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記上▪P1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也。例如牛欄中無馬,馬中亦無牛,故彼彼空,亦曰彼此空。鹿子母之精舍,無象、馬、牛、羊耳,非無比丘,亦非無精舍,故不可說比丘及精舍亦無。複次、亦非余處無象、馬、牛、羊,在一切法自相,彼此皆空。彼于彼無彼者,前彼字指一切法,中彼字指精舍,後彼字指象、馬、牛、羊,言一切法于精舍中,無象、馬、牛、羊也,故名彼彼空。此彼彼空乃凡外粗俗之空相,故誡遠離,以顯前六種空菩薩應當修學。可見凡夫所執之空,乃除去而無之曰空,是頑空耳。前一至五空,乃菩薩于因中修,第六空、果上大智現前果所顯。

  壬二 解無生

  “大慧!不自生,非不生,除住叁昧,是名無生”。

  衆緣所起無自體,當未生時,尚無此物,自字不能成立。乃至衆緣和合,仍唯衆緣,不能有自也。不自、則不他,亦不共,然非不生。此中所明,但有緣而無法,所以生即不生,除住滅想定時;即緣生是無生。小乘無生,不過入滅定耳。般若所明無生,不取定中無生,諸緣生法當體即無生也。

  壬叁 離自性

  “離自性即是無生,離自性刹那相續流注及異性,現一切性離自性,是故一切性離自性”。

  此從緣生無性之生無自性性,明離自性。緣起法上之生,無自性性,蓋緣起法刹那生滅,變異無定。隨見此法即非此法,絕無定相可取,即相無自性性。取之全唯妄計,相本無故,離相無相之成自性亦不可得,曰勝義無自性。于此叁性,皆明叁無性矣,故一切性離自性。

  壬四 無二

  “雲何無二?謂一切法,如陰熱、如長短、如黑白。大慧!一切法無二,非于涅槃彼生死,非于生死彼涅槃;異相因有性故,是名無二。如涅槃、生死,一切法亦如是”。

  有爲無爲、有漏無漏、一切相對法,皆是二。一一法皆有即無有,一既不有,于二何成?以相違相爲因,說有此法,是則無相違相也。如言生死涅槃,似相違矣,然生死外無涅槃,涅槃外無生死,一切法皆如是觀,是名無二。

  辛叁 結示

  “是故空、無生、無二、離自性相,應當修學”!結示空無生等相,皆應修學。

  庚二 重頌

  爾時、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“我常說空法,遠離于斷常,生死如幻夢,而彼業不壞。虛空及涅槃,滅二亦如是。愚夫作妄想,諸聖離有無”。

  佛法明二空智相,非凡外之計斷計常,即生死離生死,是名生即無生,離常見。雖生死如幻、如夢而業報不壞,是無生而生,離斷見。對有爲說叁種無爲,有爲尚不可得,離有爲之無爲更不可得,二俱不可得矣。故曰:愚夫妄想,執有執無,諸聖觀一切法無二,早離有無之見。

  己叁 別示

  爾時、世尊複告大慧菩薩摩诃薩言:“大慧!空、無生、無二、離自性相,普入諸佛一切修多羅,凡所有經悉說此義。諸修多羅悉隨衆生希望心故,爲分別說顯示其義,而非真實在于言說。如鹿渴想,诳惑群鹿,鹿于彼相計著水性,而彼無水。如是一切修多羅所說諸法,爲令愚夫發歡喜故,非實聖智在于言說。是故當依于義,莫著言說”。

  此別示之語,亦即結上而教誡也。謂空、無生、無二、離自性相諸法,非但此經顯示,亦爲十方叁世諸佛所說大乘契經通量。佛說皆隨衆生願欲,以細分別去粗分別,以正分別斷邪分別,但假言說以顯真義。譬之陽焰,誘彼渴鹿,實無水相、莫執爲水。佛法令衆生即法遣分別,亦複如是。真實聖智非在言說,所謂以楔出楔,以說通宗,是故當依義不依文。

