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法概要·第八章 律宗初探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为学本。就是诸所应学、此为本故。又名为“五大施”,就是以摄取无量众生故,成就无量功德故。以能增长种种功德故,这就是三皈五戒的名德行相的道理。

  (三)杀盗淫妄的微细分别

  对于五戒杀、盗、淫、妄、酒要进一步来分析一下。一是杀戒。杀生有二种不同区分。一是故意要杀害众生。二是无意之中发生误杀众生,不论是故杀或误杀,同样都是叫做杀生。对持戒教徒说来,都犯了杀戒。在国家尊严的法律,杀人放火同样是犯罪行为,定要治罪,受到刑罚。二是盗戒。不与而取之叫做盗,佛教信徒对于他人钱财东西,金银宝贝不论多少大小,都不可偷盗。他人不给你,绝对不要暗暗偷取盗窃。可是盗戒,有八种差别,相当复杂。(1)、公然劫取;(2)、秘密窃取;(3)、诈术骗取;(4)、势力强取;(5)、诉讼巧取;(6)、恫吓胁取;(7)、受寄不还;(8)、应税不纳。上面八种就是属于偷盗的范围。三是淫戒,在家居士受持的称为邪淫戒。男女接触,相亲相爱,拥抱交媾,津血混杂,称为淫,而在家信徒受持之戒,叫做邪淫。以在家教友,男婚女嫁,传宗接代,天伦所许。合法夫妻天伦以外,夫爱他妻,妻爱他夫,贪恋淫欲,称为邪淫。但是邪淫方面,亦有三种复杂情况。按季性一居士在《四十二章新疏》提到:“邪淫有二大种,一为非偶间之邪淫。有三:(1)、他夫他妻。(2)、未婚嫁之童男童女。(3)、娼妓等。二为配偶间之邪淫。有四:(1)、非时而淫,如寒暑白昼,以及经期、孕期、疾病中等。(2)、非处而淫,如室以外之所有诸地。(3)、非道而淫,如生殖器之外其他内体局部。(4)、非量而淫,如不问老幼强弱,为过量之房事。”上面所说称为邪淫,这是在家信徒所受持的不邪淫戒。四是妄语戒。就是虚妄不实的说话,叫做妄语,有妄言、绮语、恶口、两舌四种不同的性质。(1)、妄语就是任意随便虚妄不老实的讲话,如看见说没有看见,是说成非,非反而说为是。颠倒黑白,混乱是非。另外一种妄语,就是在修道人所修所证的道果上胡说八道。未得罗汉果位,妄说我已得了罗汉道果。未证得无学圣人道果,瞎说我已得证了圣人果位。谣言惑众,欺骗众生,妄图供养,成大妄语深重罪恶,现在世界上竟然就有些人,自说我有神通,我能看见什么,听见什么,许多不实虚妄狂语等就是一例。(2)、绮语,绮就是绸缎绮罗,花纹织得非常花妙,十分好看。这个人说起来好象十分动听,内心又是另一回事,实是“口头甜如蜜,心里利如刀”。花言巧语,暗箭伤人。(3)、恶口,就是以粗恶之言,污蔑谩骂伤人父母,咒诅害人等。(4)、两舌,就是搬弄是非,挑拨造谣,向张说李什么,对李说张什么,无中生有,恶意中伤,使彼此不和,破坏团结。真是罪大恶极,害人不浅。上面所讲叫做妄语戒。这是口的四恶,为佛弟子一定要把妄语戒严格受持,不可毁犯。

  杀、盗、淫、妄四条戒法称为性戒,以其本性是恶的缘故。五是酒戒。酒就是平常人们所饮的各种名酒,但是酒是米糟制酿成功的,称为遮恶,修道的人因为吃了酒或饮太多,发生酒醉,头晕脑胀,心神糊涂,就会做出种种不合理事情,讲出许多胡言乱语,发生种种罪恶行动,甚至如上面所讲,因吃酒而破了五戒的故事。现实生活中因吃酒而发生事故、车祸等等实在太多了,举不胜举,乃至丧生失命。修心持戒的佛弟子要下定决心,坚持不饮酒戒。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,请三思之,这就是五戒的戒条和他的细则。

