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人生觀的科學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養成之人生初行,亦祗是令先了達人生叁真相,用論理經驗來訓練指示意思直覺之修養耳。人生初行之進一步,乃用瑜伽方法以擴充意覺之感驗,增加望遠鏡、顯微鏡所不及之能力而已。但今世的科學家,往往不能實踐其所言,縱欲逞忿,不能破除其成見的直覺沖動,以流露其誠心公道,致受世俗诟病,此則因未能歸向人生叁真相,不能自勝其激發的忿欲而已。予嘗謂人生初行,本爲順人生情性所最易行之事,然不能踐行者,則因從動物來的盲直覺內心沖動,複緣無限惡習慣勢力的外界刺激,遂致不能踐行。故根本的須了徹人生叁真相而歸向之,乃能奠定心君,而製勝內因外緣的煩擾,以信業果報修十善行也。雖使孔子天分極高,是已有今日西洋人之成就而上者,亦未是已斷盡分別所起二我執之初地菩薩,只是修行信心之人的菩薩耳。乃遽專主重第二無數劫人生態度,亦非正當,況一般中國人實尚未有西洋人之經過成就哉?中國如此,印度外道等遽專主重第叁無數劫人生態度,可知其更不正當矣。故一般中國人及大乘外之一般印度人,其人生態度皆不正當的,是含有多量的迷謬未經理智排除掉的;走了許久走不通的時候,仍須折回來用狹義、廣義之科學方法的──丁在君也說:因爲用這種超越方法的人,走了幾年仍然走回到他的地點,出不了自己製造出來的太極圈子。故我對于救濟西洋人今世之偏弊,是要用科學的人的發現後之科學的人的養成之大乘人生初行的,不能用中國之孔老的,與其余宗教、外道、小乘的。至梁氏所言,橫列分爲叁地,單獨各走一路向的人生叁態度,更是絕無之事。換言之,則人生只有善由狹義科學、廣義科學以浩浩蕩蕩前進,而達到人生究竟的一條大路,並無第二、第叁路向;其第二、第叁路向,只是錯誤迂回的路向而已。

  我對于梁氏的話,尚有一處須批評者,則其知識論所雲直覺是也。彼雲:受、想二心所對于意味的認識,就是直覺(其意恐是模仿先在的知覺概念之說來),故從現量的感覺(其意恐是只認有前五識的感覺現量,而忘卻第六識、第八識及果上四智的現量)到比量的抽象概念,中間還須有直覺之一階段,單靠現量與比量是不成功的。這個話、是我對于唯識家的修訂。

  所有美妙好吃等等意味,都由人的直覺所妄添的,所以、直覺就是非量。因爲、現量對于本質是不增不減的,比量亦是將如是種種的感覺、加以簡綜的作用而不增不減得到的抽象的意義,故此二者所得皆真;雖有時錯誤,然非其本性。唯直覺橫增于其實,則本性既妄,故爲非量。但是我們所以不用非量而用直覺者,因爲、唯識家所謂非量,系包括似現量與似比量而言,乃是消極的名詞,表示不出于現量比量之外的一種特殊心理作用,故不如用直覺爲當。又直覺可分爲兩種:一、是附于感覺的(其意即似現量),一、是附于理智的(其意即似比量)。如聽見聲音而得到妙味等等,爲附于感覺上的直覺;如讀詩文所得到妙味,其妙味初不附于墨字之上而附于理解命意之上,于是必藉附于理智之直覺而後能得之。惟如認識生活及我時,才能見出第二種直覺的重要來。

