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释会纪闻上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人生    ┌隐性用相

        回理随情┤

  ┌生善    └从体兴用

  ┤  二

  └破恶   便宜………销罪殖福

  ┌随俗   对治………转染成净

  ┤  三

  └证真    ┌舍相契性

  反情顺理┤

  ┌方法    └摄用归体

  ┤  四

  └目的   实证………灭妄归真

  【纪】 一、普为世界悉檀中,适应一时、一地众同分心理句:如三千大千、娑婆、中国、北京,及现在之北京,各有此众同分心理也。二、各为人生悉檀中,又名众生悉檀,引发各人各种不同类善根句:如教育之分级法。三、药病对治悉檀中,破恶义句:恶有浅深不同,必破无明乃为究竟。远离世间义句:世间恼热难安,必远离、乃清凉自在。四、显第一义悉檀中,入理义二句:显非寻常人情所能测者,即前三种悉檀皆在在入理,所显唯第一义谛,不会、不识,悟到法身即是。总之、诸佛菩萨取己身与一切众生皆同等真如法性,显此同等大悲而为说此四悉檀也。

  【释】 今按释尊与净名等所以说此经者,四重悉檀皆有,据其尤胜之相,则在第三、第四悉檀。兹分述如下:一、自佛华严以来,虽广说大小乘诸法,要皆明从初发心以至究竟三乘圣果之方法。虽无量寿佛经、悲华经等,亦尝带明阿弥陀佛、释迦牟尼佛等因地修取净土及悲愿垂化秽土之方法,而未有专说如何修取净妙国土之法者。至阿弥陀经等求生西方极乐净土之法,譬如居殷都者,传说周文王治西岐,如何政修俗美、善能养老,使伯夷、叔齐闻风而向往。然未明文王如何致西岐于隆治之道,且未明人人皆可为文王及处处皆可致隆治之道,故未能令闻者不待文王而亦兴起,从恶浊之世以转为清泰之界。是以余经所说修三乘圣果及往生净土之方法,皆偏重救度人生及人生自度,而鲜救度世界、世界共度之义。于是、佛威神故,宝积献盖,炳现十方诸佛净土,引起乐欲,与五百长者子发心共求修取净土之法。佛为说修净土之行,首明须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,即是圣人无常心,以众人之心为心,明世界实由众人心造也。世界正因缘义,于是乎显。而净名为示现实践修取净土之模范者,即因身疾广为说法,使问疾者觉悟世间无常,身命危险,醒习俗之沉梦,即由“普为世界悉檀”而说此经者也。此其一例,余可类推。

  【纪】 修取净妙国土之法句:如本经偈有“戒品为涂香”,又后香积佛品指妙香国为净土正因,故兹专就戒言之。十戒首重不杀,先去杀行,后去心中之杀机,极至连此戒杀机之心亦须除去尽净,因此为无始以来众生心念中之细微种子习气──即根本无明。传言:一猎者捕鹞,鹞先飞避舍利弗身影中,尚复惊恐;后飞至释尊身影中,顿现安隐。舍利弗问故,世尊答言:由汝习气种子未断,故鹞视之心尚惊恐。譬如以香熏物,香虽除去,熏习尚存──如经云结习未尽。喻舍利弗杀机虽断,而未能除去戒此杀机之心。此为佛说戒之彻底精义,亦即净佛国土之理。世界实由众人心造句:世界乃无量因缘所成,大都众同分心理业力之所招感。造物主、即是众生心。此为共业之果报,亦即世界之正因缘。

  【释】 二、于此阎浮提,舍利弗与大梵王各见不同,明杂业界中各人有各人不同境界;以业障、报障故,虽居佛净土中不得触受。于是佛现本界净土以明此土本净,一人心净即能一人现前,不事他求。而净名告诸问疾者,当求佛身,广赞佛德,随其宜闻开发道意,此皆由“各为人生悉檀”而说此经者。

  三、由药病对治悉檀而说此经者,大略为三:

  甲、从鹿苑三转*轮度憍陈如等五比丘以来,除常随众千二百五十人,其余从佛出家成四沙门果者,殆不可以数计。十大弟子各有专长,五百比丘咸称第一,持佛威音弘化三界,济济僧宝盛极一时。在小乘、即谓现生不出家行比丘法,不能成就阿罗汉果;且文殊师利与弥勒等菩萨之上首,亦是出家之众。于是在家士女,遂于出世三乘之法,咸生绝分之想,非从事种种异道而不知信佛,则亦供养佛僧、修行人天戒善之法,以冀缘福而增福耳。在家菩萨之领袖、若长者子善德,亦仅能设大施会,余可知矣!卒之出家僧众,究属人中少分,使必出家乃能修证佛法,则佛法岂不限于一部份人而不能普及于世人乎?夫此岂众生心──体、相、用大之佛法本来如是哉,抑岂释尊大悲度世之本怀哉?于是如来运彻底之大悲;净名菩萨承佛大悲,现居长者、居士之位,不离六蔽之相而能具足六度之行,不离白衣、居家、妻子眷属乃至博戏、异道、淫舍、酒肆种种尘劳之相而能成就菩提之道。入一切众为众中尊,示其禅定、智慧、辩才、神通,且能折服诸声闻众、诸菩萨众而超其上。于是人人知佛法可不离世网俗染而得;及既得矣,且较绝俗离尘而修得者功德尤为殊胜。于是虽至屠沽、驺卒、倡优等辈,亦皆能自奋于佛法,不视佛法为分外之事。贵倨之侯王、将相,富有之钜商、素封,虚骄之文人、学士,隐僻之怪党、邪徒,胥能沐浴如来德化,以之自正正人俱适乎道,更无论矣!虽然、此岂舍利弗等大阿罗汉、弥勒等大菩萨实为净名所诃斥哉!盖同承释尊彻底之悲心,现为抑扬,互赞玄化而已。由是观之,则此经实流出于释尊之大悲,净名、舍利弗、弥勒、文殊师利等仰承佛意共为宣说,以对治尘俗自画而不敢发心修佛法者,使知佛法平易近人,咸欣慕修习耳。夫然,令群俗得周洽佛法之利,千百年后犹有闻风而兴起者,又宁能不深感诸圣贤众洋洋之盛德欤!然考核其本意:出家者,当勤修戒、定、慧,息灭贪、嗔、痴,现生求证四沙门果,住持如来清净律仪,为世福田,生人净信。而在家者,则当敬事三尊,振兴众善,摄受眷属,饶益众人。但须不昧本菩提心,则出家、在家所行者皆菩萨道,莫非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而修净土行者也。若不勤其分所当行,系心欣厌,著念爱恶,畏尘烦而取闹,慕清静以驰思,妄执山林幽闲以为佛法,则正净名所治之病而非得净名之意者。因之、见有入尘同事、弘法利生之摩诃衍人士,骋其颠倒之情,横兴讥毁之诮,不知菩萨将以建三宝之广居,致群生于乐地。莲华生于污泥,宫室起于空地,非高原、虚空能有如是之事也。甚或外崇佛言,内蕴魔毒,逞辩聪之世智,窃说法之虚誉,刺取佛祖、经录之片言只语,假借为高尚清净之说,以覆藏其污垢瑕秽之行。绝人之善,破人之信,斗诤坚固以为庄严,名利恭敬以为希求,将三宝法用为提倡三恶道之具,牵率好心学佛法者与之俱堕,其为辜负释尊与净名、弥勒、鹙子、妙德诸圣眉毛拖地之大悲深恩者,更为何如哉?此令人即俗而真者。

  乙、天台诸家,皆以维摩诘为方等时斥小弹偏、叹大褒圆之中坚。今衡以法华开显之佛意,虽舍利弗与弥勒等皆是大权示现,而厥徒属实多执滞其主导偏小之行迹以为至者。得净名之痛棒热喝,为之打破所崇奉者,绝其依傍,遂得荡然无阂,共会大圆满觉。此与前番同法而异其用,乃令从真出俗者。

  丙、种种菩萨之行皆成佛因,而佛之依报、正报同谓之佛果。依报之果谓之佛土,正报之果谓之佛身,身土圆融不可分别,故种种行皆是修佛土行。法性身土与自受用身土,如如不二,平等平等;至他受用身土与应化身土,则大有差别。即就凡圣同居士言,净秽相殊不可以数量计。盖凡圣同居士乃人天同业之所感,种种异类众同分业,遂有种种不同形之世界。未能不动当处而周遍十方者,辄为众同分业之所限量,不能互相通彻;且不知净土有净土种种功德,秽土亦有秽土种种功德,欣净厌秽,不能平怀泯放。于是香积之饭,既令饱满大众气味充盈三界,不离娑婆而入众香;彼土所来菩萨,亦获知此土之功德,入尽无尽解脱法门。彼此净秽镕融无间,乃能随其所应现佛国异,不致拘牵一割求齐之见而自碍碍人也。

  【纪】 复开药病对治悉檀为三:甲中,在小乘即谓现生不出家二句:佛说小乘本为人设,立得效果,证非虚故。且说小乘现获二利:一、实验得效,二、解脱分段以便度生,本为大乘方便。佛法二字,为超越世出世法──又名一乘法,对世法(凡夫法)、出世法(小乘法)说。故本科之甲为对凡夫说法,乙为对小乘说法,丙为对菩萨大乘说法也。

  【释】 四、由显第一义悉檀而说此经者,略出四例:

  甲、显第一义性一如无二如,不带功用行位之相。夫始自凡夫终至佛地之一切行位,皆似空中鸟迹:当其鸟空缘会,虽现千差万别之迹,而曷尝实有踪迹从鸟身出或虚空生哉!种种迹象皆因空显,实皆虚空性耳,虽屎溺、蝼蚁亦与弥勒何别哉!故令爽然自失其一生授记之地位也。

  乙、显第一义非内外凡圣诸法,而内外凡圣诸法无非第一义性。须菩提虽善解空义,而实未能空内外凡圣之法见;即此一见,便障第一义性不得显现。亦犹牛头山道融禅师,虽能观空,愕然犹有一佛念梗心耳。

  丙、显第一义事理性相通彻无碍。全事皆理,全理皆事,全性皆相,全相皆性,不坏高下、小大诸相而现高下、小大平等融合之事。此义、经中开显最多,借灯王之座于室中,擎不动之界于掌上,而其说见于舍利弗宴座。

  丁、显第一义空寂离相,不落作为,不涉言说。是故空室独卧,离来去相。文殊问以不二法门,则默然离文字言说心缘之相,离念相应以为真入不二法门而证第一义性。

  【纪】 开第一义悉檀为四例:甲例中,功、用、行、位四字,即功行、业用、相位──如十地,皆由修行造作所成,非第一义。第一义者,一切法皆无施作──即无功行业用相位,皆无自性,以真如为体故。讲义所云,反显此种不如法见──不如实相法之见解,登地菩萨亦所不免。乙例中,非内外凡圣诸法句:正以真如法性本同一体,无二无别。须菩提善解空义句:见一切法空,涅槃亦空。道融禅师事,载道融见四祖时,忽来一虎,四祖少形惊避之态,道融讥其身相未除。四祖知其心念,乃书佛字于座上,道融见之不敢就座,知其…

《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释会纪闻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