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整理僧伽製度論▪P1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子應如法,次第先受戒者在前,不依老少貴賤,莫如兵奴、外道之法。經律論明文皆如是,則佛法中長幼之序,固當一依受具足戒先後斷之。凡同門剃度兄弟叔侄等輩行,此皆沿習世俗之稱,皆應一切斷之,亦不依爲尊卑長幼之序。然欲從受具足戒須臾時之先後爲別,出入諸僧伽藍衆中,何能一一稽考,故唯應依上中下座別之。佛言先受戒十年者,應敬如阿阇黎。先受戒二十年者,應敬如和尚。則下座當禮讓乎中上座,中座當禮讓乎上座,不可越也。若夫同座之輩,知則讓之,不知則亦毋庸分別,庶禮存而事不繁耳。至職員有職員之位,則不在此論。又此座籍者,亦可便于稽查各項選舉、被選舉之資格者也。

  丁 職籍

  職籍則但登記選任之職,分爲叁籍:一、掌教籍:統教大師、副統教法師,及本寺宗主,持教院主,行教院主五項職員,當選任時,其選任者及退任者,登記入之。二、法主籍:梵刹、支提及八宗寺法主,當選任時,其選任者及退任者,登記入之。叁、議員籍:持教院論議師,佛法僧園耆宿評議師,大衆評議師,當選任時,其選任者並退任者,登記入之。造成總表,宣布年鑒,同上。此職籍者,是僧中盛衰關鍵也,應使人人鹹知,及俾後人得稽考焉。

  ┌在僧籍  ┌沙彌籍

  ┌總籍┤往僧籍  │沙彌尼籍

  │  └出僧籍  │苾刍籍

  │  ┌受戒籍──┤式叉末那尼籍

  │  ┌戒籍┤  └苾刍尼籍

  ┌佛教住持僧籍┤  │  └補戒籍

  │  │  │  ┌南山宗籍

  │  │  │  │少室宗籍

  │  │  │  │開元宗籍

  教籍┤  └別籍┤  ┌內學籍──┤廬山宗籍

  │  │學籍┤  │慈恩宗籍

  │  │  └外學籍─┐│嘉祥宗籍

  │  │  ┌上座籍 ││天臺宗籍

  └佛教正信會籍(略)│座籍┤中座籍 │└清涼宗籍

  │  └下座籍 │┌文學籍

  │  ┌掌教籍 └┤藝學籍

  └職籍┤法主籍  └醫學籍

  └議員籍

  第四節 教産

  佛法所傳,只傳衣缽,承佛家業功德法財。衣食住義,通十法界,今且專就近事言之。即以僧中攝受財物,能資生者,謂之教計。生計具足,乃身安道隆耳。然教團組織既經變更,教産攝受亦隨之而異。田地山場諸不動産,當悉屬之十方僧物。以僧伽爲權利主體,此若公團法團所有。其余動産,當分爲僧伽公有,及個人私有二項,此大較也。試依經濟公例,量出爲入,析別言之。

  一 公有分配法

  依前教所分配,每二縣區有一宗寺,依前教團分配,每一宗寺兼僧俗人約有五百,南山宗寺約有千一百人。平均每人每年費用爲六十元──宗寺徒衆,但取衣食器用及諸零費,每人約五十元已足。南山宗寺未得沙彌戒者,其衣食費更由該求戒者得度和尚津貼,省于此者,即以補之職員。職員各給薪金不等,統一寺而計之,其平均數當不致浮于每人六十元之限──;于五百人則須叁萬。千一百人則須六萬六千。統計每道八寺,須有二十七萬六千。今以計算便宜,更加一萬二千爲貯備費,此貯備費即作修造,與備荒歉,及充特別事項之用,不敷則臨時與佛教正信會同募化之。則每道須二十八萬八千。平均之十六縣,則每縣須一萬八千。即計現在屬于佛教所有之不動産,每縣平均當可有禾田叁千畝,每畝淨除國稅等費,所入租價計以四元,則可得一萬二千元。更以所管山場種植竹木果疏,約得五六千元。則按今屬于佛教所有之田地山場,盡並歸于宗寺,當可敷各宗寺之經費也。田地山場諸不動産,所以並歸各宗寺者,以各宗寺專爲僧徒修學之處。若師若資,皆以造就佛教專門人才爲事。務斷一切世俗攀緣,令皆具足安心樂道,猶之國家造就人才,須有一定教育費也。田地山場既悉並歸宗寺,除宗寺外別無不動産矣。蓮社經費,當由佛教正信會籌集之。其余若宣教院、若行教院、仁嬰苑、若施醫苑、若慈兒苑、若持教苑,其經費當悉取之于支提、梵刹。

