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整理僧伽制度论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─────┐

  │ 所  名 │所 众 类 数  │每所人数  │全国总数  │

  ├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
  │  │沙弥尼一人不到  │  │   │

  │  │式叉摩那尼二一人零│  │   │

  │尼  寺│具戒尼五0人  │八三人零  │九万五六一六人  │

  │  │具寿尼一0人  │  │   │

  │  │补戒尼两寺一人不到│  │   │

  ├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
  │莲  社│纯一修道类  │一0人  │一、一五二0人  │

  ├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
  │法  苑│同上  │二二0人零 │二五、三四四0人  │

  ├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
  │  附宣│  │  │   │

  │行教院  │纯一行教类  │三八人  │四、一四七二人  │

  │  教院│  │  │   │

  ├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
  │  │受戒类五五六人零 │  │   │

  │  │正学类一五二人不到│  │   │

  │  │参学类一四九人  │  │   │

  │南山宗寺 │修道类六0人  │一0六0人零│七、六三二0人零  │

  │  │具寿类一00人  │  │   │

  │  │预戒类一八人  │  │   │

  │  │补戒类二四人零  │  │   │

  ├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
  │  │正学类一五二人不到│  │   │

  │  │参学类一四九人  │  │   │

  │余七宗寺 │修道类六0人  │四八0人  │二四、一九二0人零  │

  │  │具寿类一00人  │  │   │

  │  │预戒类十六人  │  │   │

  │  │补戒类三人  │  │   │

  ├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
  │仁婴院  │纯一具戒尼  │五人  │三六0人  │

  ├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
  │医病院  │参学类五人  │一0人  │七二0人  │

  │  │行教类五人  │  │   │

  ├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
  │慈儿院  │纯一行教类  │二0人  │三六0人  │

  ├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
  │持教院  │同上  │一八人  │三二四人  │

  ├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
  │  │参学类约一二00人│  │   │

  │  │修道类约四00人 │  │   │

  │佛法僧园 │行教类约四二0人 │二二00人零│上总共七二、三二五二人│

  │  │具寿类约九0人  │  │   │

  │  │具戒尼约九0人  │  │   │

  ├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
  │无方所  │阿兰若类   │约七万六千人零  │

  ├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
  │合计     │八十万人  │

  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
  (三)问答阿兰若类

  问曰:其具学僧,但有毗

  木奈耶类,已足极成教团;何事须阿兰若类耶?答曰:一者、佛制十夏之内,苾刍须常依止阿阇黎住,依止阿阇黎行。十夏之后,无复斯限。今亦为显具学苾刍,游行自在,摄化无方,修己利人,遇缘即宗,隐居应世,所入皆宜。戒与道共,迹难形拘,随心所欲,自不喻矩。奘师独迈天竺,民到今称,非藉众力。可师混迹布廛,我自调心,何干汝事!少林壁观,卒能膏沐万方。太白岩悬,亦成名胜千古。桃李之下,蹊径成焉,蓬艾之间,舜禹出焉。故多冥冥,弥见昭昭,岂碍汶汶,毋甚察察!事固有立意求之而不得,缘每从无心遇之而现前。或者放形浪迹,洒然衲子风流,一旦据座当阳,俨尔人天师范;不入保社,大有作家,征之往史,盖多前例。宁可悉置之二百五十条内,尽收之千二百五十众中,如马衔轭,如车在轨哉?亦令如珠走盘,横斜圆直,皆不出乎盘中,乃见佛门之广大耳。二者、圆觉经称,远离声闻,安居兰若。修禅法宜:诃弃欲盖,屏绝尘阓。佛住世时,其常随众亦只千二百五。余者部居虽多,吊影孤栖,尤繁有徒。圣赞杜多,史传独行,树下冢间、晏坐不卧,水边崖畔、涵养潜修。繄古高风,而今犹烈!若终南、天台、九华、五台、峨眉、鸡足等山中,茅庵蔽身,破衲蒙头,一坐旬日,一食经月,盖亦不乏人也。但像法中,既难一唱善来、即同百岁苾刍;亦无遍知宿根、悉令随机解脱。必须学具解圆,明于道迹,庶免盲修闇证,堕之深坑而已。三者、昔法显师结伴同游梵土,一人路亡,二人中止,一人乐在彼住、留不复还。今有游缅甸、印度者,亦往往留彼焉。又若佛图澄、康僧会,皆由自至震旦,创兴佛教。方今交通便利,尤非昔比。将来随自发心、乐游化者必多。既曾学通经律,必能随喜宣扬。近、即是教团传布世界之影响,远、则为佛法普及全球之权舆。此在各人量能度力而发心耳,岂须拘于一定之规则哉?四者、证道之圣、或化天龙之众,高德之士、或多皈依之徒;受彼供养,不入伽蓝。五者、今震旦土,静室──即小庵是──为多,丛林乃少。僧制虽更,此岂便无?旧有之产,固当藉入宗寺,若有年高德备苾刍,或二三人、或三四人共一静室,能得该静室所在地人民信仰供养,必能清净自活,行道化俗,此亦不须有规约者。且即可为莲社、及宣教院广设地也。六者、三依一钵随身,游方乞食,到处为家;既符化仪,岂无行者?此亦可不入伽蓝也。七者、或有父母年老,无人奉养,生事死葬,责无旁贷;则虽以苾刍身经理家务,而终父母天年,可也。有此七事,故应有非依毗奈耶处住之阿兰若类。