  (四)最初的皈戒弟子

  我佛始证无上菩提佛道后游方化导到了波罗奈国,有一长者名为耶输伽父、善根成熟,佛陀为他传授三皈五戒清净妙法,是为优婆塞戒的第一信徒。另有一说迦尸罗城,有一位俱犁长者,来到佛所,佛为传授三皈五戒为第一个优婆塞弟子。又一次有一位俱迦梨长者,请佛和六位弟子午斋供养,耶舍的母亲亦参加吃饭,因缘成就能见到佛,佛为传授三皈五戒为第一个优婆夷弟子。更有一说,如来成道以后,经过七天,在罗闍耶恒河树下当时过路的有二商人。一名提谓、二名婆利迦,他俩发心供佛面蜜,佛就给他们传授皈戒。这二人正是最早的优婆塞弟子。

  我们佛教信徒为什么对于杀生、偷盗、邪淫(出家为淫戒)妄语、饮酒、这五种戒都不要去做,都要严格受持。清净勿犯。主要原因这五条罪恶,修行人如果不加制止,不加断除,任意去做,愈陷愈深,那么一定依因感果,堕落三途受无量苦,一生又一生,一劫又一劫的难有超生离苦之路。古人云:“当思地狱苦,早发菩提心”。受持清净戒法,精进勿犯。

  我们对于五戒,如果完全受持,则人相具足,满足十善,则天道福果,恒常随从。若是违反那就会堕入地狱、饿鬼、畜生三途恶处,万苦交加,痛苦之极。如果我们由于种种缘因,现在只能受持一戒或二戒,当然可以保持人身不失,要知道众生的寿夭高卑,都是由受戒多少而定。若受一戒为一分戒,称为一分优婆塞。或受持二戒,为少分戒,受持三戒为半分戒。受持四戒为多分戒。受持五戒为满分优婆塞或优婆夷。

  佛陀制戒第一条就是不可杀生害命,它的意义非常重要。我们可以想一想,佛教经忏之中,有一本称为《慈悲三昧水忏》,它为什么叫做三昧水忏呢?三昧是佛教的一个主要修行功夫,举例说:在因地念佛用功时刻,提起自性本具智慧,来回光返照,一心念佛,今天念、明天念乃至时时刻刻念,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,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,就叫做念佛三昧。水忏的水,指三昧水,忏就是忏悔。例如启请大德法师结坛,依忏仪如法修持,一心礼忏。悔过多生多世以来的业障、罪障、报障、仗佛力慈悲摄受,佛日慈光普照,以达到消除三障,释结解冤的目的。

