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爲學本。就是諸所應學、此爲本故。又名爲“五大施”,就是以攝取無量衆生故,成就無量功德故。以能增長種種功德故,這就是叁皈五戒的名德行相的道理。
(叁)殺盜淫妄的微細分別
對于五戒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酒要進一步來分析一下。一是殺戒。殺生有二種不同區分。一是故意要殺害衆生。二是無意之中發生誤殺衆生,不論是故殺或誤殺,同樣都是叫做殺生。對持戒教徒說來,都犯了殺戒。在國家尊嚴的法律,殺人放火同樣是犯罪行爲,定要治罪,受到刑罰。二是盜戒。不與而取之叫做盜,佛教信徒對于他人錢財東西,金銀寶貝不論多少大小,都不可偷盜。他人不給你,絕對不要暗暗偷取盜竊。可是盜戒,有八種差別,相當複雜。(1)、公然劫取;(2)、秘密竊取;(3)、詐術騙取;(4)、勢力強取;(5)、訴訟巧取;(6)、恫嚇脅取;(7)、受寄不還;(8)、應稅不納。上面八種就是屬于偷盜的範圍。叁是淫戒,在家居士受持的稱爲邪淫戒。男女接觸,相親相愛,擁抱交媾,津血混雜,稱爲淫,而在家信徒受持之戒,叫做邪淫。以在家教友,男婚女嫁,傳宗接代,天倫所許。合法夫妻天倫以外,夫愛他妻,妻愛他夫,貪戀淫欲,稱爲邪淫。但是邪淫方面,亦有叁種複雜情況。按季性一居士在《四十二章新疏》提到:“邪淫有二大種,一爲非偶間之邪淫。有叁:(1)、他夫他妻。(2)、未婚嫁之童男童女。(3)、娼妓等。二爲配偶間之邪淫。有四:(1)、非時而淫,如寒暑白晝,以及經期、孕期、疾病中等。(2)、非處而淫,如室以外之所有諸地。(3)、非道而淫,如生殖器之外其他內體局部。(4)、非量而淫,如不問老幼強弱,爲過量之房事。”上面所說稱爲邪淫,這是在家信徒所受持的不邪淫戒。四是妄語戒。就是虛妄不實的說話,叫做妄語,有妄言、绮語、惡口、兩舌四種不同的性質。(1)、妄語就是任意隨便虛妄不老實的講話,如看見說沒有看見,是說成非,非反而說爲是。顛倒黑白,混亂是非。另外一種妄語,就是在修道人所修所證的道果上胡說八道。未得羅漢果位,妄說我已得了羅漢道果。未證得無學聖人道果,瞎說我已得證了聖人果位。謠言惑衆,欺騙衆生,妄圖供養,成大妄語深重罪惡,現在世界上竟然就有些人,自說我有神通,我能看見什麼,聽見什麼,許多不實虛妄狂語等就是一例。(2)、绮語,绮就是綢緞绮羅,花紋織得非常花妙,十分好看。這個人說起來好象十分動聽,內心又是另一回事,實是“口頭甜如蜜,心裏利如刀”。花言巧語,暗箭傷人。(3)、惡口,就是以粗惡之言,汙蔑謾罵傷人父母,咒詛害人等。(4)、兩舌,就是搬弄是非,挑撥造謠,向張說李什麼,對李說張什麼,無中生有,惡意中傷,使彼此不和,破壞團結。真是罪大惡極,害人不淺。上面所講叫做妄語戒。這是口的四惡,爲佛弟子一定要把妄語戒嚴格受持,不可毀犯。
