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概要·第八章 律宗初探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們凡夫的知見所能了知。

  爲了紀念這一奇異的遭逢,悟師就在雙松聖迹起造一庵,名爲招提寺,到了宋代至道叁年間,這個寺承皇上恩賜,名爲至德禅寺。當時高僧信師得知其事,作了紀述,使後世學者知此史實。悟達國師身曆其境,感概萬分,忏悔宿世罪障,更加勇猛精進,特記其事,作爲忏法,朝夕禮誦,由此傳播天下,俾使世人鹹知前賢先聖事迹之端詳,而各各忏悔自身之業障,解除宿世之冤結。這就是《叁昧水忏》的發起因緣,但願佛陀弟子們,善男信女們,能夠通過曆史教訓,嚴淨受持“不殺生”的第一條戒,請教友們叁思上述曆史故事,雖近似神話,但亦足窺見佛教對不殺生戒的非常重視,凡我教友應該身體力行。

  (一)楞嚴經的業果相續

  《楞嚴經》第四卷叁種相續中業果相續文中指出:“佛告富樓那尊者說:“想愛同結,愛不能離,則諸世間,父母子孫,相生不斷,是等則以欲貪爲本”。又說:“貪愛同滋,貪不能止,則諸世間,胎、卵、濕、化、隨力強弱,遞相吞食,是等則以殺貪爲本”。又說:“以人食羊,羊死爲人,人死爲羊。如是乃至十生之類,死死生生,互來相啖,惡業俱生,窮未來際,是等則以盜貪爲本。汝負我命,我還汝債,以是因緣,經百千劫,常在生死。汝愛我心,我憐汝色,以是因緣,經百千劫,常在纏縛,唯殺盜淫叁爲根本,以是因緣,業果相續””。

  (二)楞嚴經的以戒助定

  《楞嚴經》第六卷以戒助定文中提到“佛告阿難,雲何攝心,我名爲戒。”

  “若諸世界,六道衆生,其心不淫,則不隨其生死相續。汝修叁昧,本出塵勞,淫心不除,塵不可出。汝教世人,修叁摩地,先斷心淫,是名如來、先佛世尊第一決定,清淨明誨。是故阿難,若不斷淫,修禅定者,如蒸沙石,欲其成飯,經百千劫,只名熱沙。何以故,此非飯本,沙石成故。

  又諸世界,六道衆生,其心不殺,則不隨其生死相續。汝修叁昧,本出塵勞,殺心不除,塵不可出,縱有多智禅定現前,如不斷殺,必落神道。汝教世人,修叁摩地,次斷殺生,是名如來、先佛世尊第二決定,清淨明誨。是故阿難,若不斷殺,修禅定者,譬如有人,自塞其耳,高聲大叫,求人不聞,此等名爲,欲隱彌露。

  又複世界六道衆生,其心不偷,則不隨其生死相續。汝修叁昧,本出塵勞,偷心不除,塵不可出,縱有多智,禅定現前,如不斷偷,必落邪道。汝教世人,修叁摩地,複斷偷盜,是名如來、先佛世尊第叁決定,清淨明誨。是故阿難,若不斷偷,修禅定者,譬如有人,水灌漏?,欲求其滿,縱經塵劫,終無平複。如是世界,六道衆生,雖則身心,無殺盜淫,叁行已圓。若大妄語,即叁摩地,不得清淨,成愛見魔,失如來種,所謂未得謂得,未證言證,我得四果及辟支佛十地等,諸位菩薩。是一顛迦,消滅佛種。如人以刀,斷多羅木,佛說是人,永殒善根,無複知見,沈淪苦海,不成叁昧。是故阿難,若不斷其大妄語者,如刻人糞,爲旃檀形,欲求香氣,無有是處。”上面所引經文,只是抽象的節錄一部分。

  根據上面所引的《楞嚴經》這二段經文看來,很清楚的要我們覺悟這殺、盜、淫、妄四條性戒,以及酒的遮戒,對修道教徒說來,是非受持不可的。所以佛製五戒,乃是律學的基本戒條,也正是四波羅夷的大罪。