  我看梁氏之引用唯識學,未有如此段錯誤之甚者。其以受、想二心所爲直覺,已爲根本迷謬。無論何界──乃至無漏界的親證真如、何識──乃至庵摩羅識現起之時,此觸──梁氏意以觸爲感覺──、受、想等五遍行心所是必有的。然若梁氏所言,則梁氏所謂純感覺現量的前五識,亦豈無受想二心所?如前五識亦有受、想二心所,豈亦非純感覺現量而是非量直覺?且第八識有受、想二心所相應,豈亦非現量而是非量直覺的?故由我觀之,所謂直覺的,在凡位祗是俱生而來意識──簡別由分別二執所起的似比量意識──心心所聚,及末那識心心所聚之似現量的非量。至于似比量的非量,是錯誤的理智而非直覺。在未究竟聖位之初地以上八地或等覺地以下,則是自得的第二重真現量如量智,第一重真現量如實智,是遍覺而非直覺。至于真比量如量智,則又是上求佛智、下化含識之理智而非直覺──俱生二執相應的意識聚、末那識聚之似現量的非量。至于似比量的非量,是承受他人或表示他人的錯誤理智,而非直覺。究竟聖位之佛位,則是自得的第二重真現量如量智,佛位之真比量如量智,是純以下化衆生利他的理智而非直覺。佛已全滅非量,佛法之還滅,只是還滅此非量及非量所相應、所等起之雜染心境而已,非並自得的第一重現量遍覺的如實智境,及第二重現量直覺的如量智境,與悟他的比量理智如量智境而一切絕滅之。且正爲圓成此自得的現量直覺,而還滅彼二執所起的非量直覺耳。此可知梁氏以佛法的還滅爲絕滅之謬解。無複非量存在,但非無複現量直覺存在;恒審思量無我性故,恒遍覺知一切法自相故。而梁氏所雲佛法以現量用理智,卻是對的。但佛的第二重現量即是直覺,故亦可謂是直覺用理智的。但佛的直覺,是已離非量的清淨直覺,不同凡位及未究竟聖位,是非量雜染的直覺而已。直覺是我、是生活,亦可不錯的,但佛是無我的自在無礙我,及恒續轉遍和洽的常樂生活,不同凡位是取執的我及間隔的生活而已。知此直覺之義,則知梁氏所言從現量到比量之中間,須有非量直覺之一階段爲非是。以凡位的現量感覺,雖必經過俱生意識雜染非量的直覺──意覺──,而後得成比量的理智;但聖位則有現量直覺而非必非量直覺也。大乘佛法最重者,即爲此現量直覺。而得成現量直覺者,則因前七識一刹那心的現行皆是能熏習的,所以、真見道位親證諸法離言自相的六七識聚,一刹那現量遍覺──如實智,即已熏斷一分非量習氣,及熏長一分現量功能矣。故第二刹那,六七二識重現相見道位,即能仿照現量遍覺的諸法離言自相,而變爲親所緣的變相真如,及萬法自相而重緣之,故謂之第二重現量。前五識祗有此第二重現量,余識則兼有第一重、第二重現量。第一重現量祗是親證真如的遍覺。真見道位爲現量如實智,相見道位爲現量如量智,依現量如量智即可起比量的如量智,其間妙用在乎熏長熏斷之事。以非量習氣既熏斷,而現量功能已熏長,則無間仿照而起者,勢必爲現量的而非複非量的。凡位依一刹那現量感覺,仿照而起的爲非量直覺者,則以未有遍證諸法離言自相之如實智現起,六七識聚從來皆熏長非量習氣而不能一熏斷之,故無間仿照而起者,必爲染意識之非量直覺。知此、則知可純任直覺者,唯有佛位;聖位且有一分非量直覺。未可純任,況凡位可純任直覺也哉?凡位純任直覺必多迷誤,唯用理智調治直覺,即爲人生初行最要之事。孔、孟、荀、王,頗知此義。至于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位,本爲相似佛位,故在一期一界中可相似乎佛。但相似者非真之謂,故其極、仍多迷誤而或墮生物,或進天乘。然釋迦之爲真佛者,以曾有叁無數劫之修證,因圓果滿來應世故。即就其應世之迹言,其童子時,家族華貴,身容健美,學識冠世,武勇絕倫,是已做到今西洋人人的發現之境界者。及其親慈妻賢,臣良民康,生趣洋溢,情感豐富,是已做到孔子人的養成之境界者。由情感豐富而哀生物之相殘及人生之老病死,超然舍家學道,是由厭取作、舍壞苦而進修瑜伽也。出家五年間,遍參諸方修道之耆德,一一征驗而超出之,是曆初無數劫位也。六年間,由一一征驗超出而入山自辟修證道,是由初劫滿位,加行入地,證唯自心不從他教之第二無數劫位也。不住山而出山,受乳糜趨菩提樹下,是從第八地第一義空起,經曆第九、第十地之第叁無數劫位也。于是、菩提樹下誓不起坐而降魔成正覺,是因圓果滿成佛也。其後轉*輪度衆生,則純爲利他以暢本懷耳。其迹如是,其本可知。試觀古今中外,除釋迦有如是發達人生以至究竟者乎?此甯至七十乃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孔子能企及乎?嗚呼至矣!有志者能不奮發菩提心欤!梁氏謂今後世人當純任直覺,柏格森雖有將來或發明一較高科學,以直覺指示吾人的行爲,亦期之將來耳。故可即是期之將來從廣義科學所達到初地以上之人生者,梁氏即指爲是孔子的而是今世的人衆生活便能如此,亦可知其非矣。切實言之,人生大事,唯是用科學的、瑜伽的理智以調治雜染非量直覺,而進爲亦現量亦雜染非量直覺,以圓成純現量直覺而已。以本來之純現量感覺是本來清淨的,不雜染非量的,無所用其調治,亦無從施其調治的。而真比量的理智是適宜調治之工具,似比量的理智是不適宜調治的工具;所調治之目的,則唯在乎直覺而已。佛書喻以牧牛,直覺爲牛,而理智爲牧童,人牛雙亡,只是佛位無所用其治牧,故牛失其爲被牧的牛,而童亦失其爲能牧之童也。常樂我淨無盡無盡,利樂有情無盡無盡,豈斷滅之謂哉?古來禅師所成亦爲相似佛位,與孔子等。

