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中,择宜委任。藏书阁知藏长一人,由大僧正择宜委任。知藏约数十人,随其来愿,欲于藏书阁阅书者,由教规堂送入,辄分任管理整饬阁中之图书。
统教室记室(拟同衣钵)四人,由大师商同大僧正,择具学苾刍委任之。侍者约二十人──虽属于统教室,须兼照料评议厅、枢要处、及评议院与般若林。由教规堂商同记室,择参学苾刍委任之。
其余若如意寮主一人,尊宿堂、云水堂、尼众堂各管堂一人,司事若干人,斋堂、天厨、各职员若干人,知菩提场兼照管说法堂、讲经堂、宣戒堂、演说堂若干人,钟楼、鼓楼各处僧职,悉由教规堂随宜委任之。各在俗佣工,则悉由都僧主,僧主委用之。庶务处僧职管理之。
世界布教团三百人,此派往各地宣布及建立佛教,不住于佛法僧园者。随宜分若干组,每组一布教长,及若干布教员,悉由大师于广文精舍之梵文、欧文科卒业苾刍中,委任之。
丙 释建立所以
问曰:建立教团,何以不建立佛教会?且既划为佛教住持僧,佛教正信会,何以于佛教住持僧不称佛教住持会耶?
答曰:吾尝病往时之建立佛教会者,于政教分离之势有未便。何则?既合五乘、七众佛弟子而立佛教会,则在俗正信众亦摄入矣。在俗正信之众,固期于普遍摄受而无遗漏者。若皆入佛教会而与政离,不几有教而无政乎?若别有与教离而从政者,则佛教非不能于人类普遍摄受而无遗漏乎?此已进退皆不可也。盖政教分离之利益,不徒其团体之名义并峙不相钳制,得以畅其进行;尤在专修其教法者,割绝世务,远离尘网。苟非以政权妨害其教法,绝不以国政萦其怀;而间接直接秉国政权者,亦公认其依教法自在施设于所领国土。苟非以教法妨害及国政,亦不以政权涉其事。于是乃能德修道隆,敷泽国民,交获其益。此唯佛教之僧弟子为可,而佛教之在俗弟子、则绝对不能也。
昔远法师答桓玄、沙门不拜王者书,谓佛教徒有二科:其一处俗弘教,事君之礼,尊亲之敬,忠孝之行,理不容异,则为国政计之佛教之俗弟子,不容与政离者,一也。教势盛衰,亦多因缘国事,正仗宰官士夫,奠安国家,真实皈信,拥护教法,则为佛教计之,佛教之俗弟子不应与政离者,二也。远法师曰:“以寻沙门之道,理则不然。盖是方外之宾,绝迹于世,达患累缘于有身,不存身以息患;知生生由于禀化,不顺化以求宗。求宗不由于顺化,故不重运通之资;息患不由于存身,故不贵厚生之益。此理之与世乖,道之与俗反者也”。是故凡在出家,皆隐居以求其志,变俗以达其道。变俗、则服竟不得与世典同礼,隐居、则宜高尚其迹。夫然、故能拯溺俗于沉流,拔幽根于重劫,泽流天下,大庇生民。此则佛教之僧弟子,不得不与政离者也。吾征立佛教会,则不得不兼摄佛教五乘七众弟子;非然则摄教徒不尽。又征在俗佛子、绝不能与政离,在僧佛子、又绝不能不与政离。故不单立佛教会,而并立佛教正信会、佛教住持僧。非然、则将令佛教一部分在僧佛子亦不能与政离;致不病致则病教,不病教则病政也。
至佛教住持僧所以不名佛教住持会者:窃按僧义,即是社会──社会亦或称为团体──义故,亦即是从佛法舍离世俗之人,所立特殊社会之名义故。梵语僧伽,简称曰僧,华言翻译为和合众。尝闻世之界说社会名义者曰:社会者,有法之群也,会聚多人而有所部勒──亦曰组织──祈向者,曰社会。今此众之一字,即是多人之义。今此和合二字,即含会聚、部勒、祈向之义。以有七种和合义故。何谓七种和合?一、戒和同遵,二、见和同解,三、身和同住,四、利和同均,五、口和无诤,六、意和同悦,七、理和同证。第三是会聚义,第一是部勒义,第二、第七,是祈向义。此所以僧伽即社会义也。尚有第四、五、六,纯属舍俗从佛之众所共有之清净善法,为世之社会义所无,此所以又为特殊社会之名也。
且僧史略尝明之:一人不应称僧──案梵土及震旦,古代皆无向人自称僧者。或称沙门,则是出家人通名也。或称释子,则犹云释迦弟子也。梵土则必兼称沙门释子,以单称沙门则彼土离俗外道,亦同称沙门而相混故。单称释子,则彼土在俗姓释迦者,亦称释子而相混故。若在震旦,则单称沙门或释子,既无混滥,斯亦给矣。简称曰释,则同自举其姓,以从佛舍俗者,同以释为姓故。此外或自名其所修戒行,自称沙弥乃至苾刍,亦或称曰贫道、衲子,此皆相应之称呼也。震旦唐代来,俗人乃于从佛法舍俗者,男称为僧,女称为尼,不知梵语之尼即是华言之女,言僧则即兼举佛教之离俗之五众弟子矣。沙弥尼、室叉摩那尼、苾刍尼,亦在僧数中,岂应以僧与尼并称?苾刍不学,流妄之甚,乃多向人自称曰僧。或遇俗人问以何姓,亦举僧对。甚至清代有刻于名刺曰,臣僧某某,僧某某者。今须知称僧,犹之称教团,以僧中一人冒称为教团,指僧中一人概称为教团,稍有学识者,固不应如是之不辞也。