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大乘中有法华宗──包括天台宗及涅槃宗、日莲宗──,依据法华经之宗旨,在说明诸佛所以现身应世说法度人之本意:乃因确见一切众生皆无固定之自性,而唯以佛性为性;是故一切众生虽有苦乐、愚智种种差别之心境,本性是佛,悉皆平等,非至一切成佛,则不能完成其本皆是佛之本性,得达常住不变之地。诸众生虽各各封蔽著于其自住之无量差别心境,不悟其本皆具足如来智德之平等性,枉受五趣流转及二乘偏枯之苦。然佛则依所见一切众生之平等佛性,发为平等意乐大愿,现种种或净或秽或胜或劣之身土,设种种或直或迂或浅或深之言喻,或令随顺而起信,或令欢喜而生善,或令恐怖而破恶,或令妙悟而契真;皆是为众生开示佛之知见,普令悟入佛之知见,悉皆成佛而已。知此,则凡为诸佛之所示现宣说者,若明四恶趣之恶法,若明人天之善法,若明三乘之圣法,若明佛自住之大乘法;若示现本迹身土,若示现神通威力,若示现苦行降魔,若示现默坐涅槃,乃至流布舍利、流布经教、流布塔庙、流布形像、流布名字、流布僧仪,莫非普令一切众生悉皆展转增上,渐得究竟成佛之唯一大乘妙善权巧法门。专从如来平等意乐之大愿观之,诚然是如此也。此可为诸佛发“纵”其自“我”之意愿,施用种种方法以“制”度世出世间一切诸“物”之极致,而真能纵自我以制他物者也。然诸佛无自私之碍我,而以一切众生之平等佛性为无碍我;诸佛无可见之身土,而以一切众生随其心量所见闻者为身土。诸佛圆成众德,更无所求得,而唯以利益一切众生、用方法;诸佛荡无纤患,更无可为害,而唯以救护一切众生、降邪魔,故非纵我制物而为“大愿度生”也。
3.大乘之真言宗及净土宗,当相即道,即事而真,更不须绝名相而明心性,以名相当事即心性故;更不须融形迹而归本真,以形迹当事即本真故。以绝名相、融形迹为遮过门,非表德门,以明心性归本真为难行道,非易行道。表德门、则名名字字形形色色皆为六大无碍、四曼圆满、三密契应之妙德;易行道、则谈心说性、研本究真、转滞弥陀愿力极乐庄严捷径横超之妙行。但须现成受用,无不横遍太空、竖穷永劫。不假长远熏修,何必神灵不朽,人性常存!亦可为“取形弃神”之极致也。然六大无碍则心识遍为物质、而物质皆为心识;弥陀愿力则佛果遍为生缘、而生缘皆为佛果。是当物质皆即心识,当生缘皆为佛果,可名之为“当形皆神”,非取形弃神也。
复以当形皆神,则不可离形别谈乎神;不可离形别谈乎神,则离形无别有神,亦可名为“唯形无神”。而佛法之富贵、大受用,实备于华严、真言、净土也。兹将大乘与世间两般文化之义,撮为一表如下:
┌─三论禅宗的离言契性
┌甲─┼─律宗的克己崇仁
│ └─华严的融迹同本
大乘与人间两般文化┤
│ ┌─唯识的假诠明相
└乙─┼─法华的大愿度物
└─真言净土的唯形无神
今天下汹汹,国内则阶级的势力不和平而战争,国外则国际的势力不和平而战争,无人不取战争之行为,举世皆伏战争之祸机,是真所谓厝火于积薪之下而卧其上者也。然思想为行为之母,必先有如此思想──以少数人之思想,由多数人盲从之──,乃有如此之行为,则人间两般文化之思想,各有其偏蔽执碍冲突之扰乱,有以酿成之也。欲从思想上解其偏执冲突,而转战争的人世为和平的人世者,则须立于人间两般文化旗帜下之任何一派学者徒众,皆当深深的研究大乘佛法、而进之于大乘化。
六 大乘化之人间两般文化
近百余年来,全人世皆受新科学及由新科学所产生的新工艺之影响,可谓已皆在乙种文化之发挥支配之下。而甲种文化之浪漫生命派、则仍在潜增滋长而不已。今欲导之令入大乘,若专依大乘入地之顺序:──
一者、当由三论宗,荡空一切邪谬,遣破一切计执。令知虽念无有能念可念,虽说无有能说可说,随顺真如,修行六度。经资粮位入加行位;即由禅宗顿空一切名种等分别,触证真如,得离二取,入真见道之通达位,达到“离言契性”之实际。二者、当由唯识宗,善能假施设种种言诠以阐明一切法相,布施未悟,开导来学。此即为初欢喜地之修行布施波罗密多,以诸施中法施为最故,达到“藉相成知”之目的。
三者、当由律宗,以修习之无得不思议胜行。以前来由三论,禅宗得真觉心,由唯识宗入遍知海,已能完成自悟悟他之理智,故当继之以践行。于行则首由第二离垢地具修持戒波罗密多,进行第三发光地忍辱波罗密多,第四焰慧地精进波罗密多,第五难胜地禅定波罗密多,第六现前地般若波罗密多,第七远行地方便波罗密多。由戒生定,由定生慧故,完成“克己崇仁”之行。