  戊六 【如來藏心門】

  己一 問

  爾時、大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:“世尊!世尊修多羅說:如來藏自性清淨,轉叁十二相入于一切衆生身中。如大價寶垢衣所纏,如來之藏常住不變,亦複如是,而陰、界、入垢衣所纏,貪欲、恚、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汙。一切諸佛之所演說,雲何世尊同外道說我,言有如來藏耶?世尊!外道亦說有常作者,離于求那,周遍不滅。世尊!彼說有我”。

  如來藏心,是破執顯性最後之一門。了達唯識現,即一切法非一切相,既無可執之相,亦無能取之執。若執唯識,亦同法執,故以破爲顯,執之破處即性之顯處。性者、諸法真實相之謂,本來恒常普遍如是,因妄想故,致不能顯而成妄想相,離妄想即成自性矣。所以前明正智、如如是成自性亦即如來藏自性,清淨心,依前種種所破而顯,即顯此心。故大慧複疑問:凡諸佛修多羅均說空、無生、無二、離自性之義性雖明,而諸修多羅中又說如來藏自性清淨,具足叁十二相,即在衆生五陰聚中;如如意珠藏垢衣內,以喻如來之藏雖爲陰、界、入及根本煩惱、隨煩惱乃至種種塵勞垢汙之所纏覆,清淨德相仍然常住不變。雖現業系苦相,而苦即法身,以內有大價寶也。衆生不知自有,如乞人竛竮辛苦,向外妄求,正如棄大海而執一漚耳。然外道亦計于受用身資有一作者之實我,體實遍常,不生不滅,彼之實我,豈不與佛說五陰聚中有一不滅之如來藏名異義同耶?大慧菩薩爲悲愍後來衆生故,恐發生此種學佛法而執我之外道,使起正智而離邪執,庶令如來藏教無過,所以詳爲請問。

  如來藏義,可作數種解釋:一、作如來即藏釋,此持業釋。藏、有含藏統攝義,言如來即統攝一切佛果無量功德。二、作如來之藏釋,此依主釋。謂如來所證之清淨法界,爲如來四智菩提藏,藏讀去聲,庫藏之藏。此二、前者唯在如來,後者通于菩薩。叁、作如來在覆藏中釋。如來、指佛果上一切無漏無爲法,藏、指覆于衆生有漏心中,此通于九法界。四、作衆生自性清淨心,即如來本因而隱藏未顯釋。謂衆生位具有佛性,但隱而未顯耳。

  離于求那者,謂勝論講六句義,即一、實句,梵語陀羅標,實質、物體之義。二、德句,梵語求那,德性義。叁、業句,梵語羯磨,業用義。四、大有句。五、同異句。六、和合句。四、五、六句,統指一切法。前叁各別,如言人身各有德性及有作用。我屬實句所攝,異于德句,故離于求那也。

  己二 答

  庚一 長行

  辛一 斷無我畏故說

  佛告大慧:“我說如來藏,不同外道所說之我。大慧!有時說空、無相、無願、

  丁二 大菩提果

  戊一 自證智

  己一 聖智一乘門

  庚一 請許

  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:“世尊!惟願爲說自覺聖智相及一乘,若自覺聖智相及一乘,我及余菩薩善自覺聖智相及一乘,不由于他,通達佛法”。佛告大慧:“谛聽!谛聽!善思念之!當爲汝說”。大慧白佛言:“唯然、受教”。