  我們把殺生、淫欲這二個戒條,先來研究研究!把上面所講的以人殺羊、羊死爲人、人死爲羊相殺相生、相生相殺、汝負我命,汝還我債,我負汝命、我還汝債。以是彼此結下深仇,業果不亡。就是經過百千萬劫漫長時間,常在生死輪回之中,相續不斷。殺生如此,因果報應是絲毫不差的。就是淫欲,也是如此。汝愛我身,我愛汝心,汝憐我色,我憐汝色,男女之間,相憐相愛,永結同心,愛不能離,難分難舍,古人雲:“在天願作比翼鳥;在地願爲連理枝”。這樣一來,就是經過百千萬劫倆人當然是常在纏縛生死苦海,無法脫離。所以文昌帝君曾經說過:“業海茫茫,首惡無如色欲,塵寰悠悠,易犯唯有邪淫。撥山蓋世之雄,坐此亡身喪國,繡口錦心之士,因茲敗節毀名。始爲一念之差,致令畢生莫贖”。可是人們在這個淫欲與邪淫問題上,誰能“踏斷腳下紅絲線,跳出紅塵大火坑”。自可使你心身清淨,自在安樂,無挂無礙,逍遙去也。

  在五戒之中,前四戒的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和不妄語,是和其他宗教的五戒一致的。這是保持社會秩序的根本規範,任何社會,均應由此根本規範而成立。不過,在先後順序上稍有差異。《摩奴法典》有不殺生、不妄語、不偷盜、不非梵行(不淫)和不貪嗔。《包達夜那法典》有不殺生、不妄語、不偷盜,忍耐和不貪五種。《錢多傳耶奧義書》有苦行、慈善、正行、不殺生和實語五種,作爲修行人之五大義務。耆那教乃說有不殺生、不盜、不妄語、不淫和離欲五戒。瑜伽派也說有不殺生、不妄語、不偷盜、不邪淫和不貪五戒。在佛教其他的戒律中,也以五戒中的前四戒爲最重要之戒。例如前述比丘四波羅夷,是淫盜殺妄之戒,在大乘戒的十重禁戒裏,前四戒乃是殺盜淫妄。唯有出家戒時,乃將不邪淫改爲不淫。

  (叁)犯戒感報

  現在我再舉述一個故事,因爲起邪心,動淫念而遭到喪身失命。據說從前有一個持五戒男居土,一天走過深山農村,夜幕降臨,四顧不見村落住家,行行再行行,急于要找一落腳點借宿一宵,忽見前面不遠處露出一間小屋油燈閃閃,便不得已敲門借宿,誰知屋內只有一個中年婦女,便說明來意,婦女說“我丈夫是一個山妖羅刹,每夜回來,你住這裏會被他吃了”。居士說:“我是一個佛教徒,受持五戒,有護戒神王,保護我身,可請放心”。婦女就安排他住于隔壁室中,受戒居士這夜就一心清淨虔誠戒法,到了次日天亮平安無事,就告別前行。可是這位婦女感到奇怪,每夜羅刹鬼丈夫都要回來,爲什麼昨夜不見回家呢?希奇希奇!居士邊走邊想,認爲這位婦女說有羅刹丈夫是在騙我瞎說,不會有這種怪事,同時刹那之間淫業發現,邪心難降,走了好遠又轉身回來,要求再借一宿,妄言绮語,不懷好意。婦女心想:這位居士是個善良持戒之人,昨夜住此,羅刹不回來了,或許有能克邪的本事,就答應了居士的請求。不幸的是居士今夜來住已是存心不良,故夜間淫心發作,將婦女百般調戲,強行邪淫。正在緊急時刻,只聽得陰風一陣,山妖破門而入,見情大怒,不由妒火熾燃,就把居士活活吃了。一條性命嗚呼哀哉!這時又驚又怖,含冤莫訴的婦女問羅刹丈夫“你昨夜到哪裏去了,爲何不回家呢?”羅刹說:“我昨夜回來,才到門口看到房舍光明燦爛,眼睛也張不開。似見神王圍繞巡羅,慌忙之余,連門戶也找不到。不得已只好他往,但今夜回來卻安然如故,沒有光明也沒有神王。”我們要知道,持戒功德不可思議,若有居士每受持一分戒,就有五位護法神王隨身護佑。受持五戒當然就有二十五位戒神擁護,這位居士第一夜要求住宿,是一心清淨,虔持禁戒,自有二十五位神王保護其身,放大光明,羅刹鬼不敢入室。第二夜居士頓起淫穢之念,破了戒法,神王離開,失了光明,以致慘遭非命,感召惡報。古人說:“禍福無門,唯人自召,善惡之報,如影隨形”可不慎欤?這個故事,希望大家好自叁思吧,對于修持戒法一定大有助益。