四者、当由法华宗,依平等佛性发平等大愿,以之普度一切众生。此即为第八不动地修行大愿波罗密多,及第九地修行大力波罗密多。以第八地能任运现相及土故,入第九地时已破利他中不欲行障故,得四无碍解,乐为众生说法无滞故,完成“纵我制物”之行。
五者、当由华严宗以修习第十法云地大智波罗密多。以入第十地时,已断能障所起事业之大神通愚,于诸法中得自在故,世出世间所呈迹象,无不等同真如,融通佛智,完成融迹同本之德。
六者、当由真言宗、净土宗,亦修习第十法云地大智波罗密多,以此地中已断除能障大法智云及所含藏之微细秘密愚,于诸法中得自在故,物物皆真,头头是道,完成“举形即神”之德。
其进化之序列表如下:
一 由三论禅宗离言契性─┐
├完成所求之理智
二 由唯识法相藉相成知─┘
三 由南山律宗克己崇仁─┐
├完成所起之行为
四 由天台法华大愿度物─┘
五 由贤首华严融迹同本─┐
├完成所信之果德
六 由真言净土举形即神─┘
然此所陈之义过高,犹非摄引“人间两般文化”的学者得入大乘化之道。予前作人生观的科学,则在导之修十信心,令进化入大乘习所成种性位。故今仍依斯义,一反前说之次序以推阐之:
一者、当由净土、真言、华严以举示果德之庄严胜妙,生起其钦慕“信”向之心。如胡适之所谓“空间之大,只增加他对于宇宙的美感,时间之长,只使他格外明了祖宗创业之艰难,天行之有常,只增加他制裁自然界之能力”;则净土依正,真言之曼荼罗,华严之法界,其广大无边,长远无际,圆融无碍,足以增加其美感、恩爱、能力者为何如耶!而又不夺其现前之所著,令“念”即物而真,即人而佛,即民富国强而为净土,即家居形处而周法界。由之“精进”靡懈,准因果律之作用:一方面由因求果、由果推因,解释过去,预测未来;一方面又运用其智慧,创造新因以求新果。并观天然界竞争惨酷之损耗,益增加同类互助之情,心得安定。由是信有“无上菩提”,信有己成“无上菩提者”,信自身亦可成无上菩提。信有因果;信无边空中种种存在之世界,可以有净有秽有美有丑,愿牺牲秽丑而转依净美;信无际时中重重进化之人生、可以有胜有劣有善有恶,愿牺牲劣恶而得成胜善。此心乃决定坚固,确乎其不可拔,更“不退”转。此即为十信心位所修“一、信心,二、念心,三、精进心,四、慧心,五、定心,六、不退心”之前六心也。观净土真宗、真言宗得盛行于充满科学思想之日本,及浪漫的生命派之深表同情于华严宗,可以知其所宜矣。盖真言、净土──尤以日本之净土真宗为然──之“举形即神”,既不违乙种文化执形弃神之信向;而又可丰厚其对于现世生活之感情,以消吊其失望之憾。而华严宗之融迹同本,尤恰合甲种文化的生命派之情意也。
二者、当由法华宗以激发其回俗事向真理,回小己向大群,回劣因向胜果之回向心。此即为修第七“回向”心。以上述之三种回向故,对于事事物物因果关系诸法则,及诸法离言自相之真理,又群众必调和互助与人生当努力以求进化为优胜等真理,皆能有拥护之热诚;而阐发宣扬不遗余力,以期流通尽未来际无有间断,传布尽大地上无不充满,此即为修第八护法心。
三者、当由律宗各各反其理智、向己躬所起行为之动机上及现事上,克除其恶劣之习染,崇奉调和之仁德,力求复礼归仁,以期调和互助进化优胜之实现。此即为修第九信“戒”心。
四者、当由唯识、三论、禅宗以希愿了达一切法相,打破一切谬执,证得诸法离言自性真如。此即为修第十信“愿”心。由此若得一刹那间遍伏分别所起我法二执──与初地顿断者不同──,暂开发离名种等分别之现量心,得道理真实中之现量实证者,则为十信心满,进入初发心住,亦即为禅宗之祖位。祖者、始也。永明宗镜录,常称祖佛,盖由众生而至佛,若入祖位,即得成佛果之始基也。由此走上三无数劫之佛乘大路,更无歧滞。盖未入初地以前所愿皆唯在证真,与初地以上所愿在能利他及圆成佛果者不同。故十信心以愿心居后,而所愿者专在完成理智也。兹亦撮为一表如下:
一 由净土真言华严........起坚定信向
二 由 法 华........宏理事心行
三 由 律 宗........淑群己施为
四 由唯识三论禅宗........愿完成理智
(泰东图书局本)
《大乘与人间两般文化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