殺、盜、淫、妄四條戒法稱爲性戒,以其本性是惡的緣故。五是酒戒。酒就是平常人們所飲的各種名酒,但是酒是米糟製釀成功的,稱爲遮惡,修道的人因爲吃了酒或飲太多,發生酒醉,頭暈腦脹,心神糊塗,就會做出種種不合理事情,講出許多胡言亂語,發生種種罪惡行動,甚至如上面所講,因吃酒而破了五戒的故事。現實生活中因吃酒而發生事故、車禍等等實在太多了,舉不勝舉,乃至喪生失命。修心持戒的佛弟子要下定決心,堅持不飲酒戒。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,請叁思之,這就是五戒的戒條和他的細則。
(四)最初的皈戒弟子
我佛始證無上菩提佛道後遊方化導到了波羅奈國,有一長者名爲耶輸伽父、善根成熟,佛陀爲他傳授叁皈五戒清淨妙法,是爲優婆塞戒的第一信徒。另有一說迦屍羅城,有一位俱犁長者,來到佛所,佛爲傳授叁皈五戒爲第一個優婆塞弟子。又一次有一位俱迦梨長者,請佛和六位弟子午齋供養,耶舍的母親亦參加吃飯,因緣成就能見到佛,佛爲傳授叁皈五戒爲第一個優婆夷弟子。更有一說,如來成道以後,經過七天,在羅闍耶恒河樹下當時過路的有二商人。一名提謂、二名婆利迦,他倆發心供佛面蜜,佛就給他們傳授皈戒。這二人正是最早的優婆塞弟子。
我們佛教信徒爲什麼對于殺生、偷盜、邪淫(出家爲淫戒)妄語、飲酒、這五種戒都不要去做,都要嚴格受持。清淨勿犯。主要原因這五條罪惡,修行人如果不加製止,不加斷除,任意去做,愈陷愈深,那麼一定依因感果,墮落叁途受無量苦,一生又一生,一劫又一劫的難有超生離苦之路。古人雲:“當思地獄苦,早發菩提心”。受持清淨戒法,精進勿犯。
我們對于五戒,如果完全受持,則人相具足,滿足十善,則天道福果,恒常隨從。若是違反那就會墮入地獄、餓鬼、畜生叁途惡處,萬苦交加,痛苦之極。如果我們由于種種緣因,現在只能受持一戒或二戒,當然可以保持人身不失,要知道衆生的壽夭高卑,都是由受戒多少而定。若受一戒爲一分戒,稱爲一分優婆塞。或受持二戒,爲少分戒,受持叁戒爲半分戒。受持四戒爲多分戒。受持五戒爲滿分優婆塞或優婆夷。
佛陀製戒第一條就是不可殺生害命,它的意義非常重要。我們可以想一想,佛教經忏之中,有一本稱爲《慈悲叁昧水忏》,它爲什麼叫做叁昧水忏呢?叁昧是佛教的一個主要修行功夫,舉例說:在因地念佛用功時刻,提起自性本具智慧,來回光返照,一心念佛,今天念、明天念乃至時時刻刻念,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,念到一心不亂的境界,就叫做念佛叁昧。水忏的水,指叁昧水,忏就是忏悔。例如啓請大德法師結壇,依忏儀如法修持,一心禮忏。悔過多生多世以來的業障、罪障、報障、仗佛力慈悲攝受,佛日慈光普照,以達到消除叁障,釋結解冤的目的。
第四節 叁昧水忏的威力
下面是水忏故事的由來,請各位好好聽一聽、想一想,即是悟達國師身患“惡瘡”亦即“人面瘡”的故事,也是一篇饒有趣味的曆史教材。在唐朝懿宗皇帝時期他拜了一位國師,叫做悟達又名知塵。這位悟達大師他在早年當小和尚時,在京都廟宇裏和一個老比丘同居一處,老比丘名叫迦諾迦尊者,後來尊者患了一種迦摩羅疾的惡病、非常肮髒,大家看到這種惡病都害怕,沒有人敢來照應或接近。可是獨有同參小和尚悟達,記得佛陀說過百福田中,侍病第一的教導,因而啓發大悲心,朝夕不離左右,親侍湯藥,精進不懈,毫無倦色。迦諾迦病愈之後深爲悟師殷勤侍候,慈心照拂的恩情所感動,在兩人分別的時候,尊者依依不舍對悟達大師囑咐說:“汝今後弘化利生之日,如果遇有困難痛苦之事,需要我幫助時,可以到四川(西蜀)彭州九隴山來找我”。