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中,擇宜委任。藏書閣知藏長一人,由大僧正擇宜委任。知藏約數十人,隨其來願,欲于藏書閣閱書者,由教規堂送入,辄分任管理整饬閣中之圖書。
統教室記室(擬同衣缽)四人,由大師商同大僧正,擇具學苾刍委任之。侍者約二十人──雖屬于統教室,須兼照料評議廳、樞要處、及評議院與般若林。由教規堂商同記室,擇參學苾刍委任之。
其余若如意寮主一人,尊宿堂、雲水堂、尼衆堂各管堂一人,司事若幹人,齋堂、天廚、各職員若幹人,知菩提場兼照管說法堂、講經堂、宣戒堂、演說堂若幹人,鍾樓、鼓樓各處僧職,悉由教規堂隨宜委任之。各在俗傭工,則悉由都僧主,僧主委用之。庶務處僧職管理之。
世界布教團叁百人,此派往各地宣布及建立佛教,不住于佛法僧園者。隨宜分若幹組,每組一布教長,及若幹布教員,悉由大師于廣文精舍之梵文、歐文科卒業苾刍中,委任之。
丙 釋建立所以
問曰:建立教團,何以不建立佛教會?且既劃爲佛教住持僧,佛教正信會,何以于佛教住持僧不稱佛教住持會耶?
答曰:吾嘗病往時之建立佛教會者,于政教分離之勢有未便。何則?既合五乘、七衆佛弟子而立佛教會,則在俗正信衆亦攝入矣。在俗正信之衆,固期于普遍攝受而無遺漏者。若皆入佛教會而與政離,不幾有教而無政乎?若別有與教離而從政者,則佛教非不能于人類普遍攝受而無遺漏乎?此已進退皆不可也。蓋政教分離之利益,不徒其團體之名義並峙不相鉗製,得以暢其進行;尤在專修其教法者,割絕世務,遠離塵網。苟非以政權妨害其教法,絕不以國政萦其懷;而間接直接秉國政權者,亦公認其依教法自在施設于所領國土。苟非以教法妨害及國政,亦不以政權涉其事。于是乃能德修道隆,敷澤國民,交獲其益。此唯佛教之僧弟子爲可,而佛教之在俗弟子、則絕對不能也。
昔遠法師答桓玄、沙門不拜王者書,謂佛教徒有二科:其一處俗弘教,事君之禮,尊親之敬,忠孝之行,理不容異,則爲國政計之佛教之俗弟子,不容與政離者,一也。教勢盛衰,亦多因緣國事,正仗宰官士夫,奠安國家,真實皈信,擁護教法,則爲佛教計之,佛教之俗弟子不應與政離者,二也。遠法師曰:“以尋沙門之道,理則不然。蓋是方外之賓,絕迹于世,達患累緣于有身,不存身以息患;知生生由于禀化,不順化以求宗。求宗不由于順化,故不重運通之資;息患不由于存身,故不貴厚生之益。此理之與世乖,道之與俗反者也”。是故凡在出家,皆隱居以求其志,變俗以達其道。變俗、則服竟不得與世典同禮,隱居、則宜高尚其迹。夫然、故能拯溺俗于沈流,拔幽根于重劫,澤流天下,大庇生民。此則佛教之僧弟子,不得不與政離者也。吾征立佛教會,則不得不兼攝佛教五乘七衆弟子;非然則攝教徒不盡。又征在俗佛子、絕不能與政離,在僧佛子、又絕不能不與政離。故不單立佛教會,而並立佛教正信會、佛教住持僧。非然、則將令佛教一部分在僧佛子亦不能與政離;致不病致則病教,不病教則病政也。
