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尚有佛念未空。丙例中,事理性相二句:反征動時即斷靜功,便爲事礙,便爲相礙,亦是性與理礙。下引借燈王之座于室中二句:正顯性與理即事相也。丁例中,默然離文字言說心緣之相句:反征一有文字即落分別,一有言說即落二叁。分別、二叁,皆對待之法,必圓融(非分別)絕待(非二叁),乃得不可思議解脫,爲真實第一義也。
二 解釋經題
甲 定名
【釋】 此經、據疏共有五譯,二種不知失傳抑系未睹,嘗見之藏經者唯叁種。尋厥文義,大致相同。一名維摩诘經叁卷,吳支謙第二譯。一名說無垢稱經有六卷,唐玄奘譯。一名維摩诘所說經,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,即是今所講者,乃叁藏法師鸠摩羅什奉姚秦诏所翻譯者。鸠摩羅什,此雲童壽,以其童年而有耆德,故立斯名;複以遍通經、律、論藏,尊稱之爲叁藏法師:蓋在中國翻譯佛經之第一大師也!前之譯者,非不谙梵語,即有昧華言,縱或華梵兼曉,而亦才智疏短,學行粗淺,未能深入經藏、智慧如海,且無大護法如姚興之合朝崇奉,得以聚天下之英俊于門下而共研習,有若生、肇、融、睿諸哲。故譯經之功,獨盛乎什師,此經亦以之獨傳也!然此經題名,雙列維摩诘所說與不可思議解脫爲二。今謂維摩诘即是能說不可思議解脫之人,不可思議解脫即是維摩诘所說之法,故當定其名曰“維摩诘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”。
【紀】 此經、據智者大師疏,有五譯。茲所講者,爲姚秦鸠摩羅什叁藏法師所譯。什師七八歲時,便能講經,常受人禮敬。外如法華經、大智度論、金剛經等,皆出其手。合之真谛叁藏,玄奘法師、不空叁藏,爲東土四大譯師。
乙 明義
【釋】 此中經之一字,乃大藏諸經之通題;維摩诘所說不可思議解脫十一字,乃此經之別題。經如常說。
【紀】 經之一字,即梵語修多羅,翻雲契經,含契理、契機二義。契理者,謂合真如妙理。契機者,謂適時機根性也。
1 能說人──維摩诘
【釋】 此維摩诘一言,在古來傳述之梵語,賒促不同,譯梵爲華,義亦不一。一雲、毗摩羅诘帝隸,此翻爲淨名無垢稱,或淨名無垢歎。一雲、毗摩羅诘,此翻淨名。一雲、毗摩羅诘栗致,此翻淨無垢稱。今按:無垢即淨,稱歎即名,可依肇法師翻淨名爲定。今用叁釋釋此淨名:
(一)相違釋 淨者、真淨,在五法是正智、真如,在叁身是法性身、受用身,佛土亦然,在二谛是真谛。名者、名相,在五法是分別、法相、名言,在叁身是他受用身及應化身,佛土亦然,在二谛是俗谛。淨不是名,名不是淨,非淨淨名,非名名淨,淨之與名不相關屬。此雲淨名,猶雲淨之與名。
(二)依士釋 淨者、滌蕩洗淨之謂,以淨淨名,謂之淨名。所淨之名,約爲叁種:甲、一切法體本自無名,無名而有名者,皆自心現,故心即是名也。成唯識論謂之顯境名言,亦曰名言種子,故淨乎名者即淨其心也。乙、攝大乘論謂叁界皆名言假立。依例推之,十種依正五陰法界,皆是名言假立,無邊刹土總屬名言,故淨名即是淨佛國土也。丙、世間種種名字言說,皆屬愛論、見論所攝。愛、見未空,即從佛經所學種種名字言說,亦皆愛論、見論所攝。淨此愛論、見論,轉愛、見爲慈悲智慧,一字一句皆成妙淨陀羅尼門,謂之淨名。