  (四)酒戒

  第五戒的禁酒,是佛教戒律的特色,此事已如上面所說,佛教是覺醒之宗教,它最討厭醉迷。關于這個五戒的內容,當然有適應時代和廣義上的種種解釋,但此事待下面十善戒條項下,再來敘述,今先略述五戒與古來儒教所說五常,有相一致之點。不殺生乃至不飲酒,是相當于仁、義、禮、信、智,這是早在後漢時代,主張儒道佛叁教一致的“牟子”的《理惑論》裏所說的。五戒與五常,其精神完全一致。將五常的精神,表現爲具體的禁止的條項,乃變爲五戒。五戒之中,前四戒的行爲本身,是反道德的罪惡行爲,但飲酒的行爲本身,不一定是罪惡,可是,由于飲酒而能作出其他“惡”的機緣。因此,前四戒之罪叫做性罪,而飲酒叫做遮罪。

  關于飲酒的罪惡,在諸種經律裏,屢有所說,《智度論》裏,說著飲酒的叁十五失,《正法念處經》裏,說著飲酒的叁十失等,就是這個例。今酒能形成犯其他罪的機緣,由于今日一般犯罪的背後,必有酒與女人二者,即可知之。此事當然有詳細的犯罪統計可證。關于此事,《智度論》裏,有一有趣的故事,即:有一人爲欲飲酒,偷了鄰人之雞,殺死爲菜肴,鄰女來問,以妄語答曰不知,又趁酒醉強奸之。這樣,由飲酒,便犯了偷盜、殺生、妄語和邪淫四戒之罪。如此飲酒能爲犯其他罪之緣,故應戒之。

  (五)八戒

  在家信徒在規定的期日,特別要爲實行嚴格的宗教生活而守出家人的戒的一部分,叫做“八戒”或“八齋戒”。其內容,是于前五戒,再加上①不非時食(下午不吃東西),②離歌舞觀聽香油塗身,③離高廣大床的叁戒。這時,五戒中的不邪淫,當然是不淫的意思。本來是在每半個月的八日、十四日和十五日的布薩日,要嚴守這個戒,所以一個月有六天的持戒日。因此將其稱爲“六齋日”,以今日的話來說,可說是以每星期日爲克己日,而以宗教的信念,特別勵行禁欲的生活。在家人平常是容易墮落于愛欲與物欲的生活的,所以至少一個月間也要有數日來過著象出家人的那種禁欲生活,以靠近宗教的境界,所以把這叫做“近住”,因此戒叫做“近住律儀”。這是靠近佛道而住的意思。

  第五節 出家的五衆弟子受持戒法

  (一)出家的意義

  佛陀普度衆生,跟他出家學道的有五衆弟子,一、沙彌(小和尚),二、沙彌尼(小尼姑),叁、式叉摩羅(學戒女),四、比丘(和尚),五、比丘尼(尼姑)。古人雲:“出家乃丈夫之事,非帝王將相之所能爲”。這是千真萬確的道理。我們能夠看破紅塵、擺脫世俗,投身于空門之中,做一個清淨…

《佛法概要·第八章 律宗初探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