至佛教住持僧所以不名佛教住持會者:竊按僧義,即是社會──社會亦或稱爲團體──義故,亦即是從佛法舍離世俗之人,所立特殊社會之名義故。梵語僧伽,簡稱曰僧,華言翻譯爲和合衆。嘗聞世之界說社會名義者曰:社會者,有法之群也,會聚多人而有所部勒──亦曰組織──祈向者,曰社會。今此衆之一字,即是多人之義。今此和合二字,即含會聚、部勒、祈向之義。以有七種和合義故。何謂七種和合?一、戒和同遵,二、見和同解,叁、身和同住,四、利和同均,五、口和無诤,六、意和同悅,七、理和同證。第叁是會聚義,第一是部勒義,第二、第七,是祈向義。此所以僧伽即社會義也。尚有第四、五、六,純屬舍俗從佛之衆所共有之清淨善法,爲世之社會義所無,此所以又爲特殊社會之名也。
且僧史略嘗明之:一人不應稱僧──案梵土及震旦,古代皆無向人自稱僧者。或稱沙門,則是出家人通名也。或稱釋子,則猶雲釋迦弟子也。梵土則必兼稱沙門釋子,以單稱沙門則彼土離俗外道,亦同稱沙門而相混故。單稱釋子,則彼土在俗姓釋迦者,亦稱釋子而相混故。若在震旦,則單稱沙門或釋子,既無混濫,斯亦給矣。簡稱曰釋,則同自舉其姓,以從佛舍俗者,同以釋爲姓故。此外或自名其所修戒行,自稱沙彌乃至苾刍,亦或稱曰貧道、衲子,此皆相應之稱呼也。震旦唐代來,俗人乃于從佛法舍俗者,男稱爲僧,女稱爲尼,不知梵語之尼即是華言之女,言僧則即兼舉佛教之離俗之五衆弟子矣。沙彌尼、室叉摩那尼、苾刍尼,亦在僧數中,豈應以僧與尼並稱?苾刍不學,流妄之甚,乃多向人自稱曰僧。或遇俗人問以何姓,亦舉僧對。甚至清代有刻于名刺曰,臣僧某某,僧某某者。今須知稱僧,猶之稱教團,以僧中一人冒稱爲教團,指僧中一人概稱爲教團,稍有學識者,固不應如是之不辭也。然而名義冒濫,相沿已久,習俗難近,殆亦正不勝正,竊爲之長喟耳。凡四人以上名僧──此宣教院所以至少亦有五人,減是則非毗奈耶處,而是阿蘭若矣。受苾刍戒,五人同壇則不得戒,亦以成和合衆,不得別別發戒體故。今流俗一人亦稱僧者,殆從衆稱之耳。亦如萬二千五百人爲軍,于一軍人亦稱軍也。此宜名佛教住持僧,而不必名佛教住持會者,一也。且僧之名沿于故有,而佛教會之名由于新立。故有則舍俗入僧者,已屬僧伽中人,新立則必更經入會,方成佛教會員。將盡強迫已入僧者更入會耶?則凡入會應出自由志願,斷無可以強迫入會之理,此佛教總會之所以失敗也。若不盡強迫入會者,則又不能成爲統一教團,且經種種儀法,舍俗入僧,取得僧籍,即是已入佛教團中,更須入佛教會則同頭上安頭。今以佛教住持僧名,依佛戒律而部勒之,若由舍俗入僧或複出僧反俗,悉憑各人自由志願,則不同于強迫入會。若既入僧,則必應遵僧中共守之法,則同會員有遵守會規之義務。不遵僧中共守之法,則共棄之,亦同各黨社會得宣布除會員名籍,無不名正義順。此宜名佛教住持僧,而不可名佛教住持會者,二也。然往昔之僧伽,但有家門的形式製度,而區域的──印度安居結界布薩,有屬區域的形式製度者,而在震旦則從來絕無也──,國土的、世界的、則由一二哲人之精誠感結之,而乏于形式上製度。今以近世會社形式上部勒製度變通之,于區域──若持教院、行教院等──國土而暨乎世界──若佛法僧園是也──,無不綱維之以形式上之製度。且殺其家門的部勒,而移其重心爲國土的、世界的──若八宗寺則有本寺,而各宗寺、各梵刹、各支提亦悉直接間接而綱維于佛法僧園,而息息相通者是也──,形式既變,精神亦隨而附麗之。大雄不興,應真不降,則欲以凡夫而宏揚佛法,舍擴其形式上製度以補精神上團結力,必無由矣。此有心昌明佛教于世界之士,不可不共舍其舊習,忍一時之小苦,發六和之勝心者也!