(叁)持業釋 淨名者、謂“真淨名相”。真淨名相,亦名諸法空相,亦名諸法實相,亦名一真法界,亦名常住真心,亦名法性,亦名佛性。此性最尊最貴衆法中尊,故名淨名長者。只此淨名長者,人人本具,個個不無,常在人人六根門頭、六塵堆裏、六識巢中說不可思議解脫法門,現不可思議神通變化,能令人人不離塵勞而具足諸波羅密行,不離俗欲而具足諸清淨律儀,不斷煩惱而證菩提,不舍生死而般涅槃。諸君欲速證不可思議妙心者,不可不急急著眼以識取之也。
【紀】 講義用叁種釋釋此淨名:一、相違釋:相違二字,即抵觸義。如講義謂:
淨不是名,名不是淨,淨之與名,各明一義互不相屬是。二、依士釋:依士二字,即依伴義。如俗雲連帶,以淨爲伴,名則爲主,依主連伴,依淨帶名。如淨一字,只見爲淨,必依名字乃顯淨名是。叁、持業釋:持業二字,即名是淨,淨是說此名之德相。
凡釋經之法,共有六種釋。雲何爲六?除講義采用之叁釋外,更有鄰近釋,帶數釋,有財釋。講義相違釋中,名者名相句:名指名言,相指法相。有名必依于相,名之實體即是法相故,故名即爲相。依士釋中,顯境名言句:謂心了別以顯境,明了分別,爲心之通相故。名言種子句:謂所成就之觀念。叁界皆名言假立句:以凡相皆可名故。十種依正五陰法界句:謂佛亦有五陰法,亦名究竟衆生,與一切凡夫衆體無差別故。皆屬愛論見論所攝句:論苦樂利害之受用名愛論(慈悲門攝),論邪正真僞之見解名見論(智慧門攝)。淨此愛論見論句:應念慈悲、智慧,皆隨順法性。皆成妙淨陀羅尼門句:妙淨、則重重無盡,一即一切,齊彰萬法。一切即一,泯同果海耳。
2 所說法──不可思議解脫(一)不可思議
【釋】 思謂思量,亦即觀念;議謂議擬,亦即推論:乃分別之端,學理之根也。一切法相依之明晰,一切名言依之建立,然皆彼此、是非相爲對待而起,虛假無實。由名理而達乎實際,即爲思量之所不可得到。故雖吾人尋常日用之事,亦莫不由無思而爲、不勉而成,一涉思量議論,即睡不成睡、行不成行也。然此不可思議之實,且約六事以爲揀別:甲、尋常日用之事、現實之境,皆是不可思議。故孔子曰:“天何言哉!四時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”!乙、世間之科學、哲學者,推論名理至于極處,即爲思路之所不可得通,言端之所不可得執。故老子曰:“道法自然”,謂之“無名之樸”。又曰:“無名天地之始”。名之曰道,唯是強名,恍惚窈冥,豈曰不嘗審思明辯之哉,其如審思明辯之所不能到乎!丙、思量議擬,必經尋伺。凡外、聖賢修習禅定,入二禅天定生喜樂地以上者,即入無尋無伺之地,超過擬議思量。此則第二靜慮之不可思議境,非治俗學者之所能企也。丁、叁乘聖弗耆年解脫,舍利弗默然,繼謂“解脫者無所言說,故吾于是不知所雲”。此則出人,皆依無爲法性而有差別,叁人同以無言說道而般涅槃。故此經散華天女問舍利世叁乘之不可思議境,非叁界凡夫之所能逮也。戊、大乘不共般若相應真如法身,所謂自覺聖智境界。若此經文殊師利問維摩诘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,“時維摩诘默然無言。文殊師利歎曰:“善哉!善哉!乃至無有文字語言,是真入不二法門””。此則初地以上菩薩根本智所證不可思議境,非二乘人所能與也。己、若此經不思議品之所顯現。又若天女告舍利弗:“言說文字皆解脫相,無離文字說于解脫”。此則八地以上菩薩乃至唯佛與佛所能究盡之不可思議境,即事而真,事事無礙。此之六重,前之二重似而未是,中之二重是而未真,複之二重乃爲真不可思議耳。今淨名所有之不可思議,即後之二重也。
