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教育新見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此大不然。認有個人者,唯人心自認,非細胞認之,亦不待外物認之。國家自身,但是一名詞,認有國家者、必在人心,且必與國對立、而人心中國家觀念乃明晰,故曰別共業。且今言細胞,亦爲人心認之,細胞不能自認也,而各個人豈待國家認之乎。縱使各細胞皆能自認,然個人固仍有人心之自認,亦細胞得喻人民,而人身不得喻國家,故國家決無自體──!由是知事物皆由衆緣集成,而幻現一中心勢力耳──對此爲緣,在彼即爲事物,故一一緣亦皆衆緣集成──,非待先有中心主宰而集起。論者倒果爲因,皆由惑于一神真宰之神話。夫昔民何嘗專持國家主義哉?然又何嘗無國家成立?故國家之成立,有無量因緣,不得是一非余。蓋所非者,或適是成立國家之緣也;此之謂無盡緣起。明乎此者,雖持絕對之國家主義,正不妨泛任民愛。何者?民求立國,非國要求民立,任民愛自求多福,適以增國家之繁榮故也。

  夫論者固將以充中華民國之教育。持此主義,立此學程,其坐而言耶?抑或起而張施耶?欲張施者,固不得不依中國國民現狀而施張。察之中國國民現狀,無論大多數未受教育壯夫,學程學齡,必不能符合,即學齡符蒙學小學程兒童,亦奚嘗有如量容施之學校及教師,且能悉令來受教育乎?然吾有說:論國事者,欲陶鑄一國人民,則令國民均受必要之教育,亦可已矣。過此、則在各個人家庭各自之求多福,蓋非僅應社會國家中個人之必要,亦將憑其自由志行,以運用社會國家。夫有形之類,大必起于小;行久之物,族必起于少,不獨個人,即國民亦然。今中國之國民──假以大多數國民、代表國民全體──,其尚在幼學程耳。雖九州之大,五族之衆,不妨同時有能施受充量教育者。然置其不齊,統類以觀其齊,從之而施教育,夫可以知矣。將陋就簡,無論國家、社會、個人,務多設蒙校、專門農、工、商小校,及女普通小校──女小校當純以能處理家庭事務、及保育幼學、嬰孩爲實用,所謂賢妻良母教育是也。故女普通小校,亦即女專門校──,男普通小校。學齡不必求定符──若在小學齡者,未修蒙學,亦得收入蒙學。縱使迫于營求生活,不能進受小學,亦必較未受蒙學者賢多。又若中學齡之女生,亦使得受小學教育,卒業則即可爲賢妻良母──,學程亦可稍降格──若素無幼學之孩童,固將從五六歲所應受之教育教起──,校具不必求完備,教師亦可稍融通──若蒙學無女教師,則用男教師。無若幹師範卒業生,及農工商中學卒業生,則一校必有一幫教師,其幫教師凡能任國文科者,皆得任之,且善用二部教育法以節之──,則學費、教師,當未至甚窮蹙。更隨地隨俗之所宜以爲誘導──若務令學生習慣與家庭社會之慣習符合等──,勸之迫之,攝而教育之,使全國已有運用家庭、社會、國家之力者,皆依此一致以求小學齡內兒童均得受蒙小教育,則十年之國民程度,必大有可觀;以所養成者,皆能致其實用于家庭、社會、國家故也。同時、次當重者,則爲中學程女專門師範校──女子近欲求參政權,吾謂不如求握蒙小學教育權也──,即將期婦人任蒙校及女小校教師,則現有之中學程男師範校,但保存之已足,不必求增矣。蒙校任之女師,有多利益:女子事農、工、商業,多分不若男子,故居純粹分利之多數,得此則亦能間接生利以充裕家計,一也。蒙校師由女子任之,則任蒙校師之男子,皆得從事農、工、商、業,及國家、社會各種相當職務,則國家、社會等共業必大增富榮,二也。女性溫和細密,善熨貼人情,且富美術之工巧修治,教育兒童,男子實不如女子,由之造成美健兒童,乃人群莫大公益,且得于學校自教養其子女,叁也。女小校所教,皆取婦人于家庭之實用生活,男教師必多所捍格,而有不能教不便教之者;此乃一切家庭幸福所待命者,而得之由任女教師,四也。女子曾受中學程師範教育者,縱不出任蒙小校教師,于其所舉嬰孩施家庭教育,必勝于僅受小學者,而教育之基礎實築于幼學,將來人群一切良事業,皆由之産出,五也。故中學之女師範,當速求增設,務令十年中有如叁千萬兒童數所須有蒙校女小校之女師;俾十年後于必要教育程下,得一切如學程而施設。又其次、則任之各自家庭各各社會及國家政府,派遣卒業中學者,擇宜留學各學,唯應專注重各種工藝學,其次則農、商,其次則海、陸軍官;其余學校者,概應停止留學。若卒業法律、政治者,則已人浮于事,亦以矯國民一受教育即希望營業官吏之虛榮心習。且精神文明,中華自富,但應從而發揮之;而中學程下,則無留學必要。又其次、則隨地隨宜,廣設中學程上之工、農、商、醫校,及海、陸軍小校、中校,對是四者有余力、有特尚者,則亦不妨施受余種學校教育。而綜是四者:有前二者,則有民生及軍事之兵卒;有後二者,則有民生及軍事之將領;夫國民不富不強何待?而政治之良,亦著于是矣!民皆能自立自治,則人道亦由是大昌,于家庭社會國家有運用力者,胥致勤乎是。樹國何必百年?近之十年,遠之二十年,即能一切依學程而教育施矣。此則專指學校教育者。然此二十年內,其已失學之壯夫,及在中小學齡內己不能不自謀生活,雖欲受學校教育而力有不能者;其失學之壯夫,或且爲學校教育之障礙,則又何如?此其所舉者最爲普遍,然但令現在之小學齡及小學齡上一切失學國民,略具常識而稍成增進,則甚平淺。此則一、在救濟學校教育,列而舉之:一、半日學校,二、星期學校,叁、夜學校是也。二、在通俗社會教育,列而舉之:一、勸學會、二、宣講所,除定處定時之宣講所外,又當利用多人集合之種種機會,而爲瀹溉常識及勸學之宣講。所謂機會者:一、舟車旅客,二、工廠,叁、婚喪慶吊,四、寺廟祭日,五、地方紀念日,六、遊戲場,七、劇場,八、開會場所,九、家族會,十、商業會,十一、熱鬧市場,十二、通衢,十叁、茶寮酒肆,十四、公園運動場,十五、廣告招貼,十六、副作用,其說明見沈頤君之普通教育議──按沈君尚有二部教育、貧民學校及代用學校,此可歸入前之普設蒙小校中矣──,及某君之通俗教育。利用機會灌輸知識之方法,此則各善會、學會、政會、教會員皆得爲之,但當不背救濟學校與勸學,及灌輸國民常識之宗旨。其宣講或當習練,及擇有宣講之才者專爲之。實則、有運用社會力者,隨宜談論,皆得于無形中化導國民也。至能受書報之益者,則已略具常識。然能本此宗旨,多編行白話小說,其益滋大。

