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革命當從革心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面前。照這樣看起來,災難的所由來,乃出于心理,在普通的心理學上,雖還沒有討論到證實到,而在佛學上,關于心理造作的因果報應,早已分析得極其詳細了。

  二、顯著的心理作用

  一、善的心理作用;善的心理、就是道德,道德就是善的標准,而善的標准,要建立在宇宙人生如何生存、與如何安立的因緣理性之上。世間萬物,皆由衆多因緣所成;一個國家社會,也在許多的關系因緣之中而和合成立。由此、道德的標准,要以利益社會大衆爲前提。我們信仰世間事物的成功,是由于很多的關系──所謂因緣。這樣、我們要以大公無私的心去利益大衆,這便是大慈大悲的菩薩心腸。人能以利益大衆爲前提,則將來國家社會的自由、平等、繁榮、發展,皆可于此──善的心理──建立了良好的根基。從此入手,不難達到自他俱利的幸福境界。

  二、非善的心理作用:非善的、即是與善相反之惡的心理,乃是唯以個人利益爲前提,不惜以害他爲手段的。例如在人類中爲自利而予他人之痛苦,或見他人有痛苦而不救濟,或他人無論造作何種事業漠不關心;只爲自身之快樂,而對他人懷惡意以去損害,這如同帝國主義的國家,爲自利而害他,但害他行爲之結果,必致自他俱害。在近代人類史上,以自利爲目的、害他爲手段,而乘機奪取,互相殘殺的事,時有所聞。要想消滅現前的殘殺無道的行爲,而達到平等博愛的坦途,唯一的辦法,要從改革人心做起。要明白世間事物,彼此都有互相關系,在生存的關鍵上,不離因果法則。如果明白這種方式,分析清楚善的心理與非善的心理,糾正自他俱害的觀念,發揮發揚自他均利的真理,降服非善的心理,使善的心理增起來。那末、“小人道消,君子道長”,如是而信,如是而行,于是潛通的精神界中不良的習慣減少,善良的習慣勢力增加,則國家社會、世界人類,均可得到真正安樂的途徑。

  六 革心的可能

  一、擴充善的心理作用  怎樣擴充善的心理作用?在佛學上、有一層一層的很深切的道理與方法,可以決定擴充善的心理作用的方針。如果以佛學爲出發點,不但可以擴充善的心理作用,亦可以消滅非善的心理作用。消滅非善的心理作用,即是擴充善的心理作用的表征。然所謂擴充善的心理作用的工具究竟是什麼?我簡明的回答一句,即是“六度”的實行。這六度法門,乃爲消滅六蔽──悭貪、毀犯、嗔恚、懈怠、散亂、愚癡──非善的心理作用。這非善的心,是自私自利的心,人有了自私自利的心,不顧大義,蒙蔽公理。惟其如此,故現在就以此六蔽爲非善的心理根本,以六度爲善的心理實質,在革心的可能方案上,有了最切要的把握,來啓發擴充善的心理作用,養成消滅非善心理作用的能力。

  甲、布施度悭貪:悭吝與貪求,是自私自利的世人通病。世人對于財物,都希望爲他個人所有。因爲非分的貪求,于是去作損人利己的事,甚至傷害他人的生命。而自己所有的財物,卻不肯給人,這是非善心理的魁首。所以、現在要用布施去除掉悭貪,擴充布施的善的心理作用,將自己所有的財産、勞力、身命,以利益于人。站在善的心理立場,應該不惜犧牲自己去供給社會群衆。