【紀】 睡不成睡、行不成行二句:譬若吾人于紛亂之余,收心斂意,執著思量一定入睡,翻不能睡,甚且狂起。又如小兒于懷抱之余,扶牆摸壁,執著思量一定強行,反行不成,甚至傾跌。後約說不可思議,雖出六類,實別叁重。前二、謂是人心量中不可思議境,故曰似而未是。中二、叁乘聖人二句:無爲法性,謂真如本一。而有差別,謂資位異數,終不入大乘,故曰是而未真。後二、自覺聖智境界,本非阿羅漢、辟支佛所能知。言說文字皆解脫相,眼前事物悉是菩提,是乃佛果,唯佛窮了,故曰真不可思議。
(二) 解脫
【釋】 解脫亦雲離系,謂離諸纏縛拘牽也。有處謂之叁昧,有處謂之善巧,皆就其適當應事、恰到好處之正面以爲言者。謂之解脫,則就開解除脫諸智障礙、煩惱障礙,而得色自在、得心自在、得業自在以爲言者。解脫在涅槃,與法身、般若共稱叁德,天臺判之謂方便淨涅槃。要之、種種方法之達到圓滿常寂者,皆名解脫,亦名波羅密行。佛華嚴經善財所參諸善知識,各知一解脫門,蓋就方法以言,故成種種解脫門也。種種方法達到圓滿常寂,全用成體,全體成用,隨緣施爲靡不盡善盡妙:故謂之方便善巧、叁昧、解脫者,其義均也。
【紀】 解脫中,離諸纏縛拘牽句:指煩惱、業、果叁縛言。傥能解脫,即離生死輪回也。善巧,謂純熟方便,不思而中,不勉而獲,不受其縛而成妙用。又有謂之勝解者,明見法空故。波羅密行有六,通常言六度是;有十,加願、力、方便、智四度是;有八萬四千,即指無量萬行是。
(叁) 不可思議解脫
【釋】 此經所雲解脫,非佛華嚴各各善知識別別所知之解脫,尤非六凡、二乘妄想執著所謂解脫,蓋是窮微盡化,體幽用玄,渺莽無爲而無不爲,罔知所以然而能然之不可思議解脫,乃種種解脫所從之流出及會歸者也。
【紀】 不可思議解脫中,蓋是窮微盡化五句:指此經淨名所有之不可思議解脫,爲清淨寶嚴,妙高無上,一真法界耳。所謂“無不從此法界流,無不還歸此法界”,故曰種種解脫所從之流出及會歸也。蓋不可思議之境,本不異解脫,解脫之相亦不異不可思議,不可思議即是解脫,解脫法門即是不可思議,名雖爲二,原可作平等一如觀。惟在此維摩诘經者,修證上說不可思議四字。又不可思議四字,爲解脫之根本;解脫二字,又爲不可思議之究竟。
(四) 維摩诘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
【釋】 此經有諸佛所說者,有諸菩薩說者,有諸聲聞說者,獨標名爲維摩诘所說者,何耶?室中以維摩诘爲主所說六品,當然標名爲維摩诘所說,可無論矣。出室後四品,或關維摩诘同往之衆,或關維摩诘之本身,或因其所說法而說,故亦得標名維摩诘所說。弟子品、菩薩品所述者,亦皆維摩诘之說。只初佛國品似與維摩诘全無關系,故奘師譯爲說無垢稱經,意同佛說阿彌…
《維摩诘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釋會紀聞上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