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人生观的科学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是用科学所成就的理知为利器,以制御自然的人物,求满其富的贪欲,遂成资本家与劳工的经济阶级之冲突恐慌战争;以制御自然的人物,求满其强的贪欲,遂成霸权国与弱族的政治阶级之冲突恐慌战争。于是一切劳工、弱族之牛马奴隶的惨痛呻吟,郁为戾气,遍于寰宇!加之、富强与富强相竞争,以求其资本出产之消化及霸权统治之伸张,致成为欧洲之大战。于是、人世不能一日安乐矣!故今世之大乱,其余原因皆属助满之业;若基督教与工业发达及科学知识等;故科学知识于欧战虽不负直接主要的责任,然为所利用以张其势焰,亦负间接旁助的责任──而达尔文等以发挥营己蕃类之贪欲,令激烈竞争以求进化,实为最高原因之引业力。故今后要求人群安和福乐之生活,当根本的了解由动物进为人的达尔文“竞争进化”──此为与洪水猛兽争生活之人群所用,今在劳工、弱国地位之人群亦尚堪一用,但在已富强之资本家、霸权国急应抛弃──,在今后之祸害而弃绝之,并了解由人养成人性的克鲁泡特金互助进化,在今后之福利而采用之。对内心、平欲和忿以养成仁义,对人群、开诚布让以养成忠恕,由各资本家、霸权国先痛悔过而相谅解,不再起若欧洲之大战争──威尔逊等尝屡图国际和平而未成者,予尝著文评前者为独图富强之战国主义,若法家、兵家等全不要仁义道德者,道家一部分亦属之;此为共维现状之霸道主义,若齐桓、晋文等之号召仁义收享富强者,墨家及儒家一类属之。后者则为契人群生活本性之王道或人道主义,若周、孔、黄、老等仁义道德。王道契人众生活之情性,故为人众归往之所由也。──同时、由富家强国渐解放对于劳工、弱族之压抑钳制,使贫富强弱之阶级渐平,次乃完成无强权而个个平权,无私产而人人共产之世界人群的安乐生活。否则、国际的富强、家国之侵夺战争续开,而劳工弱族之阶级战争继起──俄国德国是其前例──,贫弱转为富强,而富强又转为贫弱──由巴枯宁、马克思之主义必至如此,俄国是其前例──,富强与富强之战争重开,贫弱与富强之战争迭起,往复相倾,循环不已。吾噍类之人众,其受达尔文发挥私欲竞争之所赐,不进化为枯骨僵石无巳日矣!何以如此?则因达尔文所倡发挥私欲竞争,乃较乖于一一人生等事实真相一方面之事,故准之以进行,必得苦恼的结果也。噫!当世富强家国的人群,其亦念此而知栗栗危惧,根本的改用发挥仁恕互助以进化为和乐的人群生活乎?此诚人世安危之所系,而人生苦乐之所判也。审之勉之!

  三、人物的生活方面,则在施用现时的天文学、地质学、数量学、物理学、及矿、植、农、工等学,资养身命,群给人足。修十善行,厌取舍苦,以享受临到人间的福乐,而不去寻逐没有到人间的意外之幸遇,则便能为江上清风,山间明月,观玩之不尽,欣赏之不竭,大可打开华屋、美衣、丰食以招呼世界朋友来共同欢畅。否则、填欲壑等于夸父竞日,守财产等于痴狗看门,徒为自苦,亦何乐乎!然此为已富强之欧、美、日本人说耳,而中华、印度及其余贫弱民族,则未能引此以为例,当用翁特所云确实科学──见张君劢所引──以努力开发振作之,达到今日欧、美之物质生活程度也。

  此有一事足引发人类残忍恶行者,“则地力有限,人满为患”之说也。然此实为杞人之忧,盖无论一一事物的真相,本为互遍无碍,实无穷尽,地力亦本无穷尽之可言。即依现时科学言之,宇宙亦非固定的而是在创造变化进程中的。信业果报,修十善行,则宇宙时进于高明、广大、悠久、丰美、殊胜之境,初无有限、为患可虑,即孔子“财不患寡而患不均”之一语,亦堪解其惑矣。

  更有一言须附论者,则梁漱溟“理智对于物质可完全制服”之说也。盖物质的器界,虽不同他有情有各各他心力以相抗拒,较易制服,然器界的矿植是一一有情的共相种互变成的,是依以共资生活的,其底仍有一一有情的各各他心为变持缘虑的,岂容个人私欲施用理智以完全宰制哉?所以、凭私欲巧智以取积物产到过度时,儒家谓之有伤天和,即有兵匪灾疠之祸,兵匪灾疠亦器界所依的他有情心之反抗也。观此、则知古人遇兵匪灾疠而节用轻徭之意,寓有至理。况依一一事物真相之法界缘起义,一一事物无不横遍竖穷,互摄互入,互融互含,虽一微尘芥子,亦当敬之如佛而不敢怀轻侮。此在有科学知识者,取证于安斯坦之相对论,克鲁泡特金之互助论,当不以吾言为河汉。而在人生,当广行善业以自浚其造变殊胜福报之来源,不当逞个人欲望以巧取有情共资之物,保为私有也。