  支提專爲人民福田,代修植福資冥各種法事,隨順時勢,改良化儀,力求完美,擴充淨信。彼時每縣只一支提代修法事,無別岐路。一支提中每年法事費,總收入約可有五萬元。由行教院捐其十分之一,每縣則有五千。余四萬五千元則爲支提公費,及支提中各人私入。梵刹亦以代人誦經念佛之收入爲經費,每梵刹亦由行教院每年捐四百元。如是合計,每一行教院每年所捐入者爲五千四百元。就行教院每年所入五千四百元分配之,每一行教院統四宣教院,每一宣教院六百元,則共須二千四百元。行教院自用二千五百元。余五百元則轉繳持教院。每一持教院統六十四行教院,合計每行教院所繳則有叁萬二千。以八千元爲四仁嬰苑當年費,不足則合佛教正信會募化之。以六千元爲四施醫苑常年費,不足則薄收藥費、膳宿費,及隨時募化補充之。以一萬叁千元爲慈兒苑之常年費,更以從慈兒所出費補之──若從慈兒苑畢業出之人,其後從事社會職業,既經成立,或令每年量捐慈兒苑費若幹,或按職薪所入捐二十分之一,或在苑製出手工等貨物售之以充公費,當定于慈兒苑章程──。不足則合佛教正信會募化之。持教院自用五千元,統合即叁萬二千元也。然佛法僧園之經費,複奚出乎?此當取之僧中各人私有之貯蓄金。假定僧伽八十萬人,人人平均若得叁十元私有貯蓄金,可不提用,則得二千四百萬元。以四百萬爲佛法僧園建築費,不足則募化之。以一千六百萬元立一銀行,假定年得利潤八十萬元,以二十萬爲銀行職員費、公費,以十萬爲銀行公積及特別費,尚有五十萬元,則歸佛法僧園。以四百萬辦一工廠,此之工廠亦兼慈善性質,購諸有成驗之新式機器,作諸人民日用所需容易製造之物。給可容叁千人工作,令諸失業人民,易得入廠作工。每年收入貨利,除廠中職工薪金及公費、公積外,其余作爲十股。二股留爲廠中公積,六股公與諸職工等,俾諸工人皆得同沾利益;余之二股則歸佛法僧園,約以每年有十萬元。則佛法僧園統計每年所入有六十萬元矣。

  銀行工廠任職員法:此銀行工廠之職員,皆不由僧伽中人直接爲之。一以全屬俗務,二以須是專門人才故也。當即以佛法僧園中統教大師、副統教法師、耆宿評議長、大衆評議長共七人,組織爲董事會。銀行及工廠正副總辦各一人,由董事會于佛教正信會中人,擇其學問才具道德相宜者,舉任之。任期一年,連任無限。每年定期由董事會改選任之。所有銀行工廠事宜,概由所舉任總辦負完全責任。董事會對于總辦,有監督稽查之權。其余職員則由總辦委任,悉照銀行工廠辦法。其詳細章程當製定于佛法僧園規製中。