第叁節 教籍
統論佛教教籍,應大別爲佛教正信會、佛教住持僧二籍。今專就佛教住持僧分類述之。
一 總籍
總籍:謂總計出入僧中者,而劃僧與非僧界線者也。此又分叁:一、入僧籍,二、出僧籍,叁、往僧籍。初受沙彌戒品,發給僧證,應即按照注入于入僧籍。凡已入僧籍者,或自求退出,或爲衆擯出,應即按照注入于出僧籍。凡已入僧籍,不出僧籍而至死亡者,應即按照注入于往僧籍。入僧者謂之僧,出僧者謂之非僧,非僧則與始未入僧者同。往僧則從現在僧數中,而度入過去僧數中者。以此叁籍而經界之,則僧與非僧無所濫,而當時僧中之人數,可了然矣。此之叁籍,皆由行教院登記之。每年一次報持教院,由持教院彙各縣籍,集成省冊報呈佛法僧園,造成總表,編入年鑒,宣布鹹知。
二 別籍
甲 戒籍
戒籍又分受戒籍,補戒籍。從受戒籍則分爲沙彌籍、沙彌尼籍、室叉摩那尼籍、苾刍籍、苾刍尼籍五種。由南山宗寺授戒堂掌之,按此五類受戒畢業,分別登記入籍。每年一次報持教院,由持教院彙成省冊,繳呈佛法僧園,宣布同上。其補戒籍由行教院掌之,按照補戒人之事,由登記每年轉輾繳呈佛法僧園,宣布同上。此戒籍者,是僧中尊卑之禮製,唯其尊卑不同,故百歲苾刍尼必禮一歲苾刍足也。
乙 學籍
學籍又分內學籍、外學籍。于內學籍則從八宗分爲八籍,即由八宗各寺分別掌之。正學畢業,分別按照登記入籍。每年報由持教院,轉輾呈佛法僧園,宣布同上。于外學籍則分文學、藝學、醫學叁籍。其醫學籍,凡在施醫院修業畢業者入之。由施醫院報由持教院,轉輾呈佛法僧園。廣文精舍修業畢業者,入文學籍。衆藝精舍修業畢業者,入藝學籍。編入年鑒,宣布同上。此學籍者,是之僧中宗法之系統,亦令共知僧中別別人才,有所稽考而用不違才也。
丙 座籍
座籍分苾刍籍、苾刍尼籍。佛言苾刍,從無夏至十夏爲下座,從十一夏至二十夏爲中座,二十一夏起爲上座。今即依之,于苾刍籍分爲下中上座叁籍。所謂夏者,即是戒夏。此所雲戒,指受具足戒。言沙彌戒、室叉摩那戒,不以計夏,以受戒未成故。初受具足戒,即謂之初夏,如是若經百年,即爲得百戒夏。按計僧壽凡有叁種:一者、生年,則同世俗,從父母初生歲計起。二者、僧臘,從初得僧證歲計起。叁者、即是戒夏。此叁種中戒夏爲重,所以必二十夏苾刍,方可稱之爲具壽也。今雖分叁座籍,然下座籍不必登記,同于苾刍籍故。至十一夏入中座籍,過二十夏入上座籍。于苾刍尼籍雖分二座籍,然下座籍不必登記,同苾刍尼籍故,至十一夏入上座籍。叁籍悉由行教院執掌之,每年轉呈佛法僧園,宣布同上。此座籍者,是僧中長幼之序次。毗婆娑雲:苾刍受大戒,名生在佛家,是故應禮先受戒者。十誦律雲:先受大戒乃至先須臾時,是人應先坐、先受食。梵網經雲:凡佛…
《整理僧伽製度論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