  上来所说之人生三方面生活改进以后,则旧时在帝王下、霸道下、战国下所产生之典章文物,与多神教、一神教等仪物,皆只可充艺术家之欣赏,无堪适用。唯佛教的僧众──出家五众,塔像,仪制,当整理保存之,以为归向一一人生等事实三真相之现事上的依托处,及为由人生初行引进人生究竟之一关键。而此一部分人──约千人中一人,亦可即是依人生初行、用瑜伽方法进向人生究竟者。予则当返之唐时百丈,庞蕴等生活,择空荒的山野,由百数十同学,务农造林以赡粗衣粝食,建藏书楼、法堂以研佛学,各居一茅蓬以修习禅定,身命慧命皆取资于己躬,不分群利,不负世责,此行略见于第一年第三期海潮音“人工与佛化”一文,详待实行后再为表宣。大致除佛教僧众外,其余必得科学知识已充分者,始能引为同学,共修瑜伽数年,可出为世间之圣哲,流行十善,化育群生。其科学未成者,则从佛教仪制僧众,皈佛法僧,持行五戒──不杀生,不盗物,不妄语,不服用昏惰身心成恶嗜好之荤酒烟毒及奢侈品等,不淫乱非科学的礼义所许之男女人物。男女牉合之事,古今方俗,本无常准,随后时科学研究进步之结果,认为当如何即如何,以养成良美之风俗。然以约定俗成为礼,而此礼义未经人众别有新约定时,不能率臆侵犯,侵犯即为淫乱。但有新见到之正义,较良成俗之约定者,则可先发表宣传其意义,俾群俗咸知而成新约定,以此男女问题亦为今后之一大问题也──,勉修十善,即为贤希圣位。又其次、则皈佛法僧同上,但持行前五戒中四三二一戒,勉具五戒,即为士希贤位。又其次、则但导之以皈佛法僧,加以多量教化,俾能渐修戒善。然根本之要义,则务由教育令了达此人生之究竟及人生之初行的科学也。至其余之各工其业、各遂其生,皆是无碍缘起,所谓道并行而不悖,万物并育而不相害。

  八 结论

  近人所谈的人生观,我唯认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,与吴稚晖的黑漆一团论,较有力量,故略取一论以为结束。

  梁氏所说人生之态度,即是其所说“没尽的大意欲”之“向前竞取”、“持中调和”、“反复剿灭”的三路向。其没尽的大意欲,应包括俱生我执相应的意识及末那识、阿赖耶识,而以末那识为中心的,此说可认是不错的。其第一、向前竞取之路向,说为近百数年来西洋的人生态度,大致看似不错。但西洋人仍有第二、第三态度之经过在其中,若苏格拉底、基督教会等。故百数年来西洋人虽偏于逞育意志以向前竞取,仍有其道德、艺术、宗教等隐为维系。故今日之西洋人,亦不同侠少年的跳踉叫号,而只可说其侧重第一人生态度而颇轻第二、第三态度耳。至十九世纪前之西洋人,尤不应概论矣。第二、持中调和路向,说为中国人数千年来之人生态度,大致亦似不错的。但中国人虽无较高之一神教,而黄帝及殷代与墨家、阴阳家等多神、一神、泛神教,又法家、兵家等向前竞取态度,皆不应忽视的。故亦只可谓数千年之中国人,大致颇轻第一、第三态度,而侧重第二人生态度耳。第三反后剿绝路向,说为大乘以外之印度的人生态度,大致看亦不错;然印度之大乘佛法,大不应作如此看法。而此外大小乘法相与各派声明、因明的科学及许多艺术的文化,亦难概予否认,故亦只可谓其侧重第三人生态度,而颇轻第一、第二态度而已。然依大乘佛法的进行以言之,此三人生态度是纵延衔接发展的,非横列各独前进的。故依发达人生──大乘佛法除发达人生以外无他事,此点最须认清──之正当态度言,可谓第一期应以向前竞取为主,而第二态度为辅,第三态度为随属。此为由动物进化为人的发现之西洋科学期,与人的养成之修行信心期,及人的增上之初无数劫期。第二期应以持中调和为主,因为实证了只有自心他心绝无心外之物,而专务自心他心之调和,而第一态度为辅,第三态度为随属。此为第一无数劫之初地以上。第三期应以向后剿灭──择灭二障种──为主,而第二态度为辅,第一态度为随属。此为第三无数劫之八地以上。至佛地则无复态度可言,但在利他则仍用第一期、第二期之态度耳。故近代西洋人、由动物进化为人的发现之向前竞取态度,是正当的,但今后则当在人的养成之修行信心而已。中国人未有西洋人与修行信心位、初无数劫位的经过,印度人亦未有西洋人与修行信心位及第一、第二无数劫位的经过,遽取第二期、第三期之人生态度,是不正当的。且无论中国人实未有西洋人之经过,即已有西洋人之经过,在修行信心位初无数劫位,犹必须以“假智诠”的科学为主导而向前进。故予前说人生初行,仍注重于科学。丁在君说:“科学不但是无所谓向外,而且是教育同修养最好的工具。因为、天天求真理,时时想破除成见,不但使学科学的人有求真理的能力,而且有爱真理的诚心。无论遇见甚么事,都能平心静气去分析研究,从复杂中求简单,从紊乱中求秩序,拿论理来训练他的意思而意想力愈增,用经验来指示他的直觉而直觉力愈活,了然于宇宙、生物、心理种种的关系,才能够真知道生活的乐趣。这种活泼泼地心境,只有拿望远镜仰察过天空的虚漠,用显微镜俯视过生活的幽微的人,方能参领得透彻”!此科学的修养,亦即任叔永所言科学的人生观之可能。予所说人…

《人生观的科学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教美术与佛教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