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大乘中有法華宗──包括天臺宗及涅槃宗、日蓮宗──,依據法華經之宗旨,在說明諸佛所以現身應世說法度人之本意:乃因確見一切衆生皆無固定之自性,而唯以佛性爲性;是故一切衆生雖有苦樂、愚智種種差別之心境,本性是佛,悉皆平等,非至一切成佛,則不能完成其本皆是佛之本性,得達常住不變之地。諸衆生雖各各封蔽著于其自住之無量差別心境,不悟其本皆具足如來智德之平等性,枉受五趣流轉及二乘偏枯之苦。然佛則依所見一切衆生之平等佛性,發爲平等意樂大願,現種種或淨或穢或勝或劣之身土,設種種或直或迂或淺或深之言喻,或令隨順而起信,或令歡喜而生善,或令恐怖而破惡,或令妙悟而契真;皆是爲衆生開示佛之知見,普令悟入佛之知見,悉皆成佛而已。知此,則凡爲諸佛之所示現宣說者,若明四惡趣之惡法,若明人天之善法,若明叁乘之聖法,若明佛自住之大乘法;若示現本迹身土,若示現神通威力,若示現苦行降魔,若示現默坐涅槃,乃至流布舍利、流布經教、流布塔廟、流布形像、流布名字、流布僧儀,莫非普令一切衆生悉皆展轉增上,漸得究竟成佛之唯一大乘妙善權巧法門。專從如來平等意樂之大願觀之,誠然是如此也。此可爲諸佛發“縱”其自“我”之意願,施用種種方法以“製”度世出世間一切諸“物”之極致,而真能縱自我以製他物者也。然諸佛無自私之礙我,而以一切衆生之平等佛性爲無礙我;諸佛無可見之身土,而以一切衆生隨其心量所見聞者爲身土。諸佛圓成衆德,更無所求得,而唯以利益一切衆生、用方法;諸佛蕩無纖患,更無可爲害,而唯以救護一切衆生、降邪魔,故非縱我製物而爲“大願度生”也。
3.大乘之真言宗及淨土宗,當相即道,即事而真,更不須絕名相而明心性,以名相當事即心性故;更不須融形迹而歸本真,以形迹當事即本真故。以絕名相、融形迹爲遮過門,非表德門,以明心性歸本真爲難行道,非易行道。表德門、則名名字字形形色色皆爲六大無礙、四曼圓滿、叁密契應之妙德;易行道、則談心說性、研本究真、轉滯彌陀願力極樂莊嚴捷徑橫超之妙行。但須現成受用,無不橫遍太空、豎窮永劫。不假長遠熏修,何必神靈不朽,人性常存!亦可爲“取形棄神”之極致也。然六大無礙則心識遍爲物質、而物質皆爲心識;彌陀願力則佛果遍爲生緣、而生緣皆爲佛果。是當物質皆即心識,當生緣皆爲佛果,可名之爲“當形皆神”,非取形棄神也。
複以當形皆神,則不可離形別談乎神;不可離形別談乎神,則離形無別有神,亦可名爲“唯形無神”。而佛法之富貴、大受用,實備于華嚴、真言、淨土也。茲將大乘與世間兩般文化之義,撮爲一表如下:
┌─叁論禅宗的離言契性
┌甲─┼─律宗的克己崇仁
│ └─華嚴的融迹同本
大乘與人間兩般文化┤
│ ┌─唯識的假诠明相
└乙─┼─法華的大願度物
└─真言淨土的唯形無神
今天下洶洶,國內則階級的勢力不和平而戰爭,國外則國際的勢力不和平而戰爭,無人不取戰爭之行爲,舉世皆伏戰爭之禍機,是真所謂厝火于積薪之下而臥其上者也。然思想爲行爲之母,必先有如此思想──以少數人之思想,由多數人盲從之──,乃有如此之行爲,則人間兩般文化之思想,各有其偏蔽執礙沖突之擾亂,有以釀成之也。欲從思想上解其偏執沖突,而轉戰爭的人世爲和平的人世者,則須立于人間兩般文化旗幟下之任何一派學者徒衆,皆當深深的研究大乘佛法、而進之于大乘化。
六 大乘化之人間兩般文化
近百余年來,全人世皆受新科學及由新科學所産生的新工藝之影響,可謂已皆在乙種文化之發揮支配之下。而甲種文化之浪漫生命派、則仍在潛增滋長而不已。今欲導之令入大乘,若專依大乘入地之順序:──
一者、當由叁論宗,蕩空一切邪謬,遣破一切計執。令知雖念無有能念可念,雖說無有能說可說,隨順真如,修行六度。經資糧位入加行位;即由禅宗頓空一切名種等分別,觸證真如,得離二取,入真見道之通達位,達到“離言契性”之實際。二者、當由唯識宗,善能假施設種種言诠以闡明一切法相,布施未悟,開導來學。此即爲初歡喜地之修行布施波羅密多,以諸施中法施爲最故,達到“藉相成知”之目的。
叁者、當由律宗,以修習之無得不思議勝行。以前來由叁論,禅宗得真覺心,由唯識宗入遍知海,已能完成自悟悟他之理智,故當繼之以踐行。于行則首由第二離垢地具修持戒波羅密多,進行第叁發光地忍辱波羅密多,第四焰慧地精進波羅密多,第五難勝地禅定波羅密多,第六現前地般若波羅密多,第七遠行地方便波羅密多。由戒生定,由定生慧故,完成“克己崇仁”之行。