然而名义冒滥,相沿已久,习俗难近,殆亦正不胜正,窃为之长喟耳。凡四人以上名僧──此宣教院所以至少亦有五人,减是则非毗奈耶处,而是阿兰若矣。受苾刍戒,五人同坛则不得戒,亦以成和合众,不得别别发戒体故。今流俗一人亦称僧者,殆从众称之耳。亦如万二千五百人为军,于一军人亦称军也。此宜名佛教住持僧,而不必名佛教住持会者,一也。且僧之名沿于故有,而佛教会之名由于新立。故有则舍俗入僧者,已属僧伽中人,新立则必更经入会,方成佛教会员。将尽强迫已入僧者更入会耶?则凡入会应出自由志愿,断无可以强迫入会之理,此佛教总会之所以失败也。若不尽强迫入会者,则又不能成为统一教团,且经种种仪法,舍俗入僧,取得僧籍,即是已入佛教团中,更须入佛教会则同头上安头。今以佛教住持僧名,依佛戒律而部勒之,若由舍俗入僧或复出僧反俗,悉凭各人自由志愿,则不同于强迫入会。若既入僧,则必应遵僧中共守之法,则同会员有遵守会规之义务。不遵僧中共守之法,则共弃之,亦同各党社会得宣布除会员名籍,无不名正义顺。此宜名佛教住持僧,而不可名佛教住持会者,二也。然往昔之僧伽,但有家门的形式制度,而区域的──印度安居结界布萨,有属区域的形式制度者,而在震旦则从来绝无也──,国土的、世界的、则由一二哲人之精诚感结之,而乏于形式上制度。今以近世会社形式上部勒制度变通之,于区域──若持教院、行教院等──国土而暨乎世界──若佛法僧园是也──,无不纲维之以形式上之制度。且杀其家门的部勒,而移其重心为国土的、世界的──若八宗寺则有本寺,而各宗寺、各梵刹、各支提亦悉直接间接而纲维于佛法僧园,而息息相通者是也──,形式既变,精神亦随而附丽之。大雄不兴,应真不降,则欲以凡夫而宏扬佛法,舍扩其形式上制度以补精神上团结力,必无由矣。此有心昌明佛教于世界之士,不可不共舍其旧习,忍一时之小苦,发六和之胜心者也!
第三节 教籍
统论佛教教籍,应大别为佛教正信会、佛教住持僧二籍。今专就佛教住持僧分类述之。
一 总籍
总籍:谓总计出入僧中者,而划僧与非僧界线者也。此又分三:一、入僧籍,二、出僧籍,三、往僧籍。初受沙弥戒品,发给僧证,应即按照注入于入僧籍。凡已入僧籍者,或自求退出,或为众摈出,应即按照注入于出僧籍。凡已入僧籍,不出僧籍而至死亡者,应即按照注入于往僧籍。入僧者谓之僧,出僧者谓之非僧,非僧则与始未入僧者同。往僧则从现在僧数中,而度入过去僧数中者。以此三籍而经界之,则僧与非僧无所滥,而当时僧中之人数,可了然矣。此之三籍,皆由行教院登记之。每年一次报持教院,由持教院汇各县籍,集成省册报呈佛法僧园,造成总表,编入年鉴,宣布咸知。
二 别籍
甲 戒籍
戒籍又分受戒籍,补戒籍。从受戒籍则分为沙弥籍、沙弥尼籍、室叉摩那尼籍、苾刍籍、苾刍尼籍五种。由南山宗寺授戒堂掌之,按此五类受戒毕业,分别登记入籍。每年一次报持教院,由持教院汇成省册,缴呈佛法僧园,宣布同上。其补戒籍由行教院掌之,按照补戒人之事,由登记每年转辗缴呈佛法僧园,宣布同上。此戒籍者,是僧中尊卑之礼制,唯其尊卑不同,故百岁苾刍尼必礼一岁苾刍足也。
乙 学籍
学籍又分内学籍、外学籍。于内学籍则从八宗分为八籍,即由八宗各寺分别掌之。正学毕业,分别按照登记入籍。每年报由持教院,转辗呈佛法僧园,宣布同上。于外学籍则分文学、艺学、医学三籍。其医学籍,凡在施医院修业毕业者入之。由施医院报由持教院,转辗呈佛法僧园。广文精舍修业毕业者,入文学籍。众艺精舍修业毕业者,入艺学籍。编入年鉴,宣布同上。此学籍者,是之僧中宗法之系统,亦令共知僧中别别人才,有所稽考而用不违才也。
丙 座籍
座籍分苾刍籍、苾刍尼籍。佛言苾刍,从无夏至十夏为下座,从十一夏至二十夏为中座,二十一夏起为上座。今即依之,于苾刍籍分为下中上座三籍。所谓夏者,即是戒夏。此所云戒,指受具足戒。言沙弥戒、室叉摩那戒,不以计夏,以受戒未成故。初受具足戒,即谓之初夏,如是若经百年,即为得百戒夏。按计僧寿凡有三种:一者、生年,则同世俗,从父母初生岁计起。二者、僧腊,从初得僧证岁计起。三者、即是戒夏。此三种中戒夏为重,所以必二十夏苾刍,方可称之为具寿也。今虽分三座籍,然下座籍不必登记,同于苾刍籍故。至十一夏入中座籍,过二十夏入上座籍。于苾刍尼籍虽分二座籍,然下座籍不必登记,同苾刍尼籍故,至十一夏入上座籍。三籍悉由行教院执掌之,每年转呈佛法僧园,宣布同上。此座籍者,是僧中长幼之序次。毗婆娑云:苾刍受大戒,名生在佛家,是故应礼先受戒者。十诵律云:先受大戒乃至先须臾时,是人应先坐、先受食。梵网经云:凡佛…
《整理僧伽制度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