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记上▪P1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也。例如牛栏中无马,马中亦无牛,故彼彼空,亦曰彼此空。鹿子母之精舍,无象、马、牛、羊耳,非无比丘,亦非无精舍,故不可说比丘及精舍亦无。复次、亦非余处无象、马、牛、羊,在一切法自相,彼此皆空。彼于彼无彼者,前彼字指一切法,中彼字指精舍,后彼字指象、马、牛、羊,言一切法于精舍中,无象、马、牛、羊也,故名彼彼空。此彼彼空乃凡外粗俗之空相,故诫远离,以显前六种空菩萨应当修学。可见凡夫所执之空,乃除去而无之曰空,是顽空耳。前一至五空,乃菩萨于因中修,第六空、果上大智现前果所显。

  壬二 解无生

  “大慧!不自生,非不生,除住三昧,是名无生”。

  众缘所起无自体,当未生时,尚无此物,自字不能成立。乃至众缘和合,仍唯众缘,不能有自也。不自、则不他,亦不共,然非不生。此中所明,但有缘而无法,所以生即不生,除住灭想定时;即缘生是无生。小乘无生,不过入灭定耳。般若所明无生,不取定中无生,诸缘生法当体即无生也。

  壬三 离自性

  “离自性即是无生,离自性刹那相续流注及异性,现一切性离自性,是故一切性离自性”。

  此从缘生无性之生无自性性,明离自性。缘起法上之生,无自性性,盖缘起法刹那生灭,变异无定。随见此法即非此法,绝无定相可取,即相无自性性。取之全唯妄计,相本无故,离相无相之成自性亦不可得,曰胜义无自性。于此三性,皆明三无性矣,故一切性离自性。

  壬四 无二

  “云何无二?谓一切法,如阴热、如长短、如黑白。大慧!一切法无二,非于涅槃彼生死,非于生死彼涅槃;异相因有性故,是名无二。如涅槃、生死,一切法亦如是”。

  有为无为、有漏无漏、一切相对法,皆是二。一一法皆有即无有,一既不有,于二何成?以相违相为因,说有此法,是则无相违相也。如言生死涅槃,似相违矣,然生死外无涅槃,涅槃外无生死,一切法皆如是观,是名无二。

  辛三 结示

  “是故空、无生、无二、离自性相,应当修学”!结示空无生等相,皆应修学。

  庚二 重颂

  尔时、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“我常说空法,远离于断常,生死如幻梦,而彼业不坏。虚空及涅槃,灭二亦如是。愚夫作妄想,诸圣离有无”。

  佛法明二空智相,非凡外之计断计常,即生死离生死,是名生即无生,离常见。虽生死如幻、如梦而业报不坏,是无生而生,离断见。对有为说三种无为,有为尚不可得,离有为之无为更不可得,二俱不可得矣。故曰:愚夫妄想,执有执无,诸圣观一切法无二,早离有无之见。

  己三 别示

  尔时、世尊复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:“大慧!空、无生、无二、离自性相,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,凡所有经悉说此义。诸修多罗悉随众生希望心故,为分别说显示其义,而非真实在于言说。如鹿渴想,诳惑群鹿,鹿于彼相计著水性,而彼无水。如是一切修多罗所说诸法,为令愚夫发欢喜故,非实圣智在于言说。是故当依于义,莫著言说”。

  此别示之语,亦即结上而教诫也。谓空、无生、无二、离自性相诸法,非但此经显示,亦为十方三世诸佛所说大乘契经通量。佛说皆随众生愿欲,以细分别去粗分别,以正分别断邪分别,但假言说以显真义。譬之阳焰,诱彼渴鹿,实无水相、莫执为水。佛法令众生即法遣分别,亦复如是。真实圣智非在言说,所谓以楔出楔,以说通宗,是故当依义不依文。

  戊六 【如来藏心门】

  己一 问

  尔时、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:“世尊!世尊修多罗说:如来藏自性清净,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。如大价宝垢衣所缠,如来之藏常住不变,亦复如是,而阴、界、入垢衣所缠,贪欲、恚、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。一切诸佛之所演说,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,言有如来藏耶?世尊!外道亦说有常作者,离于求那,周遍不灭。世尊!彼说有我”。

  如来藏心,是破执显性最后之一门。了达唯识现,即一切法非一切相,既无可执之相,亦无能取之执。若执唯识,亦同法执,故以破为显,执之破处即性之显处。性者、诸法真实相之谓,本来恒常普遍如是,因妄想故,致不能显而成妄想相,离妄想即成自性矣。所以前明正智、如如是成自性亦即如来藏自性,清净心,依前种种所破而显,即显此心。故大慧复疑问:凡诸佛修多罗均说空、无生、无二、离自性之义性虽明,而诸修多罗中又说如来藏自性清净,具足三十二相,即在众生五阴聚中;如如意珠藏垢衣内,以喻如来之藏虽为阴、界、入及根本烦恼、随烦恼乃至种种尘劳垢污之所缠覆,清净德相仍然常住不变。虽现业系苦相,而苦即法身,以内有大价宝也。众生不知自有,如乞人竛竮辛苦,向外妄求,正如弃大海而执一沤耳。然外道亦计于受用身资有一作者之实我,体实遍常,不生不灭,彼之实我,岂不与佛说五阴聚中有一不灭之如来藏名异义同耶?大慧菩萨为悲愍后来众生故,恐发生此种学佛法而执我之外道,使起正智而离邪执,庶令如来藏教无过,所以详为请问。

