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教育新见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发明耳。历史、乃记载过去人群之遗言遗行遗迹遗泽者,然过去者已灭无,故所诠者唯依能诠存,离能诠更无所诠者可寻得,非若地理等所举者可从而寻得之也。华文之古籍,若春秋、诗、书,皆应全归乎历史;易除孔子易传,礼则周官、仪礼、曲礼、王制等,亦唯应归于历史,当历史上一种往言往事观之耳。历史有两方面:一者、过去全世界之事迹,二者、现在各个人之感念。是故不徒以闻量为极,而记载亦兼乎评论也。然固以藏往而不得据以推来;藏往者、所以兴情感而礼情识也。文学譬之医学,字书则物理学也,词章则制药学也,疏证则药品之陈列也,历史则医方之编集也。诗歌虽亦一种文体,然在文学,譬器用品中之瓶,多取瓶用。在美学则不徒重文辨,而尤重音节,如珍玩品中之瓶,取供陈之美观,不必取其用。希腊美术,古时以镂塑术为大宗;即中华之摹刻、金石学等,亦应属之雕镂术。技击、即柔术、剑术等,故以杂艺概其凡而等取之。美学中余者可知。宗者、总持──有学者以哲学为科学之总和,义亦符合──,一切学术皆本之为建立而展转缘起──若诸科学之假定原理,皆取之哲学,在哲学上或降其原理为非原理,而更有为之原理者──,故宗今亦训尊。一切学术皆向之为会归而差别融化──若一切科学,其结局皆达到于哲学,由哲学观科学,则科学失其统一而不存在,若江河朝宗于海洋,入海洋则更非江河也──,故宗今亦训通。学者、文教,兼能诠名言所诠义理,故名相义相之宇宙现象皆为文教──文为物象之本,则一切物象及附著物象之生化理量,皆自然之文教。若云焕乎其有文章,则人事之著乎礼法者,亦文教也──。而宗学亦即宗教,宗教则是一切学术之通相。若耶、回等师徒所建立传行者,其人神巫,其事神业,其教神话,谓之神道、鬼道。其神话略不容人研究,别稍一研究则已完全冰消瓦解;都无存立之余地,故决不得谓之宗教,而但应谓之神话──案:华文译耶稣等为宗教,其在欧文,本是神道之义,译为宗教,义实不符──,今于宗学都无取焉。于人事有可取者,则在慈善团等资生事业。然今之世,其神业、神话但可供历史记载而已,故宗学与宗教一,而必与神话离。凡哲学有涉神话者,亦应提清而分别观焉──宗学为吾私立名词,故界说之如是──。然宗学之流派,皆不可以一义状,故但举其宗师别之。今所称哲学,亦可谓之西洋宗学;希腊哲学,亦可谓之西洋古宗学;欧罗巴哲学,亦可谓之西洋今宗学;其流派不遑繁举。而所谓大陆派、英伦派,则近世融合无间,不复成派别矣。夫欧学固皆承之希学者,然培庚、笛嘉尔来,固已特现异彩。进至康德、叔本华诸哲,更食化于梵学,驾出希学之上者远矣!故得分希学、欧学为两大宗,而欧学又以德意志派为大宗。子学、亦可谓之中华宗学──亦可合子学、佛学为东洋宗学──,孔学则全取论语为本,易传──文言等──、礼传──大学、中庸、礼运等──择取之,孝经在宗学无甚足取,孟子全取之,荀子择取之──荀学久湮,而其义有过孔孟者,最宜发明之。余别有荀子论──,汉之扬子与宋明之程、朱、陆、王等派附之,其余汉、唐、宋、明、清诸儒则文学、事学而非宗学也。老学则以老子为本,管──管子虽早于老子,然其义未纯,故当以老子为宗主──,列、庄、韩诸子则择取之;庄为最富,其次则列、则韩、则管,而魏晋诸贤宗老者附之──不取神仙天师道士等言──,即周濂溪、陈白沙之类亦当附此──案:宋明理学诸儒,固皆得之禅学,然濂溪、白沙超放人世,所修者最近天乘禅学。明憨山师尝判老、庄为天乘禅学,故濂溪等虽号儒者,而当属之老学,特非天师道士之流耳。程、朱、陆、王等则不然,固同孔学之为人乘。盖禅学无经界,适人则人,适天则天。孔、孟等亦有禅学,老、庄等亦有禅学,印度之瑜伽派,其天乘禅学,尤高于老庄。禅学固不徒佛,佛学亦不徒禅,而佛学于诸禅学兼容之而更驾出之耳。又以宋明儒喻之佛教,则程、朱若佛教之小乘,而陆、王则佛教之大乘。程、朱、王之同为孔学,亦犹大小乘各派之同为佛学──。此外、晚周诸子,墨子之根本义为天志、明鬼,纯是神话、神业,余篇则理学──经上经下大取小取乃是名学──。事学──尚同、兼爱、非攻等法理学,亦杂神话。其制造器械等工学,在今当亦无可取矣──而已。名家为理学,法家属事学,阴阳家则但神话、神业,杂家集录人说而无所归宿,可取者、仍在孔、老之说。纵横家、农家、小说家,在宗学更无可取,故但孔、老二派。佛学亦可谓之天竺宗学,亦得谓之东洋宗学,举佛学总表天竺宗学,故以内外别之。外之六派,虽非佛学,而佛学中固多引之而为破斥。且中华佛藏中,向译有天竺佛学外最高之胜论、数论二派宗本义,而在日本学佛者,新近更有译;且其精义,佛学固皆挟有之──然六派中吠檀陀派,其先亦本是一神教或二神教,唯近世则大放异辨,完全脱离旧义,同乎近世欧哲之说明神义或高过之。余有四派皆无神。此六派中,亦杂神话或事学等,神话无研究地,故当与学术分别之──,故得举佛学概之。胜论、数论,其义皆高过希腊诸哲远甚;欧学、昔之大陆派、英伦派,亦未足望其项背;康德以来,则庶乎近之。内学为纯正佛学,有大小乘之二别,别中之别,则小乘在天竺派别甚多,在中华则晚唐来久已衰息;大乘在天竺但般若、瑜伽二派,在中华、韩、日派别颇多,今不须述之。然本义不越般若、瑜伽,而有综变之功耳。大小乘经律藏,皆漫无研究头绪。可研究者,在乎论藏中宗论,则其文严义审,条理精晰,有非科学书之组织可及者:而密藏则亦神秘之道焉耳!故今宗学中,但取其宗论藏。

