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發明耳。曆史、乃記載過去人群之遺言遺行遺迹遺澤者,然過去者已滅無,故所诠者唯依能诠存,離能诠更無所诠者可尋得,非若地理等所舉者可從而尋得之也。華文之古籍,若春秋、詩、書,皆應全歸乎曆史;易除孔子易傳,禮則周官、儀禮、曲禮、王製等,亦唯應歸于曆史,當曆史上一種往言往事觀之耳。曆史有兩方面:一者、過去全世界之事迹,二者、現在各個人之感念。是故不徒以聞量爲極,而記載亦兼乎評論也。然固以藏往而不得據以推來;藏往者、所以興情感而禮情識也。文學譬之醫學,字書則物理學也,詞章則製藥學也,疏證則藥品之陳列也,曆史則醫方之編集也。詩歌雖亦一種文體,然在文學,譬器用品中之瓶,多取瓶用。在美學則不徒重文辨,而尤重音節,如珍玩品中之瓶,取供陳之美觀,不必取其用。希臘美術,古時以镂塑術爲大宗;即中華之摹刻、金石學等,亦應屬之雕镂術。技擊、即柔術、劍術等,故以雜藝概其凡而等取之。美學中余者可知。宗者、總持──有學者以哲學爲科學之總和,義亦符合──,一切學術皆本之爲建立而展轉緣起──若諸科學之假定原理,皆取之哲學,在哲學上或降其原理爲非原理,而更有爲之原理者──,故宗今亦訓尊。一切學術皆向之爲會歸而差別融化──若一切科學,其結局皆達到于哲學,由哲學觀科學,則科學失其統一而不存在,若江河朝宗于海洋,入海洋則更非江河也──,故宗今亦訓通。學者、文教,兼能诠名言所诠義理,故名相義相之宇宙現象皆爲文教──文爲物象之本,則一切物象及附著物象之生化理量,皆自然之文教。若雲煥乎其有文章,則人事之著乎禮法者,亦文教也──。而宗學亦即宗教,宗教則是一切學術之通相。若耶、回等師徒所建立傳行者,其人神巫,其事神業,其教神話,謂之神道、鬼道。其神話略不容人研究,別稍一研究則已完全冰消瓦解;都無存立之余地,故決不得謂之宗教,而但應謂之神話──案:華文譯耶稣等爲宗教,其在歐文,本是神道之義,譯爲宗教,義實不符──,今于宗學都無取焉。于人事有可取者,則在慈善團等資生事業。然今之世,其神業、神話但可供曆史記載而已,故宗學與宗教一,而必與神話離。凡哲學有涉神話者,亦應提清而分別觀焉──宗學爲吾私立名詞,故界說之如是──。然宗學之流派,皆不可以一義狀,故但舉其宗師別之。今所稱哲學,亦可謂之西洋宗學;希臘哲學,亦可謂之西洋古宗學;歐羅巴哲學,亦可謂之西洋今宗學;其流派不遑繁舉。而所謂大陸派、英倫派,則近世融合無間,不複成派別矣。夫歐學固皆承之希學者,然培庚、笛嘉爾來,固已特現異彩。進至康德、叔本華諸哲,更食化于梵學,駕出希學之上者遠矣!故得分希學、歐學爲兩大宗,而歐學又以德意志派爲大宗。子學、亦可謂之中華宗學──亦可合子學、佛學爲東洋宗學──,孔學則全取論語爲本,易傳──文言等──、禮傳──大學、中庸、禮運等──擇取之,孝經在宗學無甚足取,孟子全取之,荀子擇取之──荀學久湮,而其義有過孔孟者,最宜發明之。余別有荀子論──,漢之揚子與宋明之程、朱、陸、王等派附之,其余漢、唐、宋、明、清諸儒則文學、事學而非宗學也。老學則以老子爲本,管──管子雖早于老子,然其義未純,故當以老子爲宗主──,列、莊、韓諸子則擇取之;莊爲最富,其次則列、則韓、則管,而魏晉諸賢宗老者附之──不取神仙天師道士等言──,即周濂溪、陳白沙之類亦當附此──案:宋明理學諸儒,固皆得之禅學,然濂溪、白沙超放人世,所修者最近天乘禅學。明憨山師嘗判老、莊爲天乘禅學,故濂溪等雖號儒者,而當屬之老學,特非天師道士之流耳。程、朱、陸、王等則不然,固同孔學之爲人乘。蓋禅學無經界,適人則人,適天則天。孔、孟等亦有禅學,老、莊等亦有禅學,印度之瑜伽派,其天乘禅學,尤高于老莊。禅學固不徒佛,佛學亦不徒禅,而佛學于諸禅學兼容之而更駕出之耳。又以宋明儒喻之佛教,則程、朱若佛教之小乘,而陸、王則佛教之大乘。程、朱、王之同爲孔學,亦猶大小乘各派之同爲佛學──。此外、晚周諸子,墨子之根本義爲天志、明鬼,純是神話、神業,余篇則理學──經上經下大取小取乃是名學──。事學──尚同、兼愛、非攻等法理學,亦雜神話。其製造器械等工學,在今當亦無可取矣──而已。名家爲理學,法家屬事學,陰陽家則但神話、神業,雜家集錄人說而無所歸宿,可取者、仍在孔、老之說。縱橫家、農家、小說家,在宗學更無可取,故但孔、老二派。佛學亦可謂之天竺宗學,亦得謂之東洋宗學,舉佛學總表天竺宗學,故以內外別之。外之六派,雖非佛學,而佛學中固多引之而爲破斥。且中華佛藏中,向譯有天竺佛學外最高之勝論、數論二派宗本義,而在日本學佛者,新近更有譯;且其精義,佛學固皆挾有之──然六派中吠檀陀派,其先亦本是一神教或二神教,唯近世則大放異辨,完全脫離舊義,同乎近世歐哲之說明神義或高過之。