  如来藏义,可作数种解释:一、作如来即藏释,此持业释。藏、有含藏统摄义,言如来即统摄一切佛果无量功德。二、作如来之藏释,此依主释。谓如来所证之清净法界,为如来四智菩提藏,藏读去声,库藏之藏。此二、前者唯在如来,后者通于菩萨。三、作如来在覆藏中释。如来、指佛果上一切无漏无为法,藏、指覆于众生有漏心中,此通于九法界。四、作众生自性清净心,即如来本因而隐藏未显释。谓众生位具有佛性,但隐而未显耳。

  离于求那者,谓胜论讲六句义,即一、实句,梵语陀罗标,实质、物体之义。二、德句,梵语求那,德性义。三、业句,梵语羯磨,业用义。四、大有句。五、同异句。六、和合句。四、五、六句,统指一切法。前三各别,如言人身各有德性及有作用。我属实句所摄,异于德句,故离于求那也。

  己二 答

  庚一 长行

  辛一 断无我畏故说

  佛告大慧:“我说如来藏,不同外道所说之我。大慧!有时说空、无相、无愿、

  丁二 大菩提果

  戊一 自证智

  己一 圣智一乘门

  庚一 请许

 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:“世尊!惟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,若自觉圣智相及一乘,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,不由于他,通达佛法”。佛告大慧:“谛听!谛听!善思念之!当为汝说”。大慧白佛言:“唯然、受教”。

  前共涅槃果明二乘亦随分证,然不同如来涅槃者,因实见有三界生死而生厌离,趣证生空涅槃。所以佛即从共果上广说缘起及常皆是唯心假立,说无二乘所证之法,亦无能证四果之人,将二乘未究竟之执著,皆荡尽无遗,就此可以回向入于大般涅槃。以下乃专明大乘之大菩提果,大菩提果、即是自觉圣智,亦即法华佛之知见,此如来极果不同二乘及菩萨。虽诸法性相法界常住,本来如是,然未得佛智,终未究尽。所以大果非二乘所能得,菩萨亦有无明未尽。此科复分为二:曰自证智,有四门。曰利他智,有廿一门,明大乘利他方便种种无尽也。今先说不共二乘之菩萨成佛自证果、初圣智一乘门。

  大慧菩萨所问自觉圣智行相及一乘行相,正是菩萨有自得智、无师智者方能成就。不由于他者,显声闻、缘觉必须闻佛音声观察四谛、十二缘起,即独觉亦必藉心外他境而悟。

  庚二 解说

  辛一 长行

  壬一 正说

  佛告大慧:“前圣所知,转相传授,妄想无性。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,自觉观察,不由于他离见妄想,上上升进,入如来地,是名自觉圣智相。大慧!云何一乘相?谓得一乘道觉,我说一乘。云何得一乘道觉?谓摄所摄妄想,如实处不生妄想,是名一乘觉。大慧!一乘觉者,非余外道、声闻、缘觉、梵天王等之所能得,唯除如来,以是故说名一乘”。

  此佛正说自觉圣智及一乘觉体相,皆过去诸佛之遗教流传,前授后承,无逾于此。妄想无性,乃修行克果之正观,亦此经之纲领。盖妄想分别由执著名相,离名绝相,法性本空了不可得,所以菩萨即此不由于他了不可得之处,顿超悟入。此离妄想,即显大乘之定慧法,独静自觉,非外道如石压草之定力所及。自然觉悟,同佛知见,历升诸地而入佛境,是名自觉圣智行相。此明菩萨发心,即通佛慧,然非静如土木而广修无所修而修之万行焉。梵语菩提,古译为道,玄奘法师正译为觉。此处一乘道觉,盖双举之。大乘法为最上上乘,为不共法,又赅括一切法,故曰一乘。盖以其能取所取之妄想不生,即是前云妄想无性,而无分别智与诸法实际如如相应,无有乖碍。此乃大乘妙智,二乘望而莫及,外道、梵天更难攀缘;故如来乘无上甚深,斯为第一。

  壬二 问答一乘觉

  大慧白佛言:“世尊!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”?佛告大慧:“不自般涅槃法,故不说一切声闻、缘觉一乘。以一切声闻、缘觉,如来调伏,授寂静方便而得解脱,非自己力,是故不说一乘。复次、大慧!烦恼障业习气不断,故不说一切声闻、缘觉一乘。不觉法无我,不离分段死,故说三乘。大慧!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,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,三昧乐味著非性,无漏界觉;觉已、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,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”。

  前来佛答自觉智、一乘觉之义,大慧无不通达。唯既说一乘矣,何故仍有三乘安立?佛答以为实施权之设教也。盖二乘须待佛法戒调伏,寂静离妄,非己力而得解脱也。复次、为智障及业习气不断故,但破人我执未破法执故,但离分段生死不离变易生死故,为二乘而说三乘。倘能离去以上过患,则可从小入大,除去所耽迷之三昧味著,即于所证境界而悟,发菩萨心,趋达佛地。

  辛二 重颂

  尔时、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:“诸天及梵乘,声闻、缘觉乘,诸佛如来乘,我说此诸乘。乃至有心转,诸乘非究竟,若彼心灭尽,无乘及乘者。无有乘建立,我说为…

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记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