四者、當由法華宗,依平等佛性發平等大願,以之普度一切衆生。此即爲第八不動地修行大願波羅密多,及第九地修行大力波羅密多。以第八地能任運現相及土故,入第九地時已破利他中不欲行障故,得四無礙解,樂爲衆生說法無滯故,完成“縱我製物”之行。
五者、當由華嚴宗以修習第十法雲地大智波羅密多。以入第十地時,已斷能障所起事業之大神通愚,于諸法中得自在故,世出世間所呈迹象,無不等同真如,融通佛智,完成融迹同本之德。
六者、當由真言宗、淨土宗,亦修習第十法雲地大智波羅密多,以此地中已斷除能障大法智雲及所含藏之微細秘密愚,于諸法中得自在故,物物皆真,頭頭是道,完成“舉形即神”之德。
其進化之序列表如下:
一 由叁論禅宗離言契性─┐
├完成所求之理智
二 由唯識法相藉相成知─┘
叁 由南山律宗克己崇仁─┐
├完成所起之行爲
四 由天臺法華大願度物─┘
五 由賢首華嚴融迹同本─┐
├完成所信之果德
六 由真言淨土舉形即神─┘
然此所陳之義過高,猶非攝引“人間兩般文化”的學者得入大乘化之道。予前作人生觀的科學,則在導之修十信心,令進化入大乘習所成種性位。故今仍依斯義,一反前說之次序以推闡之:
一者、當由淨土、真言、華嚴以舉示果德之莊嚴勝妙,生起其欽慕“信”向之心。如胡適之所謂“空間之大,只增加他對于宇宙的美感,時間之長,只使他格外明了祖宗創業之艱難,天行之有常,只增加他製裁自然界之能力”;則淨土依正,真言之曼荼羅,華嚴之法界,其廣大無邊,長遠無際,圓融無礙,足以增加其美感、恩愛、能力者爲何如耶!而又不奪其現前之所著,令“念”即物而真,即人而佛,即民富國強而爲淨土,即家居形處而周法界。由之“精進”靡懈,准因果律之作用:一方面由因求果、由果推因,解釋過去,預測未來;一方面又運用其智慧,創造新因以求新果。並觀天然界競爭慘酷之損耗,益增加同類互助之情,心得安定。由是信有“無上菩提”,信有己成“無上菩提者”,信自身亦可成無上菩提。信有因果;信無邊空中種種存在之世界,可以有淨有穢有美有醜,願犧牲穢醜而轉依淨美;信無際時中重重進化之人生、可以有勝有劣有善有惡,願犧牲劣惡而得成勝善。此心乃決定堅固,確乎其不可拔,更“不退”轉。此即爲十信心位所修“一、信心,二、念心,叁、精進心,四、慧心,五、定心,六、不退心”之前六心也。觀淨土真宗、真言宗得盛行于充滿科學思想之日本,及浪漫的生命派之深表同情于華嚴宗,可以知其所宜矣。蓋真言、淨土──尤以日本之淨土真宗爲然──之“舉形即神”,既不違乙種文化執形棄神之信向;而又可豐厚其對于現世生活之感情,以消吊其失望之憾。而華嚴宗之融迹同本,尤恰合甲種文化的生命派之情意也。
二者、當由法華宗以激發其回俗事向真理,回小己向大群,回劣因向勝果之回向心。此即爲修第七“回向”心。以上述之叁種回向故,對于事事物物因果關系諸法則,及諸法離言自相之真理,又群衆必調和互助與人生當努力以求進化爲優勝等真理,皆能有擁護之熱誠;而闡發宣揚不遺余力,以期流通盡未來際無有間斷,傳布盡大地上無不充滿,此即爲修第八護法心。
叁者、當由律宗各各反其理智、向己躬所起行爲之動機上及現事上,克除其惡劣之習染,崇奉調和之仁德,力求複禮歸仁,以期調和互助進化優勝之實現。此即爲修第九信“戒”心。
四者、當由唯識、叁論、禅宗以希願了達一切法相,打破一切謬執,證得諸法離言自性真如。此即爲修第十信“願”心。由此若得一刹那間遍伏分別所起我法二執──與初地頓斷者不同──,暫開發離名種等分別之現量心,得道理真實中之現量實證者,則爲十信心滿,進入初發心住,亦即爲禅宗之祖位。祖者、始也。永明宗鏡錄,常稱祖佛,蓋由衆生而至佛,若入祖位,即得成佛果之始基也。由此走上叁無數劫之佛乘大路,更無歧滯。蓋未入初地以前所願皆唯在證真,與初地以上所願在能利他及圓成佛果者不同。故十信心以願心居後,而所願者專在完成理智也。茲亦撮爲一表如下:
一 由淨土真言華嚴........起堅定信向
二 由 法 華........宏理事心行
叁 由 律 宗........淑群己施爲
四 由唯識叁論禅宗........願完成理智
(泰東圖書局本)
《大乘與人間兩般文化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