  问曰:阿兰若类,与反出僧伽类何别?答曰:其反出僧伽类,或见不同解、谤三藏教,或戒不同遵、犯四弃罪,故口不能无诤,而意不能无违,身不复得同住,利不复得同均。六和胥已灭去,五众皆所摈除。或以别缘自求反俗,既得教长承认,亦复世间共知。僧相已改,俗形已具,盖全出僧籍之外矣。此则不然,曾具八宗学、僧德已成故;未犯四弃戒、僧相不毁故;若来毗奈耶处,仍得身和同住、利和同均故。若居苾刍众中,依然口和无诤、意和无违故。然犯四根本戒,则必由行教长宣布弃出僧籍,毁其衣钵,令反俗仪。或听彼自认入宗寺,修苦行忏悔补戒耳。

  问曰:此既不住毗奈耶中,何由共知其犯四根本戒否耶?答曰:一者、彼时佛教昌明,民智亦高,必多如实信仰佛教。而淫、杀、盗、妄戒,则皆藉缘而犯;若果犯者,难逃众讥。所不可知,但深山绝壑中者耳。此无犯缘,必不犯重。二者、阿兰若类,乃其学者已经两年求戒,十年受学,品高道隆,必知有贵。纵有别缘欲反俗者,亦可明白要求行教长承认所据理由,宣布出除僧籍。事非艰难,行亦冠冕。苟非至愚,决不覆藏,待众检举,自取羞辱。

  丙 僧伽组织法

  第一项 徒众

  第一目 僧外摄化徒众1

  仁婴类(一)说明仁婴类:每院常时平均约收有从一岁至六岁之男女婴孩共四十人,照幼稚园章程、抚养而教育之。满六岁,应已能写识一二千字。年及七岁,犹无人领养者,则入于慈儿院中。由慈儿院中出来十一岁至十八岁之女童,每院约常收有二十五人。晓暮在佛室中行三皈礼,星期日则弦歌祈祷,与在慈儿院同。在院教以各种女工,并教读讲经书,及兼抚育婴孩。及十五岁、则听令认院长或抚教师为皈依师,为受优蒲夷戒或一至五,入佛教正信会。其已及十五岁或已满十八岁、犹无人领娶者,若彼自有志愿求入僧伽,资格符合,则或为代觅或听自择一得度和尚,领往尼寺。若不愿舍俗者,则为择嫁。凡领养婴孩或领养女童──领娶女童,更须得女童自承许──,概不征收财物。若自愿捐施院中经费者,听任多寡,由院长出收据给之。须填具领书存院。

  (二)书证格式一、领书式

  ┌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
  │ │  养  国籍  年岁   男  │

  │领│ 领 人       │

  │ │  娶  职业  住址   女  │

  │ │兹因本心自愿谨依   养    │

  │ │佛教仁婴院领孩童规约由介绍及保证人领 得   │

  │ │    娶    │

  │ │   男  儿    │

  │ │   孩  女    │

  │ │  佛教仁婴院  女 名为 若背所定规约听凭责罚  │

  │ │   女童  媳    │

  │ │    妻    │

  │ │释迦文佛应世  年  月   日     │

  │ │  国  年  月   日     │

  │书│     养   │

  │ │  介绍及保证人佛教正信会员  押领 人  押  │

  │ │     娶   │

  └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
  右领书系用两连式,一存院中,一按年呈缴持教院。领者既具领书,院长亦即给与领证。

  二、领证式

  ┌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
  │  │□□佛教仁婴院为发给领孩童人证事兹据    │

  │ 字│介绍人  介绍到  保证委系能遵守本院所定至本院领孩童 │

  │领 │   养  男   养  │

  │ 第│规约者并具领书前来领  女孩  名合给领证证已领 须至证者  │

  │  │   娶  女童   娶  │

  │  │    儿    │

  │  │    养…

《整理僧伽制度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志行自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