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整理僧伽制度论▪P1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子应如法,次第先受戒者在前,不依老少贵贱,莫如兵奴、外道之法。经律论明文皆如是,则佛法中长幼之序,固当一依受具足戒先后断之。凡同门剃度兄弟叔侄等辈行,此皆沿习世俗之称,皆应一切断之,亦不依为尊卑长幼之序。然欲从受具足戒须臾时之先后为别,出入诸僧伽蓝众中,何能一一稽考,故唯应依上中下座别之。佛言先受戒十年者,应敬如阿阇黎。先受戒二十年者,应敬如和尚。则下座当礼让乎中上座,中座当礼让乎上座,不可越也。若夫同座之辈,知则让之,不知则亦毋庸分别,庶礼存而事不繁耳。至职员有职员之位,则不在此论。又此座籍者,亦可便于稽查各项选举、被选举之资格者也。

  丁 职籍

  职籍则但登记选任之职,分为三籍:一、掌教籍:统教大师、副统教法师,及本寺宗主,持教院主,行教院主五项职员,当选任时,其选任者及退任者,登记入之。二、法主籍:梵刹、支提及八宗寺法主,当选任时,其选任者及退任者,登记入之。三、议员籍:持教院论议师,佛法僧园耆宿评议师,大众评议师,当选任时,其选任者并退任者,登记入之。造成总表,宣布年鉴,同上。此职籍者,是僧中盛衰关键也,应使人人咸知,及俾后人得稽考焉。

  ┌在僧籍  ┌沙弥籍

  ┌总籍┤往僧籍  │沙弥尼籍

  │  └出僧籍  │苾刍籍

  │  ┌受戒籍──┤式叉末那尼籍

  │  ┌戒籍┤  └苾刍尼籍

  ┌佛教住持僧籍┤  │  └补戒籍

  │  │  │  ┌南山宗籍

  │  │  │  │少室宗籍

  │  │  │  │开元宗籍

  教籍┤  └别籍┤  ┌内学籍──┤庐山宗籍

  │  │学籍┤  │慈恩宗籍

  │  │  └外学籍─┐│嘉祥宗籍

  │  │  ┌上座籍 ││天台宗籍

  └佛教正信会籍(略)│座籍┤中座籍 │└清凉宗籍

  │  └下座籍 │┌文学籍

  │  ┌掌教籍 └┤艺学籍

  └职籍┤法主籍  └医学籍

  └议员籍

  第四节 教产

  佛法所传,只传衣钵,承佛家业功德法财。衣食住义,通十法界,今且专就近事言之。即以僧中摄受财物,能资生者,谓之教计。生计具足,乃身安道隆耳。然教团组织既经变更,教产摄受亦随之而异。田地山场诸不动产,当悉属之十方僧物。以僧伽为权利主体,此若公团法团所有。其余动产,当分为僧伽公有,及个人私有二项,此大较也。试依经济公例,量出为入,析别言之。

  一 公有分配法

  依前教所分配,每二县区有一宗寺,依前教团分配,每一宗寺兼僧俗人约有五百,南山宗寺约有千一百人。平均每人每年费用为六十元──宗寺徒众,但取衣食器用及诸零费,每人约五十元已足。南山宗寺未得沙弥戒者,其衣食费更由该求戒者得度和尚津贴,省于此者,即以补之职员。职员各给薪金不等,统一寺而计之,其平均数当不致浮于每人六十元之限──;于五百人则须三万。千一百人则须六万六千。统计每道八寺,须有二十七万六千。今以计算便宜,更加一万二千为贮备费,此贮备费即作修造,与备荒歉,及充特别事项之用,不敷则临时与佛教正信会同募化之。则每道须二十八万八千。平均之十六县,则每县须一万八千。即计现在属于佛教所有之不动产,每县平均当可有禾田三千亩,每亩净除国税等费,所入租价计以四元,则可得一万二千元。更以所管山场种植竹木果疏,约得五六千元。则按今属于佛教所有之田地山场,尽并归于宗寺,当可敷各宗寺之经费也。田地山场诸不动产,所以并归各宗寺者,以各宗寺专为僧徒修学之处。若师若资,皆以造就佛教专门人才为事。务断一切世俗攀缘,令皆具足安心乐道,犹之国家造就人才,须有一定教育费也。田地山场既悉并归宗寺,除宗寺外别无不动产矣。莲社经费,当由佛教正信会筹集之。其余若宣教院、若行教院、仁婴苑、若施医苑、若慈儿苑、若持教苑,其经费当悉取之于支提、梵刹。