余有四派皆無神。此六派中,亦雜神話或事學等,神話無研究地,故當與學術分別之──,故得舉佛學概之。勝論、數論,其義皆高過希臘諸哲遠甚;歐學、昔之大陸派、英倫派,亦未足望其項背;康德以來,則庶乎近之。內學爲純正佛學,有大小乘之二別,別中之別,則小乘在天竺派別甚多,在中華則晚唐來久已衰息;大乘在天竺但般若、瑜伽二派,在中華、韓、日派別頗多,今不須述之。然本義不越般若、瑜伽,而有綜變之功耳。大小乘經律藏,皆漫無研究頭緒。可研究者,在乎論藏中宗論,則其文嚴義審,條理精晰,有非科學書之組織可及者:而密藏則亦神秘之道焉耳!故今宗學中,但取其宗論藏。
此所分理事等母科,非適宜立專門校者。專門于農學、工學等,固當別設;微而析之,則于曆史學欲專攻周易、詩、書、叁禮、春秋叁傳,則中華史更爲類別,立叁代史專門校可也。然此種別業,應是學者隨性之所樂,自擇自修,校中爲大概之研究耳。即子科亦分科,校中唯應專習其一者。若雜藝等,而與他科兼習之而已。除專門之宗學校,在學校中,皆不應有奉一宗師之儀式──自蒙學以至太學、奉孔子等亦所不取──。雖分科校中修宗學者,在校中亦但攻究其學理,踐行則當在校外,憑個人之自修。西洋宗學,大概有理論,而事行盡乎事學,無立專門校之必要;藉立專門校,亦無異分科校中,但攻究其學理。而有須立專門校者,則孔學校、老學校、佛學校是。何者?其研究理論,兼須與修習事行相吻合故也。大學上皆得有之。中學以下則不須也。此類學校,必是由社會──若孔學會、佛教會等──或個人設立之,其學者必是由自由信仰而集合之,則校中亦必須有尊事宗師及教師之特別儀禮,嚴肅莊敬,四威儀皆與禮樂相應,乃實踐修養一重要條件故也。且由止而定、而安、而靜、而慮、而得,尤爲密切工夫。夫靜慮、則梵文禅那之華文也。觀孔、孟、莊、列諸子得相應者,皆由乎是;相應、則梵文瑜伽之華文也。程子主靜,孟子先立乎其大,皆是;然陸、王尤近之。夫大智誠乎中,則至仁自浩然大均而充生不已,精進勇猛以爲社會、國家、世界、乃至普爲一切衆生,皆無異乎爲個人,是之謂大我,是之謂成人──本此義以尋之中華沙門,明紫柏師當爲第一──。肥遁山澤,固將隘居以自求其志,一向貪愛幽閑而棄乎群生,則適得其反耳。雖廣義之成人在乎自致,既專門修習宗學,則固當立其確乎不可拔之基于有程期學校,而後乃可自入宇宙之無程期學校。且此類專門校,既由學者自由信仰而進入,則亦即是自致乎廣義成人者。蓋人者、資守不齊,早成者、中學程後,因已有完全之自擇自信力矣。
宗學專門校,僅被最高一流人。由最高者出其緒余以膏沐群倫,不在國家,不在學校,其任責乎個人,而其樞在乎社會。各派學會、教會,固皆得泛有。爲中華計,爲人群計,則孔學會、老學會、佛學會爲尤要。由中華之組合,進爲東洋之組合,進爲世界之組合。人道之豐,必有難預測者!其組合之內容,當有兩大別:一、爲宣導──宣講、慈善等事屬此──,二、爲研究──研究會及宗學專門校等屬此──,則謂之社會教育。
或慮分國家道德之中心,失國民之統一則何如?應之曰:在學校通程教育中,雖分科太學之宗學科,除攻究學理,吾固未嘗引一種教宗哲學,確定爲主張;若夫各個人由特殊主張所集合之社會及組織之學校,則國家固不得取人民集會、結社、言論、思想、信仰、營業之自由剿絕之。即從國法上嚴密言之,亦示之以分限而已。且國民普通道德,築于中小蒙學,而此在大學以上,則何礙之有!至恒民于學校外,所自認公認爲有益無損之特殊志行,國亦烏得強賊其性、劫奪其愛哉?蓋法之所禁,亦極乎奸害而已。國之與法,亦人之所作所用,若不從神話說明者,固無萬能。且所謂國定德目,名由人作,義由人取,勢必容人爲種種解說。夫國者,一口之人,自執幹戈以自衛守其周圍之謂,則愛國適成愛各自個人,或人自爲戰而各攻各禦耳。凡可名而不名者皆法,而法性離言,法法各住守其法性而不相交涉,是謂之守法。故守法則不徒群業渙散,且一切變象莫不寂滅。勇進固達德,何遽限于爲國!大勇精進,勢且越自然界而長往,況能令其安心桁楊桎梏哉!夫亦奚足劫持人心?設曰吾將定精審之義界,使不得畔越,則用以定義界者,還即名詞,仍必容種種解說;界說果足持乎?亦藏舟于壑,自以爲固焉耳。更進言之,則事物皆無所謂中心,假以集合調和之關系爲中心耳,個人爲有自然之中心矣。然粗而言之,其身亦各細胞各機體緣集和合之果色耳。且身者、不自忍爲個人,忍之者在乎心,心周涵萬境而無自相,亦安有所謂確定之中心者?個人且然,況國家但人之別共業而無自體,實體唯人物者乎──有以國家喻人身,人民喻血胞者,…
《教育新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