  吳氏之黑漆一團或漆黑兆兆兆兆團論,張東荪謂其是有幾分模仿大宇原始的星雲說之一種臆說的,但研究哲學者,亦可謂其是有幾分模仿安納西門特以無限──無極太極似之──爲宇宙本體之臆說的,亦可謂其是有幾分模仿齊諾、分尼斯以物質神爲宇宙本體之臆說的──是一個我或兆兆兆兆我──,亦可謂其是有幾分模仿赫凱爾唯物的一元哲學的,亦可謂其是有幾分模仿蔡元培的實體世界觀的,其余說不盡的尚多;故我們研究佛學的,亦可謂其是有幾分模仿“阿賴耶識緣起”之一種廣義科學說的。仿吳氏語,叫阿賴耶識爲黑漆一團或漆黑兆兆兆兆團,原無不可以的。但阿賴耶識緣起說,是說可將有漏雜染的阿賴耶識轉成無漏清淨的庵摩羅識的──庵摩羅、是無垢清淨義,庵摩羅識緣起即法界緣起,或一切無漏種緣起,見余之緣起抉擇論。仿吳氏語,叫庵摩羅識爲雪亮一團或兆兆兆兆團,亦無不可以的。就阿賴耶識本來含有可以轉成庵摩羅識的功能言──如來藏或佛性,則謂黑漆一團或漆黑兆兆兆兆團,本來含有可以轉成雪亮一團或兆兆兆兆團之功能,亦無不可以的。此雪亮一團或兆兆兆兆團,即爲吾上文所說的一一人生等事實叁真相。一團或兆兆兆兆團,皆本來含有可以轉成雪亮之功能的,即是一一自覺而無他可覺的遍覺。一團或兆兆兆兆團,皆有活動變化之關系律的,即是一一刹那起滅而種現熏變的律法。一團是團,兆兆兆兆團亦是團,離一團無兆兆兆兆團,離兆兆兆兆團無一團,一團遍于兆兆兆兆團,兆兆兆兆團遍于一團,兆兆兆兆團中任何一團皆遍入一團及兆兆兆兆團中任何一團,兆兆兆兆團中任何一團皆普攝一團及兆兆兆兆團中任何一團,但仍一團是一團,兆兆兆兆團是兆兆兆兆團而不失其自相,即是一一不雜不壞而互攝互入的調和。

