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释▪P1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受生死业报叫做苦;身心积聚罪恶叫做集;所证涅槃叫做灭;修行门径叫做道。若连在一起来说:这现实人生毕竟是痛“苦”的,其苦从贪等烦恼招“集”而来的,想达到寂“灭”解脱安乐的理想世界(涅槃),应要修“道”而断灭烦恼。苦是集的结果;集为苦的原因;灭为修道的目标;道为求灭和断苦的工具。又苦集二谛属现实界,灭道二谛属理想界;苦谛是人生问题,集谛为缘起问题,灭谛是证悟问题,道谛是修养问题。

  苦谛……生死 集的结果。 现实界┬苦谛─人生问题

  集谛……业惑 苦的原因。 └集谛─缘起问题

  灭谛……涅槃 修道目标。 理想界┬灭谛─证悟问题

  道谛……法门 断证工具。 └道谛─修养问题

  综观世出世间一切诸法,均逃不出因果二字。所谓果不离因,无因不感果。例如种子为因,结实是果,若无种子怎能结实。今就四谛来说,集谛是因,苦谛为果。道谛是因,灭谛为果。换言之,集为苦之因,苦是集之果;道为灭之因,灭是道之果。没有贪等的集因,怎能招感生死的苦果;若无精修道法为因,安得涅槃寂灭之果。苦是众生所感的业报,乃三界生死苦果,集是众生妄起的业惑,乃三界生死苦因,灭是圣者所证的真理,乃出世乐果,道是圣者所修的法门,乃出世乐因。苦集二谛是世间有漏因果(苦因苦果),属迷方面的。道灭二谛是出世间的无漏因果(乐因乐果),属悟方面的。又苦集二谛是拔苦,道灭二谛是与乐。凡夫迷故以“集”为因而招生死“苦”果;圣者悟故以“道”为因而证寂“灭”乐果。前者,是能生因果;苦由集生故(集为能生,苦为所生)。后者,是能显因果,灭为道显故(寂灭理性人人本具,不过由道的显示而已,道为能显,灭为所显)。

  四谛若照顺序来说,应该先因后果,谓之集苦道灭。为什么却先说果而后说因,为之苦集灭道呢?当然有它的理由:因为果易晓而因难知,欲使其容易化导,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厌离,次示业因,使他断集;继之则又先示以涅槃之乐相,令其欣慕,然后再以道法示之令其修持;意在要他“知苦断集,慕灭修道”。这是佛陀教化众生,引诱小机的一种善巧方便,是很值得效法的。

  以上苦集灭道的道理总算大略讲完了,然而为什么称它为谛呢?“谛”是什么意思?它的含义有二:一、审察,二、真实。“审察”即觉知义,是就智方面说。“真实”即不虚义,是就境方面说。意谓“审察”三界生死,“真实”是苦不可令乐,故以苦谛称之。“审察”贪等业惑,“真实”能感三界生死不能避免,故以集谛称之。“审察”涅槃理体,“真实”寂灭,永离生死,故以灭谛称之。“审察”出世道法,“真实”能使众生离苦得乐,故以道谛称之。还有一种说法,能审察到苦是由集所招来的,要灭苦果当断集因,要断集因当修道法,到了功行圆满之时,便可永了生死,顿证涅槃。真实彻底明白此理谓之“谛”。

  凡夫迷此谛理,不知生死是苦(迷苦谛理),反之认苦为乐,认假作真,因而起惑造业(迷集谛理),依业受报,轮回不息,绝不知道有寂灭涅槃可证(迷灭谛理),甘愿受苦,永远做众生,不肯学佛修行(迷道谛理),此为凡夫迷于谛理而受生死也。

  圣者悟此谛理,觉悟三界根本是苦(悟苦谛理),且能审察出苦的来源——集(悟集谛理),同时更知道有寂灭之理可证(悟灭谛理),又明白了各种修行法门(悟道谛理),从此精修道行,达到断证目的。此为圣者悟于谛理而得解脱也。

  四谛法门,是佛成道后,开始在鹿野苑对五比丘等所说的。一共说了三次,称为三转*轮(转*轮就是说法,这是一种比喻,意思是说佛所说法,无非要救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,到达涅槃彼岸;正如车轮运转,能够载人到达目的地一样,故以转*轮称之)。一、示转:“此是苦逼迫性,此是集招感性,此是灭可证性,此是道可修性”。二、劝转:“此是苦汝应知,此是集汝应断,此是灭汝应证,此是道汝应修”。三、证转:“此是苦我已知,此是集我已断,此是灭我已证,此是道我已修”。为什么要连续地说了三次呢?因为众生的根性利钝不等故。初、示转:是直接开示四谛的真相,令其知苦断集,慕灭修道,利根人一闻即悟。二、劝转:佛顾虑到那些根性稍钝的人,初次听法恐怕不能直下承当,因是重为警省劝修,中根人闻之即便信受。三、证转:佛慈广大,又恐一般根钝的众生,一再不能信解,于是引己为证,谆谆地重为勉励著他们,钝根的人至此才为觉悟,这叫做三转*轮。依此法门而修,成就其道果者名为声闻。按声闻所证的果位其阶段有四:

  初果须陀洹(译为预流,又名入流,谓预入圣人之流,用八忍八智之无漏十六心断三界八十八使之见惑尽方证初果)。二果斯陀含(译为一来,因为欲界九品思惑只断六品,尚有三品未断,所以还要再到欲界来受一次生死故名一来)。三果阿那含(译为不来,已再进断欲界残三品思惑尽,既无欲界烦恼之因,安有欲界生死之果,故不再来欲界受生死,名为不来)。四果阿罗汉【译为无生,谓不再来三界受生死。由三界断欲界九品思惑后,在色界第四禅天之五不还天专志用功,进断上二界(色界无色界),每界四地,每地九品,共断八九、七十二品思惑,连前欲界九品共九九、八十一品思惑,完全断了,则证四果。因为见思二惑是三界生死之因,今因既灭,而果自亡,便不来三界受生,故云无生】,此为小乘之极果也。初果为见道位(初生无漏智,照见真谛理),二果三果为修道位(既见真理后,依理修习真观),四果为无学位(见思惑尽,彻证真谛理,不须更为修学——我生已尽(证苦谛智),梵行已立(证灭谛智),所作已办(证道谛智),不受后有(证集谛智)。总上四果属佛教小乘部类——声闻众。

  佛法分为世间、和出世间两种,在出世间又有大乘小乘之分。小乘是个人观念的佛教——自利,其目标在自了——解脱生死,这是纯为出世精神。大乘是大众观念的佛教——利他——其目标在救世——普度众生,这是为超出三界而又适应世间的。因为小乘志在了脱三界生死,求证偏空涅槃为究竟,所以它不肯发心救度众生,唯独善其身,故以小乘称之【乘是运载的意思,乃一种譬喻:如人乘了舟车,得其运载,便可到达目的地。佛法能运载行人由凡夫地而到达圣地,故称为乘。有大中小三乘的差别,菩萨为大乘,不独自度,兼能度人,喻如大车(火车)可以广载,以力量大故。缘觉为中乘,它能更侵习气,故居声闻之上。声闻为小乘,但能自度不能度人,喻如小车(脚踏车)只能自载不能载人,以力量小故】。世间一切诸法根本不离业力和因果的范围。小乘人既然志在超出三界,求了生死,所以它对于世间的业力因果,如六道轮回,三界生死等的一切所有法,观察的十分明了,讲究的非常透彻。换言之,详细了解世间万事万物的生住异灭,无不受著业力所支配,并且逃不了因果定律。那末,它最厌恶而畏惧的生死,当然也不在例外——业力因果。于是从果寻因,明其所自而著力在业惑方面以求解脱。它觉到诸行无常,悟了万法无我,求得涅槃寂静之乐为究竟,这是小乘人唯一的修行目标,四谛法门便属这一类的。

  话说转来,怎样叫做无苦集灭道?菩萨以般若妙智照见苦等当体即是真空实相,清净本然,非仅没有世间苦集二谛的虚妄,就是出世间的道灭二谛,在真空实相的理体上,却也没有它们的形迹。因为诸法空相中,是绝对否认有生灭修证的。自性空寂本无生死可了(无苦),亦无烦恼可断(无集),自性具足(功德智慧)本不待修(无道),亦无须证(无灭)。天台大师说:阴入皆如(真如),无苦可舍,烦恼即菩提,无集可断,边邪皆中正,无道可修,生死即涅槃,无灭可证,即此意也。还有一种说法,因为苦集所依仍不外五蕴之法,菩萨行深般若,照见五蕴皆空,五蕴既空,则苦集无所凭借,所谓“皮既不存,毛将焉附”。以为既缺了生起的要素——五蕴,自然没有所生的事实——苦集;同时既无所灭的对象——苦集,则又焉有能灭的主体——道灭。因众生迷故,所以说四谛法以对治之,菩萨悟故,了知苦等全体即真,故曰无苦集灭道也。

  【余论】此四谛法乃为佛教的根本思想,因为一切教典都由四谛开展出来的。但从表面看来似乎专属小乘声闻所修之法,其实乃通一切大乘法门,这是怎么讲?说来话长,要彻底明白它,有再将“谛”字详细解释一番的必要!谛就是真理(为苦等所具之真理,苦等为事相,谛是理性),亦即三谛理,因苦等四谛,都各各具有三谛理性,真谛、俗谛、中谛此为三谛。体达诸法皆空是“真”实的道“理”名为真谛;理性之空不废事相之假是“真”实的道“理”名为俗谛;空假不二,性相一如是“真”实的道“理”名为中谛。迷此谛理为凡夫,悟此谛理为佛为圣者——对于谛理全迷者为凡夫(不知人人本具天然三谛之性德),中迷者为二乘(二乘迷中俗二谛,唯悟真谛故云中迷),少迷者为菩萨(菩萨只迷中谛,已悟真俗二谛)。反之少悟者为二乘(只悟真谛,未悟中俗二谛),中悟者为菩萨(已悟真俗二谛只迷中谛),圆悟者为佛(彻悟三谛)。凡夫虽具不悟,二乘虽悟但见真谛;菩萨所悟较深,尚未圆极、只见俗谛;佛则智无不极,悟无不彻,圆证中谛实相理。

  由于根性的不同,也就所见差殊而所证各异了。所谓“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”。若了达苦等生灭已灭者,则见真谛理,证偏空涅槃,是二乘的证悟;了达苦等,当体如幻即空者,则见俗谛理,证但中涅槃,这是菩萨的证悟;了达苦等当体即实相者,则见中谛理,证究竟涅槃,这是佛的证悟。

  要而言之,谛是具有方便和胜义二门:如审察三界唯苦无乐,此理真实……(此谛字作审实解),为方便门,属小乘。如了达苦等全体即真各具真空实…

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云水诗草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