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用科學所成就的理知爲利器,以製禦自然的人物,求滿其富的貪欲,遂成資本家與勞工的經濟階級之沖突恐慌戰爭;以製禦自然的人物,求滿其強的貪欲,遂成霸權國與弱族的政治階級之沖突恐慌戰爭。于是一切勞工、弱族之牛馬奴隸的慘痛呻吟,郁爲戾氣,遍于寰宇!加之、富強與富強相競爭,以求其資本出産之消化及霸權統治之伸張,致成爲歐洲之大戰。于是、人世不能一日安樂矣!故今世之大亂,其余原因皆屬助滿之業;若基督教與工業發達及科學知識等;故科學知識于歐戰雖不負直接主要的責任,然爲所利用以張其勢焰,亦負間接旁助的責任──而達爾文等以發揮營己蕃類之貪欲,令激烈競爭以求進化,實爲最高原因之引業力。故今後要求人群安和福樂之生活,當根本的了解由動物進爲人的達爾文“競爭進化”──此爲與洪水猛獸爭生活之人群所用,今在勞工、弱國地位之人群亦尚堪一用,但在已富強之資本家、霸權國急應抛棄──,在今後之禍害而棄絕之,並了解由人養成人性的克魯泡特金互助進化,在今後之福利而采用之。對內心、平欲和忿以養成仁義,對人群、開誠布讓以養成忠恕,由各資本家、霸權國先痛悔過而相諒解,不再起若歐洲之大戰爭──威爾遜等嘗屢圖國際和平而未成者,予嘗著文評前者爲獨圖富強之戰國主義,若法家、兵家等全不要仁義道德者,道家一部分亦屬之;此爲共維現狀之霸道主義,若齊桓、晉文等之號召仁義收享富強者,墨家及儒家一類屬之。後者則爲契人群生活本性之王道或人道主義,若周、孔、黃、老等仁義道德。王道契人衆生活之情性,故爲人衆歸往之所由也。──同時、由富家強國漸解放對于勞工、弱族之壓抑鉗製,使貧富強弱之階級漸平,次乃完成無強權而個個平權,無私産而人人共産之世界人群的安樂生活。否則、國際的富強、家國之侵奪戰爭續開,而勞工弱族之階級戰爭繼起──俄國德國是其前例──,貧弱轉爲富強,而富強又轉爲貧弱──由巴枯甯、馬克思之主義必至如此,俄國是其前例──,富強與富強之戰爭重開,貧弱與富強之戰爭疊起,往複相傾,循環不已。吾噍類之人衆,其受達爾文發揮私欲競爭之所賜,不進化爲枯骨僵石無巳日矣!何以如此?則因達爾文所倡發揮私欲競爭,乃較乖于一一人生等事實真相一方面之事,故准之以進行,必得苦惱的結果也。噫!當世富強家國的人群,其亦念此而知栗栗危懼,根本的改用發揮仁恕互助以進化爲和樂的人群生活乎?此誠人世安危之所系,而人生苦樂之所判也。審之勉之!
叁、人物的生活方面,則在施用現時的天文學、地質學、數量學、物理學、及礦、植、農、工等學,資養身命,群給人足。修十善行,厭取舍苦,以享受臨到人間的福樂,而不去尋逐沒有到人間的意外之幸遇,則便能爲江上清風,山間明月,觀玩之不盡,欣賞之不竭,大可打開華屋、美衣、豐食以招呼世界朋友來共同歡暢。否則、填欲壑等于誇父競日,守財産等于癡狗看門,徒爲自苦,亦何樂乎!然此爲已富強之歐、美、日本人說耳,而中華、印度及其余貧弱民族,則未能引此以爲例,當用翁特所雲確實科學──見張君劢所引──以努力開發振作之,達到今日歐、美之物質生活程度也。
此有一事足引發人類殘忍惡行者,“則地力有限,人滿爲患”之說也。然此實爲杞人之憂,蓋無論一一事物的真相,本爲互遍無礙,實無窮盡,地力亦本無窮盡之可言。即依現時科學言之,宇宙亦非固定的而是在創造變化進程中的。信業果報,修十善行,則宇宙時進于高明、廣大、悠久、豐美、殊勝之境,初無有限、爲患可慮,即孔子“財不患寡而患不均”之一語,亦堪解其惑矣。
更有一言須附論者,則梁漱溟“理智對于物質可完全製服”之說也。蓋物質的器界,雖不同他有情有各各他心力以相抗拒,較易製服,然器界的礦植是一一有情的共相種互變成的,是依以共資生活的,其底仍有一一有情的各各他心爲變持緣慮的,豈容個人私欲施用理智以完全宰製哉?所以、憑私欲巧智以取積物産到過度時,儒家謂之有傷天和,即有兵匪災疠之禍,兵匪災疠亦器界所依的他有情心之反抗也。觀此、則知古人遇兵匪災疠而節用輕徭之意,寓有至理。況依一一事物真相之法界緣起義,一一事物無不橫遍豎窮,互攝互入,互融互含,雖一微塵芥子,亦當敬之如佛而不敢懷輕侮。此在有科學知識者,取證于安斯坦之相對論,克魯泡特金之互助論,當不以吾言爲河漢。而在人生,當廣行善業以自浚其造變殊勝福報之來源,不當逞個人欲望以巧取有情共資之物,保爲私有也。