  支提专为人民福田,代修植福资冥各种法事,随顺时势,改良化仪,力求完美,扩充净信。彼时每县只一支提代修法事,无别岐路。一支提中每年法事费,总收入约可有五万元。由行教院捐其十分之一,每县则有五千。余四万五千元则为支提公费,及支提中各人私入。梵刹亦以代人诵经念佛之收入为经费,每梵刹亦由行教院每年捐四百元。如是合计,每一行教院每年所捐入者为五千四百元。就行教院每年所入五千四百元分配之,每一行教院统四宣教院,每一宣教院六百元,则共须二千四百元。行教院自用二千五百元。余五百元则转缴持教院。每一持教院统六十四行教院,合计每行教院所缴则有三万二千。以八千元为四仁婴苑当年费,不足则合佛教正信会募化之。以六千元为四施医苑常年费,不足则薄收药费、膳宿费,及随时募化补充之。以一万三千元为慈儿苑之常年费,更以从慈儿所出费补之──若从慈儿苑毕业出之人,其后从事社会职业,既经成立,或令每年量捐慈儿苑费若干,或按职薪所入捐二十分之一,或在苑制出手工等货物售之以充公费,当定于慈儿苑章程──。不足则合佛教正信会募化之。持教院自用五千元,统合即三万二千元也。然佛法僧园之经费,复奚出乎?此当取之僧中各人私有之贮蓄金。假定僧伽八十万人,人人平均若得三十元私有贮蓄金,可不提用,则得二千四百万元。以四百万为佛法僧园建筑费,不足则募化之。以一千六百万元立一银行,假定年得利润八十万元,以二十万为银行职员费、公费,以十万为银行公积及特别费,尚有五十万元,则归佛法僧园。以四百万办一工厂,此之工厂亦兼慈善性质,购诸有成验之新式机器,作诸人民日用所需容易制造之物。给可容三千人工作,令诸失业人民,易得入厂作工。每年收入货利,除厂中职工薪金及公费、公积外,其余作为十股。二股留为厂中公积,六股公与诸职工等,俾诸工人皆得同沾利益;余之二股则归佛法僧园,约以每年有十万元。则佛法僧园统计每年所入有六十万元矣。

  银行工厂任职员法:此银行工厂之职员,皆不由僧伽中人直接为之。一以全属俗务,二以须是专门人才故也。当即以佛法僧园中统教大师、副统教法师、耆宿评议长、大众评议长共七人,组织为董事会。银行及工厂正副总办各一人,由董事会于佛教正信会中人,择其学问才具道德相宜者,举任之。任期一年,连任无限。每年定期由董事会改选任之。所有银行工厂事宜,概由所举任总办负完全责任。董事会对于总办,有监督稽查之权。其余职员则由总办委任,悉照银行工厂办法。其详细章程当制定于佛法僧园规制中。

  佛法僧园每年所收入之六十万元,当以十万元划充佛教正信会之慈济团作慈善费。十万元划充世界布教团作布教费。十万元作流通经典书报之津贴费。十万元贮备之,以作各院各宗寺各苑各支提各梵刹周济费。此在各院各宗寺等,亦当随时以有余补不足,互相周济,以本是公财故。其余二十万元则为园中食用费、薪费、及各项公费、修造费。更以园中信施所入补之。若遇大修造等,则合佛教正信会募化之。

  二 私有之限制

  一、个人私入之限制:凡僧中人得为个人所私入者:一者、任僧中各项职员之薪金,二者、僧中所散给之斋[贝+亲],三者、由代人作礼忏诵经等法事所入者,四者、由正当继续法得之俗中亲属,僧中师友者,五者、由皈依剃度等各种弟子及诸信仰人等所布施,专以供养本人者,六者、仗自己道术学艺利益人,而受人专谢者。要之,凡不以僧伽大众名义所入者,皆归各个本人私有。然既入僧清净自活,不复作诸世间营务,与俗争利,食邪命食,则私入者当不出前之六项矣。抑入僧者,食住汤药剃沐等项,已全可受用之。僧中一身所需,亦已无几,但交通费及衣履、经书、道具等费耳。在正学类不出游行,其衣履等亦僧中给,则完全取之僧中耳。

  二、个人私有之限制:既舍俗家,若仍营一家业,孜孜以计得失,与俗何异?然受之为十方僧物,既属公有,无系私计,故律中亦许白众说清净,受置田园牛马等物。其任为主管僧物职员者,律中谓之知僧物人。代众任劳,责有攸归,则有不得苟且推诿。盖是外护善知识,依止阿阇黎之类,与营私有财产者异。凡舍俗入僧者,虽不必皆行杜多法,而杜多行固佛所赞。依杜多行,止蓄三衣一钵。梵网戒加行住坐卧饮食化导日用必须诸物,亦只二十四事而已;要以随身携之能游行者为限。其次则以随方随俗所须于百一物,许随宜蓄,若寒地蓄毛衣,热地蓄棕扇等。旅泊三界,但支身命,苾刍之道如是,不令多蓄财物生顾恋也。不执金银之戒,震旦所不能守,今世犹甚,当亦随开。要之、经书、道具、衣物等项,非甚违律,可随喜置,诸钱财等不应贪求,随宜所得不应浪费,可贮蓄于佛教银行,以备老病急要之需,或作慈善公益之用。除为住持十方僧物,不置田园屋庐产业,不以己身作千年想,不作世俗传子孙想。以僧伽为个人直接团体,以个人为僧伽单纯分子,庶不愧出世俗家矣。三、私有财物传承之限制:按之旧习,十方丛林或法门丛林之寺院,常住财产之与个人财物,本有公私之别。有所谓子孙相传之寺庵,无个人与常住之别,概遗之假得之子孙。然十方法门之寺院,虽有公私之别,至其私有财物亦唯遗传徒子法孙。师之与资,视若固然,习俗深远,牢不可破。依今制度,诸僧伽蓝所有财产,固已悉同十方丛林性质,不容私相授受。即诸阿兰若所有者,亦应作为十方僧物,若舍离时应归伽蓝,若茅蓬之系丛林者;或归檀越,若住家庵专受供者;凭彼处置,不得随意遗传徒属。其徒属更不得当然视为应承受者而为争执。因此皆足长贪争、兴诤讼之故,至于个人私有财物,固可传之徒属,以师资本有财法相摄之义故。南山钞云:“佛法增益广大、实由师资相摄,财法两济。日益业深,行久德固,皆赖乎此。比者真教陵迟,惠风掩扇,俗怀侮慢,道出非…

《整理僧伽制度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志行自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