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相之理(此谛字即指真理言),是为胜义门,属大乘。教观纲宗云:“解苦,无苦,而有真谛,况灭道耶”。则苦等当体即具寂灭之理于此可知(法华经云:诸法从本来,常自寂灭相)。至于解苦无苦,而有中谛,则苦等当体即具实相之理。故本经云:“是诸法空相”。又深密经瑜伽分别品说:“有七种真如:一流转真如……七正行真如。”现在单约第四、五、六、七的四种来说,经云:四、安立真如,谓我所说诸苦圣谛(一切众生色身行业,有为之法,迷真逐妄,皆依真如之体而建立,是名安立真如,为苦谛之实性)。五、邪行真如,谓我所说诸集圣谛(一切烦恼妄惑邪行之法,不离真如之体,是名邪行真如,为集谛之实性)。六、清净真如,谓我所说诸灭圣谛(如来所说涅槃清净之理本无染污,是名清净真如,为灭谛之实性)。七、正行真如,谓我所说诸道圣谛(如来所说一切道品正行之法,皆依真如理体,是名正行真如,为道谛之实性)。真如就是实相。据此可以十足证明四谛当体即具实相之理。盖实相中谛理,是属大乘圣者所证悟的,四谛既具全三谛理,则自然通于大小三乘法门,并非专属小乘法门的了。
所以天台依涅槃经立了四种四谛以配合四教:一、生灭四谛:如上所说,这是小乘所修之法,为藏教摄。二、无生四谛:了达一切诸法如幻如化,当体即空,解苦无苦,不为苦所苦,解集无集,不为集所转,知灭无灭,本无生灭,知道无道,不著法相,此为三乘共修之法,属通教所摄。三、无量四谛:了达苦有无量相,一界已具众苦;集有无量相,有八万四千烦恼故;灭有无量相,有诸波罗密故;道有无量相,有八万四千法门故,此为权教菩萨所修之法,属别教所摄。四、无作四谛:了达一切法,当体即是实相,无苦可舍,无集可断,无道可修,无灭可证,以实相之体离诸造作,故名无作;此独为大乘菩萨所修之法,属圆教所摄(观自在菩萨即是亲自证悟这种境界的)。你看大乘菩萨的四弘誓愿也都依准于四谛而发的。列表如下:
┌众生无边誓愿度─苦谛
四弘誓愿┼烦恼无尽誓愿断─集谛
├法门无量誓愿学─道谛
└佛道无上誓愿成─灭谛
再仔细来研究它,佛教一大组织的内容,无论原始佛教与后期佛教,均不脱离四谛的范畴。因此,四谛确为释尊一代说法的中心思想,与大小诸乘一贯的根本教义,不过小乘是断灭现实界因果的苦集二谛,而入于理想界因果的灭道二谛;大乘是把苦集二谛各转化为纯粹化的灭道二谛。换言之,小乘是灭生死证涅槃,断烦恼得菩提,大乘是了达生死即涅槃,烦恼即菩提。要之,那大小乘的不同,根本是基于四谛观的不同。根据上面种种理由,足以证明四谛确乎通于大乘法门,已无可疑议了。如以变易生死为苦谛,法执未忘为集谛,六度、四摄为道谛,无住涅槃为灭谛;此为大乘所修之四谛法。
【合释】没有生死“苦”的感觉,也没有贪爱的“集”因可断,没有寂“灭”的涅槃可证,也没有解脱的“道”法可修;因为自性本来解脱没有生死可舍,本来清净没有烦恼可断,本来空寂没有涅槃可证,本来俱足没有菩提可修,所以叫做无苦集灭道。
四┌苦谛─苦果─世世受生老病死,以有身则苦┐
谛├集谛─苦因─念念起贪爱妄想,则恶业丛集┴世间因果─凡夫迷界
表├灭谛─乐果─灭除生死烦恼,证得涅槃寂灭┐
└道谛─乐因─勤修戒定慧,精进诸道品──┴出世间因果─圣者悟界
己二破声闻四谛法竟(戊二破二乘法相文至此完)。
戊三:破权教菩萨法相
无智亦无得。
【分释】菩萨所修的法门很多,今依本经旨趣,但就般若言之。智为能观之智;得是所证之理——法空(空观成证我空之理,假观成证法空之理,中观成证俱空之理)。能空诸法之智与空智所得之理,二者俱不可得,所谓能所双亡,境智俱泯,故曰无智亦无得。
法藏心经疏云:“知空智不可得,故云无智,所证空理亦不可得,故云无得”。何以能观智与所证理皆不可得呢?由于众生迷故,须用智慧观察,若无迷者则用不著它,故云无智;因迷初悟似有所得,其实自性本具无所谓得,故云无得。又智即智慧之略称,指六度中之般若(观察法空之般若智)。般若为六度之首,举一赅六的道理已如前释。故遣除般若一度,即是遣除六度。“得”指所证之佛果(菩萨修六度万行求证无上佛果)。德清大师心经直说云:“智、即能观智,乃六度之智慧,得、即佛果,乃所求之境;若有所得心求之皆非真也”。
此无智无得二句,是明菩萨之修(智)证(得),当要离相无住——不著所修之行(六度),不取所证之果(佛果),一有所住即是执著,便成法缚。金刚经云:“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……菩萨于法,应无所住行于布施……菩萨应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”。此即说明不著所修之行——无智(智为六度之代表者)。又云:“实无有法,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须菩提,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,汝于来世当得作佛”。此即说明不著所证之果——无得。菩萨一存有修证之念,即是著相修行,所以金刚经又说:“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……若菩萨作是言,我当庄严佛土,是不名菩萨”。以上所引经语,可为著相修行者当头一棒!