  乙、持戒度毀犯:凡是世間的事,都要注重道德上的修養;所謂修一切善,止一切惡。儒家所謂“禮義廉恥”,即佛家五乘共法之人乘善法;我們要努力去奉守,不可違犯,養成“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”等如法行爲。在行爲上,在心理上,要有這種嚴格的訓練,才有做人的資格。丙、忍辱度嗔恚:古人所謂“酒色財氣”,這個氣字,真害煞人!往往有人遇著不滿意的事情,小題大做,生氣動氣。世間本沒有什麼了不得的事,只要忍耐得住,“忍得一時之氣,免得百日之憂”。所以、千萬別要生恨動氣,以致危險到無法挽救。悭貪是欲,而嗔恚是忿;所以、有“懲忿窒欲”的古訓。丁、精進度懈怠:一般人,對于有利益社會大衆的事業不作,而個人一味底放逸、懈怠,結果、個人的損失無庸說,連整個的國家社會、也墮落了。設使不懈怠放逸,依著佛法的“精進”,勇猛去爲國家社會服務,則人群的利益,必定收到很大的效果。戊、禅定度散亂:禅定能止息人心的散亂。人心散亂,對于任何事情也看不清楚,精神的力量不能集中統一,則一切事缺乏創造力而無從實現。因之、中國古代的聖賢,有重要的明訓,所謂“知止而後有定,定而後能靜,靜而後能安,安而後能慮,慮而後能得”。己、智慧度愚癡:沒有智慧的愚癡人,于宇宙的真理,人我的關系,都不明白;如是不識因果時勢,專幹自他無益的工作,遇到了形勢險惡的時候,不知如何是好。如果我們以佛法真理爲主旨,明白因緣所生法,體驗人生真意義,乃可完成善的心理。

  二、消滅非善的心理作用  修行六度的法門,不但能擴充成就善的心理作用,同時、可以除去六蔽以消滅非善的心理作用。在中國古聖賢的修養上,就有很多不能否認的事實。甲、伊尹爲聖之仁者:假使天下有一人或饑或溺而不得其所,他定要予以救濟,這就是行布施而已破悭貪的好例。乙、伯夷、叔齊爲聖之清者:能進則進,不進則退,潔身自愛,雖處于他人有破壞禮法之時,他獨高超而不染,這便是持戒而不毀犯。丙、柳下惠爲聖之和者:對于他人,他總以和平忍耐去克服暴慢之氣,堪稱忍辱度嗔恚的模範人。丁、大禹的“叁過其門而不入”,一心爲大衆謀利益;墨翟的晝夜不休,自苦爲極,均是實行精進而無懈怠的。戊、顔回的心齋;一點妄想也沒有,連自身也坐忘了,可謂修成禅定無複散亂的榜樣。己、儒道所宗的周、孔、老、莊,均具有甚深的智慧;研究他們的學術思想,在學術上的創造與成就,不是普通人所能及的。

  如上所述,修行六度,對治六蔽,擴充善的心理作用,消滅非善的心理作用。這樣、確有革心的可能。

  七 由革心而成革命即內聖而外治

  根據六度來革除心裏的六蔽,在革心方面講,誠有確實的把握。有了革心的辦法──六度法門,由此革心的成功而革命,必定完成良好的結果。但在革心的進程和效果上,有淺有深,有君子賢聖的區別,要看革命家心力如何而定。在深的方面講,大賢能成功革心,即成聖人,能作革命的領導者,率大衆以爲國爲民。如是、則“君子道長,小人道消”。能夠有了聖賢的道德,來領導人民主持國家政治,則國人的善的心理增長,而人民對于領導者有一種共同信仰心,于是人無爭鬥,天下太平,社會安樂,這是自然的實現程序。

  所以、國家政治是否良善,先決的問題,在政治領袖人物是否是有聖賢的道德。如果是內具聖人之德,當然外現太平之治,自可完成救國救民救世界的工作。故在本題所討論的原則之下,不管是什麼革命意味,其主題不僅是人的問題,或是法的問題。換言之,在人治與法治以外,尚需要最重要的一種:就是治心。如是、方可發展人類的特長,得成人類進德的日新。

  (燈霞記)(見海刊十八卷八期)

  

《革命當從革心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心理革命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