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面前。照这样看起来,灾难的所由来,乃出于心理,在普通的心理学上,虽还没有讨论到证实到,而在佛学上,关于心理造作的因果报应,早已分析得极其详细了。
二、显著的心理作用
一、善的心理作用;善的心理、就是道德,道德就是善的标准,而善的标准,要建立在宇宙人生如何生存、与如何安立的因缘理性之上。世间万物,皆由众多因缘所成;一个国家社会,也在许多的关系因缘之中而和合成立。由此、道德的标准,要以利益社会大众为前提。我们信仰世间事物的成功,是由于很多的关系──所谓因缘。这样、我们要以大公无私的心去利益大众,这便是大慈大悲的菩萨心肠。人能以利益大众为前提,则将来国家社会的自由、平等、繁荣、发展,皆可于此──善的心理──建立了良好的根基。从此入手,不难达到自他俱利的幸福境界。
二、非善的心理作用:非善的、即是与善相反之恶的心理,乃是唯以个人利益为前提,不惜以害他为手段的。例如在人类中为自利而予他人之痛苦,或见他人有痛苦而不救济,或他人无论造作何种事业漠不关心;只为自身之快乐,而对他人怀恶意以去损害,这如同帝国主义的国家,为自利而害他,但害他行为之结果,必致自他俱害。在近代人类史上,以自利为目的、害他为手段,而乘机夺取,互相残杀的事,时有所闻。要想消灭现前的残杀无道的行为,而达到平等博爱的坦途,唯一的办法,要从改革人心做起。要明白世间事物,彼此都有互相关系,在生存的关键上,不离因果法则。如果明白这种方式,分析清楚善的心理与非善的心理,纠正自他俱害的观念,发挥发扬自他均利的真理,降服非善的心理,使善的心理增起来。那末、“小人道消,君子道长”,如是而信,如是而行,于是潜通的精神界中不良的习惯减少,善良的习惯势力增加,则国家社会、世界人类,均可得到真正安乐的途径。
六 革心的可能
一、扩充善的心理作用 怎样扩充善的心理作用?在佛学上、有一层一层的很深切的道理与方法,可以决定扩充善的心理作用的方针。如果以佛学为出发点,不但可以扩充善的心理作用,亦可以消灭非善的心理作用。消灭非善的心理作用,即是扩充善的心理作用的表征。然所谓扩充善的心理作用的工具究竟是什么?我简明的回答一句,即是“六度”的实行。这六度法门,乃为消灭六蔽──悭贪、毁犯、嗔恚、懈怠、散乱、愚痴──非善的心理作用。这非善的心,是自私自利的心,人有了自私自利的心,不顾大义,蒙蔽公理。惟其如此,故现在就以此六蔽为非善的心理根本,以六度为善的心理实质,在革心的可能方案上,有了最切要的把握,来启发扩充善的心理作用,养成消灭非善心理作用的能力。
甲、布施度悭贪:悭吝与贪求,是自私自利的世人通病。世人对于财物,都希望为他个人所有。因为非分的贪求,于是去作损人利己的事,甚至伤害他人的生命。而自己所有的财物,却不肯给人,这是非善心理的魁首。所以、现在要用布施去除掉悭贪,扩充布施的善的心理作用,将自己所有的财产、劳力、身命,以利益于人。站在善的心理立场,应该不惜牺牲自己去供给社会群众。
乙、持戒度毁犯:凡是世间的事,都要注重道德上的修养;所谓修一切善,止一切恶。儒家所谓“礼义廉耻”,即佛家五乘共法之人乘善法;我们要努力去奉守,不可违犯,养成“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”等如法行为。在行为上,在心理上,要有这种严格的训练,才有做人的资格。丙、忍辱度嗔恚:古人所谓“酒色财气”,这个气字,真害煞人!往往有人遇著不满意的事情,小题大做,生气动气。世间本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事,只要忍耐得住,“忍得一时之气,免得百日之忧”。所以、千万别要生恨动气,以致危险到无法挽救。悭贪是欲,而嗔恚是忿;所以、有“惩忿窒欲”的古训。丁、精进度懈怠:一般人,对于有利益社会大众的事业不作,而个人一味底放逸、懈怠,结果、个人的损失无庸说,连整个的国家社会、也堕落了。设使不懈怠放逸,依著佛法的“精进”,勇猛去为国家社会服务,则人群的利益,必定收到很大的效果。戊、禅定度散乱:禅定能止息人心的散乱。人心散乱,对于任何事情也看不清楚,精神的力量不能集中统一,则一切事缺乏创造力而无从实现。因之、中国古代的圣贤,有重要的明训,所谓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”。己、智慧度愚痴:没有智慧的愚痴人,于宇宙的真理,人我的关系,都不明白;如是不识因果时势,专干自他无益的工作,遇到了形势险恶的时候,不知如何是好。如果我们以佛法真理为主旨,明白因缘所生法,体验人生真意义,乃可完成善的心理。
二、消灭非善的心理作用 修行六度的法门,不但能扩充成就善的心理作用,同时、可以除去六蔽以消灭非善的心理作用。在中国古圣贤的修养上,就有很多不能否认的事实。甲、伊尹为圣之仁者:假使天下有一人或饥或溺而不得其所,他定要予以救济,这就是行布施而已破悭贪的好例。乙、伯夷、叔齐为圣之清者:能进则进,不进则退,洁身自爱,虽处于他人有破坏礼法之时,他独高超而不染,这便是持戒而不毁犯。丙、柳下惠为圣之和者:对于他人,他总以和平忍耐去克服暴慢之气,堪称忍辱度嗔恚的模范人。丁、大禹的“三过其门而不入”,一心为大众谋利益;墨翟的昼夜不休,自苦为极,均是实行精进而无懈怠的。戊、颜回的心斋;一点妄想也没有,连自身也坐忘了,可谓修成禅定无复散乱的榜样。己、儒道所宗的周、孔、老、庄,均具有甚深的智慧;研究他们的学术思想,在学术上的创造与成就,不是普通人所能及的。
如上所述,修行六度,对治六蔽,扩充善的心理作用,消灭非善的心理作用。这样、确有革心的可能。
七 由革心而成革命即内圣而外治
根据六度来革除心里的六蔽,在革心方面讲,诚有确实的把握。有了革心的办法──六度法门,由此革心的成功而革命,必定完成良好的结果。但在革心的进程和效果上,有浅有深,有君子贤圣的区别,要看革命家心力如何而定。在深的方面讲,大贤能成功革心,即成圣人,能作革命的领导者,率大众以为国为民。如是、则“君子道长,小人道消”。能够有了圣贤的道德,来领导人民主持国家政治,则国人的善的心理增长,而人民对于领导者有一种共同信仰心,于是人无争斗,天下太平,社会安乐,这是自然的实现程序。
所以、国家政治是否良善,先决的问题,在政治领袖人物是否是有圣贤的道德。如果是内具圣人之德,当然外现太平之治,自可完成救国救民救世界的工作。故在本题所讨论的原则之下,不管是什么革命意味,其主题不仅是人的问题,或是法的问题。换言之,在人治与法治以外,尚需要最重要的一种:就是治心。如是、方可发展人类的特长,得成人类进德的日新。
(灯霞记)(见海刊十八卷八期)
《革命当从革心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