  前共涅槃果明二乘亦隨分證,然不同如來涅槃者,因實見有叁界生死而生厭離,趣證生空涅槃。所以佛即從共果上廣說緣起及常皆是唯心假立,說無二乘所證之法,亦無能證四果之人,將二乘未究竟之執著,皆蕩盡無遺,就此可以回向入于大般涅槃。以下乃專明大乘之大菩提果,大菩提果、即是自覺聖智,亦即法華佛之知見,此如來極果不同二乘及菩薩。雖諸法性相法界常住,本來如是,然未得佛智,終未究盡。所以大果非二乘所能得,菩薩亦有無明未盡。此科複分爲二:曰自證智,有四門。曰利他智,有廿一門,明大乘利他方便種種無盡也。今先說不共二乘之菩薩成佛自證果、初聖智一乘門。

  大慧菩薩所問自覺聖智行相及一乘行相,正是菩薩有自得智、無師智者方能成就。不由于他者,顯聲聞、緣覺必須聞佛音聲觀察四谛、十二緣起,即獨覺亦必藉心外他境而悟。

  庚二 解說

  辛一 長行

  壬一 正說

  佛告大慧:“前聖所知,轉相傳授,妄想無性。菩薩摩诃薩獨一靜處,自覺觀察,不由于他離見妄想,上上升進,入如來地,是名自覺聖智相。大慧!雲何一乘相?謂得一乘道覺,我說一乘。雲何得一乘道覺?謂攝所攝妄想,如實處不生妄想,是名一乘覺。大慧!一乘覺者,非余外道、聲聞、緣覺、梵天王等之所能得,唯除如來,以是故說名一乘”。

  此佛正說自覺聖智及一乘覺體相,皆過去諸佛之遺教流傳,前授後承,無逾于此。妄想無性,乃修行克果之正觀,亦此經之綱領。蓋妄想分別由執著名相,離名絕相,法性本空了不可得,所以菩薩即此不由于他了不可得之處,頓超悟入。此離妄想,即顯大乘之定慧法,獨靜自覺,非外道如石壓草之定力所及。自然覺悟,同佛知見,曆升諸地而入佛境,是名自覺聖智行相。此明菩薩發心,即通佛慧,然非靜如土木而廣修無所修而修之萬行焉。梵語菩提,古譯爲道,玄奘法師正譯爲覺。此處一乘道覺,蓋雙舉之。大乘法爲最上上乘,爲不共法,又赅括一切法,故曰一乘。蓋以其能取所取之妄想不生,即是前雲妄想無性,而無分別智與諸法實際如如相應,無有乖礙。此乃大乘妙智,二乘望而莫及,外道、梵天更難攀緣;故如來乘無上甚深,斯爲第一。

  壬二 問答一乘覺

  大慧白佛言:“世尊!何故說叁乘而不說一乘”?佛告大慧:“不自般涅槃法,故不說一切聲聞、緣覺一乘。以一切聲聞、緣覺,如來調伏,授寂靜方便而得解脫,非自己力,是故不說一乘。複次、大慧!煩惱障業習氣不斷,故不說一切聲聞、緣覺一乘。不覺法無我,不離分段死,故說叁乘。大慧!彼諸一切起煩惱過習氣斷及覺法無我,彼一切起煩惱過習氣斷,叁昧樂味著非性,無漏界覺;覺已、複入出世間上上無漏界滿足衆具,當得如來不思議自在法身”。

  前來佛答自覺智、一乘覺之義,大慧無不通達。唯既說一乘矣,何故仍有叁乘安立?佛答以爲實施權之設教也。蓋二乘須待佛法戒調伏,寂靜離妄,非己力而得解脫也。複次、爲智障及業習氣不斷故,但破人我執未破法執故,但離分段生死不離變易生死故,爲二乘而說叁乘。倘能離去以上過患,則可從小入大,除去所耽迷之叁昧味著,即于所證境界而悟,發菩薩心,趨達佛地。

  辛二 重頌

  爾時、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“諸天及梵乘,聲聞、緣覺乘,諸佛如來乘,我說此諸乘。乃至有心轉,諸乘非究竟,若彼心滅盡,無乘及乘者。無有乘建立,我說爲…

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記上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