上來所說之人生叁方面生活改進以後,則舊時在帝王下、霸道下、戰國下所産生之典章文物,與多神教、一神教等儀物,皆只可充藝術家之欣賞,無堪適用。唯佛教的僧衆──出家五衆,塔像,儀製,當整理保存之,以爲歸向一一人生等事實叁真相之現事上的依托處,及爲由人生初行引進人生究竟之一關鍵。而此一部分人──約千人中一人,亦可即是依人生初行、用瑜伽方法進向人生究竟者。予則當返之唐時百丈,龐蘊等生活,擇空荒的山野,由百數十同學,務農造林以贍粗衣粝食,建藏書樓、法堂以研佛學,各居一茅蓬以修習禅定,身命慧命皆取資于己躬,不分群利,不負世責,此行略見于第一年第叁期海潮音“人工與佛化”一文,詳待實行後再爲表宣。大致除佛教僧衆外,其余必得科學知識已充分者,始能引爲同學,共修瑜伽數年,可出爲世間之聖哲,流行十善,化育群生。其科學未成者,則從佛教儀製僧衆,皈佛法僧,持行五戒──不殺生,不盜物,不妄語,不服用昏惰身心成惡嗜好之葷酒煙毒及奢侈品等,不淫亂非科學的禮義所許之男女人物。男女牉合之事,古今方俗,本無常准,隨後時科學研究進步之結果,認爲當如何即如何,以養成良美之風俗。然以約定俗成爲禮,而此禮義未經人衆別有新約定時,不能率臆侵犯,侵犯即爲淫亂。但有新見到之正義,較良成俗之約定者,則可先發表宣傳其意義,俾群俗鹹知而成新約定,以此男女問題亦爲今後之一大問題也──,勉修十善,即爲賢希聖位。又其次、則皈佛法僧同上,但持行前五戒中四叁二一戒,勉具五戒,即爲士希賢位。又其次、則但導之以皈佛法僧,加以多量教化,俾能漸修戒善。然根本之要義,則務由教育令了達此人生之究竟及人生之初行的科學也。至其余之各工其業、各遂其生,皆是無礙緣起,所謂道並行而不悖,萬物並育而不相害。
八 結論
近人所談的人生觀,我唯認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,與吳稚晖的黑漆一團論,較有力量,故略取一論以爲結束。
梁氏所說人生之態度,即是其所說“沒盡的大意欲”之“向前競取”、“持中調和”、“反複剿滅”的叁路向。其沒盡的大意欲,應包括俱生我執相應的意識及末那識、阿賴耶識,而以末那識爲中心的,此說可認是不錯的。其第一、向前競取之路向,說爲近百數年來西洋的人生態度,大致看似不錯。但西洋人仍有第二、第叁態度之經過在其中,若蘇格拉底、基督教會等。故百數年來西洋人雖偏于逞育意志以向前競取,仍有其道德、藝術、宗教等隱爲維系。故今日之西洋人,亦不同俠少年的跳踉叫號,而只可說其側重第一人生態度而頗輕第二、第叁態度耳。至十九世紀前之西洋人,尤不應概論矣。第二、持中調和路向,說爲中國人數千年來之人生態度,大致亦似不錯的。但中國人雖無較高之一神教,而黃帝及殷代與墨家、陰陽家等多神、一神、泛神教,又法家、兵家等向前競取態度,皆不應忽視的。故亦只可謂數千年之中國人,大致頗輕第一、第叁態度,而側重第二人生態度耳。第叁反後剿絕路向,說爲大乘以外之印度的人生態度,大致看亦不錯;然印度之大乘佛法,大不應作如此看法。而此外大小乘法相與各派聲明、因明的科學及許多藝術的文化,亦難概予否認,故亦只可謂其側重第叁人生態度,而頗輕第一、第二態度而已。然依大乘佛法的進行以言之,此叁人生態度是縱延銜接發展的,非橫列各獨前進的。故依發達人生──大乘佛法除發達人生以外無他事,此點最須認清──之正當態度言,可謂第一期應以向前競取爲主,而第二態度爲輔,第叁態度爲隨屬。此爲由動物進化爲人的發現之西洋科學期,與人的養成之修行信心期,及人的增上之初無數劫期。第二期應以持中調和爲主,因爲實證了只有自心他心絕無心外之物,而專務自心他心之調和,而第一態度爲輔,第叁態度爲隨屬。此爲第一無數劫之初地以上。第叁期應以向後剿滅──擇滅二障種──爲主,而第二態度爲輔,第一態度爲隨屬。此爲第叁無數劫之八地以上。至佛地則無複態度可言,但在利他則仍用第一期、第二期之態度耳。故近代西洋人、由動物進化爲人的發現之向前競取態度,是正當的,但今後則當在人的養成之修行信心而已。中國人未有西洋人與修行信心位、初無數劫位的經過,印度人亦未有西洋人與修行信心位及第一、第二無數劫位的經過,遽取第二期、第叁期之人生態度,是不正當的。且無論中國人實未有西洋人之經過,即已有西洋人之經過,在修行信心位初無數劫位,猶必須以“假智诠”的科學爲主導而向前進。故予前說人生初行,仍注重于科學。丁在君說:“科學不但是無所謂向外,而且是教育同修養最好的工具。因爲、天天求真理,時時想破除成見,不但使學科學的人有求真理的能力,而且有愛真理的誠心。無論遇見甚麼事,都能平心靜氣去分析研究,從複雜中求簡單,從紊亂中求秩序,拿論理來訓練他的意思而意想力愈增,用經驗來指示他的直覺而直覺力愈活,了然于宇宙、生物、心理種種的關系,才能夠真知道生活的樂趣。這種活潑潑地心境,只有拿望遠鏡仰察過天空的虛漠,用顯微鏡俯視過生活的幽微的人,方能參領得透徹”!此科學的修養,亦即任叔永所言科學的人生觀之可能。予所說人…
《人生觀的科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