悟師說:“九隴山高廣深邃,恐找尋不易”。尊者說“我住之處門前有二棵古松,是個明顯標志”。言畢二師各自東西,分道揚镳而去。悟師就行腳到安國寺卓錫安居,即時大弘法化,普度衆生。由于師之德高望重,所以聲名昭著,因此感動了懿宗皇帝親臨法席,面命耳提,深蒙法雨,沾潤心田。爲表示隆重聖恩,就賜贈沈香精雕法座而拜爲國師。當時悟達國師一升寶座。光榮至極,無過于此。再受陛下及滿朝文武大臣禮拜,遂心生大歡喜。由于國師一動喜心,七情頓現,便入塵勞,與俗夫無異,因此爲多生以來宿世冤業債主,得以報複之機。國師膝蓋上馬上生出一個“人面”怪瘡來,上面竟長了眉毛、眼睛和口齒,清楚可見。奇怪的是每天要喂它飲食,且每餐都開口吞啖,和一般人沒有兩樣。有時人面瘡把牙齒咬緊,格格作聲,悟師就疼痛難忍,苦不堪言。到處尋訪名醫求治,可是群醫束手無策可施。這樣一天天地過去,就是華陀扁鵲再世,只恐難醫此冤業討債、因果感召的奇疾惡病吧!唯有佛德無邊,叁昧威神,才是克病之方。悟師在此躊躇不安,心煩意亂的危急關頭,忽然記起了昔日老同參迦諾迦臨別分袂時的囑咐,便立刻准備行裝飛速趕到九隴尋找救星。這時正值天色傍晚,四顧茫茫,足下山路崎岖、頭上霞雲朵朵,遠望煙霧藹藹之中,果有兩松挺立青翠魁偉。悟師見此勝境如入蓬萊,不覺怡然自得,諾師之言不虛,則病痊有日矣。一進雙松,遙見山間崇樓高閣,金碧輝煌,誠然另一天地。不一會,即見二位青衣童子側立門首,後面有一位年老高僧,定晴一看,原來就是心中想拜訪的老同參迦諾迦尊者。他正合掌相迎,暫留進宿。悟師當告以遭逢病苦之事,尊者一看,便說“此瘡名謂人面瘡,我有藥可治,多請放心。山邊岩下有一泉水,明天把水洗濯患處,病可痊愈”。次日清晨,即命二童引路,引至泉水所在,便開始用泉水洗瘡。頓時聽到大叫一聲,原來是人面瘡在發出急叫並能作人的聲音說:“請老法師慈悲不要洗了。承蒙大德威神之力,爲我們解冤釋結,十分感謝。但是尊者您是一位大德高僧,見遠識廣,博古通今,當曾讀過西漢史書袁盎晁錯一傳。”師說:“不錯,讀過的”。人面瘡說:“大師一定知道袁盎殺害晁錯之事。我今向尊者禀告:悟達就是昔日的袁盎,我就是從前的晁錯。我被他謀害所以蒙受深冤,當時慘遭刑罰,被腰斬于東市,真是冤深如海,怨結萬年。所恨累世以來尚未雪我腰斬之冤,報我殺身之仇。他宿植靈根,十世都做高僧,戒律精嚴,淨光和佛光顯耀,使我無法近身,無縫可尋,等到這一世中,他竟受寵忘憂,享受過奢,名利心起,有損至德,失卻莊嚴,我才得到報冤方便,令他瘡生人面痛苦難堪,才覺甘心。現在多蒙迦諾迦尊者洗我以叁昧法水,爲我解除冤結,消滅深仇于無形,從今以後我不再來危害于他。”悟達國師聽了人面瘡這番前因後果,報應昭彰,駭人聽聞的說白,不覺大驚之余,魂不附體。趕快手掬泉水,繼續洗濯,雖然痛徹骨髓,一時昏厥,待到蘇醒,奇怪的是這個晁錯冤瘡已經平複,不留蹤影了。國師這時回頭四顧,一片寂寂,迦諾迦也已影蹤全無,是知聖賢混迹,應世度生,實非我…
《佛法概要·第八章 律宗初探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