  第四节 三昧水忏的威力

  下面是水忏故事的由来,请各位好好听一听、想一想,即是悟达国师身患“恶疮”亦即“人面疮”的故事,也是一篇饶有趣味的历史教材。在唐朝懿宗皇帝时期他拜了一位国师,叫做悟达又名知尘。这位悟达大师他在早年当小和尚时,在京都庙宇里和一个老比丘同居一处,老比丘名叫迦诺迦尊者,后来尊者患了一种迦摩罗疾的恶病、非常肮脏,大家看到这种恶病都害怕,没有人敢来照应或接近。可是独有同参小和尚悟达,记得佛陀说过百福田中,侍病第一的教导,因而启发大悲心,朝夕不离左右,亲侍汤药,精进不懈,毫无倦色。迦诺迦病愈之后深为悟师殷勤侍候,慈心照拂的恩情所感动,在两人分别的时候,尊者依依不舍对悟达大师嘱咐说:“汝今后弘化利生之日,如果遇有困难痛苦之事,需要我帮助时,可以到四川(西蜀)彭州九陇山来找我”。悟师说:“九陇山高广深邃,恐找寻不易”。尊者说“我住之处门前有二棵古松,是个明显标志”。言毕二师各自东西,分道扬镳而去。悟师就行脚到安国寺卓锡安居,即时大弘法化,普度众生。由于师之德高望重,所以声名昭著,因此感动了懿宗皇帝亲临法席,面命耳提,深蒙法雨,沾润心田。为表示隆重圣恩,就赐赠沉香精雕法座而拜为国师。当时悟达国师一升宝座。光荣至极,无过于此。再受陛下及满朝文武大臣礼拜,遂心生大欢喜。由于国师一动喜心,七情顿现,便入尘劳,与俗夫无异,因此为多生以来宿世冤业债主,得以报复之机。国师膝盖上马上生出一个“人面”怪疮来,上面竟长了眉毛、眼睛和口齿,清楚可见。奇怪的是每天要喂它饮食,且每餐都开口吞啖,和一般人没有两样。有时人面疮把牙齿咬紧,格格作声,悟师就疼痛难忍,苦不堪言。到处寻访名医求治,可是群医束手无策可施。这样一天天地过去,就是华陀扁鹊再世,只恐难医此冤业讨债、因果感召的奇疾恶病吧!唯有佛德无边,三昧威神,才是克病之方。悟师在此踌躇不安,心烦意乱的危急关头,忽然记起了昔日老同参迦诺迦临别分袂时的嘱咐,便立刻准备行装飞速赶到九陇寻找救星。这时正值天色傍晚,四顾茫茫,足下山路崎岖、头上霞云朵朵,远望烟雾蔼蔼之中,果有两松挺立青翠魁伟。悟师见此胜境如入蓬莱,不觉怡然自得,诺师之言不虚,则病痊有日矣。一进双松,遥见山间崇楼高阁,金碧辉煌,诚然另一天地。不一会,即见二位青衣童子侧立门首,后面有一位年老高僧,定晴一看,原来就是心中想拜访的老同参迦诺迦尊者。他正合掌相迎,暂留进宿。悟师当告以遭逢病苦之事,尊者一看,便说“此疮名谓人面疮,我有药可治,多请放心。山边岩下有一泉水,明天把水洗濯患处,病可痊愈”。次日清晨,即命二童引路,引至泉水所在,便开始用泉水洗疮。顿时听到大叫一声,原来是人面疮在发出急叫并能作人的声音说:“请老法师慈悲不要洗了。承蒙大德威神之力,为我们解冤释结,十分感谢。但是尊者您是一位大德高僧,见远识广,博古通今,当曾读过西汉史书袁盎晁错一传。”师说:“不错,读过的”。人面疮说:“大师一定知道袁盎杀害晁错之事。我今向尊者禀告:悟达就是昔日的袁盎,我就是从前的晁错。我被他谋害所以蒙受深冤,当时惨遭刑罚,被腰斩于东市,真是冤深如海,怨结万年。所恨累世以来尚未雪我腰斩之冤,报我杀身之仇。他宿植灵根,十世都做高僧,戒律精严,净光和佛光显耀,使我无法近身,无缝可寻,等到这一世中,他竟受宠忘忧,享受过奢,名利心起,有损至德,失却庄严,我才得到报冤方便,令他疮生人面痛苦难堪,才觉甘心。现在多蒙迦诺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,为我解除冤结,消灭深仇于无形,从今以后我不再来危害于他。”悟达国师听了人面疮这番前因后果,报应昭彰,骇人听闻的说白,不觉大惊之余,魂不附体。赶快手掬泉水,继续洗濯,虽然痛彻骨髓,一时昏厥,待到苏醒,奇怪的是这个晁错冤疮已经平复,不留踪影了。国师这时回头四顾,一片寂寂,迦诺迦也已影踪全无,是知圣贤混迹,应世度生,实非我…

《佛法概要·第八章 律宗初探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