍。下引借灯王之座于室中二句:正显性与理即事相也。丁例中,默然离文字言说心缘之相句:反征一有文字即落分别,一有言说即落二三。分别、二三,皆对待之法,必圆融(非分别)绝待(非二三),乃得不可思议解脱,为真实第一义也。
二 解释经题
甲 定名
【释】 此经、据疏共有五译,二种不知失传抑系未睹,尝见之藏经者唯三种。寻厥文义,大致相同。一名维摩诘经三卷,吴支谦第二译。一名说无垢称经有六卷,唐玄奘译。一名维摩诘所说经,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,即是今所讲者,乃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姚秦诏所翻译者。鸠摩罗什,此云童寿,以其童年而有耆德,故立斯名;复以遍通经、律、论藏,尊称之为三藏法师:盖在中国翻译佛经之第一大师也!前之译者,非不谙梵语,即有昧华言,纵或华梵兼晓,而亦才智疏短,学行粗浅,未能深入经藏、智慧如海,且无大护法如姚兴之合朝崇奉,得以聚天下之英俊于门下而共研习,有若生、肇、融、睿诸哲。故译经之功,独盛乎什师,此经亦以之独传也!然此经题名,双列维摩诘所说与不可思议解脱为二。今谓维摩诘即是能说不可思议解脱之人,不可思议解脱即是维摩诘所说之法,故当定其名曰“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”。
【纪】 此经、据智者大师疏,有五译。兹所讲者,为姚秦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所译。什师七八岁时,便能讲经,常受人礼敬。外如法华经、大智度论、金刚经等,皆出其手。合之真谛三藏,玄奘法师、不空三藏,为东土四大译师。
乙 明义
【释】 此中经之一字,乃大藏诸经之通题;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十一字,乃此经之别题。经如常说。
【纪】 经之一字,即梵语修多罗,翻云契经,含契理、契机二义。契理者,谓合真如妙理。契机者,谓适时机根性也。
1 能说人──维摩诘
【释】 此维摩诘一言,在古来传述之梵语,赊促不同,译梵为华,义亦不一。一云、毗摩罗诘帝隶,此翻为净名无垢称,或净名无垢叹。一云、毗摩罗诘,此翻净名。一云、毗摩罗诘栗致,此翻净无垢称。今按:无垢即净,称叹即名,可依肇法师翻净名为定。今用三释释此净名:
(一)相违释 净者、真净,在五法是正智、真如,在三身是法性身、受用身,佛土亦然,在二谛是真谛。名者、名相,在五法是分别、法相、名言,在三身是他受用身及应化身,佛土亦然,在二谛是俗谛。净不是名,名不是净,非净净名,非名名净,净之与名不相关属。此云净名,犹云净之与名。
(二)依士释 净者、涤荡洗净之谓,以净净名,谓之净名。所净之名,约为三种:甲、一切法体本自无名,无名而有名者,皆自心现,故心即是名也。成唯识论谓之显境名言,亦曰名言种子,故净乎名者即净其心也。乙、摄大乘论谓三界皆名言假立。依例推之,十种依正五阴法界,皆是名言假立,无边刹土总属名言,故净名即是净佛国土也。丙、世间种种名字言说,皆属爱论、见论所摄。爱、见未空,即从佛经所学种种名字言说,亦皆爱论、见论所摄。净此爱论、见论,转爱、见为慈悲智慧,一字一句皆成妙净陀罗尼门,谓之净名。
(三)持业释 净名者、谓“真净名相”。真净名相,亦名诸法空相,亦名诸法实相,亦名一真法界,亦名常住真心,亦名法性,亦名佛性。此性最尊最贵众法中尊,故名净名长者。只此净名长者,人人本具,个个不无,常在人人六根门头、六尘堆里、六识巢中说不可思议解脱法门,现不可思议神通变化,能令人人不离尘劳而具足诸波罗密行,不离俗欲而具足诸清净律仪,不断烦恼而证菩提,不舍生死而般涅槃。诸君欲速证不可思议妙心者,不可不急急著眼以识取之也。
【纪】 讲义用三种释释此净名:一、相违释:相违二字,即抵触义。如讲义谓:
净不是名,名不是净,净之与名,各明一义互不相属是。二、依士释:依士二字,即依伴义。如俗云连带,以净为伴,名则为主,依主连伴,依净带名。如净一字,只见为净,必依名字乃显净名是。三、持业释:持业二字,即名是净,净是说此名之德相。
凡释经之法,共有六种释。云何为六?除讲义采用之三释外,更有邻近释,带数释,有财释。讲义相违释中,名者名相句:名指名言,相指法相。有名必依于相,名之实体即是法相故,故名即为相。依士释中,显境名言句:谓心了别以显境,明了分别,为心之通相故。名言种子句:谓所成就之观念。三界皆名言假立句:以凡相皆可名故。十种依正五阴法界句:谓佛亦有五阴法,亦名究竟众生,与一切凡夫众体无差别故。皆属爱论见论所摄句:论苦乐利害之受用名爱论(慈悲门摄),论邪正真伪之见解名见论(智慧门摄)。净此爱论见论句:应念慈悲、智慧,皆随顺法性。皆成妙净陀罗尼门句:妙净、则重重无尽,一即一切,齐彰万法。一切即一,泯同果海耳。