  七 大同世界圓滿生活之教育

  問曰:此之學程,若所謂大同之世實現者,亦適符乎?答曰:試懸揣之。彼時人類,群業私業,善力增上,互相招感,由醫學、生學、心學之進步,人之壽限當亦較長,假定平均各得七十歲論,其所得遺體即良,其所感環境尤善,固不得不與今異也。學程但須劃爲四期:幼學期與今同,七歲至十二歲爲小學期,十叁歲至十六歲爲中學期,十七歲至二十歲爲大學期。除病廢等不能受充量教育者,人人皆令受充量教育,一也。除病廢者及在學齡內者,人人皆得人群中完全自由,二也。所用之文語,同一精簡繁富優美;所用之儀法,適當、靈通、敏捷、完備,受中學教育者,必已勝過今之卒業太學者,叁也。過學期後,所接觸者多美樂之境,所遭際者皆和愛之人,無不可薰陶德性,四也。除病廢者,二十歲外五十歲內,人人皆直接生利者,作務時間短少──當不過四小時──,恒得自由于美會遊嬉娛樂,于學會研究學術,五也。除病廢者,五十歲至五十五歲或六十歲之女人,皆爲幼學、小學教育師;五十歲至五十五歲或六十歲之男人,皆爲中學、大學教育師,六也。五十五歲上、或六十歲及病廢者,皆專修宗學,以成超俗或化合衆生世界之個人,七也。則兼廣義狹義之教育而貫澈之。

  問曰:此與孔子所謂大同之世界者,果盡同乎?答曰:橫論之、則大致相同,縱論之、則有不同。蓋孔子所稱美之大同之世,局定時量,且局定過去。若以是爲趨向,則成複古主義。今則不局時量,而存其志願于現在之將來及將來之現在,故有異也。何者?過去已運往而滅無矣,其事迹存乎現在文字中之曆史,其化義持乎現行人心中之感念。且過去之大同之世,現存文史中亦無明晰紀載,而現在之入乎過去,法爾歸無,不假功用──若人自然須死,不必設法乃死──,其由功用而務善希樂者,只是現在之將來及將來之現在,謂之二世緣起義。然非謂于過去之現在中必無大同世界。何者?統而計之,物無始故;局而計之,此一世界有人群化道者,亦必非僅齊曆史所載,伏羲得河圖洛書等──近有在北美洲發見古美術文藝皆例亦同此──,皆足推想前此已有文化之人群──若佛典載此大地上人,已經過九回增劫等,其增劫即大同世──,特茫昧無可明證。且以過去之現在──現在即實有時,非現在即非實有時──,已過去而滅無,決不能複現,而作持者唯現在之文史心念;設使過去世事物複現──即發見古器等──,則現者即是現在而非過去,故今是二世緣起義,而非複古主義。豈僅不欲複古,乃實無古可複也。

  問曰:蔡孑民君雲:其現象世界間所以爲實體世界障礙者,不外二種意識:一、境地人我之差別,二、幸福營求之差別。能劑其平,則肉體之享受純任自然,而意識界之營求泯,人我之見亦化,合現象世界各別之意識爲渾同,而得與實體吻合焉。故現世幸福,但爲不幸福之人類到達于實體世界之一作用。今此主張者,與彼何如?答曰:亦有同有不同也。實體不離現世,而大同世亦屬現象。由實體觀之皆實體,由現象觀之皆現象,現象之不同而非實體,一也。由現世觀之,現世幸福自住于現世,即其對于將來大同世之樂觀,亦屬現世幸福,謂之思食,能增益現世人之喜心善心,而將來之大同世,尚未實有故也。合二世緣起義觀之,不徒現世幸福可爲達到大同世之作用,即大…

《教育新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