虽能照见诸法皆空之理,一再存有能观之“智想”,与所得之“空想”,则能所历然,仍是一种法执,未契般若真空妙义,所以亦要空之。至于菩萨广修六度万行,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也当分为两层来说:
一、权教菩萨是修事六度的,随相修行,处处存有所修之行——六度,与所证之果——佛果。
二、实教菩萨则不然,它是修理六度的,于六度中,随举一度,皆是三轮体空,如行布施时,不执我为施者,彼为受者,不著施物和果报。余五度亦然。至于证果方面也是一样;可说度无度相,证无证相,这是大乘菩萨修证的境界——无智,无得。良以实相门中是:“菩提烦恼等空华”,本无烦恼可断——无智,本无菩提可证——无得。虽然如是,但无智之智即是真智,无得之得方为真得。
“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……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乃至无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(金刚经)。“无得无证,即是证佛法身”(大般若经)。“无所得是般若波罗密相,无所得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(大般若经)。这就是无智即是真智,无得即是真得的一种明证。
本经单云:“无智无得”,是属法空,其实当更进一层谓无无智,亦无无得(如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意同),以显中道实相妙理。此则连无智和无得之“无”亦无之,所谓即智即得;这是俱空的道理,于是方合般若第一义空。然观上来遣执文中却是三相(我相法相非法相)俱破,也许是今文简略的吧。现在来引楞严经破相一文以作参考,文云:
“灭尘合觉,故发真如妙觉明性,而如来藏本妙圆心,非空、非地、非水、非风、非火(此空五蕴)。非眼非耳鼻舌身意,非色声香味触法,非眼识界,乃至非意识界(此空十二入,及十八界,以上总空世间法也)。非明,非无明,明,无明尽,乃至非老非死,非老死尽(此空十二因缘)。非智非得(此空权教菩萨法,以上总空出世法)”。又云:“即心即空,即地,即水,即风,即火;即眼,即耳鼻舌身意;即色声香味触法;即眼识界,乃至即意识界(此俱即世间法也);即明,即无明,乃至即老死,即老死尽;即苦,即集,即灭,即道,即智,即得(此俱即出世间法)”。两文对照详略稍异,今文皆言无,彼文皆言非,今文但明“离”(无)不明“照”(即),彼文离照俱陈。今文虽略,理则互显,愿学者考究之!
上来初明蕴处界三者属凡情;次明四谛,十二因缘,无智无得三者属圣境。但于空相中都一一无之,即是染净双亡,凡圣情尽的意思。蕴等诸相虚妄则不须说。至于十二因缘,四圣谛以及菩萨所修的智得,亦不外为治病之良药,然而病去药除,正与“渡河当用筏,到岸不须舟”的意思相同。在这修行过程中应用之以为路引,但在空相的本体上则丝毫无关。若执之不舍,是会发生毛病的。金刚经云:“如筏喻者,法尚应舍何况非法”。这句话就是为这而说的。
这里要注意的!通常是说“智”为知空之智(照见五蕴皆空),“得”为所得空理。但勿作生空智,或人空理解。若此则成声闻之法。
统要的说:空“五蕴”是破凡夫法;空“四谛”“十二因缘”是破二乘法;空“智得”是破菩萨法。空五蕴之智是“人空智”,所证之理是“人空理”,此为二乘人修证的结果。空四谛之智是“法空智”,所证的理是“法空理”,此为菩萨修证的结果。空智得(无智无得)之智是“俱空智”,所证之理是“俱空理”,此为佛陀修证的结果。固知现在所明的“智得”,智即指法空智,理即指法空理,而“无智”之智却指俱空智,“无得”之得即指俱空理,这很值得注意的!因为本经的旨趣非只空声闻小乘法而已,是连大乘菩萨法亦莫不一例空之,乃一空彻底的第一义空。
【合释】在诸法空相中,是不立一法的,所以非但没有凡夫缘起的蕴入处界,和二乘法的四谛十二因缘,就是菩萨所修的能观般若智,和由观智所证的法空理——得,都也被遣在内的,故曰无智亦无得。 戊三破权教菩萨法相竟(丁三破妄文至此完)。
丁四:证果分二─戊初:明菩萨得断果─戊二:明诸佛得智果
今初:明菩萨得断果
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密多故,心无挂碍,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
本经注重在“无所得”三字,学者当特别留意!
又无所得,勿作无智无得的“无得”二字解!因上文“无得”二字是破菩萨法执,已如上…
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