  你肯信得過嗎?只是要了得你的黑漆團本來含有可以轉成一一雪亮的功能耳;只是要用科學的瑜伽的方法,轉令本來所含有可以雪亮的功能實現出來耳。你仔細自家用科學的瑜伽的方法考察考察看──最好一先研究來勃尼茲的單元論,以爲研究成唯識論等之過渡,較易了解。你不要太信任你的黑漆老祖的騙!你不要太信任你的漆黑朋友的騙!困在鼓裏,以謂佛法只是枯坐冥想出來的,以謂只是反轉滅卻你的黑漆團的;須知只是用科學的瑜伽的方法變你的黑漆團爲雪亮而已。你的用科學方法要如何若何,我都贊成的,只是你不了得本有可以轉成雪亮的功能潛在你的漆黑中,故不知用科學的瑜伽的方法以轉令實現出來耳。你若一定信你黑漆老祖及漆黑朋友的騙,狠著你兆兆兆兆漆黑團中的一個漆黑團,要永遠黑漆一團或漆黑兆兆兆兆團過去,則你的黑漆一團或漆黑兆兆兆兆團,終究是糊塗黑漆、漆黑糊塗的,你尚有什麼科學知識可言!你尚有什麼宇宙人生是如何若何可言!你尚有什麼人生宇宙當如何若何可言!雪亮一團的老僧,未免忍俊不禁,笑你爲糊塗一蛋,或兆兆兆兆糊塗蛋中之一蛋,高唱著「混沌乾坤一殼包,也無皮血也無毛”,便拿來一口吞卻了!一笑完結。

  九 摘要

  一、人生觀是我們應當如何做人的生活,及應當如何發達人的生活以至究竟的標准。

  二、科學、是不越感覺經驗之論理知識,于經驗中所得的關系法則,能善爲調治以發達人的生活至究竟的。

  叁、科學以增加感覺的能力,擴充經驗的內容,而去除直覺的迷謬爲要素。而佛學的瑜伽方法,即是能增加感覺能力,擴充經驗內容,而去除意覺迷謬的。故瑜伽方法爲今後進一步的科學方法。

  四、人生及一一事物,皆是各從一主動中心集一切親疏順違關系、所刹那起滅相續或不相續的各各事實,而各動物皆各有一永遠相續的阿賴耶識爲攝持的。

  五、人生及一一事物的真相,皆是遍覺的、律法的、調和的。要做人的生活而發達人生以至究竟,首當認識此人生叁真相,歸向且依持之以爲標准。

  六、今世做人的生活之初一步所行,當以歸依人生叁真相爲根本,而信業果報、修十善行、以漸求增進。

  七、佛教的唯一大事,只是從人的生活漸漸增進以發達人生至其究竟,即是由人乘直接佛乘的一條大乘路,而小乘等皆是歧路。

  八、今世做人的生活最切要的,則在根本的棄掉達爾文由動物進爲人的競爭進化主義,而采用克魯泡特金由人調善人性的互助進化主義。

  九、人生只有由科學以排除謬執、圓成佛智的一條大乘路向,並無第二、第叁路向。

  十、人生唯一大事,只是用科學的理知以調治雜染非量直覺,而完成純現量直覺,常樂我淨無盡無盡,利樂衆生無盡無盡。

  (泰東圖書局發行)

  

  

《人生觀的科學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教美術與佛教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