2 所说法──不可思议解脱(一)不可思议
【释】 思谓思量,亦即观念;议谓议拟,亦即推论:乃分别之端,学理之根也。一切法相依之明晰,一切名言依之建立,然皆彼此、是非相为对待而起,虚假无实。由名理而达乎实际,即为思量之所不可得到。故虽吾人寻常日用之事,亦莫不由无思而为、不勉而成,一涉思量议论,即睡不成睡、行不成行也。然此不可思议之实,且约六事以为拣别:甲、寻常日用之事、现实之境,皆是不可思议。故孔子曰:“天何言哉!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”!乙、世间之科学、哲学者,推论名理至于极处,即为思路之所不可得通,言端之所不可得执。故老子曰:“道法自然”,谓之“无名之朴”。又曰:“无名天地之始”。名之曰道,唯是强名,恍惚窈冥,岂曰不尝审思明辩之哉,其如审思明辩之所不能到乎!丙、思量议拟,必经寻伺。凡外、圣贤修习禅定,入二禅天定生喜乐地以上者,即入无寻无伺之地,超过拟议思量。此则第二静虑之不可思议境,非治俗学者之所能企也。丁、三乘圣弗耆年解脱,舍利弗默然,继谓“解脱者无所言说,故吾于是不知所云”。此则出人,皆依无为法性而有差别,三人同以无言说道而般涅槃。故此经散华天女问舍利世三乘之不可思议境,非三界凡夫之所能逮也。戊、大乘不共般若相应真如法身,所谓自觉圣智境界。若此经文殊师利问维摩诘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,“时维摩诘默然无言。文殊师利叹曰:“善哉!善哉!乃至无有文字语言,是真入不二法门””。此则初地以上菩萨根本智所证不可思议境,非二乘人所能与也。己、若此经不思议品之所显现。又若天女告舍利弗:“言说文字皆解脱相,无离文字说于解脱”。此则八地以上菩萨乃至唯佛与佛所能究尽之不可思议境,即事而真,事事无碍。此之六重,前之二重似而未是,中之二重是而未真,复之二重乃为真不可思议耳。今净名所有之不可思议,即后之二重也。
【纪】 睡不成睡、行不成行二句:譬若吾人于纷乱之余,收心敛意,执著思量一定入睡,翻不能睡,甚且狂起。又如小儿于怀抱之余,扶墙摸壁,执著思量一定强行,反行不成,甚至倾跌。后约说不可思议,虽出六类,实别三重。前二、谓是人心量中不可思议境,故曰似而未是。中二、三乘圣人二句:无为法性,谓真如本一。而有差别,谓资位异数,终不入大乘,故曰是而未真。后二、自觉圣智境界,本非阿罗汉、辟支佛所能知。言说文字皆解脱相,眼前事物悉是菩提,是乃佛果,唯佛穷了,故曰真不可思议。
(二) 解脱
【释】 解脱亦云离系,谓离诸缠缚拘牵也。有处谓之三昧,有处谓之善巧,皆就其适当应事、恰到好处之正面以为言者。谓之解脱,则就开解除脱诸智障碍、烦恼障碍,而得色自在、得心自在、得业自在以为言者。解脱在涅槃,与法身、般若共称三德,天台判之谓方便净涅槃。要之、种种方法之达到圆满常寂者,皆名解脱,亦名波罗密行。佛华严经善财所参诸善知识,各知一解脱门,盖就方法以言,故成种种解脱门也。种种方法达到圆满常寂,全用成体,全体成用,随缘施为靡不尽善尽妙:故谓之方便善巧、三昧、解脱者,其义均也。
【纪】 解脱中,离诸缠缚拘牵句:指烦恼、业、果三缚言。傥能解脱,即离生死轮回也。善巧,谓纯熟方便,不思而中,不勉而获,不受其缚而成妙用。又有谓之胜解者,明见法空故。波罗密行有六,通常言六度是;有十,加愿、力、方便、智四度是;有八万四千,即指无量万行是。
(三) 不可思议解脱
【释】 此经所云解脱,非佛华严各各善知识别别所知之解脱,尤非六凡、二乘妄想执著所谓解脱,盖是穷微尽化,体幽用玄,渺莽无为而无不为,罔知所以然而能然之不可思议解脱,乃种种解脱所从之流出及会归者也。
【纪】 不可思议解脱中,盖是穷微尽化五句:指此经净名所有之不可思议解脱,为清净宝严,妙高无上,一真法界耳。所谓“无不从此法界流,无不还归此法界”,故曰种种解脱所从之流出及会归也。盖不可思议之境,本不异解脱,解脱之相亦不异不可思议,不可思议即是解脱,解脱法门即是不可思议,名虽为二,原可作平等一如观。惟在此维摩诘经者,修证上说不可思议四字。又不可思议四字,为解脱之根本;解脱二字,又为不可思议之究竟。
(四) 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
【释】 此经有诸佛所说者,有诸菩萨说者,有诸声闻说者,独标名为维摩诘所说者,何耶?室中以维摩诘为主所说六品,当然标名为维摩诘所说,可无论矣。出室后四品,或关维摩诘同往之众,或关维摩诘之本身,或因其所说法而说,故亦得标名维摩诘所说。弟子品、菩萨品所述者,亦皆维摩诘之说。只初佛国品似与维摩诘全无关系,故奘师译为说无垢称经,意同佛说阿弥…
《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释会纪闻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