  此所分理事等母科,非适宜立专门校者。专门于农学、工学等,固当别设;微而析之,则于历史学欲专攻周易、诗、书、三礼、春秋三传,则中华史更为类别,立三代史专门校可也。然此种别业,应是学者随性之所乐,自择自修,校中为大概之研究耳。即子科亦分科,校中唯应专习其一者。若杂艺等,而与他科兼习之而已。除专门之宗学校,在学校中,皆不应有奉一宗师之仪式──自蒙学以至太学、奉孔子等亦所不取──。虽分科校中修宗学者,在校中亦但攻究其学理,践行则当在校外,凭个人之自修。西洋宗学,大概有理论,而事行尽乎事学,无立专门校之必要;藉立专门校,亦无异分科校中,但攻究其学理。而有须立专门校者,则孔学校、老学校、佛学校是。何者?其研究理论,兼须与修习事行相吻合故也。大学上皆得有之。中学以下则不须也。此类学校,必是由社会──若孔学会、佛教会等──或个人设立之,其学者必是由自由信仰而集合之,则校中亦必须有尊事宗师及教师之特别仪礼,严肃庄敬,四威仪皆与礼乐相应,乃实践修养一重要条件故也。且由止而定、而安、而静、而虑、而得,尤为密切工夫。夫静虑、则梵文禅那之华文也。观孔、孟、庄、列诸子得相应者,皆由乎是;相应、则梵文瑜伽之华文也。程子主静,孟子先立乎其大,皆是;然陆、王尤近之。夫大智诚乎中,则至仁自浩然大均而充生不已,精进勇猛以为社会、国家、世界、乃至普为一切众生,皆无异乎为个人,是之谓大我,是之谓成人──本此义以寻之中华沙门,明紫柏师当为第一──。肥遁山泽,固将隘居以自求其志,一向贪爱幽闲而弃乎群生,则适得其反耳。虽广义之成人在乎自致,既专门修习宗学,则固当立其确乎不可拔之基于有程期学校,而后乃可自入宇宙之无程期学校。且此类专门校,既由学者自由信仰而进入,则亦即是自致乎广义成人者。盖人者、资守不齐,早成者、中学程后,因已有完全之自择自信力矣。

  宗学专门校,仅被最高一流人。由最高者出其绪余以膏沐群伦,不在国家,不在学校,其任责乎个人,而其枢在乎社会。各派学会、教会,固皆得泛有。为中华计,为人群计,则孔学会、老学会、佛学会为尤要。由中华之组合,进为东洋之组合,进为世界之组合。人道之丰,必有难预测者!其组合之内容,当有两大别:一、为宣导──宣讲、慈善等事属此──,二、为研究──研究会及宗学专门校等属此──,则谓之社会教育。

  或虑分国家道德之中心,失国民之统一则何如?应之曰:在学校通程教育中,虽分科太学之宗学科,除攻究学理,吾固未尝引一种教宗哲学,确定为主张;若夫各个人由特殊主张所集合之社会及组织之学校,则国家固不得取人民集会、结社、言论、思想、信仰、营业之自由剿绝之。即从国法上严密言之,亦示之以分限而已。且国民普通道德,筑于中小蒙学,而此在大学以上,则何碍之有!至恒民于学校外,所自认公认为有益无损之特殊志行,国亦乌得强贼其性、劫夺其爱哉?盖法之所禁,亦极乎奸害而已。国之与法,亦人之所作所用,若不从神话说明者,固无万能。且所谓国定德目,名由人作,义由人取,势必容人为种种解说。夫国者,一口之人,自执干戈以自卫守其周围之谓,则爱国适成爱各自个人,或人自为战而各攻各御耳。凡可名而不名者皆法,而法性离言,法法各住守其法性而不相交涉,是谓之守法。故守法则不徒群业涣散,且一切变象莫不寂灭。勇进固达德,何遽限于为国!大勇精进,势且越自然界而长往,况能令其安心桁杨桎梏哉!夫亦奚足劫持人心?设曰吾将定精审之义界,使不得畔越,则用以定义界者,还即名词,仍必容种种解说;界说果足持乎?亦藏舟于壑,自以为固焉耳。更进言之,则事物皆无所谓中心,假以集合调和之关系为中心耳,个人为有自然之中心矣。然粗而言之,其身亦各细胞各机体缘集和合之果色耳。且身者、不自忍为个人,忍之者在乎心,心周涵万境而无自相,亦安有所谓确定之中心者?个人且然,况国家但人之别共业而无自体,实体唯人物者乎──有以国家喻人身,人民喻血胞者,…

《教育新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