  佛法僧園每年所收入之六十萬元,當以十萬元劃充佛教正信會之慈濟團作慈善費。十萬元劃充世界布教團作布教費。十萬元作流通經典書報之津貼費。十萬元貯備之,以作各院各宗寺各苑各支提各梵刹周濟費。此在各院各宗寺等,亦當隨時以有余補不足,互相周濟,以本是公財故。其余二十萬元則爲園中食用費、薪費、及各項公費、修造費。更以園中信施所入補之。若遇大修造等,則合佛教正信會募化之。

  二 私有之限製

  一、個人私入之限製:凡僧中人得爲個人所私入者:一者、任僧中各項職員之薪金,二者、僧中所散給之齋[貝+親],叁者、由代人作禮忏誦經等法事所入者,四者、由正當繼續法得之俗中親屬,僧中師友者,五者、由皈依剃度等各種弟子及諸信仰人等所布施,專以供養本人者,六者、仗自己道術學藝利益人,而受人專謝者。要之,凡不以僧伽大衆名義所入者,皆歸各個本人私有。然既入僧清淨自活,不複作諸世間營務,與俗爭利,食邪命食,則私入者當不出前之六項矣。抑入僧者,食住湯藥剃沐等項,已全可受用之。僧中一身所需,亦已無幾,但交通費及衣履、經書、道具等費耳。在正學類不出遊行,其衣履等亦僧中給,則完全取之僧中耳。

  二、個人私有之限製:既舍俗家,若仍營一家業,孜孜以計得失,與俗何異?然受之爲十方僧物,既屬公有,無系私計,故律中亦許白衆說清淨,受置田園牛馬等物。其任爲主管僧物職員者,律中謂之知僧物人。代衆任勞,責有攸歸,則有不得苟且推诿。蓋是外護善知識,依止阿阇黎之類,與營私有財産者異。凡舍俗入僧者,雖不必皆行杜多法,而杜多行固佛所贊。依杜多行,止蓄叁衣一缽。梵網戒加行住坐臥飲食化導日用必須諸物,亦只二十四事而已;要以隨身攜之能遊行者爲限。其次則以隨方隨俗所須于百一物,許隨宜蓄,若寒地蓄毛衣,熱地蓄棕扇等。旅泊叁界,但支身命,苾刍之道如是,不令多蓄財物生顧戀也。不執金銀之戒,震旦所不能守,今世猶甚,當亦隨開。要之、經書、道具、衣物等項,非甚違律,可隨喜置,諸錢財等不應貪求,隨宜所得不應浪費,可貯蓄于佛教銀行,以備老病急要之需,或作慈善公益之用。除爲住持十方僧物,不置田園屋廬産業,不以己身作千年想,不作世俗傳子孫想。以僧伽爲個人直接團體,以個人爲僧伽單純分子,庶不愧出世俗家矣。叁、私有財物傳承之限製:按之舊習,十方叢林或法門叢林之寺院,常住財産之與個人財物,本有公私之別。有所謂子孫相傳之寺庵,無個人與常住之別,概遺之假得之子孫。然十方法門之寺院,雖有公私之別,至其私有財物亦唯遺傳徒子法孫。師之與資,視若固然,習俗深遠,牢不可破。依今製度,諸僧伽藍所有財産,固已悉同十方叢林性質,不容私相授受。即諸阿蘭若所有者,亦應作爲十方僧物,若舍離時應歸伽藍,若茅蓬之系叢林者;或歸檀越,若住家庵專受供者;憑彼處置,不得隨意遺傳徒屬。其徒屬更不得當然視爲應承受者而爲爭執。因此皆足長貪爭、興诤訟之故,至于個人私有財物,固可傳之徒屬,以師資本有財法相攝之義故。南山鈔雲:“佛法增益廣大、實由師資相攝,財法兩濟。日益業深,行久德固,皆賴乎此。比者真教陵遲,惠風掩扇,俗懷侮慢,道出非…

《整理僧伽製度論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志行自述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